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生活情景导入策略在乡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2023-11-09 16:47罗贤莉
考试周刊 2023年43期
关键词:风俗心愿双减

罗贤莉

一、 引言

在“双减”政策大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特别是习作教学这一重要的语言技能培养环节,引入生活情景策略,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至关重要。高段小学生在汉语言文字、文学修养、文学鉴赏等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需要把这些语文素养综合运用到习作学习中,为他们高一阶段语文学习奠基,但从现实来看,他们的习作能力比较薄弱。而生活情景策略实现了语文习作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索汉语言文字的生动体现及习作场景,产生习作的灵感和提升技能。在“双减”视域下,这就需要民族地区乡村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加强教师培训、明确教学目标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习作教学的要点,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双减”政策的基本内涵

“双减”政策指的是教育部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学生和家庭的学业负担,减少教育过度竞争,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减负

“双减”政策致力于减少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通过减少作业量、考试压力和培训课程时间,以及优化学科课程设置,缓解学生的压力,降低学习负荷。

(二)减少补习班

该政策鼓励和扶持有效的学科补习机构,同时限制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规模和办学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过度竞争和学生负担过重,并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息,发展兴趣爱好和全面发展。

(三)促进综合素质教育

教育“双减”政策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艺术、社会实践等多样化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减轻学校的行政负担

这包括简化教育管理流程,减少行政手续和报表要求,减少教师的行政工作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让学校更专注于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本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五)资源配置

该政策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减少学校间的差距,推动教育公平,从根本上缓解学生和家庭的学业压力。

(六)家校合作

教育“双减”政策强调家庭和学校的紧密合作,鼓励家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提倡合理的教育期望和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总之,“双减”政策的基本内涵就是通过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校的行政负担,来营造一个轻松、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这一政策对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 “双减”政策对小学语文教师习作教学的要求

在“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首先,在“双减”政策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需求,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布置任务,让学生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习作教学不仅仅涉及写作技巧,还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师需要通过多种综合性习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自由、开放的思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写作形式,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最后,小学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注意平衡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在“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合理安排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学习进度,确保学生既能够充分参与习作活动,又不至于过于劳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习作任务和评价方式。

四、 “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

首先,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民族地区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面临着不少挑战。这些地区通常缺乏教育投入,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育基础设施有限。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民族地区改善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机会。随着减负政策的推行,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习作教学的质量。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育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支持。

最后,民族地区乡村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也面临着一些具体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缺乏教育资源,一些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条件相对较差,教师和学生缺乏必要的教学工具和材料。另一方面,受到地域和文化差异的影响,乡村小学学生的语文学习背景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对习作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提出了挑战。

五、 生活情景导入策略对民族地区乡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的积极影响

在民族地区乡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中,生活情景导入策略可以发挥积极的影响。

首先,可以增强学生对习作教学的兴趣。在传统的教学中,习作教学通常以抽象的题目为导向,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和动力。通过引入生活情景,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场景中,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习作题目,激发他们的思维与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真实的语境。语言是用来进行交流和表达的工具,而生活情景导入策略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语言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通过真实的语境,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习作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最后,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生活情景通常具有具体的细节和情感元素,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描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生活情景的引导下,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法和构建故事情节,从而提高习作的独特性和创新性。

六、 “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高段习作教学生活情景导入的策略

(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在导入习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尝试以当地的文化、传统、历史、地理等为背景进行讲解和引导,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比如,可以引导学生以当地的风景、农田、传统节日等为素材写作,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经验相结合。

例如,在进行《家乡的风俗》这一语文习作教学活动时,基于民族地区乡村高段小学生或多或少都在家乡的风俗熏陶环境下长大的情况,“家乡的风俗”沉淀在血液中,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为此,教师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地区高段小学生的《家乡的风俗》这一习作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习作导入。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家乡风俗的图片或视频,并有意地提出问题:“你们熟悉的家乡的风俗有哪些,你们能够具体阐述出来向别人展示家乡风俗的价值吗?”引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第二,感知和分析。教师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导入环节图片中的风俗活动,了解家乡的特色和背后的含义,帮助学生进一步回忆家乡的风俗,提升他们对本民族地区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三,探究与讨论。教师将全班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家乡风俗进行研究和讨论,包括其由来、活动形式、意义等。而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家乡风俗,并进行整体讨论和总结,归纳出家乡风俗的共同特点和文化内涵。第四,练习与实践。教师让学生根据所了解的家乡风俗,展开作文创作。家乡的风俗比较多,学生的选择空间也比较大,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写一篇自己家乡的风俗介绍,或者写一篇参加家乡风俗活动的经历等,围绕着家乡的风俗这个主题自拟题目,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记叙文习作任务。教师的习作教学要求,再加上前面家乡的风俗这一主题与本民族地区实际风俗的习作循序渐进地引导,在提供丰富习作创作资源的同时,开阔学生创作的思维,使学生不再感受到习作难问题,从而积极地投入到习作任务中。而后,当习作时间一到,教师要求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班级展示或小组展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学生可以对彼此的家乡风俗有更深入的了解,明确其他同学的习作功底和技巧,对他们的习作水平提升起到了启迪和借鉴作用。最后,教学评价。①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讨论的积极程度、创作的质量等。②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内容的丰富性、语言的流畅度、表达的准确性等。③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反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总之,通过此习作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文化,并通过写作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多媒体资源的运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家乡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创设情境

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将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有趣的环境中,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可以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听取、感受等方式进入一个特定的情景,从而激发他们产生写作热情。

