新时代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

2023-05-11 20:17夏旭彦徐志国
关键词: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夏旭彦,徐志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①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1).城市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场域,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10—29(1).。

一、新时代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步入新时代,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愈发向往,期待通过奋斗将向往变为现实,这就需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群众的凝聚力。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党的二十大和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要论断,充分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重要性,为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此,要按照“有形、有感、有效”的工作要求,在城市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变为现实。

(一)触有所形:城市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载体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可以用多种方式反映并塑造居民的价值观,其建筑的设计和构造便能反映社会的文化价值,社区的组成和邻居状况会影响民主和公众参与,街道标志上的语言则是文化立场和对少数群体关注的体现②贝淡宁,艾维纳.城市的精神:全球化时代,城市何以安顿我们[M].吴万伟,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8:16—17.。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价值观念传递给市民,同样可以借助城市规划与建设、街道标志等载体,使之成为市民内心遵循的准则,从而使之规范城市居民行为,作用于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协调,促进城市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构建族群认同、文化共同体、文明延续的空间,城市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化,中国城市以千年帝都、水乡古镇、边疆要塞、州府郡县等众多形式表现出来,城市文明体系便是在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凝聚下不断发扬而成的③焦永利.城市进化与未来城市:回溯及展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21:93.。城市是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之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可以依靠城市建设、居民活动、法律法规等形式,在多元文化中发挥聚合作用,依靠这一共同的目标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市民中形成认同。

(二)心有所感:城市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居民共识

纵观世界城市发展史,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就中国的发展而言,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将生产和生活的场所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便进一步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可以自给自足,但这种封闭的生产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城市的生活需求,工业化成为城市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人与人、家庭与家庭需要适应在城市这一更大的单元内生活。社会人际关系同样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人际交往、族际交流则成为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在农村,人与人之间大多存在着宗亲关系,主要受血缘与地缘因素影响,邻里之间、村民之间相互熟识;而城市则呈现出陌生人社会的特点,即使是居住在同一社区的居民也可能互不认识,一旦产生矛盾冲突,很难依靠人情关系或传统风俗化解,除法律之外,还需找寻出新的准则来规范、约束人的行为。加之城市人口表现出显著的流动性,很多城市居民从四面八方流动而来,而非世代定居于此,他们带来了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容易引发误解和矛盾。为了维持城市的和谐稳定,需要在各民族人民之间达成一种共识,这种共识不仅能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人们的行为,还能凝聚各民族人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为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奋斗。因此,可以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城市居民中形成一种共识,用以规范其行为,引导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施有所效:城市依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社会治理

人口跨民族、跨区域流动古已有之,正因如此,各民族才得以相互渗透融合,充实壮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人口大量涌入中东部城市,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激增,成为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①郑信哲.论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创新发展[J].学术界,2021(4):184—192.。与少数民族人口流动相伴的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农业、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基于现代工业化的服务业、商业等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方式也正向着城市化、现代化转变,城市民族工作已经成为城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少数民族群众“进城”一度面临着“三个不适应”的问题——少数民族群众对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群众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不适应,城市以往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不适应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增多的现实。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国民生活水平和精神素养均有所提升,以往的“三个不适应”被逐渐缓解。在日益繁荣的城市生活中,各民族群众的联系愈发密切,“三个不适应”又面临着新境遇。在人口大规模流动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群众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方式的适应问题,如何在生活上和心理上融入城市;在共同富裕的愿景下,少数民族群众如何融入城市并更好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劳动保障问题;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下,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着如何走向现代化的问题,因而更加需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在城市的具体推行中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从而在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促进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开展。在这项工作中,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符号生动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要确保各项举措推进的时效、成效和效益,使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得有形、有感、有效。

二、新时代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现实表征

城市民族工作在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情况和任务,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必须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有形、有感、有效,从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贴近实际,所传达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有效推进,不断完善城市民族工作。“形”可以归结为借助各种个体的感官和现代的技术就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音形现象,“感”可以指情感、感受等,是人对这些音形现象而产生的一种意识,“效”则是实际的效果、效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形感效”的“感”是作用于“形”与“效”之间,“无感”便“无形”“无效”①纳日碧力戈.试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联意”[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4):5—9.。因此,要用日常化、生活化的方式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民族群众中入脑入心。“有形”便要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找寻、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靠载体,使其有形可依;“有感”便是要将这一意识形成并作用于群众的认知、情感等心理过程之中,使其有感可悟;“有效”则追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工作的具体成效,使其有效可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之下,“有形、有感、有效”既是过程中的要求,又是结果上的目标。首先要汇总城市资源,通过各类形象、符号、形式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得以具象化表达;其次还要推动少数民族群众融入城市生活,形成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以及在城市生活中获得的幸福感,维护好民族团结;最后在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使各项举措的时效、成效以及效益得到保障。

