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对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历史贡献

2023-05-13 23:06李林海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李林海

(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归结到根本上是如何构建好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1](P478-487)2022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又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由此可见,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全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论断,既有理论层面的高度概括,又有实践层面的详细展开,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式表达,为新时代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经验的自我主张,体现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继承性和民族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3](P22)这一判断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来自于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不同时期经验的自我主张和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自我实践,同时也是在中国百年渐进式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便高度重视现代化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一切必要的轻工业都应建设起来。”[4](P208)1954 年9 月,周恩来在第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5](P584),这是党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且于1956 年将其写入党章并付诸实践。1964 年12月,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6](P439)这一论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1979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以马尔科姆·麦克唐纳为团长的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第一次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们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7](P496)这是邓小平对中国如何认识和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作出的考虑。同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8](P237)邓小平不仅对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进行了创新性界定,赋予了新内涵,更重要的是他用国际比较视野来审视把握中国式的现代化,突显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卓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并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给世界的历史贡献之一向世界宣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理论层面注重“怎么看”,更强调实践层面上的“怎么办”,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习近平,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余年发展经验的自我主张,也是坚守中华民族禀性的自信自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继承性又有民族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孕育生长,是在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演化完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发展中成熟完备,它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它随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而日益完善,它也将随着新征程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实现现代化的路途中,中国式现代化没有回避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是随着中国社会历史的进步与发展,不断赋予其更高更新更深刻的内涵。中国式现代化既吸收了世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也体现了基于中国国情的民族特色。它以新的模式诠释出现代化可以走什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实现什么样的价值,其中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式”就有了保证,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不变、志不改。离开了这条方向和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形成,也不能向前推进。因此,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能够体现出它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同时又能实现党的领导这一根本要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内涵特征和价值选择。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它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又结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将两者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当中,一方面有效借鉴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牢牢把握自己的体系特点,打破西方现代化迷思走出了一条全新之路。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系统重构,体现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理论是规范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系统性概念体系。系统性是理论的基本属性,专业性是理论的本质特性,理论具有专业性,才会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而不断地拓展和深化自己的“理论空间”,发现理论研究对象的更多侧面和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并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不断深化的认识规律。理论具有系统性,才能够使构成理论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的统一整体,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功效和作用。避免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理论才会发挥出更加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关键要凸显出理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现代化一词最初始见于西方,并在西方国家主导下通过数百年的实践,形成了西方现代化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方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竞相模仿或照搬的范式,甚至形成现代化就是“西化”或者现代化必须“西化”这样的思维模式。但是伴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以全新的方案走出的实践之路为现代化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也让曾经作为先行者的西方现代化老路——资本主义现代化慢慢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发展道路、问题和弊端及其产生的负面后果作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反思的现代化理论”和“风险社会理论”等。如今,我们建构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五大原则和九个本质要求,也从实践层面分十二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教育、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建构了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在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我们坚持基于本国国情的鲜明特色,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使其确确实实表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元素”,而且以一种从未出现过的新面貌与人类文明形态相通。

相对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式”,在价值目标上强调从技术主义到人本主义,主张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它注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不强调唯生产力至上,唯物质至上,而是以人作为价值中心,注重人的不断发展和最终价值。在推进路径和发展选择中,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齐头并进。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从单向度到多维度的特点,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统筹推进,把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并联发展,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发展,用发展解决问题。在道路取向上,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依靠自立自强、和平发展,坚持站向顺应世界历史潮流一侧,追求并致力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来谋求自身的发展。“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也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过的悲惨经历强加给其他民族。”[10](P107)只有世界人民携手同行,才能够共创人类社会现代化。在发展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奉行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天下大同,不仅希望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也希望其他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今天的中国已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但没有闭关自守,而是更加坚定地全方位对外开放为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红利”,创造更多机会,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和借鉴。这是相较于西方现代化“赢者通吃”逻辑的最鲜明特点。中国式现代化虽然起步较晚,支撑条件不足,发展阻力重重,但它从一开始就既坚持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保持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合理吸取和借鉴西方现代化的基础上,不断地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调适完善,遵循自己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同,从外源输入到内生创新,在价值目标、发展过程、发展方式、发展理念上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与超越,实现了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系统重构,在顶层设计中注重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实践探索中强调战略前瞻性、全局性和稳定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回答“现代化之问”的全新范式,体现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性和原创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11](P3)“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12]“是我们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也是中国谋求人类进步、世界大同的必由之路。”[13]这条路既可以是我们的,也可以是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具有普适性,正是因为它具有时代性和原创性。

21世纪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乱象丛生,有些国家甚至退出各种多边合作组织,通过诉诸小圈子、推行遏制战略、开展“排他行动”等伎俩来禁锢他国发展,实现维持自己霸权的目的,这种“零和博弈”的发展方式和逻辑给世界发展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更加不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世纪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政治格局、经济体系、思想文化版图、人类生活方式受到深刻影响,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世界怎么了?我们应该怎么办?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之问,也是世界之问。

面对这一事关人类命运的灵魂之问,中国共产党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推进现代化之路中,始终在开放中坚持独立自主,在比较中守正创新,在发展中以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致力于实现广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始终在高度的自立自强中追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协调,同时不依附于他国发展,提倡在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中互利共赢。呼唤与世界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探索人类社会现代化之路,这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时代之基,回答世界之问的科学应对。党的二十大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全球视野”“世界意识”和国际担当。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和平的文化基因,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和方法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这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构建出现代化视野下全新的国家交往路径,始终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打破了以往“国强必霸”的模式,提供了现代化国家交往路径的全新方案和选择。全人类共同价值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未来施政,拉紧与世界“命运与共”的纽带,也是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情怀主动担当实现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终身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最初缘起于中国的“小康”梦想,但它超越了传统现代化国家只注重一国一域发展的狭隘视野,提供了一条能够超越地域、民族、肤色等差别,以实现自身民族发展的全新选择,它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价值共识,塑造出了一条能够超越包括工业文明在内的所有文明形态的人类文明道路新范式,为人类如何探索更好的社会发展形态和社会制度提供了更优的方案和选择。

结 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百年发展经验的自我主张,也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也让世界更加明了走出“世界之问”的出路,它回应了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解决了当今世界发展的问题和难题,更重要的是它没有把西方现代化的发展进路作为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标准,而是基于现代化的共性之上、立足自身国情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现代化之路,形成了基于中国经验的自我主张,具有继承性,更具有民族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主张,它超越了民族、国别、种族、肤色等的差异,跨越了传统现代化国家只注重一国一域发展的狭隘、僵化、封闭的思维定式,立足世界现代化理论的系统重构,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与超越,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具有系统性,更具有专业性。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自身民族发展的一种全新选择,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不同文明价值共识,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推动现代化道路,同时又提供全新路径助力世界各国在和平多样性发展中选择实现现代化的文明新形态,圆中国之梦、答世界之问,它孕育于时代,又引领时代、超越时代,成为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给世界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建构的关于现代化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生动再现和充分展开,是立足时代之基,回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中以自身的一系列鲜明特性印证出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具体路径指向,既体现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逻辑,又呈现了立足本国、学习他者、把握历史、顺应世界,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些重要的价值遵循和基本经验必将会为我们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产生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