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2023-08-15 00:48朱孔建
考试周刊 2023年39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数学

朱孔建

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课堂之上,通过应用情境教学法,既能够使得学生收获直观的学习体验,又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认知、增强学习兴趣。为此,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应关注营造科学、合理且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助推课堂教学工作顺畅且有序地开展,进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工作实效。

一、 初中数学应用情境教学法的价值意义

(一)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在传统性的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放空”自我,这主要是因为以往教师应用的课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如今,在实际性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开始关注引入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而情景教学法便是其中一种。依托应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工作,能够有效凸显课堂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特征,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不断加深知识理解程度,助力学生不断增强学习成就感以及自我满足感。

(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提升

在初中阶段,数学知识具备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在对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之时,部分学生习惯于套用固定的思维逻辑,因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无法有效增强。通过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之上应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来打破思维桎梏,依托灵活的思维方式对数学问题作出分析与解决。如此一来,教师既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加深知识理解程度,又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三)扩充学科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生的成长阅历有限,其认知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此时,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如若过分关注对理论知识进行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便难以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工作实效。此时,教师如若能够应用情境教学法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便可带领学生置身于形象化的课堂情境之中,在帮助学生全面性吸收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接触更多的关联性知识,进而有效扩充学科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有效落实学科育人功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体现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育人理念,提出“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提升核心素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落实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

二、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一)情境创设游离教学内容之外

教师不能真正领悟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意义,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而忽略了“情境”对学生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挂羊头,卖狗肉”,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某教师设置了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一起学习的情景,但体现在教学中只是四个孙悟空的图标,复习环节出示“孙悟空图标+复习题”,学习新知识环节出示“孙悟空图标+例题”,复习巩固环节出示“孙悟空图标+巩固练习题”,最后出示“孙悟空图标+总结”。教学情境创设和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的关联,生搬硬套,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二)情境创设重形式轻内涵

部分教师往往将“情境”简单地理解为“生活场景”,而忽略了情境中的内在逻辑、问题本质和解决思路等方面的内容。当这样的问题情境出现在课堂上时,学生容易出现思维惯性,难以发掘问题的深层次内涵,产生不了应对挑战的足够信心。例如,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是“当导游”,带领学生一起畅游“数学乐园”。大致内容是到一个景点,展示一张有代表性的风景图,再点开就是数学题,如此持续到下课,终于“游览”结束。教师只是扮演了“导游”的角色,却游而不导。情境设计只是成为一种形式,没有触及内涵的东西展示,课堂成了一场“闹剧”。

(三)信息化手段代替了学生动手实践

情境创设过度注重信息化应用,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课堂上,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部分教师习惯借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甚至是用多媒体替代学生的实践操作,降低了学生的体验效果,不利于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养成。如某教师在讲授《勾股定理》一课时,使用Flash展示了多种“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的动画,在一连串的动画效果之后得出一个结论: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该情景设计看上去很热闹,但是热闹过后,学生脑海里没有留下多少东西。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画,然后测量计算,再通过逻辑证明。学生自己探究证明勾股定理之后,会对定理有基本的理解。再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证明方法,能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 在初中数学课堂之上创设有效情境的可行性策略

(一)巧妙构建“问题”教学情境

将问题视作导向、激励学生自主展开思考与探究,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颇为常见的教学手段。值得关注的是,在传统性的提问教学环节之中,数学教师设置的问题大多过于肤浅,不具备良好的探究价值,所以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回答之时也不甚积极,无法有效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获益。为着力改善上述局面,教师应当预先对教学环节做出优化设计,着力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需求展开研究,以此为基础,设置可以激发学生自身思考动力的优质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设置应当秉承层次性原则,切实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积极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并积极展开师生间互动,促使学生针对所学内容产生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对《实数》内容进行教学之时,为带领学生学习“无理数”这一概念,教师可以预先带领学生回顾过往所学的、与有理数有关的内容,如自然数、正整数、负整数、分数以及有限小数等,并带领学生辨明其中的区别与联系;之后,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思考:“整数的平方是否一定是整数呢?小数的平方是否一定是小数呢?分数的平方是否一定是分数呢?”之后,教师可以依托组织实践交流活动,动员学生在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共同找寻问题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理数”这一概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该怎样定义那些不在有理数概念限定范围以内的数呢?此时,教师便可以及时围绕“无理数”的概念进行讲解,促使学生在“问题”教学情境之中,顺利对无理数的概念建立直观性的理解。

(二)恰当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源于对现实生活作出的总结,同时又会在人们经过系统性学习以后,被实际应用至现实生活之中。结合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在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堂之上,及时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突破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之时面临的困境,既助力学生不断增强自主探究学习动力,又助力学生深刻了解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