(一)以形达意:“有形”的内涵与现实表征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这是马克思的著名论断。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可感的形象可以加速认知投入、降低理解门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无形”的观念建构在“有形”的符号、形象之上,可以使之更好地传播并被受众理解③刘博.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力方向与传播策略[J].新疆社会科学,2022(6):87—96.。“有形”就是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具体形象,使抽象的意识借助具体的形象符号加以直观呈现,让各民族人民更好地认识、理解、接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通过具象化的表达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人们的头脑中得以反映,指导各民族群众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为。城市汇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符号和形象,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实可触的宝贵素材。

鲜明的符号是中华文化的有形展示。符号是文化表现、传达、传承的载体,文化是以符号为基础的表达体系,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就是创造与运用符号的过程,符号可以指代对象、承载记忆、表达情感、传递信息①李乐,王艺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机制探赜[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6—23.。五千年来,中华文化创造了灿如星辰的符号,建筑、图腾、文字、语言等都可以划归为文化符号,饱含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中国人的精气神,是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很多符号可以从各民族共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炼而来,汲取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呈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的重要保障②陈纪,许飞.论民族符号政治性与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49—57.。

鲜活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有形表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象是该共同体的内部成员或外部受众对中华民族共有身份的认知描述与意象形塑,既有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实践生活与体悟思考,也有外在他者或受众的主观评判与印象描述③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百年回眸与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2(1):24—29.。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在人民之中形成一种关于其形象的标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形象的集中表现,对内具有凝聚力,对外具有表达力。回顾历史,中华民族从自在发展走向自觉联合,民族形象的塑造已经实现了他塑向自塑的转变,其背后的逻辑是国家命运由内忧外患向自我把握的转换,是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建构中华民族形象的时代面向④李春燕.中国共产党建构中华民族形象的历史经验[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20—28.。

丰富的形式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充分表达。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过去的“培养”“培育”“打牢”“筑牢”再到党的十九大写入党章的“铸牢”,层层递进,体现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凸显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内涵、主线和使命⑤虎有泽,张博文,李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意义与实践路径[J].民族学刊,2022(12):23—31.,这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式必须与时俱进。当前我国正在打造智慧城市,大力推进数字治理,城市民族工作也应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学技术,实现智慧化,开展“微”治理。在保留原有的有效形式基础上,借助微信、微博等手机APP,既能让“微”平台更方便地开展城市民族工作,也能让各民族群众通过“微”媒介更加真切地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二)以感入心:“有感”的内涵与现实表征

“感”可以指情感、感觉、感受等,“有感”便是要心有所感,心有所思,可以通过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在政治共同体内部进行政治文化传播与教化,影响人的政治态度,向人们传播政治价值观念。在城市“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通过政治社会化,在情感互动中给各族群众传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加深其对中华民族的亲身体验,使之在心中生发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情感①袁佩媛,靳玉军.沉浸式赋能: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2—61.。着眼于城市民族工作,要通过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植重要根基;要促进各民族群众连结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培养其在家庭中的归属感,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与教育的有利环境,让各民族群众在心理上融入城市;要让各民族群众在城市中通过奋斗获得幸福感,依靠中华民族共同体使这份幸福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8.。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其认同蕴含着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引导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政治活动中必然影响到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③孔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3—43.。因此,身处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必须要加强各族人民对这一共同体的认同,依靠“五个认同”在各民族中间形成强烈的认同感。统一多民族是我国的重要优势,中国共产党开辟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历史新纪元,各民族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团结协作、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我国的显著特征,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辩证统一,并不抵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国的疆域、历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古而然。“四个与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实践方向,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部活动,需要各个成员充分参与,在参与中获得归属感,从而自觉地建设好自己的家园。面对不断进入城市的少数民族群众,需要提升其归属感,城市应以“四个与共”来推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当地居民的交往交流交融,妥善处理各民族间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将各民族命运与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从城市起步,改革发展的成果也在城市中不断展现,城市成为展现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成果的窗口,城市居民是这些成果的创造者和受益者,城市中各族群众的幸福感显著增强,这既展现出城市工作的底色,又增添了民族工作的亮色。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具体到城市民族工作中,只有努力求得最大公约数,绘就最大同心圆,各民族群众的利益诉求与城市的发展目标才不至于相互对立。各民族群众期待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城市工作理应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拥有共同目标的各民族群众与城市相互依存,二者连成强大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必将得以铸牢。

