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影响探析

2023-09-05 09:50肖力思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就业率第三产业重庆市

肖力思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112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中央高度重视“六稳”工作,并将稳就业居于“六稳”之首。就业对稳定社会大局至关重要,而且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国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不仅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而且有利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就业的影响因素众多,既有来自国内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人口生育政策与年龄结构的变化,又有来自国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更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转型、市场投资、技术更替、劳动力过剩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转型、劳动力过剩与技术更替为就业的外生影响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手段,资本的注入促进了就业规模的扩张,进而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整个就业环境的格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新产生的问题与尚未解决的老问题相互交汇,外部问题与内部问题相互交织,“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等民生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我们既需要发挥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稳住就业基本盘,又需要研究制定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进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促进就业的边际效应。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2012—202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水平关系为研究对象,聚焦国家及重庆市规划明确的工作任务,深入分析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提出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稳就业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建议对于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一、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

(一)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的作用机理分析

从宏观角度分析,就业提供的劳动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全社会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就业与固定资产投资就通过经济增长联系了起来。一般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先导性和政策主动性,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可以促进经济增长,通过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或者扩大生产规模实现总产出规模的扩大,从而带动形成新的就业需求,实现就业岗位的增加。具体来看,固定资产投资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通过安装、建筑工程等活动提供就业岗位;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与服务单位提供就业岗位;三是因关联刺激产业生产而提供就业岗位。

(二)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的总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紧抓政策机遇,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效益不断提升,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实现了重庆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有效促进了就业规模扩大和就业质量提高。

由表1可知,2012—2021年,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由9 380亿元增长到21 745亿元,年均增长11.9%(2017年以来高达10%以上,2012年甚至达到22%),比年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2.0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范围内始终占据中上水平)。其中,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民间投资、社会领域投资、教育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2.6%、16.1%、14.6%、19.1%、17.3%,分别高于全市投资增速0.7个百分点、4.2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7.2个百分点①,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从重庆市就业总水平来看,2012年,全市总就业人口约为1 606万人,2021年达到约1 668万人,增长3.9%,就业总水平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和2021年,重庆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分别为65.6万人、75.08万人(就业规模分别达到1 676万人、1 668万人)。这表明投资在不断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在稳就业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1 全国、重庆市2012—2021 年固定资产投资、总就业水平情况表

(三)重庆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就业的关系分析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庆不断优化产业投资结构,持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由表2可知,从影响就业规模角度来看,2012—2021年,重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随着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而大幅度降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随着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增长的趋势(2021年的就业水平略高于2012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随着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而大幅增加。总体而言,随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主要是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就业结构的角度来看,重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由2012年的3.9 : 32.8 : 63.3调整为2021年的3.6 : 35.7 : 60.7。与此同时,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12年的33.1 : 26.3 : 40.6调整为2021年的21.9 : 25.6 : 52.5。这表明随着重庆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劳动力流动同样呈现出总体上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但主要是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面向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农机具购买以及畜牧养殖业设施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滞后或不足。二是在全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以及加快发展服务业并推动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的战略背景下,近些年来,重庆市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大技改投入以及推进补链强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劳动力也逐渐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三是考虑到第二产业逐渐向中高端不断延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大量转移劳动力的主阵地。

表2 重庆市2012—2021 年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与就业水平情况表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化农业又重新进入全社会视野。重庆市也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持续加大对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在2020年和2021年,重庆市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均超过第二、第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之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对第一产业投资力度的加大,不仅仅是着眼于投资规模,更重要的是投资质量,对返乡、留乡的劳动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适应高标准农业的劳动力必然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考虑到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现状,今后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总量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就业结构失衡,再加上目前存在的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等突出问题,如何让全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投向更趋合理、更好地缓解全市的就业形势就成为重庆市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水平分析

