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 理念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

2023-05-12 11:11孔令轩
关键词:三全育人立德队伍

孔令轩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 镇江 212000)

为了改善高校育人工作现状, 培育能够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三全育人”) 理念, 并强调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1]。 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不仅是高校“三全育人” 工作的重中之重, 还是建构 “大思政” 格局、 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然而,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工作实践中主渠道与主阵地并列平行,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 “各司其职”、 相互疏离, 严重割裂了思政工作的系统性。因此, 如何在“三全育人” 理念的引领下深化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共识, 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 同频共振,有效打通思政教育 “最后一公里”, 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 “三全育人” 理念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1.1 贯彻 “三全育人”、 建构 “大思政” 格局的题中之义

“三全育人” 是国家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理念, 强调从主体、 时间及空间上充分发挥育人主动性, 全面聚合育人资源、 遵循育人规律, 将立德树人目标全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是打通学生成才 “最后一公里” 的重要举措。 该理念意味着思政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工程, 要实现育人目标, 仅仅依靠单一主体是难以完成的, 还需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高效联动与协同配合, 以此营造处处育人、 时时育人的“大思政” 环境[2]。

1.2 增强优势互补、 凝聚育人合力的现实要求

思政课教师往往学历高、 理论功底扎实, 能够引导学生科学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 但由于与学生日常接触少而无法及时洞察学生思想动态, 限制了职业发展的深度。 而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直接管理者, 经常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能够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但受理论水平的局限, 面对学生思想问题时大多只能解决表象, 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针对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错位优势, 推动二者协同育人有利于促进两支队伍优势互补, 拓展其职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有效凝聚育人工作合力。

1.3 提升育人效果, 实现立德树人的应然选择

无论是思政课教师, 还是辅导员队伍, 其目标任务和一切工作都围绕着 “立德树人” 这个中心环节, 二者对待协同的理念差异、 动力差异、方法路径差异, 以及协同中可能面临的机制矛盾、 问题困境等, 均能在 “立德树人” 这一大格局下得到妥善化解。 若离开了 “立德树人” 的大局, 二者的协同就失却了意义和价值, 因此,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 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应然选择, 也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必由之路[3]。

2 “三全育人” 理念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现状与问题

2.1 职业定位单一化, 缺乏协同育人共识

思政工作是理论与实践、 课堂与课外等层面高度综合化的体系, 作为思政工作一线的两支骨干队伍,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无论是职业准入,还是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属平行关系, 二者职业的分立导致其 “各司其职”、 职业角色认知趋于固化, 往往奉行“术业有专攻” 的准则, 很难树立起协同育人的共识。 不仅如此, 部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并未意识到思政工作的特殊性, 也未意识到两者工作的共通性。 思政课教师潜心于课堂主渠道与科研, 而缺位于实践交流、 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 辅导员则将自身定位为 “超级保姆”, 深陷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重, 将价值引领归结于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二者角色定位的单一化导致思政工作理论与实践、 课堂与课外教育的脱节[4]。

2.2 工作机制二元化, 思政力量条块分割

为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并对思政课课程设置、 管理制度、 机构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中, 思政课教学机构的单独设立虽然有效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规范化水平, 但也加剧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分化。 在高校思政工作既有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框架下, 多数高校并未设立统一机构专门负责思政教育工作的队伍的管理, 思政课教学归属马克思主义学院, 而辅导员队伍则由学工处负责, 校级层面两支队伍也分属不同校领导管理, 这种二元化的工作机制易造成联动沟通机制的缺失, 致使思政力量条块分割, “教管分离” 问题愈演愈烈。

2.3 平台建设滞后化, 育人资源共享不畅

行政分割致使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相互疏离的问题, 本应通过协同平台的建设来弥补垂直管理导致的沟通渠道缺失问题, 但囿于客观条件及主观因素等的影响, 线上线下交流平台、 教研和实践研究平台建设严重滞后, 两支队伍只能通过口头交流, 相互间不熟悉彼此工作内容, 也不交流工作上的困惑, 不仅导致思政教育两大主力军的工作沦为了孤军奋战的 “两张皮”、 “两张嘴”, 还造成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的相互疏离与育人力量的涣散。 不仅如此, 由于资源共享平台缺失, 导致诸如培训资源、 网络资源及书籍资源等使用和建设上存在阻隔, 不仅造成资源严重浪费, 更在两支队伍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 “隔离带”, 严重影响了思政工作的协同开展[5]。

2.4 培养方向差异化, 协同育人功能脱域

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最早缘起于 “双肩挑” 制度, 即“一肩挑思政工作, 一肩挑业务工作, 被形象地称为 “又红又专” 的双肩挑干部。 随着高校思政工作的学科化发展, 辅导员作为传统思政工作的“教育者” 身份持续弱化, 导致其在思政工作体系中逐步趋于边缘化, 加上近年来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 进一步指明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职业化建设方向, 这无疑客观上加剧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队伍的疏离。不仅如此,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 职业化建设意味着高校需要建立符合该队伍工作特点的独立思维范式、 话语体系与运行机制, 这进一步削弱了思政工作的整体格局, 阻滞了两支队伍的协同联动, 引发二者协同育人功能脱域[6]。

