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视域下思政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与创新发展逻辑

2023-05-12 11:11
关键词:教育者话语思政

韩 阁

(青岛滨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555)

近年来, 以抖音、 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由于简短快捷、 操作方便、资源海量、 个性推送、 双向互动与趣缘聚合等多重特征, 短视频极大地吸引并聚合了思想前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 成为其思想交流、 情绪表达、 个性展示的平台, 并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状态与行为习惯。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人在哪里, 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 短视频塑造的全新话语传播环境, 以传播主体去精英化、 传播内容多元化、 传播平台互动化、 传播方式即时化为典型特点, 改变了大学生思政教育话语情境, 如何在遵循自身原则与底线的基础上, 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思政教育话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利用短视频有效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享用短视频内蕴的潜在红利, 是一项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全新时代课题。

1 高校思政教育话语的应然价值取向

1.1 弘扬主旋律, 坚守主流价值观

作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思政教育就话语属性而言, 承载着政治教化与道德教育的双重作用。 为了使主流价值观牢牢占据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对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发挥正向引导功效, 思政教育话语既要稳定地坚守主流属性, 唱响主旋律、 弘扬正能量, 强化话语的引领力、 感召力、 影响力, 又要以开放性和创新性为引领, 凝练出彰显语境的时代话语, 回应世界之问、 中国之问、 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不断适应世情、 国情、 党情与民情的多元变化[1]。

1.2 关注主体性, 聚合人本性原则

思政教育的对象是人, 因此, 思政教育话语理应关注人的主体性, 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 传统思政工作中, 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念以及“灌输-接受-服从” 的育人逻辑使得本应双向互动的教育过程变成教育者的 “个体独白”, 导致思政教育话语背离学生生活语境。 要促进学生对话权利的回归, 引导学生敢于诉说、 乐于表达,关键是要摒弃主客二分的权威思维, 将聚合人本价值作为思政教育话语的应然取向, 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规律, 从学生的言语方式与情感诉求出发完成话语的生成、 叙事和传播, 使思政教育成功回归到人本身。

1.3 规避灌输式, 突出建构式功能

作为教育主客体之间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载体, 思政教育话语若忽视创新表达, 一味沿袭传统思政课堂“灌输式” 的单向话语形式, 追求抽象、 空洞的宏大叙事, 难免令人感到枯燥无形。列宁在论及宣传教育时曾言: “应当坚决抛弃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外来的字眼”, “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 可见, 思政教育话语既要做到从高处着眼, 讲好 “有字之书”, 又要强调从实处着力, 用活 “无字之书”, 以话语主客体间共通的语言符号系统将其观念、 情感、 兴趣等进行有效联结, 以建构式双向话语促进师生观念、情感、 思想的有效传递与融合[2]。

2 短视频视域下思政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短视频是技术催化下的产物, 其在加速信息传播方式、 拓展信息传播范围的同时, 因其具有制作低门槛、 信息碎片化、 海量推送与泛娱乐化等特点, 又为思政教育话语权威、 内容、 导向价值等带来了诸多挑战。

2.1 多元思想冲击主流价值观, 造成语境相关性式微

短视频制作、 发布、 接收信息的低门槛与易操作瓦解了中心话语体系, 大众话语权的赋予使得参与短视频的主体日趋全民化, 形成了多元主体 “众语喧哗” 的话语形态。 如此语境下, 各种网络信息与多元价值观充斥其间, 很多负面信息“以一种隐蔽但有利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为大学生呈现一种虚拟、 主观的现实, 使之沉浸其间难以自拔, 虽获得了精神上的快慰, 却导致思想愈发偏激。 不仅如此, 多元思想好坏参半、 真假难辨,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却因 “去中心化” 而造成语境相关性的日渐式微, 致使学生极易陷入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泥沼, 继而疏远、 背离主流价值观[3]。

