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3-05-12 11:11
关键词: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黄 丽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 我国文化交流形态已由前期的 “文化引进来” 过渡到 “文化互动”, 再到如今的 “文化走出去” 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强调, 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通过讲好中国故事, 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 立体、全面的中国,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我国国际传播建设意义重大, 其不仅使世界全面地认识并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 还为消除文化偏见与歧视、 进行跨文化对话提供了路径[1]。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必修通识课, 高校外语课程内容丰富、 受众面广, 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因此, 有必要立足文化自信视域,思考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以更好地顺应外语教育国际化趋势,满足新形势下对外传播人才的培养需求。

1 研究背景

国内外的跨文化教学研究开始于20 世纪50年代, 研究成果斐然, 内容涉及教学模式、 行为能力以及认知、 态度等多个方面。 西方以迪尔多夫(D. K. Deardorff)、 凡蒂尼(A. Fantini) 为主的学者提出并丰富了跨文化能力和交际的相关理论; 以拜拉姆 (Byram) 和迪尔多夫 (Deerdoff)为主的学者提出了跨文化学习的ICC 模式和金字塔式模式, 均对外语教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跨文化教学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在跨文化能力教学的内涵、 实证、 范式等方面均有研究成果。

随着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 文化自信确立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与外语教学的结合逐渐被我国学者所重视, 如潘轶君, 李鑫 (2021) 提出构建了英语演讲课中“讲好中国故事” 的教学策略和路径。 温颖茜(2022) 对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了 “三阶六步” 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岳豪, 庄恩平 (2022) 阐述了从五个维度讲好中国故事, 即“为何讲” “讲什么” “谁来讲” “给谁听”“如何讲”。

综上所述, 跨文化教学的研究在国内外普遍开展, 在“文化自信” 时代背景下,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 构建一个有效的教学模式,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意蕴

从文化自信视域来看, 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提升文化软实力、 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还是夯实文化自信底色、培育对外传播人才的内在要求, 以及维持文化生态平衡、 实现外语课程任务的必然选择。

2.1 提升文化软实力、 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布局的现实需要

民族的强盛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是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前提, 为此, 国家立足顶层设计制定了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等一系列战略, 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战略布局。 国家文化战略布局为高校外语教育指明了文化育人的方向, 而 “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文化育人的基本载体和形式, 赋予高校外语教学全新的内涵, 既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坚定了其文化自信, 又提高了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2]。

2.2 夯实文化自信底色、 培育对外传播人才的内在要求

中国故事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 蕴含着五千年文明厚重的文化底蕴, 讲好中国故事就是对中华文化、 中国形象最立体和全面的展示。 高校课堂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因此, 高校外语教学要着眼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与专业优势, 挖掘课程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 在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 传承中华文化, 唱响中华文化主旋律, 使学生从中得到滋养、 获得底气, 成长为中华文化使者及对外传播人才, 更自信、 自觉地传播中国文化。

2.3 维持文化生态平衡、 实现外语课程任务的必然选择

文化生态学强调以动态、 和谐的眼光看待文化, 保持语言文化的多样性, 促进其和谐共生与融合发展。 然而, 当前高校外语教学普遍割裂了“传承” 与 “学习” 的生态关系, 致使 “中国文化失语” 问题愈加突出, 因此, 亟须通过讲好中国故事, 将中国文化融入高校外语教学中, 以维持中西文化的生态平衡, 促进语言文化的和谐共生。 不仅如此, 高校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 强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其文化素养, 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引领学生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同步提升其英语语言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3]。

3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 高校外语教学多将重心聚焦于提升大学生语言技能方面, 教学内容以西方语言与文化为主, 在讲好中国故事、 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则有待提升, 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3.1 价值认知不足, 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

2017 年教育部出台的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关系, 强调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即开展跨文化教育。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大学生除了利用英语交流学习、 科技或专业信息以外, 还要全面了解国际社会与文化, 增进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然而, 很多高校外语教学过分强调课程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 对推广本土文化的价值认知不足, 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 一味囿于学英语而学英语, 不仅不利于学生开放包容文化观的形成, 还影响了其人文素养的培育, 致使其文化自信缺失。

3.2 教材内容滞后, 缺乏与中国故事的融合点

作为“中国故事” 的主要载体形式, 外语教材不仅是高校外语教学实践的基础, 更对教师“讲什么”、 “如何讲” 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然而, 受传统外语教育理念的影响, 高校外语教材编撰多倾向于西方语言文化的阐释与推介, 鲜有教材以中国故事为主轴, 将各单元主题相衔接的, 这导致中国语言文化内容一直是缺位的, 加上教师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中国故事英文版素材十分困难, 致使外语教学过程中很难找到与中国故事的融合点, 既不利于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又影响了其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审视及辨识能力的提升[4]。

3.3 师资素质薄弱, 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当前多数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与讲好中国故事难以匹配。 一方面, 很多外语教师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储备方面无可挑剔,但文化素养却有待提升, 甚至外语文化水平比母语还高, 教学过程中能够对他国文化、 社会、历史等侃侃而谈, 却讲不清本土文化、 讲不好中国故事, 还有些对文化自信认知存在偏差,认为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另一方面,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灵活运用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教学方法, 还要把握好政治性与学理性、 价值性与知识性、 理论性与实践性、 显性与隐性教育等的关系, 这无疑对外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4 学生使命感弱, 缺乏传播中国文化的自觉

