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热(火)毒探讨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

2023-07-28 19:27周宇石张明雪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脉心痛热毒

周宇石,李 涵,张明雪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2.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辽宁 沈阳 110031;3.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张仲景将该病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治以宣痹通阳。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补肾活血、活血化痰等治法,丰富了本病的临床治疗[1-4]。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气候环境等改变,人的体质及疾病谱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临床实践中,冠心病多见心烦易怒、头痛、头晕、目干涩、口干口苦、咽干、咽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表现为一派热毒之象。 因此,有学者认为热毒在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治以清热解毒法,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5-6]。 本文探讨热毒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以期为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热毒概述

《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偏盛之气为毒”,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亦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7],认为邪盛极者为毒,或邪气蕴藏蓄积、郁久顽恶成毒。 热(火)毒,即热证、火证之猛烈顽乱者,或由饮食不节、七情失调、病延日久、劳逸失度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生成,病理产物作为致病邪气,蕴积体内,郁久不解,生热化火,热从毒化,蕴藏成毒。 正所谓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毒为火之聚,火热之邪蕴蓄不解成为“热毒”[8]。“温热成毒,火盛者必有毒”,“毒者易生热化火,毒邪即火也”,认为热常化毒,毒常蕴热,热(火)与毒常胶结壅滞并存。 所谓“火盛者必有毒,毒邪最易与火相兼为病,邪毒更能郁而化火”[9]。

2 热(火)毒与冠心病发病

冠心病的病理改变实质为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样改变,现代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为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浸润沉积、血小板活化聚集等一系列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过程。 冠状动脉斑块的温度比周围正常血管高,并伴有斑块的不稳定和溃破,属内痈表现,《素问玄机原病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10],可见动脉粥样硬化样改变与热毒密切相关。

医学研究表明,血脂升高、血液黏度增加、血小板聚集为动脉粥样硬化样病理改变的始动因素。 中医学认为血凝而不流,即血瘀;脾失健运,运化无权,津凝为痰湿浊邪,蓄积体内血脉之中,化为膏脂,即血脂,可知冠状动脉病变与痰瘀相关。 《灵枢·卫气失常》云:“膏者多气,多气者热”;《诸病源候论·心悬急懊痛候》云:“邪迫阳气,不得宣畅,壅瘀生热”[11];《医学入门·心痛》亦云:“厥心痛,因七情者,始终是火”[12]。 可见痰浊、瘀血、气滞易化热生火,变生热毒,为动脉粥样硬化样炎性改变提供条件,成为冠心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常见病因病机如下。

2.1 饮食不节

当前,由于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失节,嗜酒,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导致脾胃运化失司,脾失健运,水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蕴积体内化火成毒,灼伤心脉;甚则痰湿胶结,痹阻心脉,壅滞气血,血行不畅,痹阻于心,发为胸痹。 滥服保健品,如滥服人参助火生热之品,导致热毒内生,灼伤心络,发为本病。

2.2 七情失调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可致情志失调,忧思恼怒,导致气机郁滞不畅,郁而化火,即五志过极化火。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13],认为气郁为致病之因。 如五志过极,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郁久化火成毒,灼伤心络,致心脉拘挛不通,发为胸痹。 《辨证录·心痛门》言:“人有心痛之极,苦不欲生,彻夜呼号,涕泗滂沱者……盖肝气之郁而不舒,木遂生火以犯心矣”[14],记载了肝郁化火成毒为胸痹心痛的发病机制。 火毒可耗津劫液,致脉道不利,血行不畅,心脉痹阻不通,发为胸痹。 周学海《读医随笔》言:“夫血犹舟也,津液水也,津液为火灼竭,则血行愈滞”[15],《医林改错·积块》言:“血受热则煎熬成块”[16],认为津血为火毒所耗伤,则血行瘀滞,痹阻于心。 津、血运行不畅,导致痰湿、瘀血生成,痰瘀胶结,壅滞化热成毒可进一步加重本病。

