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到强,从专到精

2023-08-03 15:46郑泽坤刘汉文
电影评介 2023年8期
关键词:金鸡奖金鸡评奖

郑泽坤 刘汉文

中国电影金鸡奖是中国内地较为权威、较为专业的电影奖,自1981年创立以来,已历时四十余载。作为中国电影三大奖中的“专家奖”,金鸡奖始终秉持宁缺毋滥、守正创新的学术态度,在构建中国电影评价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鸡奖与百花奖组合的中国电影金鸡百花电影节,是中国内地最负盛名的电影节之一,为中国电影聚灯光、笼人才、创发展。但是,金鸡奖在传统发展模式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需在奖会规模、评奖机制、产业赋能、理论批评等方面做出调整,从而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一、中国电影金鸡奖四十年发展回眸

1981年之前,中国电影评奖主要有1957年文化部筹办的优秀影片评奖①、1962年《大众电影》主办的大众电影百花奖,以及1980年《文汇月刊》创办的文汇电影奖。前两个奖项分别代表政府评价和群众评价。1981年金鸡奖创立后,“政府奖—群众奖—专家奖”组成的三奖格局和金鸡百花双奖体系“是中国首次出现的立体化、规模化的本土电影评奖体系,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评价和奖励格局”[1]。金鸡奖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金鸡独鸣时期(1981—1991)

1981—1991年是金鸡奖发展的独鸣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2]为深入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也“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电影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进一步活跃电影评论工作,提高电影艺术和技术水平”[3]。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的夏衍與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支持成立一个专业性评奖。于是,在林杉同志主持下,由程季华和陈剑雨等一批老一辈艺术家筹措组织,中国电影家协会于1981年创立中国电影金鸡奖②。金鸡奖初创时确立了6字方针和32字守则“由于敏同志首先提出,经评委们在评奖实践中共同完善”[4]。影协聘请了当时有影响力的电影艺术家、电影评论家、电影技术专家,共25人组成评委会,每年一届,初定于每年5月23日举办授奖大会,举办城市不固定,金鸡奖的奖项设立参考了戛纳金棕榈奖、柏林金熊奖、威尼斯金狮奖等国际电影节大奖规则,设置有20个主要奖项。③1981—1991年间,金鸡奖共评出如《天云山传奇》《芙蓉镇》《老井》等14部最佳影片,评选出谢晋、成荫、吴贻弓等最佳导演13人。“金鸡奖”的创立为我国电影事业,尤其是全方位电影评价体系构建奠定了基石。

(二)金鸡百花双轨时期(1992—2018)

1992—2018年是金鸡奖和百花奖合并举办的双轨时期。随着金鸡奖发展壮大,颁奖大会在电影行业具有影响力。业内人士觉得金鸡奖应当扩大规模。1992年4月22日,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在金鸡奖和百花奖颁奖活动的基础上,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召开一届,每届为期5天左右,在全国各地流动举办。电影节有固定的活动,包括:开幕式晚会、颁奖典礼、影片展映、创作座谈会、学术论坛、创投会等。首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桂林举办,由谢飞导演代表中国电影家协会授予夏衍、欧阳笙“终身成就奖”。金鸡百花双轨期间举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效果显著,如1998年的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重庆云阳县红狮镇举行“百厂千镇万场”电影放映活动,组织了“100多部影片到100个企业、l000个乡镇、5000个放映点放映万场电影,并在放映同时组织百万观众”[5],成为金鸡百花电影节历史上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2005年,影协依据《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规定金鸡奖和百花奖从2005年开始隔年举办,往后奇数年举办金鸡奖评选,偶数年举办百花奖评选。此外,在压缩全国文艺类评奖的大背景下,金鸡奖陆续取消了9个奖项。①为鼓励青年导演,金鸡奖在2011年增设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高峰执导的《老寨》在该年度摘得桂冠。金鸡奖与百花奖的合作举办,将电影奖和电影节的功能、价值放大,两奖一节成为中国电影界备受瞩目的盛事。

(三)金鸡厦门新时期(2019至今)

