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构建初探
——以安徽省南陵县为例

2023-09-25 01:06吴代理
安徽林业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南陵县园林城市生态园林

吴代理

(芜湖市南陵县城市管理局,安徽 芜湖 241300)

1 南陵县自然条件

芜湖市南陵县位于长江沿岸、安徽省东南部。该区域处于低山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黄山余脉由青阳伸入境内;西部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中部以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东北区域全部为洼地平原和圩区,城区位于中部台地与东北部平原过渡地带。境内有青弋江、漳河、青安江及其支流等河流30 余条,其中漳河、后港河、市桥河、古亭河穿城而过,并相互连通,形成水体流向多变、纵横交替的水网,汛期极易形成城区内涝。

南陵县总面积1 263.7 km2,其中建成区面积达28.3 km2,人口达14.5 万人。绿地总面积1 030.69 hm2,公园绿地205.04 hm2,防护绿地176.89 hm2,附属绿地567.84 hm2,广场用地中的绿地面积5.97 hm2,区域绿地74.95 hm2。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6.42%,绿化覆盖率达到39.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1 m2/人,于2019 年荣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维管束植物1 054 种、陆栖脊椎动物195 种。

2 生态园林城市提出背景

1996 年,原建设部出台《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空气良性循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推进按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等为主要内容;2002 年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详细阐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内容;2004 年又提出“以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或机构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营造提出了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等相关设想与实践。

2.1 森林城市

森林城市是指将森林引入城市当中,以森林包围城市,形成“城在林内,林在城中”的生态布局。国家林草局考核森林城市主要指标有:林木覆盖率、林木绿地率,其中覆盖率30%以上、绿地率35%以上。森林城市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功效;但森林城市以种植乔木为主形成大面积森林为基调,占用了大量城市土地且单一成片种植林木,缺少人文艺术特质。

2.2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依据生态学基本理论规划设计,建立适宜人类居住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作为一种人类居住区,具有经济高效、环境宜人、社会和谐特征[1]。生态城市的“生态”包含着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城市建设首先进行生态战略规划,将自然生态放在第一层次,依次是经济生态及社会生态。在规划和实践过程中,生态城市建设可操作性模糊,具体量化细则难以确定。

2.3 园林城市

园林城市指在城市建设中,综合运用各类绿地、园林景观和市政配套设施,营造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景观城市类型。园林城市以一定量的绿化为纽带,进行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为基本要素,促使城市形体和环境达到最佳美学和生态学效果[2]。原建设部为考核国家园林城市,先后制定了《园林城市评选标准(试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等评选标准和量化考核指标。

2.4 生态园林城市

生态园林城市要求各类绿地指标达标、生态功能更加完善、配套设施提升、规划布局科学合规。生态园林城市是园林城市的“升级版”,根据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标准,生态园林城市的考核指标要求更高,更加突出城市生态环境功能性。园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都强调绿地数量、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等方面内容;生态园林城市在绿地指标、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蓝绿空间规划、景观功能性、城市资源配置等方面要求更高。为此,生态园林城市的构建应该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社会学和哲学的研究方法,解决生态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城市建设发展中的问题。

3 生态园林城市构建理论依据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以强调生态理念内涵、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园林植物科学配置,形成特有的生态功能完备、景观效果优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生态需求的公共城市空间。构建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可结合下列相关理论与实践。

3.1 生态平衡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关生物与环境、生物之间,以及其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其相互适应,达到协调统一的最佳稳定状态,即城市绿地系统处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城区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以及物质与能量流动最优化状态。随着城区人口规模增加,政府决策部门应考虑增加一定量的公园绿地面积和单位绿地面积,提升碳汇能力和维系碳氧平衡。

3.2 生态位

生态位是物种在种群或群落中的功能关系和时空位置。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取决于生态位配置。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要了解植物生物习性和生态特征,在植物群落配置中合理搭配植物,建造共生依存、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南陵县绿地系统中树种规划应严格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区划高冈陆地生态系统(绿)和漳河沿线湿地(蓝)生态系统,构建蓝绿生态公园体系。

3.3 节约型城市绿地

倡导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就是以用地最少、用水最少、资金最少,选择对城市周围生态环境干扰最少的绿化模式[3]。节约型城市绿地建设应当遵循植物生理学、生态学一般规律,使用乡土植物,营建具有乡土特征的可持续生态绿地。南陵县绿地系统规划时,尽可能保留原有绿地和植被,避免大开大挖,以提升改造为主体,修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

3.4 生态修复

城市化进程中建造的各类构筑物和其他公共空间,对城市周边的地形、地貌、水系、植物等原有生态系统人为干扰较多。为了尽可能完善构筑物周边生态系统,应注重对被破碎化生态系统进行植被恢复和景观改造。研究表明,城市生态修复是通过改善城市环境,为乡土植物和动物创造生境,为人们提供生态服务功能和游憩场所的有效途径。南陵县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有自然地貌、河流湿地自然曲线,并尽快恢复道路绿地网、连通城区及周边河流湿地。

3.5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任何一种生物种群都离不开其他生物种群而单独存在。南陵县绿地系统构建时,应结合城区建筑物之间形成多样小气候空间,营造多样植物群落和生境,保留一定数量的乡土生物和生境,连接各碎片化绿地,为小型动物栖息提供空间。

