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提升职业培训质量的路径与策略

2023-05-11 20:54
重庆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培训

胡 星

(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终身教育中心,重庆 400052)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和期待较高。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反哺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技术技能人才数量的不足问题,而且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重要。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

近年来,尽管不少职业院校在开展职业培训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但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培训成效不适应市场需求和技能型社会发展要求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理解职业培训质量的内涵

所谓培训,当前社会普遍关于培训的定义是指企业为提高员工素质、能力,改变员工行为和改善企业绩效而进行的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从理论层面看,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我国使用的“职业教育”概念,与国际通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概念内涵相同。“职业教育”一词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等诸多内涵,尽管日常使用概念时并不出现“培训”二字,但“职业教育”本身涵盖了培训的意思。从政策层面看,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2022 年5 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职业教育法》)继续沿袭了这一规定,明确指出“职业培训可以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职业培训是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要求就业和在职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通过培训使员工的知识、技能等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推动组织和个人的双重发展。

培训质量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培训,能够达成培训目标的程度,它反映了培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工作的效果,是决定培训成败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提出了关于培训质量的内涵的界定,例如,吴斌、范太华认为培训质量的内涵就是培训的外在现实形式与其赖以存在的内在任务之间的关系。教育既具有生产活动(内在任务)属性,又具有服务活动(外在形式)属性,两种属性构筑起标准和需求两个内涵维度[1]。

具体到职业培训质量来说,就是以市场用人需求和劳动者技术技能需求为导向,通过进行需求分析、设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实施高效培训服务,最大程度实现职业培训目标,满足组织和参训者发展的需求。

二、影响职业院校提升职业培训质量的因素分析

(一)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培训,并对职业院校赋予了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职责。从《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到《职业教育法》指出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一字之差,也是定位之别,反映了国家对于职业院校加强职业培训的高度重视。但在落实过程中,一些职业院校仍然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培训的现象,一些教职工对职业培训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也导致了一些学校在职业培训的顶层设计上做得还不够,从而导致了培训管理机制不健全。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培训的体制机制不灵活,考核、激励机制和配套的管理制度体系合力不足,培训工作的成效未与教师的课时量计算、年度考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相关联,且受制于职业院校的绩效制度局限,相应的职业培训激励无法得以保障[2]。由于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没有完善的职业培训管理机制,二级学院往往缺乏内驱动力,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开拓市场、争取培训项目、创新培训工作、提升培训质量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缺乏健全的培训管理机制,负责职业培训的行政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协同联动不够,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导致管理效率偏低,管理的规范性也有待增强。

(二)培训内容设计不精准

培训内容是影响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一些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内容设计往往缺乏针对性,服务不够精准。一是由于职业院校往往从“供给侧”的角度思考问题[3],习惯于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设计培训方案、培训课程,忽略了“需求侧”的诉求,较少根据培训对象的差异,开发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培训课程,导致培训内容难以满足需求,致使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培训吸引力降低,培训质量下降[4]。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日益革新,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会不断涌现,学习者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就要求职业培训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在培训方案、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素质的新要求。二是在培训项目实施前缺乏充分的调研,对培训对象的需求把握不精准,找不准培训的主要发力点。培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培训方法单一,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的特点比较突出。由于没有以解决问题和工作实践为导向,培训无法做到“按需施训”,其培训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部分培训项目由于培训委托单位与承训学校对于培训项目的理解不一致,加之缺乏充分的沟通,致使培训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三是职业院校大多数职业培训都是以委托项目为主,一些委托单位在培训时更多地是考虑单位本身的发展战略,没有很好地将单位的发展战略与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员工的个人学习需求考虑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

