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村中医药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

2023-08-03 03:31赵悠然张瑞雪孟长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村医中医药村民

赵悠然 韩 雯 陈 萍 孙 博 张瑞雪 孟长海

(河南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中国政府一直大力支持基层中医药的发展。从2002年起,卫生部等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重点论述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1]。2016年,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 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学备受关注。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推进下,中医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近年来虽有许多局部关于中医药服务的研究,但缺少系统理论汇总,不利于发现乡村问题所在,继而影响总体分析。河南省作为中医药大省、人口大省,基层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具有显著代表作用。本研究以河南省为例,分析河南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提供数据理论支持,折射到各地基层中医药的发展,促进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法、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等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对象为河南省18个市下的基层村医村民,针对村民共发放电子问卷880 份,回收有效问卷874 份;针对村医发放电子问卷766 份,回收有效问卷752份。回收总有效率达到98.78%。

2 结果

村民调查结果见表1。村医调查结果见表2。

表2 752位村医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农村中医药文化氛围有待发展在村里中医药发展状况的选择中,近五成的村民和一半以上的村医认为村里中医药发展状况“一般”,三成以上村医认为发展“很差”。在农村中医药文化氛围的选择中,近一半村民选择农村中医药文化氛围不浓郁。见表1、表2。

由此可见,河南基层省中医药总体发展状况欠佳,发展潜力大。村民、村医对农村中医药的发展现状满意度较低。多数村民文化水平偏低,难以理解中医理论,可见自身文化缺陷是农村中医药文化氛围不足的一个原因。据表1、表2可见,多数村医、村民认为,农村具有中医药文化发展氛围,表明基层中医药发展潜力大,中医药厚植的土壤仍在,潜在受众群依然庞大。

3.2 农村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提升通过调查基层中医医生现况发现,超五成村民所在的乡镇卫生院有中医医生,近七成村民认为村里无中医医生。而村民认为农村没有好中医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农村条件差留不住人”“农村使用中医药人少”“毕业生不来农村”等。此外有近七成的村医村民都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中医。见表1、表2。

基层中医药服务建设提升的前提是具备基层中医人才。调查表明,农村乡镇卫生机构中医人才资源的薄弱是影响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因素。除在中医院校培养中医人才外,加大对基层医务人员(特别是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中医教育,并使之逐渐成为中医人,是农村中医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补充[3]。此外,经济水平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郁、基础条件较落后、薪资待遇较低等多重原因导致农村对中医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但大部分村医、村民仍有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中医人才的意愿,说明群众对中医的发展充满信心。村民、村医的教育方向与想法影响着中医药人才储备潜力的发展。

3.3 基层中医生存环境和医生待遇通过对比乡村医生的待遇和工作强度发现,近八成村医表示其待遇很低,而超过八成的村医表示工作强度大。见表1、见表2。

2015 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4]明确提出要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补助力度。各级财政要及时足额下拨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相关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挤占。但调研显示多数乡村医生待遇偏低的问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乡村卫生室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场所,任务工作量大,强度高,且其中普遍只有一名村医,因此,村医经常性地兼任护理的工作,公共卫生范围较广且模糊[5]。应科学划分村医卫生服务范围,合理安排工作强度。

3.4 中医药文化当前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对村民的问卷调查,超八成的村民在身体不适时会选择中医药治疗。且愿意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使用中药治疗。见表1。

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医,在生病时有九成的人选择接受中医药治疗,说明中医药治疗基层受众度很高。由表1、表2可知,基层人民对中医学更为熟悉和信任,对中医药治疗手段接受度较高,中医药服务在基层的可得性较好。新冠疫情发生后,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积极参与救治病患,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6]。从未病保健到发病期的治疗,再到病后防复巩固机体正气,效果显著,大众接受度越来越高。

4 对策与建议

4.1 增添中医药文化氛围结合豫剧等传统文化推广中医药。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在中国现有的戏曲剧种中,早已是拥有剧团数量最多、流布区域最广、观赏人数最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7]。将豫剧文化与中医相结合,在基层民众文娱生活的同时,带动中医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中医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建立改编豫剧类奖项、中医豫剧下乡演出基金会,给予中医文化结合豫剧推广认可,可以为中医文化氛围的形成与发展奉献力量。另外,很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不但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例如,八段锦具有中国传统气功调神、调息、调气的整体功效[8],练习对场地无要求,操作简单,学习途径多,易于学习。顺应社会注重养生健身保健的潮流,便于推广中医药文化,增添基层中医药文化氛围。

4.2 激活人才发展潜能

4.2.1 培养医师中医思维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包括3 类: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具有独特性。中医药学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早已融入中国人的生产生活[9]。提升中医人才的素质和水平关键在于中医思维的培养,在学生阶段,学校可以着眼于5 年本科学习全过程,分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医思维能力专项测试,观测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10]。已在工作岗位的村医,可利用“中医数字图书馆”进行电子书学习、“学习通”等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交流学习。此外,通过营造中医文化氛围,形成心理暗示,使中医思维潜移默化中融入村医的日常生活。以村医为例,从自身做起,通过诊室张贴中医阴阳五行理论图,摆放中医经典书籍,观看中医名家采访诊疗实录,从“视、闻、触、听”多个方面,多感官地主动接收中医文化讯号。

4.2.2 多阶段培养中医大学生储备基层医师人才队伍在学生学习阶段,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规划培训工作,明确职业规划及就业方向。在基础教材中挖掘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11]。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下乡将所学知识用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通过为村民义诊,增强自身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获得感,引导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下基层。毕业时,针对职业规划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就业引导政策。计划考研的学生可以提前签订就业合约,毕业后回到农村工作者,给予经济补贴,并为其解决住房等问题;计划直接就业的学生可以由政府出面、学校引导安排其下基层工作,引导人才回流。

4.3 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以陕西省铜川市为例,目前,铜川市有中药材种植企业11家,种植专业示范乡镇5个,100亩以上种植大户32户,形成7个重点区域、3个产业示范园、10 个规模化示范种植点的多品种、多基地发展格局。中医药产业园、中医药制造基地和中医药保健品研发生产基地也吸引了一大批中医药知名企业投资、生产、科研[12]。由此可知,中医药除治疗疾病外,还有其他的用途,河南也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拓展中医服务领域,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和中医药科研创新工作的进行。

4.4 联合利用新科技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利用互联网为城乡医生提供交流服务的平台,设立专门网站,通过专家分享和经典解读等,为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积极宣传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应对新型传染病方面的疗效[13],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受众度。同时主动关联公众号等媒体力量,扩大中医药文化在基层的影响范围。

除此之外,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知识都是以纸质文档或实物形式展示的,形式单一[14]。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将中医药文献典籍和文物数字化编译生成电子书籍、拍照制成电子图片,将中医药文化的历史典故做成动画,制作专家教学及经验分享的微视频,将中药知识做成VR 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形成丰富多彩的全媒体中医药文化资源[15]。通过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形式,通俗化中医药文化内容,利用互联网平台投放学习资源,以供村民随时随地学习。

猜你喜欢
村医中医药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找到稳定村医的关键环节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