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改编角度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德育设计

2023-08-15 00:48王雪鉴
考试周刊 2023年39期
关键词:英语教材道德德育

王雪鉴

一、 引言

以“中小学英语德育”为题在知网进行搜索,仅得到21条结果,其中不乏“渗透”“融入”“融通”等关键词,以“中小学英语教材德育设计”为关键词搜索结果为零。这就说明基于教材改变角度的德育设计研究并不多,而且现有英语学科德育教学仅仅停留在渗透、融入、融通等研究角度,而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教材改编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英语教材思政”为主题搜索,找到453条。我们发现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的一些德育观点:话语分析可以“从思政思维角度”进行(黄国文《中国外语》);教材内容重构角度(肖维青《外语界》);教材的重要性:《主持人语》(王守仁《中国外语》);虽然这些理论大部分从大学英语教材思政角度设计研究出发,但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即德育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总而言之,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德育教学设计研究,从教材改编角度来说是有研究价值的。文章结合笔者多年英语教学实践和对教材的认知,采用逻辑分析、多元思考的方式,同时在广泛调查英语教师现行教学的场景的基础上,层层阐述基于教材改编角度的德育设计研究。基本角度是基于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分析提出的,该课程标准完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 英语教材对应于德育功能的不足

(一)什么是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身体力行,最终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其中,积极的认识就是学生对一定的道德标准的理解、认可、内化并形成自身的行动需要。身体力行就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自觉地表现出这种标准。

(二)为什么要改编教材?改编教材的含义?

广义上来讲,教材指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包括纸质的、网络的。典型的教材是教科书。教科书是经过学科专家反复论证,经实践反复检验的教材,是传授学科知识的经典教材,尽管经过了多次的改编,但也无法适应所有地区学校的学生的德育需求,因而广大英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善于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对现有教材形成有益的补充。同时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收集有益的德育素材,弥补教材的不足。

教材的编写不仅要满足学生、教师的需求,更要满足教育部门管理者的需求。从个体、社会及国家的需要角度来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之所以要强化德育功能,是因为目前学生的德育水平与国家的客观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呢:教材德育方面体现在德育内容脱离社会进展需要,德育内容滞后,重大节而轻小德,忽略文化传统以及沟通合作等细节品德的养成;德育内容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缺乏联系生活实际,德育方法单一,缺乏黏合度和接地气的活动内容。

广义的改编教材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补充、删减、简化、重新排序等。适应德育的教材补充指有机、灵活地增加课堂上德育话题的内容,最好是源于日常生活的对话、生活情景;删减或简化指灵活、机动地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删除或压缩烦冗的部分,以便有效地传递和渗透德育信息,使学生易于掌握和吸收内化。英语教材适应德育教材的改编,还要充分考虑语言技能目标、文化目标的得体性。

(三)现有英语教材的不足

通过笔者的亲身教学,发现现有教材涉及德育内容的知识相对不足,现有德育内容设计相对单调,内容突兀,缺乏合理安排。鉴于此,笔者提出: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景适当改编并灵活运用教材,以适应新时代育人工作的要求。

三、 怎样改编英语教材以适应新时代德育的要求

(一)教材改编的原则

1. 相关性和目的性原则

程晓堂老师提出四条教材改编原则,其中第二条是体现相关性和目的性原则。中小英语教材要体现德育的要求,顺应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因此教材改编也要顺应这一目的和规律,更好地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同时根据具体情景改编的教材,无论是补充、删减、调整顺序等都要与特定单元和特定课程的目标、课题一致,否则会引起学生的迷惑不解,达不到课程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当然更不能脱离语言技能教学的这一根本目标。也就是说,德育教学要围绕课程目标进行,以课程目标为中心。

2. 适应性原则

中小学的学生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中体验到乐趣,因此我们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同时改编的教材要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其敢于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有收获,能实现自身的满足感、快乐感和价值感。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遵循人的主体地位,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遵循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互动原则。

3. 渗透传统文化的原则

英语语言文字来自英语国家,难免会有西方文化思维渗透其中,我们要善于洞察,仔细甄别,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同时善于渗透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礼尚往来、勤劳质朴、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热爱集体等是中华文化之魂、民族之魂,更是德育之魂,所以在英语教育中要大力弘扬和渗透,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独立甄别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不同,分析其根源,达到促进其德育成长的目的。现如今,英语教学不断走向国际化,英语教师要教会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用正确的思维审视多元文化,包容各国不同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多站在跨文化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具有问题意识和跨文化意识,从而在生活实践中能和谐地与异国文化学生、教师相处,和谐地工作、学习、生活,把握语言、行为的度,多请教、多沟通,多学习,多转变思维的角度和立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言教学德育的目标,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灵活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除此以外,教育过程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一过程涉及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具有足够的道德、文化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及文化素养。教育理应宣传本族道德文化,从而得到世界的承认、理解和欣赏,同时教育要吸收国外的道德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在英语教育中,我们不能盲目欣赏外国文化道德标准,应该学会鉴别,客观分析,求同存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接受异国道德文化,大力宣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民族传统观念。对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既要形成系统,深入分析,又要和语言教育水乳交融,形成一体。美国德语语言教育家Kramsch(克拉米奇)主张外语教学是学生和文化语境的动态的互动,而不是僵化的、静止的。

