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时代“慢教育”的多维审视及其价值实现

2023-05-13 18:14王安全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慢教育育人时代

李 强, 王安全

(宁夏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近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AI技术席卷了教育领域,并加速充斥着社会生产生活和个体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在人工智能程序的冲击下,“快”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技术革命浪潮下的人类社会发展按下了“快捷键”,不断加速奔跑,催生了一个“快”时代的到来。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同样避免不了被快节奏、高效率的快餐文化所裹挟,“猿搜题”“虚拟课堂”“小镇做题家”等技术产品固然能让学生沉浸在技术变革带来的便捷和享受中,但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功利”“内卷”“机械”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将中国的教育推向一个巨大黑洞,将孩子推向考试的深渊,造就了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眼中的“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1](P.7)。这也是伊万·伊利(Ivan Illic)呼吁要“废除学校”,建议构建起一个以“网络学习”为主通道的“非学校化社会”的根本原因。[2](P.89)

然而,人是生存在一定空间场域的客观存在。教育的发生和实现不是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是需要依附于灵魂,与肉体发生对话、碰撞和感知,才能产生顿悟的艺术。[3](P.14)当快时代与慢教育相遇时,“快”以其速度遮蔽了教育应有的“慢”价值,甚至让教育在快车道上发生方向的偏离和错位。教育作为一项育人的未竟事业,其目的不是批量之快,而是有深度、有质量的提升。教育只有“慢”下来,回归到原点,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整全,才有可能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意义的建构。正如格特·比斯塔(Gert Biesta)所说,那种缓慢、艰难和受挫的方式,在一个急躁的社会里可能不是一种最受欢迎的方式,但从长远看,它终将是唯一可持续的方式。[4](P.11)

一、快时代“慢教育”的内涵及多维解析

技术主导下的今天,“快”无疑成了主流词,并充斥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类生活也被“快”挤占得满满当当。“快”不仅以人类肉眼可见的外在表征显现出来,更让人们为了追逐速度、效率而疲于奔波,呈现出一个加速的“快时代”。

(一)“快时代”的内涵与外延

“快”的字形源于秦篆,是以“忄(心)”旁表意、以“夫”旁表音的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快,喜也,从心夬声,苦夬切。[5](P.530)“快”即“喜”,其寓意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指痛快、高兴。在《现代汉语字典》中,“快”即速度高,走路、做事情所用的时间短,跟“慢”相对。[6](P.731)“时代”即时期,表示一段时间,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将“时代”赋予“快”的定义,指的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可以理解成经济、政治、文化等处于迅速发展状态下的时期。21世纪,我们身处在一个生活节奏快、技术变革快、社会变革快的时代,“快”成为这个时代的风向标和加速器,衍生出“快餐”“快递”“快手”等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产物,甚至连爱情似乎都变成了“闪婚闪离”。在这个以“快”为主要特征的加速时代,只要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东西都在加速蜕变,人们身不由己地陷入到对速度和效率的追逐中,哪怕是慢了一点就显得低效、无能,似乎“成才快”“出名早”“挣钱快”才是这个时代的应有之态。虽然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生产力更新的力度,但纵观几次工业革命的进步,其初心就是为了“解放人”,带给人诸多的便利和享受,而不是让人再次陷入到为了追逐速度和效率的功利性、机械化的超负荷运转中。教育事业作为一项育人性活动,不免在“以快为进”的社会发展大趋势中逐渐陷入到“拿文凭”“找工作”“好就业”的功利性之中。

(二)快时代“慢教育”的多维内涵

“慢”作为“快”的一种辩证扬弃,是对于事物本质的重申和呼唤,是回归到事物发生原点的一种价值理念和方法手段。在竞速追赶的快时代背景下,教育的慢哲学致力于追求有品位、有精神层次的教育,而不是廉价的快餐式的工业化教育。[7]不管身处何时,教育作为一项直面人的存在的社会性活动,永远要基于教育本身的基本特性来重新审视和思考“慢”的多维内涵,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个体整全生命的形成与发展。

1.从育人的时间向度看,“慢”是一种循序渐进人们对于“快”的崇尚由来已久,而且更多蕴含着褒义色彩,如“跑得快”“想得快”“完成得快”等等。从字面意思看,“慢”似乎给人一种时间上的拖拉、迟钝之感,抑或是停留于过去的一种道不明的回忆。人们在享受和沉醉于“快时代”发展的便捷、高效之时,“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是影响社会发展步伐的负面因素。但快的教育是否真的具有值得推崇的价值,这是需要客观审视的问题。