2019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落户厦门,开启了金鸡厦门新时期。为了更好地树立电影节、电影奖的品牌形象,提升其专业性,带动举办地产业发展,扩大国际影响力,“中影协委托专业公司专门设计了一整套评估体系,对所有申请落户城市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量化判断,最终确定厦门作为落户城市”[6]。自此,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年份)在厦门落地生根。厦门政府积极承办金鸡奖,相继出台了《中国电影金鸡奖活动经费管理办法》《中国电影金鸡奖活动采购管理办法》《中国电影金鸡奖活动市场开发管理办法》《厦门市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法规,给予金鸡奖经费支持和活动空间。金鸡奖为厦门电影产业带来的发展是显著的,2019—2022年,厦门市相继成立了三个影视专业高等院校和多家影视拍摄基地。厦门影视企业从2018年的130家增加到2022年的近2300家,营收年均增速超过15%。[7]2022年,第三十五届金鸡奖数字影视产业高峰论坛上,仅在厦门市思明区就签约“招商项目17个,总投资额53.2亿元”[8]。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金鸡奖缩短为4天,2021年和2022年又调整为3天。此外,2020年第三十三届金鸡奖首设“最佳外语片”奖,隔年英国影片《困在时间里的父亲》(2020)荣获此奖。金鸡奖定居厦门新时期,为金鸡奖发展提供了契机,搭建了配套产业平台。

二、中国电影金鸡奖在电影强国建设中的贡献

1993年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后,金鸡奖为中国电影产业招商、融资提供了窗口,扩大了电影评奖的职能,也对金鸡奖和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电影质量的刻度尺

金鸡奖笃志专业性与学术性,是中国电影质量的刻度尺。金鸡奖评定严格,始终秉持高标准原则,若该年度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影片和影人,金鸡奖宁可空缺,也绝不降低标准。“如第一届评奖,就有最佳戏曲片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录音奖、最佳剪辑奖、最佳特技奖、最佳服装奖、最佳化妆奖、最佳道具奖等奖项空缺。”[9]金鸡奖作为电影质量的刻度尺,首先体现在金鸡奖的高水平评委会。孟犁野先生介绍20世纪90年代的金鸡奖评委,不仅要有一定的职称要求、较高的电影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满足以下四点要求:“一是要有专业结构,涵盖电影艺术的编、导、演、摄、录、美、音、剪,灯、服、道、效、化;二是地区分布也要适当考虑,一些小的电影厂也要给予一定的名额;三是要考虑年龄结构,老中青三结合;四是要考虑一下评委的‘色彩,风格流派这方面,要尽可能多样化一些”[10]。在2015年修订的《中国电影金鸡奖章程》中,金鸡奖评委必须满足四项硬性指标之一①;其次是奖项设置的专业性。目前,金鸡奖有影片类奖项8个,个人类奖项12个,特别奖项2个。为确保专业和公平,一部影片在申报时只能选择一个奖项,不得重复报名。截至2022年,35届金鸡奖已经累计奖掖了245部影片和626位电影人②;最后是严密的评选机制。金鸡奖的评选流程分为三个步骤:初选、初评和终评。在终评环节评委会所有人员会“集中到颁奖典礼城市的宾馆,全封闭,切断同外界的一切联系”[11]。严密的保障制度,提高了金鸡奖的含金量,是确保公正评奖的尺度。

(二)电影文化的举旗手

金鸡奖作为文艺类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12]历届金鸡百花电影节都将为群众传递文化视为重要事项,金鸡奖传递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组织电影公益放映活动,贴近群众文化。2000年,为了让电影文化下沉到農村,金鸡百花电影节组建了“三个一百”农村放映工程③,“据统计,102个放映队在南宁市的县郊农村共放映百部优秀国产影片2354场,农民观众达10余万人次”[13];二是多元化评奖形式,引导国家主流文化。金鸡奖始终秉持严谨的学术学风,近几年评选的影片有弘扬主旋律的《长津湖》系列、《我和我的》系列等;贴近生活的温暖现实主义电影,如《人生大事》(2022)、《地久天长》(2019)等;还有艺术片,如《冰下的鱼》(2020)、《漫长的告白》(2021)等,以多元文化形式扎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三是组建国际影展,促进国际文化交流。金鸡奖建立之初就设置了“最佳译制片”奖,金鸡百花电影节成立后随即设立了“金鸡国际影展”,首届国际影展便邀请了日本、俄罗斯、法国、西班牙等10个国家、24部影片参加,把外国电影文化“引进来”。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成为中国电影对外交流的最大障碍。[14]金鸡奖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多部优秀国产电影带出国门,在第三十五届金鸡奖举办的“环球银幕之窗”活动中,推出了“使命100”电影短片创作计划,举行了国产电影衍生品海外营销闭门沙龙,加快中国电影“走出去”步伐,着力构建文化认同。