例如,在进行《心愿》这一习作教学活动时,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个心愿,只是将这个心底中藏匿的心愿以文字流畅且富有层次性和逻辑性表达出来,使大部分学生苦恼。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策略引导学生开展《心愿》习作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第一,习作导入。首先,为了激发学生对“心愿”这一习作主题的兴趣,教师展示一些与乡村生活和小学生心愿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表达对这些图片的感受和想法。而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他们的心愿。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他们的愿望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学校条件和资源,他们希望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子来启发学生的思考。第二,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心愿。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心愿和期望。第三,模仿写作。首先,教师提供一些范例习作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分析其中的特点、组织结构、写作技巧,组织结构,比如,心愿的起因、完成心愿的行动及心愿完成后的感想;写作技巧,比如,比喻句、排比句、心理描写等。然后,学生可以模仿这些习作,写下自己的心愿。在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规范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当学生在规定的习作时间内完成这一习作任务后,教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习作给其他同学阅读,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心愿。同时,鼓励学生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帮助彼此改进写作。学生基于同学和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和完善。教师可以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质量。第四,习作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作品来评估他们的情感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估可以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语境运用的恰当性。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分享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最后,扩展活动。教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心愿习作,制作成书籍或海报,并放在学校图书馆、本班学习园地或公共场所展示,让更多人了解乡村小学生的心愿。

总之,通过以上习作策略,教师可以帮助乡村小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愿和期望,同时也增强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习作内容视觉化呈现

教学中使用图表、图像、漫画等视觉化的工具来呈现习作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可以使用图片展示一幅有趣的场景,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细节进行描述和写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情境,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例如,在进行《插上科学的翅膀》这一主题习作教学活动时,相比于城镇地区,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生习作信息资源有限,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插上科学的翅膀》这一习作任务,教师采取习作内容视觉化呈现策略,帮助学生插上习作想象的翅膀,根据视觉化呈现引导学生进行《插上科学的翅膀》创作活动。

习作过程:第一,引入活动。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科学的知识和经验,例如,实验、观察、探究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而后,教师解释任务。①说明习作的主题是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强调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②解释习作的要求,即要求学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为基础,写一篇关于运用科学知识来解决日常问题的文章。第二,视觉引导。教师以图表的形式给学生一些指导,比如,选择一个具体的日常问题,例如,如何使植物生长得更好、如何节约水资源、如何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家庭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在科学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例如,一些实验设备或材料,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和记录观察结果。第三,习作过程。教师以图画形式展示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科学实验引导图,要求学生按照习作的图示,先写好导入部分,介绍他们选择的问题和实践的过程,同时要求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并写下相应的数据和结论。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科学原理与他们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解释为什么这些方法能有效进行详细叙述科学实验过程。当学生完成习作任务后,教师帮助学生进行修改和润色,确保他们的文章条理清晰、连贯有力、表达准确。最后,展示与评价。教师鼓励学生在班级或学校内展示他们的习作,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教师提供具体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逻辑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清晰度等,给予学生具体的反馈,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习作水平。

(四)触发感官体验

利用学生熟悉的声音、味道、触感等感官体验,激发学生的回忆和联想。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乡村自然声音的录音,如鸟鸣、牛叫等,或者带一些特色食物或农作物,让学生触摸、品尝等,引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思考,进而帮助他们获得习作中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进行《夏天的傍晚》这一语文景色变化描写习作教学时,对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生来说,家乡夏天傍晚时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熟悉,且一景一物的千变万化总是让他们难以忘怀,为了引导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生善于从身边感受美和捕捉美,在笔下把这些美描述出来,教师采取触发感官体验策略进行《夏天的傍晚》这一习作教学活动。

习作过程:第一,习作导入。首先,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民族地区乡村夏天的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家乡夏天的感受和想象。而后,教师播放有关夏天的自然声音或本民族特色的音乐,增强学生对家乡夏天美丽景色的感官体验。第二,内容呈现。①教师介绍《夏天的傍晚》这一习作的背景和主题。②阅读并分析有关《夏天的傍晚》这一主题习作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描述技巧和意境。③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小组讨论来深入理解这一主题习作的内容和情感表达。第三,实践训练。①教师要求学生开始进行回忆并记录夏天傍晚的感官体验。②学生可以选择使用词语、句子、短文或其他形式(排比、比喻、拟人、对比……)来表达他们在夏天傍晚的所见、所闻、所感,比如,夕阳的颜色变化、云彩的形状变化、风的声音、动植物的细微动态变化等。③引导学生通过多重感官描写来丰富写作的内容,比如,使用色彩、声音、味道、气味和触感等。第四,写作分享。教师请学生自愿分享他们的写作,并对彼此的习作进行评价和反馈。同时,鼓励学生在反馈过程中积极提供建议和指导,以帮助彼此改进写作。第五,总结反馈。首先,教师让学生总结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通过触发感官体验来提升习作的表达能力。而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触发感官体验的策略应用于其他习作,是否会有不同的效果。最后,教学延伸。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景色类描述的其他习作,采用类似的触发感官体验策略来提升表达力,并评价不同策略的效果。

七、 结论

毋庸置疑,“双减”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小学的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更好地进行高段习作教学。习作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为了提高高段小学语文习作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导入生活情景的策略,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高段习作教学。教师将高段习作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思维独立性。这种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风俗心愿双减
心愿
太平风俗美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我们的心愿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2017年的心愿清单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