从哲学意义上看,与其说“慢”是一种现实的延缓,不如说是具有哲学意义的“快”。“慢”体现在对于过去经验的积累和尊重事物发展客观性的深度挖掘上。教育中的慢哲学并不是指教育要刻意放慢发展的脚步,也并非限制个体发展的步伐,而是说教育本身有其内在规律,是由其内在本质决定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决定了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慢的事业,而这种慢并不等同于低质,而是一种有“深度”的快。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餐式”的人才培养,教育势必会沦为人才生产的流水线,没有自由空间和积累时间的社会个体终将是没有教育品质的。因为它既违反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情感需要,而且还会导致社会的过度无趣。[7]所以说,从育人的时间角度看,“慢”固守的是一种发展的平衡,是一种有规律的进步。

2.从育人的属性特征看,“慢”是一种教育智慧人是教育存在的基本依附和外在体现,育人是教育存在的根本任务。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培养人、塑造人,形成人的完整人格和能力特性,从而为高质量进入社会做准备。在快时代的冲击下,“慢”教育作为对回归人性的呼唤和重申,是一种追求重返教育本质的价值理念。

在教育中,“慢”是育人的“润物细无声”,是教育智慧和教育之爱在学生个体生命成长中的充分展现。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描述了一个慢的美丽场景:“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8](P.4)这一句看似简单的“你慢慢来”,不仅仅是简单的安慰和提醒,更是一种直击学生灵魂深处的教育之智,是一种难得且清晰的慢教育哲学。按照农耕种植的基本规律,催熟的瓜果肯定不如自然成熟的瓜果甜美。育人和农业种植是一样的道理。之所以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就在于农业种植不仅需要施加基本的养分,更需要播种者的耐心和等待。而教育的过程是以尊崇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和个体成长规律为前提的缓慢、细微的过程,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9]“慢”的哲学看似大道至简、平淡无奇,放在育人上,更多地透露出追求自然、天性和个体选择的大智慧。

3.从育人的本质内涵看,“慢”是一种人文关怀不管时代发展是“快”还是“慢”,其本质都是依存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方式,势必要遵循一定的伦理规范。正如诺丁斯(Noddings N.)所言:“人文关怀是一种关系,且这种关系是有机的,处在不断流动中。它也是情感和意义的中心。”[10](PP.33~34)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慢走”“慢慢吃”“慢慢来”传递着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关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正如雅斯贝尔斯(Jaspers K.)论述的那样,教育不过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3](P.3)教学活动是一种关系活动,“慢”的理念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怀。教师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成长规律,这也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体现。例如,在回答问题时,学生因一时的紧张而出现言语表达不连贯的样态,具有“慢”哲学理念的教师不会急于批评学生,反而会安慰学生不要紧张,慢慢缕清头绪,等会儿再重新回答。课堂上教师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可能就是一股暖流,会感化学生惊恐的内心。

4.从育人的艺术深思看,“慢”是一种闲暇之美“快”与“慢”的哲学反映在生活世界里,“快”似乎多了一份忙碌、紧张,而“慢”却更多地透露着休闲、惬意之感,体现了教育的本真。“慢”不是字面上简单的缓慢、迟钝,而是一种有规律、有质量的“快”。“快”是急速、短期的凸显;“慢”则是沉淀、持久的爆发。文化人类学家辻信一在被日本誉为“慢生活运动”的《圣经》里论述道,只有享受到慢食生活的乐趣,才能更好地感知美的存在。[11](P.39)

然而“慢”哲学下的闲暇既不是无所事事,也不是寻求享受,而是一种摒弃速度、寻求平衡的人生观。正如约瑟夫·皮珀(Josef Pieper)所言:“当一个人和自己成为一体,和自己互相协调一致之时,就是闲暇。”[12](P.40)当个体的心灵静下来,进入到本我与超我为一体的自我审思状态,也就进入了闲暇。但慢生活下的闲暇更多的是以一种放缓的脚步驻足人生的某个瞬间,用一种超凡的心态和眼光来感悟和审视人世间的美好,以此破除快时代所衍生出来的功利主义、浮夸主义和物质主义的独裁,从而推崇一种指向人性、尊重生命的人类世的革命。所以说,快时代的“闲暇”并不是停滞,也不是追求惬意的享受,而是一种非活动的自我审视。

二、快时代“慢教育”的价值意蕴

身处竞速时代,教育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享受技术时代行动便利的同时,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和加强,教育也在无形中染上了功利病。在快时代发展背景下呼唤教育之慢既不是为了阻滞教育的发展变革,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对于快教育发展的自我审思,是对其回归育人本质的重新呼唤。教育作为一门育人的艺术,越是在技术操控的快时代,就越要坚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以教育的内在方式实现人的超越。