目前最常用的测算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的方法,是计算当年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创造的新的城镇就业岗位数量(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比)。该数值越小,代表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越弱,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按照该计算方法,从表3可知,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由2012年的69.8人/亿元下降到2018年的40.4人/亿元,又继续下降到2021年的34.1人/亿元,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拉动效率在近十年呈现下滑趋势。究其原因,目前,全社会消费总体偏弱、外需回升乏力、重庆工业领域和房地产领域均出现“产能双过剩”、政府投资能力下降、新的增长点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化浪潮等因素,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过大、过快(202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201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15.7个百分点),进而造成全社会经济下行,而经济增长又是就业的主要带动力,这直接造成了全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重庆市近十年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呈现下滑趋势(这与全国情况基本一致),但同期重庆市的效率水平一般高于全国水平,甚至高于东部相对发达地区。以2021年为例,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为34.1人/亿元,而同期全国为23人/亿元,浙江为28.5人/亿元。鉴于发达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还低于重庆市,因此,重庆市在追赶东部发达地区的过程中,如果今后不改变固定资产投资方式,可能会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面临继续下滑的趋势。最优的解决方案就是重庆市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评估,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表3 重庆市2012—2021 年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水平情况表

此外,还有一种测算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的方法,就是采用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1]。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指的是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就业人数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也就是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承担的就业规模。该数值越小,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吸纳效应越好。需要指出的是,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该年的新增投资,主要通过前面所述的安装与建筑工程等活动、形成的生产与服务单位以及因关联刺激产业生产而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所以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的方法不如上文计算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创造的新的城镇就业岗位数量的方法精准,不过也能大体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但不能作为三次产业之间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的对比依据。按照该计算方法,由表4可知,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由2012年的1 712人/亿元下降到2021年的767人/亿元,下降了55.2%。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分别由2012年的14 522人/亿元、1 374人/亿元、1 098人/亿元分别下降到2021年的4 628人/亿元、542人/亿元、654人/亿元,下降幅度分别达68.1%、60.6%、40.4%。这表明无论是总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还是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近十年均呈现下滑趋势。在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中,第一产业的下降幅度最大,第三产业的下降幅度最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

表4 重庆市2012—2021 年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及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率情况表

二、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笔者通过研究重庆市2012—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就业的影响效应,发现重庆市总体的就业水平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劳动力随着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总体呈现从第一产业持续向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流动的现象,但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拉动效率呈现下滑趋势。

(二)政策建议

一是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机制,规范项目运行。项目是投资的重要载体,项目建设单位要将就业效果评估纳入投资项目决策程序中,在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核准以及备案时,根据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量、建设性质与建设周期,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安置就业人员数量、增加就业岗位数量等纳入项目设计,研提评估意见,优先审批带动就业作用明显的项目。相关政府部门要按照项目建设情况,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和管理单位协调沟通,推动建立项目建设就业库,及时按照需求类型、年龄结构、数量、素质要求等进行分类汇总,强化项目劳动力的供需匹配。管理单位要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综合评估项目完成后的社会效益,确保项目建设与劳动力安置、就业需求、政策法规、培训技能落实一体推进,推行从项目立项审批到完成投产的全过程跟进。此外,政府还要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体系,实现对数据统计的全面性与及时性,有效准确地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的影响,进而对下一步的经济形势作出预判并做好项目储备。

二是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强化投资带动就业增长导向。政府要持续抓好政府项目投资,建立健全投资项目登记制度,及时掌握投资项目的动态。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投资政策和发布社会投资信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本实现优化配置,有效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政府可进一步拓展民间资本准入领域以及放开产权限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建立税收管理、市场准入、规费标准机制,持续健全招商引资机制,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招商引资模式,把引进就业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的大型绿色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作为产业调整重点。此外,金融是控制投资规模的重要行业,政府可以通过健全多层次融资体系、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以及对承担重大建设项目和科技项目给予一定优惠政策,进而实现增加有效投资的效果。

三是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们今后缓解就业压力和优化就业结构的主要方向,尤其第三产业是解决就业规模巨大这一问题的关键,这将是今后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方向。政府要引导、鼓励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做强做大医药、汽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带动就业总量扩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府今后还要加大对第一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业和非农产业的投资力度,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非农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比,吸引中高端劳动力回流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的就业结构。

四是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增强就业内生动力。政府加大公共服务业领域的投资不仅可以改善民生,而且能带动就业,特别是教育、卫生以及社会保障领域的投资,会直接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政府要聚焦县域普通高中、学前教育、托育、住房、医疗、养老六大领域,在加强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直接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投资门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社会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着力增加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注重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不断缓解供需矛盾。

注释:

①数据来源: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成就报告。

猜你喜欢
就业率第三产业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就业率公布有高也应有低
日本应届高中生就业率71.1%就业形势改善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