2.2 去精英化催化话语权分流, 致使话语主体失语

传统思政教育实践中, 教育者是信息的主要来源, 具有话语权威, 受教育者则接受信息, 教育活动通过教育者口头或文字话语方式传授给受教育者, 这种单向度、 集中性、 被动式的话语传播形成了稳定的话语权分配格局。 然而, 短视频的 “去中心化”、 碎片化信息传播方式, 使得多元声音的泥沙俱下打破了传统精英垄断的话语权, 消弭了知识传播的主客体界限, 混乱的话语发声引发主体身份模糊, 消解了思政教育者的传统信息级差优势, 也冲击了其话语权威地位, 使思政教育话语权向教育对象分流。 不仅如此, 短视频趣缘圈层的建立自带区隔化标签, 使圈层内外生成话语壁垒, 这导致思政教育者因难以突破话语壁垒而陷入 “进不了圈”、 “说不上话” 的无奈境地, 长此以往难免陷入失语境地[4]。

2.3 算法推荐加剧信息封闭性, 导致话语意义流失

桑斯坦曾提到, “公众因关注自己所选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 长此以往, 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样的 ‘茧房’ 中。” 依赖于资本逻辑与算法推荐, 短视频自动根据用户信息、状态更新、 兴趣喜好、 社交网络进行深度分析,向其进行精准化的信息 “投喂”, 这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观看需求, 但算法主导的个性化推送会不断固化其原有偏好, 使之获取的信息内容愈加单一, 并建构起信息与观念的“隔离墙”, 将用户局限在固定圈层的交互中, 进一步加剧群体间的价值分化, 令充满感官刺激的内容大量充斥其间, 稀释了思政教育内容, 致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政教育原有话语意义持续流失。

2.4 泛娱乐式图像表达脱序化, 引发话语策略失效

尼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 一书中明确提到, 娱乐过度“会造成大众的低智化与社会公德的丧失”。 短视频的媒介演化与平台商业化开辟了一个面向大众狂欢的娱乐场域, 这种价值取向冲击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威, 鲜明的泛娱乐式图像表达更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深刻性与严肃性, 将理想、 信念、 理性、 意义、 责任等主流话语消解于无形。 不仅如此, 短视频中还涉及很多 “圈层黑话”, 其 “逾格” 的表达方式跳出了主流话语秩序与框架, 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正在被一种娱乐化、 表象性甚至低俗化的话语体系解构着, 不仅诱发了非理性情绪的持续蔓延,还影响了成员思想的精准捕捉与舆情信息的有效把控, 致使思政教育话语策略趋于失效[5]。

3 短视频视域下思政教育话语的创新发展逻辑

短视频的风靡流行建构了一个可视化、 去中心、 无边界的后现代、 大众化传播场域, 为思政教育话语实践、 叙事方式、 生产路径的创新提供了新方向、 新手段, 也为提高思政教育话语传播效度注入了动力, 推动着思政教育话语从 “权威式” 到“主体式” 的平等权寻求。

3.1 优化话语环境, 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效度

为了应对短视频多元思想冲击主流价值观,造成语境相关性式微的挑战, 关键是要加强对短视频内容与舆情的审核监控力度, 营造风清气正的思政教育话语环境。 一方面, 要加快推进短视频用户身份实名制认证, 构建起政府为主导, 高校、 家庭、 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协同参与短视频内容的审查和监督, 及时遏制负面思想与不良价值观诱导, 删除违规内容, 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 要将短视频热点舆情动态纳入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把握舆论引导的时、 效、 度, 利用 “抖音”、“快手” 等平台实时观察学生关注、 评价及转发的内容, 精准识别其正负面属性, 及时洞察潜在舆情风险并予以纠正; 此外, 高校组建一支短视频思政工作小组, 利用平台创作一批体现核心价值观且话语生动、 亲和的短视频作品, 使主流文化重新占领思政教育高地, 使短视频成为传播中国故事、 唱响主旋律的思政教育新载体[6]。