2.3 气候环境

由于当今时代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引发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加之生活环境热辐射源增加等,致使周围制热因素明显增多,人体长期暴露于这样的环境,导致热量蓄积,形成阳盛之体,致病邪气在体内易从阳化热成毒。

2.4 年迈体虚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年迈体虚为本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 患者年迈,营阴亏虚,脉道不充,失于濡养,血行瘀滞不畅,瘀结于心,生热化毒,灼伤心络;且热毒易耗气伤阴,甚则阴虚生热,化火成毒,火毒炽盛,煎灼津血,血液黏滞,炼血为瘀,或热毒迫血妄行,形成离经之血,瘀血内生,痹阻心脉,发为胸痹。 《圣济总录·伤寒统论》言:“毒热内郁,则变为瘀血”[17],《温热逢源》言:“因病而有蓄血,温热之邪与之交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而愈形胶固”[18],认为热毒易致瘀血,二者作为致病因素常胶结并存。年老肝肾阴虚者,则水不涵木,肝火内郁不解,化生热毒,灼伤心络,发为胸痹。

2.5 体质

研究发现,现代人痰湿、阳盛体质比例增加[19]。现代医学认为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 中医学所谓痰湿偏盛之人,即高血脂、高血糖、肥胖人群[20]。 痰湿浊邪蓄积体内,留滞经络,导致血行不畅,心脉痹阻不通;痰湿浊邪蕴结不解,日久化生脂毒、糖毒、浊毒、瘀毒,甚则郁而化热,变生热毒,灼伤心络,发为本病。

3 从热(火毒)论治冠心病

3.1 理论依据

《内经》提出了热邪为卒心痛致病因素,《素问·刺热》载:“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证治准绳·杂病·胃脘心痛》云:“卒急心痛,若脉洪大而数,其人火热盛者,用前黄连、龙胆草单方饮之。”[21]综上可知,火热之邪为胸痹心痛的致病因素之一。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现代医家认为热(火)毒作为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在临床中占有重要地位,热毒兼夹气滞、痰湿、瘀血作为致病因素,参与冠心病的病变过程。

热毒作为一种具有火热之性的毒邪,导致冠心病的病证特点为:胸痛,胸闷,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咽干,咽痛,口中臭秽,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小便短赤,便秘,舌红,紫舌,绛舌,苔薄黄或黄厚腻,舌下络脉紫红或绛紫,脉洪或数[22]。 在临床实践中,热毒常与气滞、痰饮、水湿、瘀血等证候要素相兼为病,可归纳为肝郁气滞,化火壅毒;心经火郁,火不宣发;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湿热蕴毒,痹阻心脉;瘀热壅毒,毒损心脉五个常见临床证型。 临床应结合其证候特点,立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兼以疏肝、化痰、利湿、祛瘀,使邪有出路,热毒得以清解。

3.1.1 肝郁气滞,化火壅毒

本证病机为忧郁恼怒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郁久化火成毒,上逆于心,心肝火旺,灼伤心络,致心脉拘挛不通,临床以胸背胁肋部胀痛、胸闷、心烦易怒、不寐、目赤、口干、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为临床表现。 治以疏肝解郁,泻火解毒。 病在气分者,可选景岳化肝煎,方用焦栀子、牡丹皮清泄君相之火,青皮疏肝破滞气于左、陈皮利脾胃疏达气机于右,白芍柔肝养血,泽泻利小便以清伏火,土贝母降痰气开郁结。 病在气血之间者,用四逆散,疏达木郁,调畅枢机,条达气血,推陈致新。 病在血分者,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化裁进行治疗。 临床可根据病情加减用药,兼头痛、头晕者可加川芎;兼肝气不舒明显者可加香附、郁金、佛手;兼目赤者可加菊花、桑叶;兼大便干结者可加大黄。