(三)师资队伍能力不足

师资队伍是培训工作的主体,培训教师是培训内容的主要传授者和呈现者,是培训目标达成的执行者,是保障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职业培训对授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的要求比较高,参加培训的学员往往很容易就能判断授课教师是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尽管职业院校拥有大量的教师,他们虽然具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技能较强,但一些教师缺乏真正的企业工作经验,实践能力较为欠缺,还不能完全胜任职业培训工作。同时,由于师资力量分布不均,优质的师资还较为缺乏,教师的授课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从培训项目的管理人员来看,二级学院缺乏专职的培训管理人员,且大多数都是由办公室或是负责对外合作的老师兼任,对培训工作投入的精力有限,不能较好地支撑培训管理的需要。在现实中,不少学校负责职业培训管理的工作人员的精力主要用于项目实施、组织教师授课以及负责授课教师的食宿后勤等基本工作,在精品培训项目开发、培训市场开拓与运营、培训方案优化与创新、特色课程设计与开发、培训品牌的宣传与打造等直接决定培训质量问题等方面投入不够,且缺少专业能力的支撑,从而影响了培训效果的达成。

(四)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缺失

质量评价是改进培训项目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培训质量要以培训成果的转化效果作为依据。然而,目前开展职业培训的效果如何、学员学得怎么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是否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等情况尚很难衡量。探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当前培训评价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业院校还未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标准体系来客观考核和评价职业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且在培训过程中也缺少有效的质量监控。二是评价内容不全面,缺少全面的质量管理理念,缺少对培训团队、培训过程、训后效果的跟踪及管理。三是学校对于职业培训成效的了解和掌握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且由于培训质量的评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所以至今评估的手段还停留在学员提交培训心得、培训满意度问卷调查等初级层面上。至于后期学习成果转化得如何、是否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难以掌握。四是培训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大多都是由承担培训任务的学院作为培训质量评价的主体单位进行自我评价,缺乏相关部门、第三方的参与,且评价的标准也不统一。五是培训评价结果无法运用,评价结果与培训工作的改进联系还不够紧密,且未与学院的考核、教师的奖惩挂钩,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因此,所形成的评价结果难以支撑培训工作的整体改进。

三、把握职业院校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的特点

为保障职业院校高质量开展职业培训,应重点把握职业培训的几个特点:

(一)注重针对性

培训项目的培训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对人的需求、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综合确定。

(二)体现灵活性

培训时间可根据培训需求定制弹性时间,可采取1-15 天不等的短期培训,或是一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培训形式上可采用委托培训、定向培训、收费培训、联合培训等形式。培训对象可根据工作岗位的需求灵活设置,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的限制,各类人群只要愿意参加培训的都可以参训。

(三)突出多样性

培训形式的多样化,对于提升培训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参训学员、不同的学习情境,运用不同的培训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途径之一。可以综合运用情境模拟法、案例教学法、研讨交流、工作坊等方法配合课堂讲授,增强师生互动性和教学感染力。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参观考察、技能展示、素质拓展等方式增强实践能力。在培训师资的配置方面,可采用“政府领导+高校学者+行业专家+优秀基层工作者+业务骨干(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组成的培训师资团队,政府领导解读政策,分析形势;高校学者、行业专家引领观念更新,夯实理论;基层工作者分享工作经验和专业技术,从不同维度保障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拓展丰富性

要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丰富课程的呈现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尽可能为参训学员免费提供与培训相关的拓展性培训资源,便于学员自主选学和后续返岗学习使用,努力促使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员需求。

(五)发挥实用性

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不同,职业培训更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训内容要能够满足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能帮助参训者运用学到的知识、技术、方法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培训与工作有机结合。

四、提升职业院校职业培训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培训运行的制度机制,推动培训良性运转