(三)以实促效:“有效”的内涵与现实表征

所谓“有效”,就是要保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际效果,推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取得良好效益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具体实践,必然追求取得良好的效益,才能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民族人民的共识,让各民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实现自身利益。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符合这一阶段民族工作特点的有效应对之策,这一主线要求党的民族工作必须谋创新求发展,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举措,从而更好地保障各民族群众合法权益。首先要与时俱进,保证各项举措的时效性,及时回应各族人民关切的问题;其次要确保各项措施的成效性,既切实可行又行之有效;同时要兼顾各项措施的效益性,平衡好各民族的利益,不能以牺牲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为代价。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发展,就必须要顺应时代趋势,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城市应当是适宜于生活的地方,要把对人的关心放在首要位置上①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4.。当前,我国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仍有较大需求。不论是流入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还是在城镇落户的少数民族人口都面临着融入城市的问题,要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使施政所向即为民之所望。尤其要结合当前人口跨区域、跨民族流动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特征,重点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入和城市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问题,把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渗透到城市基层工作中。

城市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注重实际效果,确保各项措施的实施能够真正实现团结各民族人民,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发展的目标。当前,我国民族人口分布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特点与趋势,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在当地的社会关系简单且仍旧保持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应的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城市中各民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在城市普惠性公共服务建设中,公共部门要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考虑少数民族群众合理的特殊需求,妥善解决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居住、就业、就医等问题。在基层工作中,社区要给予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机会,发挥好网格化功能,增强其在城市的融入感。

城市内资源众多,尤其是作为一定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核心和增长点,对劳动力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随着区域间、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出现,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目的的跨区域流动构成了我国人口流动的主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城市的开放引入了新的成员,城市中的权利也得以向其开放,不同群体在捍卫平等的城市权利中不断形成新的共同体,从而实现城市中新的融合①姚尚建.城市场域中的族群认同与权利保障[J].民族研究,2017(5):17—26.。人人参与发展过程、人人享有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和发展效率的统一②刘吟霄.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30—37.。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各民族劳动者的付出,他们为城市做出了贡献,许多城市也为他们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推动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具有包容性、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三、新时代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了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1:1—2.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的成功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进入新时代,在城市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宏观的顶层设计、中观的配套建设和微观的基层实践。

(一)充实“有形”: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措真实可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是包容开放之地。在城市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就要在宏观上设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态化机制的顶层政策制度,充分挖掘各类有助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城市资源,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式,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举措得以更好地推行。

1.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不松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一日之功,要持续性地开展有关工作,在各民族中间形成心理共识,增强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应作为公民教育的一部分融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在城市中塑造好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形象,应将其纳入城市规划工作中开展,明确界定各部门在城市民族工作的相关权限;总结当前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的经验,提升城市管理者和居民的重视程度;完善法治化渠道,号召各民族群众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以法治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深挖资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城市发展共进。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聚集地,要组织专业队伍对城市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对已有资源划分类别,委托相关部门进行管理,对于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项目或单位,应该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其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注重挖掘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的经济价值,形成产业链,助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更好地惠及各民族群众。如城市博物馆和历史古迹作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宝贵见证,可以展示城市风貌、反映城市变迁,既是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借助其具体表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让中华民族传统元素通过展览、演出、参与式体验、文创产品等方式表现出来,不仅能推动城市文旅产业发展,也可以为参观者提供形象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3.利用新技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素材。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系与灵魂所在。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城市公共部门要利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将城市中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民族工作素材并永续利用,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旅部门要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在文物修复、古迹保护、古籍传承等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可视、可听、可触等形式对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及重新表达,让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相得益彰,使各民族人民更好地吸纳文化成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建设文化数字展厅、远程课堂,再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渊源,用切身体验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民族事务部门可以依托数字媒体平台宣传民族团结进步典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让各族人民了解我国民族团结的美好传统及当代传承,进一步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情感。官方媒体借助通信网络连通各个民族,通过微信、抖音、快手等市民常用的软件推送有关内容,使各民族的文化资源通过通信技术不断传播、共享,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让各民族群众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

(二)增强“有感”: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入人心

城市的建设与治理要以人民为中心,随着城市中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创业热潮的兴起,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做好城市少数民族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日益突出,通过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以及在城市生活中获得的幸福感,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1.深化城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升各民族群众认同感。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古已有之,各民族团结协作,中华民族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家园,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当前,城市民族工作仍不能忽视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风险隐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民族群众国家认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城市日常的宣传要以当地主流媒体为主力,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利用好重大节日、纪念日等重要契机着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各市可以邀请民族团结先进典型、一线民族工作人员、民族文化研究专家等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行民族政策宣讲,及时传达重要会议精神,使专业化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覆盖城市居民,提升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新生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网络的依赖性较强,故而需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鼓励其利用自媒体分享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发挥自媒体的正向功能。