3.1.2 心经火郁,火不宣发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火气内郁……甚则心痛热格”。 《血证论》指出:“心之脉上挟喉咙,络于舌本,实火上壅……分部于胸前,火结则为结胸,为痞,为火痛。 火不宣发,则为胸痹”[23]。 心为火脏,火气通于心,因此火邪可直中心脉,发为胸痹。 在临床表现上,由于火性燔灼,则病势急迫;火邪易扰神明,患者常有心神不宁、心烦焦躁;火邪煎灼津液,则常伴便秘、并发消渴。

若心中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胸中窒、心中结痛、按之濡者,是在气分,栀子豉汤主之,其方“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既清且透,叶天士用其开宣上痹,亦可加入杏仁、瓜蒌皮、郁金之属[24];水热互结,凝滞成痰,留于膈上,正在心下,按之知痛而不甚硬,脉浮滑者,为小结胸证,小陷胸汤主之;脏腑积热,三焦火势流溢,膈上如焚者,凉膈散主之;心下痞硬、内实热盛而不大便、甚则吐血衄血者,是在血分,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主之。

实火所致热证胸痹是临床确有的胸痹类型,患者主诉不离上述内容,一旦认证准确,则需火郁发之。 伏火透则正气方伸,实火清则本证方显,临证中同时注意顾护胃气,切不可完全拘泥于“本虚标实”之谓。

3.1.3 痰瘀互结,毒损心络

本证病机为痰郁化火,血瘀生热,火热化毒,痰瘀毒结,心脉痹阻。 临床以胸部闷痛、心烦不寐、易惊不宁、痰多而黏、口黏、口臭、头晕、大便干结、舌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厚腻、脉滑数为临床表现。治以化痰祛瘀,清热解毒,方选小陷胸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通阳泄浊,宣痹通脉,使痰瘀得解,热毒无所依附。 初有热象可加金银花、连翘、忍冬藤、野菊花以清透痈热,热盛可加川黄连、栀子入心经清化热毒,解毒活血可选虎杖、大黄,凉血散血可选牡丹皮、赤芍,正虚者可加人参、黄芪[25]。 临床兼肝气不舒者可加香附、郁金、柴胡;兼疼痛明显者可加延胡索、檀香、砂仁等。

3.1.4 湿热蕴毒,痹阻心脉

本证病机为湿邪停聚体内,其性氤氲黏腻,易阻气机,气滞血瘀,痹阻于心,郁积日久化热成毒,灼伤心脉,临床以胸部闷痛或重痛、头身困重、脘痞、纳呆、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白厚腻、脉濡为临床表现。 气阴两虚兼湿热者,方选甘露饮;湿热蕴毒为主者,方选甘露消毒丹;湿热熏蒸蒙神为主者,方选菖蒲郁金汤;水热互结胸闷喘满跗肿者,方选己椒苈黄丸或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寒湿蔽阻、热蕴于内者,可选用五积散合栀子豉汤加味。 《湿热条辨·湿热病篇》云:“湿热病……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26],因此,要注意清利湿热与温通并用,尤其注意心病中“湿得温乃化”的治疗方法。 此外,临床可根据病情加减用药,兼痰者可加瓜蒌、僵蚕;兼口中臭秽者可加佩兰。

3.1.5 瘀热壅毒,毒损心脉

本证病机为营阴亏虚,热毒炽盛,煎熬血液,炼血为瘀;或热迫血行,形成离经之血,瘀血内生,痹阻于心,蕴结不解,变生热毒,灼伤心络,临床以胸部刺痛、胸闷、心烦不寐、口干、咽干、大便干结、舌红绛、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数为临床表现。 治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瘀热轻者,以“初则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愆日久则化生内燥,可选旋覆花汤加减,用旋覆花、茜草、青葱管、桃仁、柏子仁、瓜蒌仁、当归尾、橘络、枇杷叶等轻宣瘀热,通络解毒;重者方选清营汤加减化裁,滋阴和营,凉血散瘀,泻火解毒。 临床可根据病情加减用药,兼气阴两虚者可加西洋参、五味子等;兼大便干结明显者可加酒大黄;兼阴虚肝风内动者可加龟甲、鳖甲。

