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下旅游业与地方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3-05-12 11:11朱云洁
关键词:旅游业人文特色

朱云洁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农商管理学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和向往与日俱增, 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 在此背景下, 政府部门、旅游企业高度重视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 重视旅游环境的改善及旅游资源的保护。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促进地域文化、 地方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又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下旅游业与产业发展战略与体系、 循环经济模式下推动旅游业与地方产业融合的路径三方面展开深入论述。

1 旅游业及旅游循环经济

1.1 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是指随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传统旅游产业要素进一步扩张, 各要素间相互交织最终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旅游产业链[2]。 旅游产业链由生产旅游产品与服务的旅游企业集合构成,涵盖旅游供应商、 旅游开发商、 旅行社、 游客这四条单链, 旅游产业链内的不同企业为了获得经济、 社会、 生态效益, 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 共同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 在旅游产业链中, 主要包含吃、 住、 行、 旅、 娱、 购这六个环节, 各环节涉及企业分属不同产业类型,企业发展目标与方向存在较大差异, 但其最终目的均是以推动旅游业, 提升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为主[3]。 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 人文风景的同时,能产生餐饮、 住宿、 游乐、 购物、 养生、 运动、会议等综合性、 多样化的终端消费, 进而使旅游目的地能形成消费经济链及相关产业的聚集, 最终达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

1.2 旅游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 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主要目的在于将经济活动组织呈 “资源-产品及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4]。 旅游循环经济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基本特征——低开采、 低排放、 高利用, 在降低旅游区能源消耗、 污染物排放的同时, 提升旅游资源利用率。 同时以文化、 科技、 制度为依托、 支撑、 先导, 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率,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形成具有旅游业特色的 “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 反馈式循环模式,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共赢。 与传统旅游业相比,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能进一步提升人文环境保护力度, 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 可进一步改善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等问题, 有效维持自然资源、 保护传统文化特色, 减少人为破坏, 形成资源可循环的经济发展状态, 对提升整体经济水平有重要作用。

2 循环经济下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科学论断, 通俗而言, 是指将绿水青山作为前提, 在保护大自然 “鬼斧神工” 所造风景的同时,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降低绿色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进一步维护自然风景, 实现以自然风景为旅游资源, 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旅游业发展目标, 以 “绿水青山” 为基础, 为相关产业创造“可持续性” 的经济效益。

2.1 提升“循环” 意识

目前旅游产业链上企业、 游客对旅游循环经济的认知仍较为浅薄, 普遍认为旅游循环经济的主要含义在于保护环境、 减少环境污染。 实际上, 旅游循环经济主要内涵在于: (1) 协调资源与旅游产业的关系, 自然资源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 相关企业能利用自然资源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在保护和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使自然资源与经济能相互促进、 增长。 (2) 通过保护自然资源, 使旅游业处于健康发展状态, 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维持相关企业及行业的稳定。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首先需明确旅游产品市场定位, 规划出自然生态保护圈, 探讨可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人类行为, 并制定相关规定条例, 确保自然生态环境能得到有效保护。 其次需改善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 将循环经济同生态旅游有效结合, 在保护自然风景的同时, 确保相关企业能产生满足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 推动以 “循环” 为基础的旅游产业链形成。

2.2 构建完善的制度及体系骨架

构建完善的制度及体系骨架, 对促进旅游循环经济的形成, 发展生态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模式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结合地域旅游特色, 因地制宜地对自然环境进行规划、 开发, 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包括开发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量、 环境影响程度等, 制定明确的循环经济基本准则与标准。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构,对违法、 违规的企业, 需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落实处罚措施。 如九寨沟景区公告中, 明确提及县域内所有单位、 居民和游客应当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景观、 山体、 林草植被、 野生动物和各项设施,禁止在景物、 设施上刻画、 涂污, 禁止随意倾倒、 丢弃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不得在非吸烟点吸烟, 严禁一切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 如有违反, 在责令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后, 处50 元罚款, 若在禁烟区吸烟处以100 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若对景区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破坏, 可构成犯罪,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其次, 严格落实相关奖惩制度, 有效保护自然资源。 构建完善的体系骨架, 对景区开展制度管理及相关激励措施, 对相关企业的信用信誉、 经济状况展开全面评估, 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 加强先进技术与人才的引进, 构建完善的旅游循环经济政策体系[5]。 再次, 加强评价体系建设, 从经济、 社会、 管理、 资源、 环境等多方面对本地的循环经济体系结构进行评估, 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体系结构及相关制度条例, 进一步完善符合本地发展特色的旅游循环经济体系。

3 循环经济下推动旅游业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的路径

3.1 明确发展目标

3.1.1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将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基本指导, 在推动旅游业与地方产业相结合过程中, 首先需确立 “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 这一基本目标。 将循环经济的减量化、 再利用、 资源化这三大原则, 作为旅游业与地方文化、 产业结合的核心要素, 促进自然-社会-经济这一复合体系的持续发展, 实现区域与旅游发展的长期合理性。