(三)电影产业的聚宝盆

近年来,以《流浪地球》(2019)、《夺冠》(2020)、《长津湖》(2021)为代表的新主流大片均在金鸡奖获得大奖。2022年的金鸡奖提名名单多至47部影片,极大地激励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指明了方向。在一年一度的盛会中,来自五湖四海的业界精英汇聚一堂,交流经验,洽谈合作。在此基础上,金鸡奖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投融资的重要平台。以2021年为例,厦门国贸、盈趣科技、咪咕、五粮液、哔哩哔哩等一众企业现场签约“2021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全程战略合作伙伴”。金鸡奖还设有创投大会,是为青年电影创作者打造的梦想舞台。2022年创投大会上,共收到各类项目1688个,“80后”创作者占比44%,“90后”占比27%,“00后”创作者的比例较2021年有所提高。[15]金鸡奖在2019年落户厦门后,以节促产,以节促城。截至2022年10月,厦门的影视企业已经有2287家,仅在2022年就新增140家,注册总资本为174.95亿元。在2022中国(厦门)数字影视产业高峰论坛暨影视文化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50多个影视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①这种落地生根的发展模式,让金鸡奖的影响力更加显著。此外,金鸡奖还以影视产业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金鸡奖的加盟提升了厦门影都的名气,许多电影在厦门取景,如《西虹市首富》(2018)、《云水谣》(2006)、《快把我哥带走》(2018)等电影的取景地成为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带动了举办地文旅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电影金鸡奖存在的问题

金鸡奖为繁荣中国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在近几年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使金鸡奖和金鸡百花电影节的权威性、专业性、关注度有所下降。造成金鸡奖口碑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疫情等不可抗因素以外,有的是源自金鸡奖内部的疏漏,具体有以下四点。

(一)奖会规模大而不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金鸡奖最辉煌的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金鸡奖规模虽然扩大,但整体实力、吸引力不强。2003年,第二十三届金鸡奖典礼首次出现了“零明星”的场景;第二十九届金鸡奖被称为“史上最冷清”金鸡奖,“开幕第一天零明星、零剧组、零活动,被媒体记者戏称为‘三零产品”[16]。缺席金鸡奖典礼的国内影人纷纷亮相国外电影节展,根本原因在于金鸡奖自身实力不能媲美国际大奖,吸引力不足。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势发展,金鸡奖的报送作品数量也有所增加。2015—2019年连续三届金鸡奖,报送作品均超过260部。其中,2019年报送作品高达277部,成为金鸡奖历年来报送作品最多的一届,而这样的功绩却是两年一届换来的。2020—2022年间,恢复一年一届的金鸡奖受疫情影响,报送作品数量分别为155部、185部和168部。在金鸡奖历届历史中,报送作品数量超过200部的年份寥寥无几。此外,金鸡奖还拓展了活动项目,诸如举办金鸡电影创投大会、金鸡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短片季、金鸡VR影展和各种地域特色的学术论坛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保持金鸡奖的新鲜活力,凡事贵在坚持也是金鸡奖落户厦门亟需克服的问题,要让金鸡奖配套的活动有活力、有效力、有毅力。