(一)“慢教育”回归育人原点初心

教育原点问题是教育的本源和轴心,是牵引一切教育活动与实践的根本。所谓原点,通常指“出发的地方”,是事物在没有被外界因素干扰下的初始状态,它源于事物本身,包含着事物未来发展的某种可能性。[13]

在人工智能备受推崇的快时代,人们一边享受着智能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高效,乐享其中,一边考虑着把人类生活所承载的一切物质需要都交付给人工智能技术,用科学算法来进行程序化工作。但人工智能技术毕竟是一种程序化的器物,是将无数个计算代码组建的网络编程输入到终端来影响人、改变人,而并非真正关注到人。智能技术的发展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旦释放出来就脱离了人所能掌控的范畴,不仅与最初的设计理念相违背,甚至也违背了教育实现人自我发展的初衷。

“快时代”的人们过于追求速度、竞争、功利,将教育推向关注器物的工具。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无论何时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土壤和人的载体而存在,这是由教育的内在属性决定的。也就是说,教育必须关注人,尊重人的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有了存在的价值,这也是教育存在的现实根基。就教育而言,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具有独特性的生物个体、一个具有丰富且灵动精神内涵的完整的人。[14]所以,无论时代发展如何变迁,教育技术的更迭和发展都摆脱不了人,教育的初心原点就是要回归到教育本源、回归到人。“慢教育”作为一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更多地强调教育这种形上的关怀抑或其精神价值,以一种整全的教育理念突破快时代功利主义不断衍生的成长藩篱,进而关注人存在的本源,寻求一种慢下来、等下来的教育。

(二)“慢教育”直指个体生命整全

正是基于快时代的功利主义色彩,我们的教育偏离了学生主体,教育的目光更多地只停留在学生的分数上,而忽略了学生作为教育本体论的价值。自然,追求学生个体的生命整全就成为教育得以立身依存的根本。

身处当下如此快节奏的时代,教育之慢是为了指向人、指向个体的生命成长,为了形塑个体超凡的心灵,更多的是强调教育对人本身的审思和完善。教育是一个缓慢且细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其变化极其微妙,需要生命沉下来,并给予精细的关注和规范。[15](P.10)教育所直面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完整人格和特性的个人,正如赫勒(Agnes Heller)论述的那样,人之为人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乃是一个本体论的事实。[16](P.9)正是基于这一人的本体价值,“慢教育”才有了可以依靠的根基。教育之“慢”并不是说教育就真的要慢下来,而是在面对外在驱动而暴露出来的一系列“教育内卷”“幼小超前化”等问题时,所急需的一种超凡于功利主义驱动之外的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审思。正是基于人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慢教育”所指向的是坚持教育本身的内在精神和个体自我天性的绽放。在快时代的冲击下,教育倒逼和驱使着学生放弃自我对于个性的坚持和追求,不断抹杀着人对于自我发展的追求,进而使人沦为数字化时代的奴隶。正如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所说,虽然智能装备尚未进入人体,但已然成为今日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性“代具”。[17](P.166)所以说,追求教育之“慢”,其实就是追求教育本身的精神性,目的是寻求人的自我解放。让教育慢下来,就是要摒弃那些功利色彩,以一种“慢”的姿态去追求教育的精神性和人的主体性,不断改善和填补那些在快时代的催熟下所出现的心灵空洞和精神的缺失。

(三)“慢教育”等待学生成人之美

“等待”不是没有时间界限的拖延,而是慢教育的一种宽容和尊重方式。教育内卷下的竞争压力让“虎妈”“鸡娃”现象比比皆是。其实,大家都懂得“催熟的瓜果不好吃”的道理,同样,拔苗助长的孩子一样难以立足社会。人的成长与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循序渐进。[18](PP.114~115)

慢教育作为一种形塑学生个体之美的艺术,不仅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允许出错的过程。真正的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高扬,是立于人性和美之上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对人的本质的异化的抗拒。[19](P.180)真正的教育唯有始终关注人、思考人、研究人,才是美好的。[20]教育之美就在于顺应人的天性和自然的发展,在与教育主体进行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去接触、去实践,其实质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创造的过程。“慢教育”理念下的“等待”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弱化了教育的功利性现实关照,更加强调对学生的陪伴、理解和尊重。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学生一时间思维尚未打开,对于老师的发问显得束手无措。可能因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不到位而导致知识“提取失败”,需要一个缓冲时段进行修整和调节,通过思考将繁杂的知识片段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这时候就需要给予学生时间去思考,等待学生。等待教育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高高在上的疏离感,使学校教育以更加柔和的方式面对学生,并被学生所体认。[21]