3.6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景观生物组成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规划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其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中异质性。景观生态学基本要素包括斑块、廊道、基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常常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模式,以“环、楔、廊、园”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以保证绿地景观的完整性[4]。南陵县绿地系统构建时应结合规划区现状,在维持城区西南楔形绿地、东北河流湿地带状绿地、城市内外道路绿地及城内公园绿地的基础上,规划构建一个绿环、绿廊、绿带、公园和绿楔协调统一的绿地系统。

3.7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是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在排除外界干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及其过程的完整性,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区域性空间格局[5]。南陵县规划保留城市周边自然绿地;修复西南楔形绿地,缓解热岛效应、改变城市小气候;修复主城河中上游水源涵养林,以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稳定为目的,减少对城区生态系统影响,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改善。

4 生态园林城市规划建设讨论

南陵县明确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城市功能定位,推动生态保护和园林绿化水平跨越式发展,计划于2030 年达到或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

4.1 城市绿地系统指标规划

近期目标:到2025 年底,建成区面积29.33 km2,建成区常住人口为18.02 万人,绿地总面积1 086.09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20 m2,绿地率37.03%,绿化覆盖率40.39%以上。

远期目标:到2030 年底,建成区人口28.00 万人,建成区面积30.80 km2,绿地总面积1 310.85 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5 m2,绿地率42.56%,绿化覆盖率46.42%以上。将南陵县建成区绿地现状值(2021年)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国家园林城市及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绿地指标对照

由表1 可知,对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南陵县建成区需新建或增补各类绿地数值,提高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道路绿化达标率等硬性指标。在现有的公园绿地面积的基础上,需要增加200 hm2公园绿地面积。因此,规划新建西南山地公园、峨溪公园、涌珠泉公园、戴塘公园、洪湖公园等公园绿地,以“300 m 见绿,500 m 见园”为标准进行绿地布局,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公园体系。

4.2 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优化

结合自然山水格局,构建“一环、三廊、八带、多园、绿脉成楔”的绿地系统网络化的布局结构,实现城市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嵌套耦合,见图1。

图1 南陵县绿地系统结构

“一环”:指由铜南宣高速、芜黄高速、205 国道、318 国道两侧防护林地围合成的绿环;“三廊”:指由漳河、后港河、洪湖水体及两侧带状绿地构成的城区蓝绿生态廊道;“八带”:指由城区内周瑜大道、籍山大道、太白大道、S457、秋浦大道、惠民路、弋江大道、云谷路8 条主干道两侧的附属绿地构成的城区绿带,以绿道和城市骨干道路构成的绿色廊道;“多园”:指城区内多个公园景观节点,包括规划区内的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游园及近郊的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利用生态廊道和道路绿带将其串联在一起;“绿脉成楔”:指城区西南部位向城区内部楔入的丘陵绿脉及林地,形成县城西、南部绿楔。

对于老城区、城西南公园较少区域规划新建口袋公园、袖珍公园,优化公园绿地布局;采取建绿、见缝插绿、破硬复绿、拆违增绿方式,优化各类绿地系统,竖向拓展绿色空间,推广立体绿化,增加绿量。

4.3 绿地系统生态网络构建

建成区内块状绿地现状尽可能连通;依据绿环、绿廊、绿道、绿楔规划布局,将城市公园、湿地公园与西南自然绿色植被带、漳河湿地植被带、公路防护绿地及其他块状绿地连接成绿色生态廊道网络,贯通城市内外生态空间,构建近自然生境的山水林田湖草区域生态网络。规划时要注重保护原有植被,在查清域内本底植物的基础上,优选乡土植物,运用群落式植物配置方式为城区补绿增绿;将改变老城区绿地孤岛化、自然景观破碎化、生态连通性较差的状况作为规划重点;保护和修复城区周边原有的山水格局及自然生态系统,确保其原貌完整和功能完好;同时,规划和施工过程中要重视生物多样性和古树名木保护。

4.4 河流湿地蓝绿生态廊道重构

南陵县建成区内主要河流有漳河、后港河、市桥河等,城区水网交错且具有季节性河流特征,如在枯水期水质会变差,要规划实施全面控源截污处理。统筹区域生态安全,修缮漳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区,包括重塑河流自然岸线等;根据生态修复理念,在沟塘浅滩、泛洪漫滩、河流消涨带及河流两侧第一层山脊线内(坡地)培育近自然植被群落;重植水生和底栖生物种类,营造水陆生物栖息环境,提升水体自净功能。连通河流湿地和其他绿色斑块,形成重要生态廊道。

5 结语

综上所述,以生态园林城市相关理论指导构建南陵县城市绿地系统,尊重城区及周边现有的自然山水,扩展园林绿地规模,提升各项生态园林指标;应用生态修复模式,提升及贯通原有的绿地系统,保留和营造具有皖南特色的山水园林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生态安全、网络连通、布局合理、景观优美、公共空间关系协调的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

猜你喜欢
南陵县园林城市生态园林
一道2022年加拿大奥赛题的解法探究与推广
由Nesbitt不等式加强式的等价形式建立的几个不等式
中国国家园林城市的分布特征研究
阜阳市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关于南陵县农村改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微探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探究
浅议生态园林和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
绿满家园花满城——宁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