(二)评奖机制专而不精

金鸡奖的初心是让业界专家以严谨的学术态度,评选高艺术水平的影片,然而21世纪以来的金鸡奖,从评奖作品到评委不断遭受质疑。

首先,金鸡奖最为人诟病的是“双黄蛋”②频率太高,有失专业精度。“双黄蛋”的传统起源于第一届金鸡奖,当时《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同时获得最佳影片奖。有了第一届的先例,往后的金鸡奖将“双黄蛋”视作传统,第二十七届金鸡奖甚至出现了5个“双黄蛋”。此前,中国影协原副主席康健民曾表示,“‘双黄蛋是不能不下的,因为这是中国特色”。罗艺军先生曾经说过:“体育竞技通过一定比赛赛程,总能相当准确地比出高低,排出名次……艺术评奖则远困难得多。”[17]同一奖项有两部或者多部影片并列获奖是可以存在的,但不宜成为传统,“双黄蛋”出现的次数太过频繁,会降低金鸡奖的专业水平。其次,评委会专业性无可指摘,但掌握着讨论艺术、定义艺术的话语权,有独断之嫌。早在2003年,编剧王兴东曾谏言金鸡奖“下岗吧,评奖专业户”,《青年电影手册》主编程青松也在2011年批评金鸡奖评委“过于老化,跟不上时代”,这些言论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此后,金鸡奖对评委人员进行大幅度调整,确保有2/3的新鲜血液。新上任的评委们虽同为业界专家,评选时仍会落入窠臼。再者,专家奖与群众奖界限模糊。此前,第二十九届金鸡奖与第三十二届百花奖的提名名单高度重合,第三十二届金鸡奖和第三十五届百花奖的获奖名单也因有较高重复率而引发热议。两个奖项虽然深度合作,归属同一部门领导,但应尽可能避免奖项重合;最后,金鸡奖获奖影片的国际认可度不高。最近几届金鸡奖获奖影片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只有2019年的《地久天长》,被第六十九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男女主角分别王景春和咏梅,双双斩获银熊奖。除此之外,国际顶级电影节难觅金鸡奖影片。因此,金鸡奖不能只在国内“孤芳自赏”,还应具有国际视野。

(三)产业赋能联而不动

金鸡奖带动了举办地的电影产业建设,但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尚未形成有效联动。2019年之前,金鸡奖流动举办,产业大会上吸引的投资无法形成合力。2019年,金鸡奖开启厦门新时代,较长时间的驻留,让厦门得以有空间、时间吸引投资者。许多影视企业纷纷投资厦门,摄影基地和产业园区拔地而起,但就目前的成绩来看,产业间的有效合作还远远不够。

在产业布局方面,影视企业和产业园区散落在厦门各地,呈现出各自为营的态势,未能产生大规模集群效应,“目前仅仅停留于打造‘一座新时代的电影之城‘新时代中国电影新高地”[18];在产业链建设上,金鸡奖招来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中下游建设,以建发普洛斯基金的投资为例,其主要内容是“‘影视+科技‘影视+金融‘影视+文旅‘影视+消费‘影视+教育”[19]。此前厦门电影产业上游链一直缺少标准化数字摄影棚,借助金鸡奖的影响力,厦门开始布局一站式摄影基地,建设了厦门影视产业的“梦工厂”和集美集影视产业园等基地;在产业合作上,由于大部分企业都是外地投资,与厦门岛内的影视企业缺少合作。影视产业一条龙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但厦门本地的后期人才匮乏,经常是电影在厦门拍摄,后期又被交给别的地方负责,没有在厦门形成真正的“一条龙”作业。金鸡奖赋能厦门影视产业的成果是瞩目的,但是如何让产业间动起来、活起来,还需要时间磨合。

(四)理论批评多而不深

金鸡奖设立以来,未能形成统一的理论批评体系。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头10年,金鸡奖在评选中曾形成一种拒绝批评的不正之风,“从电影评奖组织者的角度来说,则明显缺乏一种自觉的批评意识和理论意识”[20]。时至今日,大多数学者在评价电影时,较多采用西方电影理论,这种现象,导致中国电影理论长期缺席。殊不知,“中国电影的实践已经远远超出了西方电影理论所提供的话语体系和概念系统。巴赞也好,德勒兹也好,他们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21]。针对中国缺乏电影理论的事实,2015年起,中国电影学界一批有骨气、有学识的学者,开始尝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电影工业美学、电影共同体美学等中国电影理论。这些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离真正成为中国电影理论、中国电影批评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金鸡奖评奖专家依据自己的学识和见解,对提名电影充分讨论,这样做的好处是评价理论多元化,各取所长;弊端则是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参考,理论讨论不够深入。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金鸡奖构建中国电影评奖理论体系必须尽早提上议程。

四、中国电影金鸡奖高质量發展应对策略

中国电影金鸡奖作为一种文艺评奖,它的活跃“标志着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兴旺发达,反应人们思想的活跃”[22]。为实现中国电影金鸡奖高质量发展,本文尝试提出以下几条策略以供参考。

