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23-11-09 16:47陈永红
考试周刊 2023年43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共育小学生

陈永红

一、 引言

小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阶段,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乐观面对挫折,让学生得到健康发展。拥有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潜能与优势,使其以强大、积极的心理面对挑战,从而提高学习与生活的质量。在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学校应秉承家校共育理念,与家长一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感受阳光心理对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逐渐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二、 积极心理品质的特点

(一)可塑性

在小学教育期间,学校组织的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让小学生的心理获得长久的、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众所周知,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初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加,他们的情绪日渐丰富,感受能力逐渐加强,在外部的影响与引导下,可以持续地提高心理品质的积极性。

(二)差异性

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和学生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经历会造就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随着教育的深化改革,教育评价方式多元化,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如有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有的学生有持之以恒的心态,有的学生有着很强的团队意识。

(三)建设性

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主观幸福感,从而使学生获得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授课目标。

三、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众多学校与家庭已经深刻认识到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知识教育同等重要。家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家校同育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在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过程中,学校应与广大家长一同研究制定有效的培养策略,携手共育小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了能够突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果,教师与家长均应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现实作用。

首先,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培养可以满足社会转型发展需求。小学生是国家与社会未来发展的希望,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对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转变,价值理念有了新的改变,很多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将会对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要想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转型的需求,就要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这也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未来社会转型能否成功,因此,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十分重要。

其次,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促进小学生多方面发展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任务,其中,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小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性格、品质、道德、意志的黄金时期,一些小学虽然已经设置了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心理专业课程流于形式。实际上,加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学会自我抵消消极情绪,积极勇敢地面对问题。所以,学校加强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为其日后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研究出有效的实践措施,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指引方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四、 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措施

(一)家校共育创设良好教育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按照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创造的教育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师应当具备的一项能力,在家校共育视角下,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到情境创设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各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提高教育成效。

小学生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需要以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为主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首先,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这一情境的创设主要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话题入手。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家长群与各位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营造熟悉的生活氛围,使学生感受浓厚的生活气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将累积的丰富体验运用到学习中,从而逐渐促成学生的积极心理。

其次,创建对话式教育情境。教育学教授曾指出:“人的教育活动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实际上,教育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互过程。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通过有效沟通对话解决问题。而除了传统的师生、生生沟通交际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家长参与其中,设计亲子互动问题,让学生家长感受浓厚的教育氛围,也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互动下逐渐地提升学习积极性,提升自信心,从而逐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

最后,创建开放式教育情境。开放式教育情境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实时调整教学计划,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欲望。开放式教育情境创设中,除了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外,还需要家长将学生的在家学习表现记录下来,将其与课堂表现结合起来,设计更具针对性、更全面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下,进而提高学习成效,培养积极心理。

(二)家校共育丰富班级活动内容

小学班级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方向地进行班级集体实践活动。不同的班级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自我表现机会,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舞台。同时,班级活动的组织也能推动校园文化的建立,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提升学生的自信与积极性。在班级活动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发现自己的优势,发扬自己的长处,也能通过其他学生的优势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从而有目的地提升。

在家校共育视角下,班级活动的组织除了教师与学生参与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参与,与教师一同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逐渐地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首先,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开展主题班会、知识宣讲,让家长意识到健康心理的重要性,也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使学生的承受能力与悦纳能力得到提高。或者让学生进行沙盘游戏,将学生的表现情况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有效对策,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其次,开展各类评比竞赛,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才能的机会与平台,如经典诵读、话剧表演、手工设计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才艺展示出来,以此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在比赛前期,家长应参与到学生的才艺展示素材的选择中,帮助学生纠正不足之处;在竞赛过程中,家长应给予学生鼓励,给予学生信心,使学生敢于展现自己;在比赛后,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家长应避免其产生骄傲的心理,对其继续督促,对表现不佳的学生要多鼓励、多表扬,更好地提升学生自信,提升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去应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发展需求组织丰富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等得到进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地形成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在重阳节期间,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进行慰问表演活动,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亲子间的情感,还能让学生得到历练,开阔视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积极性,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再者,可以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形成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创办亲子工程提升家校共育教育效果,让家长与学生一同参与各项劳动实践活动,如植树、锄草等,让学生在亲子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喜欢上劳动,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与担当,从而养成良好的品质与劳动素养。在劳动活动后,教师要对每一对亲子活动成果进行评比,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幸福,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家庭是一个学生启蒙的主要场所,对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家校共育视角下,家长应为学生营造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沃土中健康成长,家长要以良好的言行举止与健康的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与教师统一教育理念,及时沟通交流,避免产生分歧。不好的家庭氛围可以使学生产生自闭孤僻的心理问题,产生自卑消极的心态,严重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家长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应避免在子女面前争吵,父母双方要统一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达成共识,促进学生进步。

其次,关注子女人格的塑造。人格是否健全关乎学生今后的发展,家长应深刻意识到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在家庭生活中随时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养成乐观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人格塑造可以从自尊自信、理想信念、品德责任等方面入手,如在培养品德时家长需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一个健康的人格。例如,在自信培养中,当子女面对困难时,家长要第一时间了解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引导他们思考产生困难的原因,一同找出问题解决的办法,在过程中寻找自信、提升自信,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最后,尊重子女个性。望子成龙是每一位家长的愿望,很多家长为了能让子女得到更好的发展,往往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子女的身上,导致学生面对各种压力而降低学习的兴趣,并对生活产生消极心理。每一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优势与潜能,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沟通或者线下班会,让家长能够关注与关心子女的兴趣爱好,尊重独立个体,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鼓励孩子放大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另外,家长应与子女进行平等的沟通,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并作出积极的回应,让阳光洒在心田上,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四)家校共育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在多元文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很多不良的文化与信息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对社会的发展与健康运行造成的不良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十分重要,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发展,学校与家长应合作一同打造积极向上的环境、风气,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小学阶段是学生各种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任何不良的信息都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发达的社会中,很多小学生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形成了不健康的心态。为此,学校与家长应联合社会各机构一同肃清不良网络信息,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网络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教育部门、社区应与学校、家长一同宣扬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端正学生的思想态度。同时,发挥榜样作用,为学生树立典型,带领学生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生动、鲜明的事迹促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让学生在良好的社会风气下健康成长。另外,可以由学校牵头在各个社区成立家庭教育辅导驿站,将社区资源与教学资源相融合,方便向家长提供帮助,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放松,进而提升培养实效性。

(五)建心灵成长社团,助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心灵成长社团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社团,应联合教师与家长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助力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如同伴之间的矛盾、学习中的问题等,这些都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学校可以联合学生家长一同组建心理社团,向学生提供良性资源,从而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首先,在心灵社团中,负责教师应当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心理辅导教师。教师也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进来,担任心灵社团的小组长,帮助教师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向同伴提供帮助。社团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团体游戏、沙盘游戏、画画等,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其次,家长参与。学生家长可以定期参与社团组织的活动,与学生近距离互动,在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与需求,从而与教师一同制定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策略。然后,在心灵社团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动画形式的实践案例,让小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配合教师工作。学生经过观看后,就会联想到自己的问题与需求,主动地与教师分享自己的事情,从而在实践与交流中逐渐提升自己的积极心理。最后,学校应组织班主任与学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将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心理教师领导,由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统一的培训指导,以提高各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提升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能力,更好地读懂小学生的心理,了解其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针对性的培养对策。

五、 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是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黄金时期,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日后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为了能够让小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应联合学生家长一同挖掘学生潜能,发扬学生优势,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其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逐渐地发现自己的优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为未来的美好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共育小学生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我是小学生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