3.1.2 维持良好生态环境,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目标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诸多文人在游览祖国美好风景后, 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了新的认知与感慨, 留下了许多描写祖国自然风景的诗词。各地独具特色的自然风景是不可或缺的、 宝贵的旅游资源。 保护、 修复生态环境, 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确定为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 在保护自然风景,维护旅游景区原始化、 资源化的条件下, 以旅游景区为中心, 在周围修建满足游客吃、 住、 行、旅、 娱、 购等基本需求的产业区, 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有效提升居民的平均收入, 提升居民的经济水平。

3.2 推动区域与企业的结合

3.2.1 引入各类旅游企业, 规划旅游路线

深挖旅游特色, 宣传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景是吸引游客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模式下, 推动旅游业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的过程中, 政府可引入各类旅游企业, 如中国国旅、 中青旅等大型旅行社, 香格里拉、 全季酒店等大型品牌连锁酒店, 及饭馆餐厅、 旅游商店等。 以旅行社为主,明确旅游目标人群, 针对不同旅游群体开发一系列绿色旅游搭配套餐、 规划旅游路线, 包括景区游览路线、 入住酒店、 餐厅、 休闲活动场所等。由政府、 旅行社牵头, 衔接各类企业, 为游客打造“一条龙” 式旅游服务。

3.2.2 提升旅游循环经济的可操作性性

政府组织旅行社、 酒店、 餐馆等企业负责人对旅游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探讨, 在 “生态旅游”、保护自然资源的基本理念下, 总结旅游开发规划问题, 如各条旅游线路中相关景点可观看性、 旅游产业链上各企业相互合作等。 针对相关问题,出台符合本地旅游特色的相关政策, 制定各企业间的合作交流方案。 从大局出发, 规划、 部署“绿色” 旅游产业链, 加强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调控力度, 确保各企业均能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开展经济活动。 加强先进技术引入, 如污染防治技术、 绿色消费技术、 废旧物质回收处理技术等,有效消除、 改善企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提升旅游企业电子发票利用率, 促进 “旅游圈” 的绿色发展, 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同时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 使旅游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融入地方文化与产业, 使旅游资源多元化

除自然风景外, 地域人文历史亦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将旅游业同地域文化相结合, 为旅游资源注入新的内涵。 如贵州苗岭, 此地不仅有极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 奇山怪石众多, 还是苗族人聚集之地。 在旅游循环经济影响下, 在保护自然景色, 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 保留了苗寨特色, 展示推广苗族文化与风俗。 在旅游产业链中, 将苗族文化、 风俗同相关产业相结合, 如吃的方面, 可在苗寨内品尝苗族油茶、 油炸粑粑、 苗乡龟凤汤等; 娱乐方面, 可穿戴苗族经典装扮, 体验拦路酒、 观看苗族婚礼流程等; 购物方面, 可采买喜欢的苗族饰品等,构成旅游-人文-产业复合体系, 丰富地域的旅游资源。 游客到达景区后, 不仅能观赏到祖国的景秀风光, 还能体会、 了解人文历史、 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使游客对旅游特色的印象更具象化。此外, 各地旅游景点还可因地制宜, 加强地方特色产业及资源的融入。 如自贡有 “千年盐都” 的美称, 盐矿是当地的特色资源, 也是当地的特色产业, 成立于1958 年的自贡市盐业公司下属有13 家支公司, 年销盐达10 万吨, 是四川省重要的食盐销售商。 在政府支持下, 各荒废盐矿也开始被重建利用, 打造了“燊海井-吉成井-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东源井” 这一旅游路线, 向游客展示了四川井盐的古法开采、 制作流程, 在维护传统盐矿景观的同时, 进一步加深游客对自贡“盐都” 的印象, 丰富了旅游资源。 同时此类旅游产品开发能降低旅游污染物排放, 提升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率, 及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变废为宝”, 使废旧产业资源成为新的旅游资源。

3.4 加强人文特色的融入, 构建独一无二的旅游循环经济

旅游资源是可以反复循环利用的, 在延长旅游业生态产业链的同时, 进一步减轻旅游对环境的压力, 实现保护生态资源, 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同自然风景相比, 人文旅游资源具有人为性、 时代性、 地域性、 民族性等特点, 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人文历史存在一定差异, 甚至分布于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也可能存在显著的人文历史差异。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 可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地方文化、 人群的融入, 向游客讲解当前居民的语言、 文化及历史背景, 构建极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旅行资源, 并在地方人文特色影响下, 构建独一无二的旅游循环经济, 丰富我国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 推动地域旅游循环经济项目的落实, 促进地域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让游客体会到人文风景的不同之处, 进一步提升游客吸引力度。 如吐鲁番在 “火州”、 丝绸之路、 维吾尔族等人文地方特色加持下, 旅游经济收入增长迅速, 旅游循环产业已成为其地方经济的主要支柱。

4 结论

综上所述, 循环经济理念下, 如何提升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率, 降低旅游产生的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 在减量化、 再利用、 再循环原则基础上, 实现永续发展的新型旅游经济, 已成为各地传统旅游经济改善、 调整的重要目标。 在循环经济模式推动下, 将旅游业同地方文化、 地方产业相结合, 构建独一无二的旅游循环经济, 打造旅游-文化-产业复合体系, 丰富旅游资源, 延长旅游产业链, 在保护、 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 深挖旅游特色, 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旅游业人文特色
人文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