外语教学中, 很多学生对自身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认知不足, 缺乏传播中国文化、 践行文化自信的自觉性, 认为国家强大了就会赢得国际认可, 对外语课的认识也停留在知识技能层面。 当代大学生自小接触网络多元文化, 难以避免地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甚至盲目推崇、 宣传外国文化, 将母语文化视为落后的糟粕, 不仅丧失学习本土文化的积极性, 更缺乏文化践行的责任感与使命感[5]。

4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路径

高校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所面临的困境, 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教育者对中国故事“为何讲”、 “讲什么”、 “如何讲”、 “给谁听”四个核心问题的理解不深、 把握不当所致, 因此, 需要从这四个方面出发, 调整教学理念、 教材内容, 加强师资培训与学生引导, 为外语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基础。

4.1 明确 “为何讲”, 凝聚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共识

为了扭转因价值认知不足而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等问题, 高校要将外语教学的人文性落到实处, 并细化课程文化教学目标, 使师生明确讲好中国故事是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 也是中国屹立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时代需要, 是从根本上解决 “失语挨骂” 问题的关键。 具体而言, 一方面, 高校要将语言小课堂与文化大课堂相结合, 从文化自信视角确立外语教学目标, 将培育符合国情需要、 认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人才为目标, 既要将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故事融入课程内容, 凝聚师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共识,又要在考核测试方面增加对中华文化、 中国故事等方面的要求; 另一方面, 高校外语教学要把握好中国故事的辩证关系, 既要考虑学生的喜好,又要立足本国国情, 把握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挖掘故事中的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命题, 找到大家都看得懂、 听得明白的全球通性, 彰显具有国际意义的价值理念与人文关怀, 使学生在本民族传统与外来文化的互动中提升文化素养、 夯实文化自信[6]。

4.2 把握 “讲什么”, 构建融合中国故事的教材体系

针对教材内容滞后、 缺乏与中国故事的融合点等问题, 关键是要把握 “讲什么”, 以文化自信为导向建构教学内容, 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导向重塑教材体系。 具体而言, 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 中国梦故事、 中国人故事、 中华优秀文化故事、 中国和平发展故事五个方面的中国故事出发, 选择反映人类文化创新成果及中国智慧的故事元素, 巧妙融入教材内容中, 合理配置中西文化比例, 强化教材的趣味性、 可读性; 另一方面, 教师要从中西文化对比视角, 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出发, 有针对性地讲解中国成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等内容, 使学生认同中国文化、 中国制度与中国道路, 如讲授外国各地新年庆祝活动时, 可先鼓励学生用英语系统讲述中国春节的起源、 流变与习俗等内容, 并通过词汇搭建引入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等其他节日文化, 随后再讲解世界各地欢度新年习俗的历史与现状, 进行思维扩展与句型搭建, 提高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7]。

4.3 强调 “如何讲”, 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第一实施者, 教师既要明确 “如何讲”, 又要注重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养与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不仅教会学生讲什么, 更要教其如何讲, 即以跨文化方式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故事, 使世界理解、 认同并信任中国。 一方面, 高校要加强外语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养专题培训, 使之坚定政治立场,关注重大历史、 政治、 文化时事, 争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学生的价值引领者, 持续不断提升教师讲好中国故事的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 教师自身要全面加强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 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大量阅读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 历史等相关书籍, 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素材的同时, 灵活运用比较法、 翻译法等多元教学方法, 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例如, 在阅读教学中, 讲解Robinson Crusoe 时, 可将其与我国的党史知识与抗疫精神加以对比, 令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以及医护人员不畏艰险、 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8]。

4.4 思考 “给谁听”, 坚定学生传播中国故事的信念

要强化学生的使命感, 关键是要使之明确中国故事“谁来讲”、 “给谁听”, 首先要中国人自己讲, 由教师对学生讲, 然而由学生向外国人讲述真实的中国, 最后使外国人成为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和讲述者。 而学生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与传承人, 理应树立起传播中国故事的使命意识,既要在外语学习中多思考如何将中国文化、 中国智慧、 中国故事以新方法、 新形式、 新手段, 真实、 准确而高效地传播出去, 持续拓展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树立中国良好的形象。 又要以语言作为基本工具, 能够结合国家文化战略及现实文化需求,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 立体地展现给全球, 并重塑外来文化, 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中西文化、 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搭建和谐互融、 友好往来的桥梁[9]。

5 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 文化自信关乎一国的文化安全与国家的前途命运, 高校外语教学要引领学生在外语习得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 现阶段很多高校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中国文化缺席问题, 不仅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还影响了学生的本土文化的认同。 为了扭转这一现状, 助力 “中国文化走出去” 战略推进, 高校要将外语教育作为传播中国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阵地, 既要在外语教学中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统一, 向学生讲好中国故事, 以此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引领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又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使之具备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意识与能力, 自觉、 主动、 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外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