三、快时代“慢教育”的时代呼唤

在追求快节奏、功利化的快时代,“鸡娃”“教育内卷”等网络热词频频涌现,教育被各种智能产品疯狂地加工、调剂、催熟,成了快时代的“夹生饭”。教育作为一项服务人类发展的未竟事业,为了回应好当代的“钱学森之问”,必须要有勇气直面在快时代中迷失的自我,尊重育人的基本规律和个人的成长发展需要,慢下来、沉下去,为自身发展找回本然的节律。

(一)营造“慢”的教育环境,寻找教育的生命本真

环境因素对于事物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影响。于教育而言,环境虽然不是主导性因素,但却成为主体与客体发生关系的客观前提,对人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和人的发展需要,与人类社会的生息繁衍相伴而生。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并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影响,造就不同的社会形态。因此,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永恒存在。教育要想“慢”下来,就必须寻找为之依靠和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方能得以维系。

一是渲染和呼唤教育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要“慢下来”。智能化的快时代所提供的技术和产品似乎总能散发出无限的魅力,让人如痴如醉。在享受智能化“快”感的同时,也催生了人们无休止地开发和探索的野心。正是人们对于技术、资源无休止的开发和滥用,使人类生态失去了平衡。在快时代中,成熟的技术终端貌似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其背后却是衍生的功利和物质主义正在逐渐侵蚀教育的初心,腐蚀学生的灵魂,游戏“玩霸”似乎比“学霸”更受孩子推崇。所以说,快时代的人类发展必须要“慢”下来,但这绝不是说社会发展要停滞下来,而是实现一种从过于追求速度到追求质量的转变。慢节奏下的发展要坚持人本性、科学性、生态性和可持续性为一体的原则,崇尚人、自然生物与智能技术之间的生态平衡,使过于追求功利性的经济规模和扩大的欲望逐渐消退,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在喧闹的发展中慢下来。

二是营造和熏陶学校教育“慢”的校园文化氛围。当下,哪怕是围墙之内的校园也避免不了快餐主义的影响。在快时代的大环境中,人们对于学历、证书和人才称号的追求,忽视了对人内在特质和能力的要求。以考试分数进行人才筛选与分流评价机制成为当下主要的评价标准,迫使学生和家长选择接受学校教育之外的“课外加餐”,“提分拔高”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将学生推向题海战术,将家长推向奔走报班的攀比,致使学生成了听课做题的“奴隶”,家长成了培训机构“待宰的羔羊”。可见,在社会资本空前膨胀下,教育也被异化成升学考试的工具,将校园逐渐侵占为快时代发展的附庸。学校教育必须守护好育人的最后一片“净土”。

一方面,在分数评价机制之上尊重“有过程”的教学。“有过程”的教学强调的是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而非教师主观凌驾所预设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的,又要想办法“暴露”出学生学的过程、思的过程。[22]学校坚持“有过程”的教学实质上就是一种慢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迎回教育育人的初心。同时,营造“慢”的校园文化要从根本上破除和革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在畅享“慢”的校园文化之中,学生原有的天性和学业负担得到充分释放;教师繁琐的行政事务和工作负担得到改善,让师生都能在“慢”的校园文化中过一种有“有过程”“有天性”的教育生活。

另一方面,塑造“慢”的校园文化,适当给学生“放假”,释放学生天性。“慢”的校园文化要尊崇有过程、有个性和有灵魂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和天分充分被发现、被认可和被尊重。尤其要慢下来去关注那些特殊儿童群体,用温暖去化解每一个孩子内心的贫瘠,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慢教育中拥有一颗美妙、生动而率真的心灵,在慢教育过程中找到被忽视的个体价值。同时,学校教育要摒弃那些“满堂灌”式的知识教学和机械功利的作业抄写,弱化升学考试的唯一目的,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创造之美。

(二)尊重“慢”的教育规律,等待教育的生成之美

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就是一种慢的艺术、一种等待的艺术,并且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最终以更美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存在。[23](P.1)让教育慢一点、等一等,给学生更多的反思和审视空间,让他们在高负荷的竞争压力中有机会回望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心独白。[24]