(一)对标国际奖项,争创世界一流

金鸡奖成立之初参考了国际顶级电影节、电影奖模式,如今已过去40多年,金鸡奖距离成为世界一流电影奖还有一定距离。金鸡奖定位和评奖主体虽然是国产电影,但金鸡奖的目标不是建立“东方奥斯卡”,而是要让其他国家向金鸡奖看齐,以金鸡奖为标准:第一步是构建金鸡奖声誉体系。金鸡奖想要成为世界一流乃至顶级电影大奖,必须拥有自己的声誉。金鸡奖是我国国家级奖项荣誉,“不但是艺术家个人值得铭记的时刻,同样也是彰显国家荣誉制度的时刻”[23];第二步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增强品牌吸引力。以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为例,其“倾向于将电影节和奖项打造为具有实验精神、个人主义、创新独立的品牌”[24],培养了一众具有先锋思维的新锐导演。金鸡奖的最佳外语片奖项刚成立不久,要先探索自己的兴趣,引导国外投奖影片风格,并使之固定下来,形成金鸡奖特色品牌;第三步是金鸡奖要提升自身的专业和艺术水准,在不降低评价标准的同时,还要适应国际审美。金鸡奖的最佳影片往往只能在国内获奖,能在国际顶级电影节中拿到提名或者获奖的作品太少,说明金鸡奖的审美国际认同不足,金鸡奖评委会要多开拓视野,既要做到不崇洋媚外,又要做到不失中国标准、中国特色。

(二)优化评奖规则,确保精品至上

金鸡奖是专家奖,不能脱离艺术,要树立精品至上的电影风气。金鸡奖要时刻维持自己的专业水准,而不是曲意迎合某些风向和市场资本。在评价标准上,要严格把关,综合考量;在评委会设置上,“评委的选择乃评奖质量的保证”[25],金鸡奖要扩大规模,吸纳更多人才。金鸡奖25人制的评委会从第一届沿用至今,评委会人员较少会有失公允,引发非议。金鸡奖的评委人数应适当扩充,保证专业性。此外,每年需适当更换评委名单,保证金鸡奖的公平性;在评奖制度上,要优化奖项,细化专业。金鸡奖的奖项要与时俱进,例如曾经的最佳电视电影奖,2020年新增设的最佳外语片奖。目前,国内网络电影和竖屏电影都在快速发展,金鸡奖应当紧跟时代潮流,增设相应奖项,在专业工种上,由于电影工种繁多,“这就要求电影评奖在奖项设置上不断细化专业领域,以贴近创作实践的本来面貌”[26];在评选影片上,要坚持艺术优先、学术优先。2011年,第二十八届金鸡奖曾经力排众议,大冷门电影《飞天》获得最佳影片奖。金鸡奖要不断优化评奖规则,让当选的影片和个人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三)扎根承办城市,创建特色影都

打造金鸡影都,必须让金鸡奖在固定城市举办,持续赋能。金鸡奖流动举办,是顾全大局的考量,让每个城市和民众都能体验金鸡奖的文化魅力。但流动举办会稀释金鸡奖能量,造成“风过不留痕”的尴尬局面。从全球视角来看,绝大多数电影节、电影奖都有固定举办城市,诸如金棕榈奖在法国戛纳、金熊奖在德国柏林、金狮奖在意大利威尼斯、奥斯卡金像奖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其他大型电影奖如金马奖常年在台北市举办,香港金像奖固定在中国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行等。金鸡奖要以奖促城、以节促城,需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永久举办地,这不仅是承办城市的明信片,更是金鸡奖声望的提升。往年流动举办时,金鸡奖到一个新城市,谈新合作,挑选新会场,交代相关服务,经常导致上一届的经验无法传递给下一届使用,举办地固定下来后这些问题自会迎刃而解。金鸡奖长期在一个地点举办,承办城市会围绕金鸡之名建设配套设施,譬如著名的好莱坞星光大道,金鸡奖扎根一座城市后,也可以与当地文化结合,让中国有名气、有成就的影人在此留下标记,彰显金鸡奖特色荣誉。

(四)采用中国标准,建构中国理论

理论是保证质量的尺度。电影评奖是对影片的评价,属于电影批评范畴,需要理论支撑。金鸡奖所选影片的质量,是其专业性和学术性的直接体现,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体系来稳固金鸡奖的艺术权威性。首要任务是确认金鸡奖评价核心本体。金鸡奖的评选主体是电影,电影文本是决定影片艺术性的核心。因此,确认一套电影文本艺术评价理论,是建构金鸡奖评价理论的核心要义;其次要符合中国标准。中国电影为人民服务的文艺作品,要明确金鸡奖的优先定位是中国最专业、权威的电影奖,次之才是争创世界一流电影奖。中国标准是指国产优秀电影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要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要有明晰的中国美学风格。采用中国标准,评选符合中国艺术特色的影片,同时也要兼顾所选影片的国际审美,做到国内国外双赢;最后要采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评价。建构金鸡奖评价理论,理应使用中式思维,这一点与中国标准遥相呼应。中式关联式思维虽与西式分析式思维不同,但中式思维自有其存在的依据,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传承的宝贵经验,金鸡奖评价理论不仅要继承好中式思维,更要将其发扬光大、开拓创新。