2.推动城市各民族“五个嵌入”增强各民族群众归属感。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流入城市,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的数量增加,城市愈发成为少数民族人口的新居住地,各民族之间接触的频率增加,“三交”的机会增加、程度加深,城市中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也愈加多发①郑信哲.我国城市民族工作的演进及其展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22—30.。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②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6—10(1).。因此,不论是对定居还是暂居的少数民族群众,都可以从社区入手,让其通过社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当前,我国天津市靖江里社区、成都市吉福社区等均已成为城市民族人口聚集的典型社区,总结其治理的成功经验并在城市社区中积极推广,可以让各族群众在相互嵌入的日常生活中增强在城市中的归属感。

3.结合少数民族群众新期盼丰富其城市生活幸福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引导各民族群众积极开展日常交流活动,消除不同民族因语言、风俗习惯差异产生的误解。城市管理部门要深入开展调研活动,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群体在新时代城市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减少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的阻碍,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使其在城市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对已在城市定居的少数民族群众,可以打造各族群众的利益互联式结构,推动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如社区可以鼓励低收入少数民族家庭开办小饭桌、托管班等,既能解决就业,又能为社区双职工家庭解决儿童照护问题;对到城市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民族事务部门应主动关心其在城市的学习和生活适应情况,及时与所在学校进行沟通,尤其应关注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学习、就业等状况;对因务工、经商而在城市暂时居住的少数民族群众,地方工会、民政局、人社局、行业协会等部门要保障好其在城市的基本生活水平,为其就业、创业、劳动保障提供政策支持。

(三)保证“有效”: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深入推进

在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城市工作的一部分,又和民族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从横向看,其涉及面广,需要多个部门协同配合,从纵向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长期推进。因此必须建立起系统的工作机制,动员协调好政府与各种社会力量,周密部署,全面谋划,确保工作成果覆盖到城市中的各个群体,使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保效益、有成效、重时效。

1.构建科学机制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效益。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通过建构科学的城市工作机制,并有序推进。城市的决策者、管理者要提升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程度,明确自身在城市总体发展中掌舵人的作用,发挥好领航功能,带头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在城市工作中的重要性。在城市内部建立好“横向拓展+纵向深耕”的网格机制,统筹协调工作部署,细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执行中的各个层级,制订相应的政策规定为工作落实提供保证,避免执行时无章可循。实际开展工作时由民族事务、人社、市场监管、文体等部门齐抓共管,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避免民族工作队伍势单力薄,保证相关工作能够长期持续推进。对于重点工作要安排专人负责,严格城市民族工作人员的选拔、培训和考核,引进有民族学等专业背景的人才,提高城市民族工作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2.借力政策东风动员社会力量切实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民族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工作,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中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和效能,实现党在民族领域的组织工作全方位、系统性、网格化覆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①艾易斯.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百年探索:历史、现实与未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2):32—40.。要动员城市中的各种社会力量,实现多元参与,让城市为多方社会资源发挥作用提供更好的舞台。借力数字经济,借助国家“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的东风,加强东西部城市交流,助力八大算力枢纽和十大数据中心集群中的民族地区城市建设,实现东西部城市协同发展,让少数民族群众能够就近选择城市工作、生活。利用好城市内高校、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在理论研究、社情调研、政策咨询方面的优势,为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科学建议。继续加强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加强东部城市与对口支援民族地区的沟通联络,鼓励企业接纳少数民族人口到发达城市就业。

3.下沉工作重心及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优化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环境,让少数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能融入,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机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区等地城市社区考察时,多次就新时代基层治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等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城市民族工作的开展可以以社区为基点,以街道、网格员为抓手,关注基层社区民族工作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制订相应措施,覆盖各类有需求的少数民族群体。市场监管等部门可以通过城市民族商会加强与会员企业的紧密联系,了解城市少数民族企业发展困境,及时破解会员企业难题,为城市经济建设助力。针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生产技能低等集中出现的问题,就业部门可牵头组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生产技能培训,及时帮助其突破在城市就业的基本限制。对于接纳少数民族就业人员较多的单位,政府可以给予合理的优惠政策。同时城市要加快建设民族工作反馈机制,听取各民族群众的建议,及时发现城市民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猜你喜欢
共同体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