3.2 病案举例

患者女,58 岁,平素嗜食肥甘厚味,于2021 年10 月20 日以“胸部闷痛10 年,加重1 个月”为主诉就诊。 患者10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部闷痛,休息后可缓解,未系统治疗。 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上述症状再发,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就诊。 现症见:胸部闷痛,气短,后背烘热汗出,夜间尤甚,失眠多梦,头昏沉,时有乏力,偶有耳鸣,体胖痰多,便溏,舌淡红偏紫,苔淡黄,脉弦。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素口服降压药治疗,目前血压135/75 mmHg(1 mmHg≈0.133 kPa)。 辅助检查:心电图:ST-T 改变。 中医诊断:胸痹心痛(痰瘀互结,毒损心络)。 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则治法:化痰祛瘀,清热解毒。 处方:生地黄10 g,桃仁20 g,红花15 g,黄柏10 g,枳实15 g,赤芍20 g,柴胡15 g,川芎20 g,桔梗10 g,牛膝20 g,西洋参(先煎)10 g,黄芪30 g,法半夏15 g,瓜蒌15 g,薤白15 g,升麻10 g,生甘草10 g。 7 剂,水煎服。 日3 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服药禁忌:清淡饮食,注意休息,勿劳累、生气。

二诊:患者自述无夜间后背烘热感,偶背部不适,多梦,自觉睡眠中双上肢麻木,醒后停止。 查体:血压135/70 mmHg,舌淡红偏紫,苔淡黄,脉弦。 处方:原方去生地黄10 g、黄柏10 g,加鸡血藤30 g,7剂,水煎服。 而后仍以上方稍作加减,继服月余。 随访患者,自述胸部闷痛、气短、后背烘热汗出、失眠多梦、头昏沉等症状消失,未复发。

按语:患者体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湿胶结,痹阻心脉,壅滞气血,血行不畅,心脉痹阻不通,蕴积体内化火成毒,灼伤心脉,发为胸痹。 痰瘀胶结,壅塞胸中,则胸部闷痛、气短。 郁久化热,则后背烘热汗出,夜间尤甚;瘀热扰心,则失眠多梦。 痰湿上蒙清窍则头昏沉。 乏力、便溏为脾气虚之象。 故予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方中瓜蒌、法半夏清热豁痰;薤白通阳泄浊,宣痹通脉。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枳实、牛膝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以助活血化瘀之力。 生地黄养血益阴,清热活血。 诸药合用,使痰瘀得解,热毒无所依。 西洋参、黄芪益气健脾,升麻以升提脾胃中焦之气,三药合用以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以杜生痰之源。二诊患者自述无夜间后背烘热感,但上肢麻木,故在原方基础上去生地黄、黄柏,加鸡血藤以补血、行血,以调畅四肢经络之气血。

4 总结

当前人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已发生了改变,热(火)毒作为冠心病致病因素的临床地位凸显。 热毒作为致病因素,易致热象,腐蚀血肉,且常与气滞、血瘀、痰湿胶结并存,导致血液发生浓、黏、凝、聚的病理性改变,这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性病理改变的实质相一致。 故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壅滞体内,郁久不解,化火成毒,毒损心脉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发病机制。 临证之时,可结合证候特点,从肝郁化火壅毒、痰瘀化毒、湿热蕴毒、瘀热壅毒切入,解毒意在以通为用,对冠心病进行辨证论治。

猜你喜欢
心脉心痛热毒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痛不如行动
浅析热毒宁注射液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从《内经》论“病气逆乘”导致心痛及针刺治疗*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心痛的感觉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胸痹心痛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11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