例如,在对《一次函数》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应当考虑函数知识的重要性,进而在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创设出超市购物以及卖废品等生活化教学情境,配合提出与之相关联的数学问题,促使学生清晰了解存在于各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确保学生在对函数问题进行解决之时,自身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不断增强,教师可以巧妙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为学生呈现出直观性、形象化的函数图形画面,促使学生在把握好数形之间关联的前提之下,精准且深刻地对问题加以分析,助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水平随之不断提升。在观看图形画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举一反三,采用丰富多元的解题方法对相同类型的题目加以解答,进而为学生后续对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知识进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又如,教师设计了“家庭旅行”的教学情境:某学生一家计划到某地旅行。甲旅行社的建议是“买一张全票,其他家人便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的建议是“一家人可购买家庭旅行集体票,集体票在原价基础上优惠出售”。如果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相同,那么哪家更优惠?在这节课中,创设的情境既与学生的日常实际息息相关,又能让学生结合自己家庭的情况进行独立思考。这样的设计,在潜移默化中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数学知识会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三)科学构建实物性教学情境

相比之下,如若说构建“问题”教学情境以及生活化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深层次理解抽象性概念知识,那么构建实物性教学情境便可以直观地对数学知识进行展示。

例如,在对《整式的加减》章节之中的“同类项”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托组织开办数硬币活动形式,带领学生围绕同类项展开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预先准备好多种面值的硬币作为教学道具,动员学生依托自由结组形式,对计算硬币总额的方法进行探索。在计算硬币总额之时,势必会出现如下两类不同的算法:其一,将硬币随机进行排列,对硬币币值逐一累加;其二,根据硬币面值进行分组,分别数出各面值的硬币数量并分别计算不同面值的硬币金额,之后将各种面值的货币金额相加,得出最终结果。待学生纷纷完成计算以后,教师可以增加一批硬币,引领学生对“同类项”概念作出理解。

又如,在带领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内容进行学习时,为教会学生对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作出判定,教师可以预先引导学生在一张空白纸上绘制出一个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两条相邻边长度设置为5厘米和3厘米,同时5厘米的边长相对的角设定为60度;之后,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动手将绘制出的三角形裁剪下来,并以小组为单位,对比组内学生绘制出的三角形是否全等。依托动手实践与实物比较形式,教师可以很快明白,仅是边角相同无法对全等三角形作出判定。在此过程中,学生自身的学习记忆会非常深刻,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整体实效也会随之有所增强。

(四)选择性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国内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积极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应用,着力提升课堂教学工作实效。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出和谐、融洽、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性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应预先明确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具体要求与目标,着力构建新型教学课堂,助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水平与创新创造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例如,在对《不等式》章节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预先将本章节所涉知识依托微课形式作出整合,在课前为学生分享微课资源,动员学生利用几分钟时间对本章节内容进行系统性预习。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凭借线上交流App和学生建立起实时沟通交流,依托互联网技术为学生提供预习指导。在课堂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章节重难点知识,并动员学生之间建立小组协作,不断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完成教学以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班内学生展示更多教材以外的内容,着力补充教学细节,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促使学生针对数学知识建立直观且理性的认知,形成端正的个人学习态度。在对不等式传递性知识点完成讲解以后,教师为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可以将“如若x>y且y>z,那么可以得出x>z”改写成“如若x+a>y+a且y+a>z+a,那么x+a>z+a”,促使学生明白不等式具有传递性特征。此外,教师还可以依托flash动画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动员优等生展开自主探究,完成不等式方程规律的推导。

(五)适当创设实践类教学情境

素质教育理念推广背景下,若要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关注促进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相互结合,既关注传授给学生充足的数学知识,又关注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助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与从业生涯之中,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为此,初中阶段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关注创设实践类教学情境,动员学生展开实践探究,在不断加深学习记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在对《统计调查》章节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预先创设出如下实践类教学情境:假如我们班今年要筹办的中秋佳节联欢会交给你来策划,你会怎样对人员以及节目进行安排?为探究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动员学生按照调查、策划、筹备、表演以及评价等工作流程,自主设计策划方案,促进学生自身知识运用能力不断增强。具体而言,学生应预先针对班内学生的特长进行了解,并针对其参与活动的意愿作出调查,之后结合调研结果,针对负责各项工作的学生人数加以确定,最后还应当考虑到,如若在活动开办之时,有的学生临时需要请假,那么需要为每一个工作小组准备几位备用人员最为合适。学生在参与上述实践类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的体验,进而不断积累活动筹办经验以及知识应用经验。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自主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动向,在学生遇到问题或是出现错误之时,教师应及时提供针对性指导意见,带领学生对整个过程进行回顾,自主归纳并总结经验,不断巩固学习效果。学生在上述实践类情境之中,多项能力均会获得有效锻炼,其自身组织管理能力、活动策划能力、应变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均会不断增强。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在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过程中,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应当结合班内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将学生现有的学习能力与自我认知水平视作教学导向,进而制订出完善健全的教学计划。此外,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任课教师应当始终将学生视作课堂的主体,引领学生吸收更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着力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认知与理解程度。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数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