(二)如何改?以小学英语、初中英语教材为例

以人教英语PEP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教材Unit 3 At the zoo为例,根据程晓堂老师的相关性和目的性原则,我们在教授该单元内容时,我们看到第22页图片有学生爬在围墙上睡觉的内容,此时教师要适当修正,告诉学生不能在动物园睡觉:Don’t sleep in the zoo.以免引起感冒。另外,除了课本上现有句子:Don’t feed the animals!还可以适当加入安全和环保的内容。如“Don’t get too close to the railing.”“Don’t litter everywhere.”等。又如,在教授外研社2013版教材内容时,教师可以先教Module 2 Unit 1 We’re making a cake.然后再教Module 1 Unit 1 Do you use chopsticks in the UK?即先从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意识,再讨论中英餐桌礼仪的差异,即按照道德实践的顺序,而不是按照传统的语法顺序来教学。

四、 如何正确运用教材

(一)避免“灌输”

道德教育必须服从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服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现有教材所给题材(包括图片、对话等)相对固定,但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避免简单的“灌输”。我们可以利用意义协商理论指导语言中的德育工作。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建构意义。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说话的方式传达信息、体验语言、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德育是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融洽环境中发生的。因而,对教材“死”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实际灵活应用,创造情景、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对话表演,通过对话协商道德意义。比如,在教授湖南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Unit 2 Topic 2 I must ask him to give up smoking. 1a时,里面有Jane: I see. Staying up late is bad for your health.可以改为协商的语气:Do you think staying up late is good for your health?这样会增强对话另一方Kangkang的理解度,自然引出:No, I think staying up late is bad for my health.这样一个意义协商的过程避免了直来直去的道德说教,使对话的另一方更容易接受,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品质:良好的作息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循序渐进,提升学生的道德思维品质

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学生的学习分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学科道德教育也应依据该理论循序渐进。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某一价值观、某一道德准则,然后促进该价值或准则在真实情景中应用,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判,并进行创造性运用。迁移创新类活动引导学生在新的情境和新的任务中运用所学和所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就德育教学而言,涉及在新情境中践行文本中蕴含的德育观念。以人教版高中英语Unit 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为例,我们可以围绕Mandela这一英雄人物,从回忆讨论伟人的性格特征入手,理解比较不同人物性格特征,然后应用伟人的性格特征去描述一个人,再到分析、评估、创造的高阶思维,为了发展学生道德发展的高阶思维,我们可以进一步设计围绕曼德拉“generous, kind, devoted, determined, optimistic...”等性格特征在阅读材料ELIAS’ STORY中分析、区别、对照、分类对应性格特征的事件,然后启发学生去创造,建构曼德拉性格特征指引下的事业发展历程,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去判断、选择、决定自己的人生道德价值导向,从而达到内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材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编教材,促进德育的发展。比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1)Unit 4 Earthquakes的阅读时,我们可以综合运用听说法,先播放唐山地震相关的录像,然后展开讨论:Can you describe the earthquake simply in English?接着应用综合直接法讲解阅读内容,结合交际法不断展开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边读边讨论,层层深入理解原文,最后引发学生的思考:How can we escape from the earthquake?以及What should we do when meet the disaster?自然引出学生的安全逃生意识及灾难中的互助意识。

(四)教材改编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内化于心的最终目的是外化于行,文化认识和文化认同的落脚点是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德育题中应有之义,所以中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德育最终目的是外化于行,使美好的道德品质得到传承,比如,在译林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5 Let’s Celebrate中,在讲授Halloween——万圣节这一节日时,教师可以补充介绍中国中元节的习俗,加强文化对比,让学生在批判中挖掘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深层次传统美德:敬畏生命、倡导孝道。而这些价值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观看相关影片,实地拍摄burning joss paper, worshiping ancestors视频,课堂手工制作万圣节道具等小组合作性实践性活动来渗透内化,并提倡在家里孝顺老人,为老人做实事的实际行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要纠正“矫正过旺”,为德育而德育的现象。任何学科的德育都是融合学科知识的德育,英语教育当然不能脱离语言知识点的教学而一味渗透德育,德育只是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德育是学科的普遍功能,这一普遍功能对英语教育而言,要围绕语言知识技能目标来进行,在语言知识结构中渗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念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否则,不但应有的教学目标达不到,反而脱离教学实际,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发展,不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的发展规律,最终丧失教学的真正意义。

五、 结论

文章从讨论德育、教材改编的定义入手,深入分析教材改编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及现有中小学英语教材对应新时代德育部分的不足,结合程晓堂教材改编理论、布鲁姆目标分类理论,深入讨论了德育的非“灌输”性原则,进一步提出从教材改编角度促进德育有效发展的见解,并结合笔者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改编教材的实例,论证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德育的改进有待于教材的改编。中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主动挖掘德育素材,促进了德育教育的发展和实践,引发了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对德育教学的思考,具有实际的借鉴指导意义。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和指导思想,是一条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系统的线索。英语学科德育应该客观地分析教育的思政方针和服务原则,从而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体系,体现客观的价值。

猜你喜欢
英语教材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