3.2 创新主体要素, 重建话语主体的影响力

为了破解话语主体失语困境, 重塑思政教育者的话语权威性, 高校要加快创新主体要素, 打造其圈内人的话语形象, 从 “你听我说” 转向“交互沟通”, 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 以平等对话的方式与之交流思想。 一方面, 教育者要正视话语权分流的现实, 在创新思政教育话语前, 首先要调整自身观念, 以学生为中心, 摒弃传统的话语控制者角色, 以平等对话意识与大学生沟通,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另一方面, 高校要效仿短视频达人、 网红等跨圈传播的成功经验, 选拔思政课骨干教师, 将其打造成圈内意见领袖, 使之以圈内人的身份与大学生沟通, 共同探讨兴趣诉求, 引领趣缘圈层的舆论方向, 重新掌握圈群的话语权; 此外, 高校要积极发掘朋辈话语效力, 在大学生社交圈群中挑选、培育同辈意见领袖, 以其为枢纽建立思政教育主客体间稳固的话语沟通渠道, 及时过滤负面信息、 精准把握成员思想动态, 弥合主客体的话语间隙, 同时要借鉴官方媒体与自媒体之间良性互动的优秀案例, 寻求突破话语圈层的成功范式,为进一步争取话语认同奠定基础[7]。

3.3 塑造内容矩阵, 促进主流话语价值回归

为了避免大学生在算法打造的 “定制空间”内迷失自我, 教育者要在坚持主流话语立场的前提下, 创新思政教育话语传播模式, 塑造内容矩阵, 使思政教育话语在智能算法掌控的舆论阵地中牢牢占据主导权, 实现主流话语的价值回归。一方面, 针对算法推荐过度特化而引发的信息茧房效应, 高校要坚持以主流价值驾驭算法, 通过技术赋能优化算法设计, 继而达到 “破茧” 的目的。 如将两个或多个数据源以混搭的方式有机结合, 突破固有的推荐路径, 持续向主流话语方向倾斜, 除了向大学生定向推送符合其需求的个性化信息以外, 还要持续拓宽信息广度, 使主旋律和正能量话语顺畅地抵达每个用户, 消解可能存在的思政教育话语意义流失风险; 另一方面, 高校要立足顶层整体布局, 塑造集政治话语、 学术话语、 生活话语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内容矩阵, 同时充分释放融媒体的生产活力, 通过全媒体的渠道联动, 强化体现科学政治方向、 舆论导向与价值取向的优质内容供给, 针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差异, 拉动思政教育话语的分众化传播, 切实提升思政教育话语的传播成效。

3.4 转化叙事表达, 做到顺势而为以娱育人

为了应对短视频泛娱乐式图像表达脱序化,可能引发的话语策略失效风险, 思政教育者要改变传统深奥抽象、 宏大叙事的表达方式, 以生动具体、 贴近生活的话语风格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同时做到顺势而为, 通过巧用娱乐素材达到育人目的。 一方面, 教育者要放下身段、 放低姿态, 加快摒弃传统宣讲式价值灌输模式, 而是在倾听和尊重大学生特点及需求的基础上, 建构起理性与情感相统一的综合话语叙事模式, 并探索出既有理论逻辑又不乏生动趣味的新型话语方式, 与大学生开展 “屏对屏” 的心灵互动, 减少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善于发掘娱乐素材的育人功效, 将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娱乐元素融入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中, 实现以娱育人之效, 如从明星抗震救灾、 捐款建校等公益事迹中发掘、 提炼其思想闪光点,并作为案例素材引入思政教育话语中, 以此切中学生“兴奋点”, 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引导[8]。

4 结语

为了有效增强短视频场域中思政教育的话语权, 教育者要深刻透析短视频中的趣缘行为,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注重话语转译与内容创新, 挖掘和发挥短视频的潜在能量, 达成有态度、 有温度又有力度的话语表达, 使之由 “最大变量” 转变为 “最大正能量”、 “最稳定常量”,并与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同频共振, 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同向而行。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话语思政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