高质量的培训离不开完善的培训运行管理机制,它既是搞好培训的基础,也可以规范培训运作,激发教师的活力与动力。职业院校可以考虑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非学历教育管理规定(试行)》,设立专门从事非学历的教育培训的职能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组织协调及支持服务等工作,形成管办分离的工作格局。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尝试出台适用于学校的非学历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明确培训项目的管理体制、工作职责、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业务模式,规范训前(立项)、训中(实施)、训后(结项)等三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和流程,开发建设智能化的培训管理平台,实现培训项目的审批、质量监控、经费管理、数据统计、信息查询等功能,推动培训项目管理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培训决策和管理的精准化,推动培训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完善适应高质量培训发展的绩效分配和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分配顶层设计,设定培训专项绩效,并将课时量计算、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年终考核等与教师培训服务数量和质效挂钩。尝试建立培训奖励办法,对有质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培训项目、对培训效果突出的二级学院、教师给予绩效倾斜或表彰奖励,提升承训学院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这不仅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内驱力,也是促进职业院校职业培训质量提升的重要方式[5]。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机制,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共享设备、知识技术、人力资源等,与企业共建职工培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发培训项目和课程,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行业企业的培训资源,克服自身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坚持需求导向的培训方案设计,实施精准培训

培训方案是实施培训工作的行动纲领,高质量的培训方案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必要条件。培训方案应在完成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培训的具体内容进行规范,重点围绕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培训形式、培训考核、培训管理、经费预算九个要素进行设计。成功的培训方案设计需要把握两个关键:一是从培训方案本身的角度来看,看方案的各个组成要素是否合理;培训对象是否对此培训课程感兴趣;培训对象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因为按需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培训课程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课程的科学性决定了培训的有效性。为了准确掌握参训者的培训需求,必须聚焦解决参训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要在训前会围绕培训的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和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调研,并结合培训委托方的意见针对调研结果调整和优化培训方案,精准设计培训课程和内容,做到理论课程突出现实针对性,政策课程具有指导性,案例课程具有实践性,能力课程具有可操作性。

(三)打造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团队,提升职业培训能力

教师的授课水平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和效果,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团队是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多措并举提高非学历教育教学、管理、支持服务的队伍的专业能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培训者队伍长效培训机制,依托区域内高校、干部、教师、职业培训、网络研修等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培训者队伍专题培训,并通过访学研修、考察调研、学术交流、挂职锻炼、技能大赛等方式,让教师学习到先进的培训理念和经验、模式与方法,取长补短,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升教师管理服务、课程开发、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能力。二是组建培训师资库,建立首席培训师制度,聘请政府领导、智库专家、高校教授、业内大师、劳动模范、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和专业带头人等担任兼职教师。建立健全培训师资准入、退出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推进优秀师资共享机制,建好用好培训师资库,蓄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团队,为开展高质量的培训提供人才支撑。

(四)创设多元化的培训方法平台,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多元化的培训模式是提升培训质量和实效的有效途径,任何培训项目在重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都要重视问题导向的培训理念,重点培养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运用培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不同的培训任务、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一是要广泛采用“多元一体,集成创新”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情景案例教学外,还要广泛采用探索行动学习、合作研讨式、现场观摩、实地考察、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做到理实结合,激发与提高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二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职业培训体系,优化非学历教育培训平台,推进功能完善和提档升级,提供满足培训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平台和资源,拓展学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要丰富培训资源供给,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急需紧缺职业、就业创业需求、新产业新职业新技能,开发具有专业特色、职业特色、地域特色的精品培训课程,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培训课程体系,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总之,要构建资源充足、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载体多元的培训组织实施体系。

(五)构建科学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加强培训质量监管

一套科学有效、标准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职业院校保障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培训规范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质量评价主要围绕训前、训中、训后三个阶段中影响培训质量的核心因素进行建构,主要包括培训管理、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效果4个部分。该体系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内容的细化分解)、观测点(衡量二级指标的要点)、评价标准(对应观测点的理想状态)和评价方式(评价者可以使用的操作方法)五个部分构成,综合运用以教师、培训学员、培训管理部门、培训委托单位、专家等多元考核主体协同参与、综合采用直接与间接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论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及评价策略。具体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评自查、调研分析、交流研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座谈会等。评价结果可以作为二级学院职业培训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切实为改进培训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要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终身职业发展需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培训制度机制建设、培训方案设计、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培训方法体系建设、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着力提升职业培训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职业院校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先前学习在职业培训中的认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