结语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金鸡奖要正视已知问题,虚心接纳各方意见。要对标国际一流电影奖,继续改革评奖机制,创建中国金鸡影都,形塑中国电影理论。对标2035年中国建成世界电影强国,作为中国内地的顶级电影奖,金鸡奖也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电影奖。在这之前,金鸡奖要奋起直追,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严于律己、共克时艰,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电影强国建设。

参考文献:

[1]段运冬.1980年代中国电影奖评选与民众电影生活构建[ 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148-15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1978-12-24(01).

[3]鲍申.中国电影家协会举办第一届电影金鸡奖[ J ].电影评介,1981(05):15.

[4]陈剑雨.“金鸡奖”的创立[ J ].大众电影,2006(12):42-43.

[5]中国电影家协会图文信息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92.

[6]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奖年份)将长期落户厦门[ J ].中国产经,2019(04):86.

[7]厦门市财政局文教处.厦门市财政局多举措助力金鸡百花电影节、推动影视产业蓬勃发展[EB/OL].(2022-11-23)[2023-01-15].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xinwenlianbo/xiamencaizhengxinxilianbo/202211/t20221123_3852911.htm.

[8]吳燕如.思明区签约影视文化产业项目17个,总投资53.2亿元![EB/OL].(2022-11-23)[2023-01-15].https://siming.xmnn.cn/jdgz/202211/t20221114_5534130.htm.

[9]彭举.中国电影三大奖——优秀影片奖、百花奖和金鸡奖[ J ].电影评介,1992(06):10-11.

[10]孟犁野.金鸡奖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孟犁野访谈[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7):99-107.

[11]启之,许遥滨,罗丹.孟犁野访谈录[ J ].当代电影,2009(07):83-87.

[12]胡智锋,陈寅.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文艺节目评奖的回望与启示[ J ].当代电视,2020(10):19-24.

[13]中国电影家协会图文信息部.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20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111.

[14]胡智锋,王廷轩.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的价值与功能[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1):4-12.

[15]颜之宏、吴剑锋.金鸡电影创投大会青年电影人备受关注[EB/OL].(2022-11-11)[2023-01-16].https://m.gmw.cn/baijia/2022-11/11/1303192420.html.

[16]殷维.金鸡经费缩减97% 开幕冷清被指“三零产品”[N].新文化报,2013-09-28(A11).

[17]罗艺军.金鸡三唱[ J ].电影评介,1983(05):1.

[18]蔡清辉.金鸡百花电影节长期落户厦门的影响及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1(04):58-62.

[19]郭睿,徐晓曦. 金鸡赋能厦门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N].厦门日报,2021-12-28(A01).

[20]夏洁,曾静.中国电影评奖的批评缺席——以“金鸡奖”和“百花奖”为例[ J ].电影评介,2007(05):3-4.

[21]刘正山主编.光影与智慧——国家电影智库高端对话实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30.

[22]艺军.电影评奖与获奖电影[ J ].电影艺术,1981(06):12-15,4.

[23]吴冠平,王淞可.颁奖仪式与荣典制度建设——以金鸡奖、百花奖颁奖典礼为例[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1):35-41.

[24]李苒,李佳仪,丁幼晗.声望体系与话语建构: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品牌化路径[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2):75-81.

[25]罗艺军.漫话电影评奖[ J ].艺术评论,2004(03):36-39.

[26]叶航,徐言夏.矢志“专业”四十年——金鸡奖评奖制度史述[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01):20-28.

【作者简介】  郑泽坤,男,山东淄博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硕士生;

刘汉文,男,江西兴国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影视政策、影视产业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1年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项目“立足全国文化中心,创建世界一流影视之都——北京迈向世界影视高地的事业产业发展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金鸡奖金鸡评奖
金鸡40年
第三届“日知世界史奖”评奖公告
金鸡40年 我们的故事
金鸡迎春
评奖获奖
2017 金鸡报晓
金鸡报晓
金鸡长鸣
取消“热闹的评奖”是文化回归
第十五届新世纪杯评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