3 “三全育人” 理念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选择

3.1 思想协同: 精准定位职能边界, 凝聚价值引领共识

加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思想协同, 激发其内在情感, 使之具有同向之心, 这是开展协同育人的前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一方面, 高校要以“三全育人” 理念为指导, 对两支队伍在思政工作中的职能边界进行精准定位, 引导其对协同育人形成统一的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 加强二者的协同作用, 并非要消融两者之间的差异, 或按照一个模式建设两支队伍, 而是充分把握二者的优势形成互补, 将各自原本孤立完成的 “独角戏”, 转变为二者共同谱写的 “协奏曲”, 在职能边界的基础上凝聚双方价值引领的共识, 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情感 “触发点”, 引发其思想共鸣,继而提升思政工作高度、 深度与温度; 另一方面, 高校要积极开展协同育人专题培训班, 引导双方加强对国家政策文件与协同育人精神的解读, 使之筑牢同向同心的政治信仰、 练就同向同心的过硬本领、 展现同向同心的担当作为。 既要求辅导员深刻把握思政教育基础理论,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 又要求思政课教师能够提升从实践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关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问题, 还要聚焦其心理问题与就业问题等实际, 以此持续强化两支队伍的理论素质与实践本领, 通过双方协作力求时思政教育既讲大道大义, 又办实际实事[7]。

3.2 制度协同: 立足顶层优化体制, 聚合思政育人力量

为了解决工作机制二元化及思政力量条块分割问题, 关键是要立足顶层设计, 强化制度协同, 全面聚合思政育人力量。 一方面, 高校要按照立德树人目标任务及要求, 基于思政教育规律对思政工作体制机制进行系统设计, 破除二元化制度瓶颈, 建立起“三全育人” 的 “大思政” 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 高校要成立专门的组织协调部门, 制定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总体方案, 从协同育人条件、 渠道、 程序、 双方权利义务等方面进行规定, 统筹各项制度落实落细, 形成双方常态化交流机制, 在统一的架构下打破管理障碍, 聚合思政力量, 引导双方同向同行, 也可设立独立于二级学院的协同育人机构, 专门负责协同育人项目的申报、 品牌建设、 会议举办等内容, 保障协同育人的实效性; 此外, 条件允许的高校可依托思政工作提升计划项目、 名师工作室等, 强化双方学术经验交流, 为其协同育人提供便利条件, 还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辅导员参加思政课备课或教学任务, 使之协同推进思政工作[8]。

3.3 模式协同: 搭建多元协同平台, 探索多维协同模式

针对平台建设滞后化、 育人资源共享不畅等问题, 高校要加快搭建多元协同平台, 强化资源共享与模式协同, 以提升协同育人的效率。 一方面, 高校要从“三全育人” 理念出发, 既要以官微、 官网、 微博为载体, 成立 “名师工作室” 或“辅导员工作室”, 由思政课教师担任顾问, 辅导员负责整理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 双方利用线上平台强化沟通交流、 信息共享与协同育人, 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正能量的目的,又要为双方搭建线下研讨平台, 组织双方定期就思政工作开展沟通与讨论, 打造协同育人 “一盘棋”; 另一方面, 高校要以思政工作实践项目、科研项目、 学生骨干培育项目等多元项目合作为载体, 挖掘不同工作中的协同支点, 深化协同育人工作; 此外, 高校要积极利用工作联席例会、结对帮扶、 线上联动组、 座谈会等探索灵活的协同育人方式, 为大学生思政工作提供多元化育人场域[9]。

3.4 培养协同: 加强队伍一体共建, 密切二者教学协同

针对因培养方向差异化而导致的两支队伍协同育人功能脱域问题, 高校要推进两支队伍的一体化建设, 密切双方教学协同, 重构考核机制,以此激发双方的协同育人活力。 一方面, 高校要根据 “三全育人” 理念及 “大思政” 工作思路,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一体化培养机制, 既要优化任职资格准入制, 从源头上为双方协同育人奠定人才基础, 又要建立完善的协同育人培训方案, 建立岗前培训、 岗中强化全过程、 一体化培训体系, 强化辅导员思政理论及教育专业学习,还要组织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 下设班主任,由班主任主管具体日常事务, 思政课教师主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过深入对方工作场域进行实践体验, 为协同育人做出感性与理性准备; 另一方面, 高校要遵循导向明确、 分类考核的基本原则, 将协同育人作为双方年度考核、 职务晋升与评优选拔的重要指标, 同时兼顾显性与隐性教育效果, 并使双方均参与到对方考核中去, 充分发挥双方直属部门的监管考核作用, 保障考核的客观性[10]。

4 结语

综上, 高校育人工作是一项涉及思政教育各个方面的系统性工程,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 理应树立系统思维, 在 “三全育人” 理念的指导下, 破解二者因结构分化、职能分立、 机制隔离而导致的 “两张皮” 问题,使之形成有机联动与系统协同, 充分发挥两支队伍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互补性, 提高思政工作的整体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并非 “1+1=2” 的简单叠加, 而是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的一体融合, 既要求二者秉承同向之心, 自内而外激发其协同育人的内在情感, 又强调顶层规划与机制完善, 为双方协同发展搭建平台, 通过内外联合与一系列 “组合拳”的发力, 有效强化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效度, 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顺利实现。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立德队伍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严以修身”先立德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