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3-07-21 16:30苏琪宏
家长·下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活化法治道德

苏琪宏

基础教育改革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学校是社会生活的雏形,学生应在实际生活实践中吸取教育元素,获得直接的知识与经验,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产生新想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学科。道德与法治课程凝聚了政治情怀,强调“正心、正人格、强自律、开视野”。这注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既要在课堂上精、深分析,也要在社会生活中细致揣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创新教学理念的重要表现,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价值,结合教学实践给出具体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价值分析

素质教育理念下初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是初中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基础学科,能够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法治教育,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然而,由于部分学生缺乏基础的认识,学习兴趣还有待加强。生活化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帮助,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法治意识,实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

学科教学并非仅为了将教材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基础素养进行针对性教学。生活化教学利于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强其法律意识。

(二)提升学生生活能力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生活化资源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促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独立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发现生活中常见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同时,学生对生活资源的收集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可以提升个人生活体验,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双向提升自然达成。

(三)增强学生的个人思想认知

多数初中生的心智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通过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创新教学方式,以生活化模式讲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或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学习体验。与此同时,学生在生活化课堂学习氛围中能够结合自身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案例,全面认识和理解课本内容。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

(一)借助生活化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借助生活化素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在生活化实践案例的支撑下,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收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案例,结合案例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可以用生活化认识的方式理解抽象知识,让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生活案例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培养其政治素养,强化其综合素质。与此同时,生活化素材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唯成绩论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居于课堂主体地位,自身则发挥引导价值。学生既能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度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增强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以“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充分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近些年来初中生的学习压力逐步增大,逐渐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的思维和能力发展具有不可见的内在性。夸美纽斯编写的《世界图解》,描绘了自然世界、社会实际生活及精神生活的样貌和运转方式,倡导从“复制生活”转为“摹仿生活”,力争用现代化的方式传递道德与生活经验,注重以“直接德育”的方式促進学生的多维度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强调创设生活情境,挖掘社会空间的公共性资源,教授学生在公共生活生存所需的必备思想与行为方式,其中涉及社会公德、公共环境保护治理、规则遵守等模块,以使其形成自己的生活纪事,培育社会意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对于一些生活案例进行充分挖掘,这样学生挖掘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地感知生活的美好,进而提升对生命的尊重。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离不开生活化情境的创设,生活化情境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等综合能力。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时,要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联想自身生活经历,并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意识到自己日常行为中存在的不足,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和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学情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能够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有效树立,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情境时,可以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生活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实践活动对提高初中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道德与法治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需引导学生在生活化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深入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知识。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生活化游戏掌握教学内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下,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化教学环境中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思想,还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教育教学效果,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实践价值。基于此,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其一,授课素材“拟人化”。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事物本身的角度思考其运转方式。如,设计“塑料袋漂流记”“垃圾桶中奢侈剩饭的哭诉”,促使学生感受到“物尽其用”的深刻道理。走出校门后同样是一番新天地,各事各物都渗透出德育教育元素,教师应抓住现实契机,为学生提供现实化情境素材。如,默默无闻的遮阳棚、默默承受的垃圾桶、路旁提供歇脚的长椅、深夜里提供光亮的路灯等,用品虽无言,但隐喻了铮铮铁骨,饱含了无私奉献的柔情,其精神理念能给学生上深刻的一课,让学生懂得“珍惜”的真正含义。

其二,道法课程回归实践,体认生活。教师应赋予学生不同角色,如设置议案庭、模拟法官,增进社会公平与责任意识;入学季在校园路口扮演交警,细腻剖析交通问题及对策;定期到福利院参与志愿活动,蕴育“大爱”精神;勇于担当“小小环卫工”,清理街道、垃圾分类、宣传环保理念,实际接触空气污染问题、土地过度占用问题。教师需做好相关引领及实践基地探寻工作,融合道法课本内容与生活事件,着力打造优质的生活化教育素材。

其三,道法课强调聚焦与整合,既是知识内容的整合,也是知情意行的融合碰撞。以“爱在家人间”为例,教材内容划分为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及沟通传递爱三个环节,此板块的教学设计应立足于实际生活及学生的真实情况,课前先调查各学生主体和父母存在的代沟或困惑,在牢牢立足于此道德冲突的基础上,设置形象趣味的生活情景剧,设计“唠叨的父母”“秋裤穿不穿”等话题探究环节,记录学生的真实心境和意愿表达,渗透“朋辈教育”,让学生感受父母真切想法和爱意。

总之,教师应积极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全面认知,获得实践活动蕴含的社会性知识,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四)创新生活化教学理念,塑造高效教学课堂

当前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对于不同的领域来讲,只有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教育领域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创新对教育工作的促进价值,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模式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创新教学理念,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充分认识到创新理念的重要性,转变自身的课堂地位,充分发挥引导价值,让学生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下提升课堂学习效果,实现长足成长和发展。教师还需及时优化课堂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好社会故事,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社会话题,并将这些话题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联系,提升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认识生活的基本能力。

(五)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提升道德法制素养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布置生活化课后作业的方式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延伸,从而促进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有效巩固和领悟。教师在布置生活化作业时,应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内容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课堂所学知识是引领学生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为了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悟道德和法治的力量,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家校共育的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布置需要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生活化课后作业,实现课堂与生活的结合,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自身的道德和法治素养。此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后作业要“接地气”,授课素材融入社会时事,课后增设阅读书籍,打通与各学科的连接点,借助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多种媒介建构统一教育合力,用喜闻乐见的趣味方式讲授社会热点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着力搭建平等的对话平台。比如,鼓励学生定期从《新闻联播》中记录精炼的新闻内容,倡导学生课后模拟新闻联播主持人进行讲解,从而加深理解。

(六)创设沉浸式生活情境,增强情感领悟

沉浸式生活情境能带给学生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反思本、朗读者等方式,设置“沉浸式”情境模式,采用“倒叙法”和“横纵向对比”的方式,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情境范本,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展开交流,实现更真切的情感表达。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鼓励学生建构自己的“生活道法剧本”,强调学生思维与生活发展的双健全,创设情境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引入“平常之事”,细微处体现设计艺术。如,构建“课堂工业生产园区”,鼓励学生代入投料、生产、筛选产品及销售各个环节中,既对产品生产及资源节能产生细致认知,又深层次感悟到技能、文化传承精神的魅力和劳动者的艰辛;另一方面,建构“议题式”活动课堂,推动知识迁移运用。与常规授课式课堂教学相区分,议题式课堂主张以学生最关注的实际问题为总抓手,以学生为主体来解决知识困惑。以此为基准,教师应紧密连接课程重点难点及活动建议,建构主题明确、研究热度适宜的活动议题,借助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思考。单纯的议题不足以搭建起整个道法课程,需要教育工作者“议题——活动”两手抓,既剖析问题本质、大胆质疑,又建构“道法小课堂”和“生活大平台”,让学生将自身置于现实活动中,聚焦人格培育与能力延伸。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初中课程教学体系产生了变化,道德与法治教师需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生活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優势,结合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创新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生活化教学中构建自身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注: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研究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NG1451-062)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生活化法治道德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