一是以“慢”的教育伦理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学生是简单与复杂的统一体,是极具个性的人,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简单在于其生理心智和社会经验还尚不成熟,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便被轻易涂抹上色。其复杂性在于,学生不同于成年人,其身心状态处于急速发展和成长之中,是一个充斥着诸多不确定性的样态。[25](P.63)正如洛克(John Locke)所说,儿童的简单、纯粹如同干净的白纸一般,教育者在上面涂画什么,就塑造成什么样。[26](P.73)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最容易涂抹和影响学生的主体之一,也是学生效仿的主要对象。于教师而言,要认真感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哲学家、艺术家和梦想家,他们仅仅需要一颗小小的石头、树枝抑或画笔就能呈现出内心最真挚、最个性的表达[27],只是在快时代下被束缚在考试题库中难以释放。所以,我们要给教育多一点时间,让教育慢下来,关注学生个体成长的自然规律。这也要求教师自己不仅要“慢”下来,更要将“慢”的教育伦理传递给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关怀。

二是以“慢”的生活哲学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教育是人与人、人与集体发生互动的社会性活动。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自然逃避不了日常生计与养家糊口的生活压力。当教师在快时代的功利化追逐之中疲于奔波时,势必会把一些情绪带到教育之中,无形中支配着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让教师慢下来,首先,要让教师“出声”。虽然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权利诉求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得到凸显。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关注的是每一个人,绝不仅仅只限于学生。对于教师来说,要关注教师的权利诉求和职业发展,善于倾听教师的心声,让教师在快时代的发展中找到职业获得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其次,要给教师“减负”。教育要慢下来,必须要让教师在快的生活节奏中慢下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教书育人是其主要职责,只有让教师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和行政事务中脱离出来,教师才能回归到教育的专业化教学之中。最后,要为教师“留白”。在艺术美学中,“留白”是为了让作品呈现更多的空间感和艺术感而留下相应的空白和想象的空间。慢教育的“留白”是为了给教师多一点自由和创造空间。教师只有拥有个人自由和自己的创造空间,才能放下思想包袱、释放压力,才能有心思经营和思考教育,才能关注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教师内在之“慢”中逐渐慢下来。

(三)滋养“慢”的教育心灵,塑造学生的整全生命

学生个体发展如何在异化的教育体系中找到通往整全生命之路,这实际上是当今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育难题。在高度崇尚智能与技术的今天,技术形塑着具有时代化特征的成人世界,教育亦裹挟其中,混迹在社会各种因素的挤压之中,逐渐失去了育人的本真和初心。我们的教育既没有回答好当代的“钱学森之问”,也没有培养出足够的拔尖创新人才,其根本症结就在于受快时代的熏染太深,而迷失了教育的内在本体价值。在速度与激情的快时代背景下,教育作为一项承载文化知识传递的未竟事业,依然要守好塑造学生生命整全的最后一片“净土”。

一是探究和享受“慢”的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交流过程,对于学生而言,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不仅是知识与道德的习得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阐述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而在于唤醒灵魂。[3](P.3)在雅斯贝尔斯看来,教育不需要一味地灌输知识,重在唤醒学生的灵魂感知。“慢”的教育过程强调,要摒弃因外界功利因素驱动而影响教师个人控制和主导教学的过程,“慢”的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探索和求知的过程。因而,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将文化知识教学和技能培训看作是育人的手段而绝不是教育的目的和终点。教育要关注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和建构,就必须与教育无关的外在世俗划清界限,让教育成为真正捍卫个体人性之基的关键。

二是要在“慢”的教育理念下培育学生的创造潜力。创造与超越是人之为人区别于动物本能反应的内在属性。正如舍勒(Scheler M.)所言,人,只有人倘使他是人本身的话才能够作为生物超越自己。[28](P.34)激发人的创造性、超越性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性活动,绝不是简单传授和继承既得的知识和经验,而是要开启学生创造的志趣。如在现实学校教育中,学生对于“滴水穿石”一词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积极引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水”和“石头”自身的元素构成,以及水如何能与石头发生化学反应,继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水”是否也能穿透其他物质的思考。其实,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更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热忱和自身存在的价值。

一直以来,人类社会急于追逐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给教育附带了过多的功利性要求,因而遮蔽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原点初心,偏向于浮躁、功利的快车道。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本来就是一项“慢”的育人活动,教育要真正关注到人,关注到学生个体和谐和社会幸福。快时代的教育之“慢”并不是单纯地要教育放慢发展的脚步,而是崇尚一种对于教育本真的呼唤,教育要在功利化的社会发展中摒弃物化、浮躁的育人理念,真正关注到人,关注学生内涵式品性和精神特质的养成与塑造,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能够担当得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慢教育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用德浸润学生心灵,让爱点燃孩子梦想
牵着蜗牛去散步
静待花开?呼唤慢教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享受“慢教育”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