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在民与广东国民大学

2023-11-17 02:28吴士工
岭南文史 2023年3期
关键词:国民广东大学

吴士工

“教敷岭海”民国南粤教坛第一人

吴在民是广东开平人,名鼎新,字济芳,号在民,清光绪二年(1876)九月六日诞生于开平县楼冈乡高冈里一个普通农家。他七岁就学,十六岁赴广州就读。光绪二十四年(1898),吴在民23岁,在肇庆府试中以案元(第一名)进庠。光绪二十九年(1903)考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博物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毕业,列最优等,奖给举人,内阁中书,加五品衔,调充广西提学司实业科科长,参与创办广西最早的大学“广西大学堂”。[1]办学三年期满,成绩卓著,由学部奏准升级。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广西宣布“独立”,早已加入同盟会的吴在民即回广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1911年,广东省议会成立,吴在民被选“代议士”,旋任省议会秘书长,兼任广东高等师范学堂(广东大学前身)教务长。同年6月,当选为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

一介书生的吴在民,对民国初年混沌不堪的政坛深感厌恶,两年后(1913)他辞去省议会秘书长职,就任广东省政务厅教育科科长,仍兼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教授及教务长。民国4年(1915),国民政府教育部以办理教育成绩甚大,颁给他“一等嘉禾勋章”。民国6年(1917)广东省政府呈奏大总统颁发“教敷岭海”匾额。获此殊荣,堪称民国南粤教坛第一人。

育英育才 造福乡梓

“教敷岭海”,对于吴在民是实至名归。他考进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时已28岁,已经娶妻育儿。寒假回楼冈乡探亲,他把握机会,与乡绅父老倡议兴办新潮小学,利用家族祠堂为校园课堂。经过几年努力,终于在1908年创办起全县第一所新式学校——育英小学。聘请刚从广东高师(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的前身)毕业的族中精英吴坚鲁(名崇炽)为首任校长。这所地处僻乡的学校很快成为当时开平全县设置最齐备的乡村现代小学,一百多年间为楼冈乡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至今仍是开平名校。

吴在民多次奉广东省政府令,率领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菲律宾、美国、加拿大等国考察教育行政。他趁考察之便,以改变本邑教育落后为使命,一路上向美国、加拿大及中国港澳地区的四邑华侨同胞募集兴学基金,全部用于筹建开平中小学。民国11年(1922),他果断辞去省府高职,而专程赴美、加等国筹集建校教学资金。前后六年,抵600多个大小城市,遍访各四邑华侨社团,甚至一家家上门拜访募捐,行程万里,含辛茹苦,共募得美元30多万元(有说60多万港元)。他一心为公,两袖清风,账目清晰,全部用于筹建开侨中学。曾经有人怀疑他“借机行私”。但他交给开侨董事会的捐款账目,笔笔翔实,一清二楚,令人信服惊叹!开侨中学现今矗立的“吴在民纪念铜像”,就是为了铭记这位乡贤“教育大家”。

吴在民深谋远虑,把集资建校余款在香港购置干诺道中 158 号和永乐街 46 号两幢楼宇作为永久校产,收取租金用于办学经费,“以楼养校”,延续至今,为开侨中学立下百年坚固根基,成为全国唯一在香港拥有固定校产的侨校。开侨中学与开平中学(现开平一中),至今仍是江门市教育质量高的重点中学之一,首批省一级学校。

担任“民大”校长 打造岭南名校

吴在民生长于国家颓败忧患之年,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倍感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在北京京师大学堂就学时,他就迫不及待回乡创办育英小学。身为民国政府教育官员,他利用公派外出考察教育之机,为家乡创办中学募捐,兴学心切,为的是教育后人。

育英小学、开平中学、开侨中学的创立及发展,可说是吴在民“教敷岭海”生涯的启航阶段。就任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教务长,参与创办广东国民大学,则是他在南粤大地“教敷岭海”的 “高光”辉煌阶段。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广东大学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为南方最高学府,全国各地学子纷纷想入,而能入读者则极少数。民国14年(1925),上海及广州相继发生“五卅惨案”“六二三惨案”,民族愤怒之火蔓延港穗,大罢工风潮后在上海及香港退学回粤的爱国学生甚众,原有大学未能一一接收。时任国民政府要员的孙科、吴铁城会同吴在民、张香谱等,商议为适应时势,配合国家需要,决定创办广东国民大学。经数月筹备,历经艰辛, 1925年10月10日,广东国民大学在珠江河畔正式挂牌开学,举行开学典礼。

广东国民大学并非是国民党办的大学,而是一所反帝爱国的大学,创办于省港大罢工之后。孙科是第一任董事长。首任校长陈其瑗,是国民党左派知名人士,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政部副部长。

民国16年(1927),德高望重的吴在民刚从北美募捐筹款归来不久,正式就任广东国民大学校长。此前,吴在民在广东、广西主持教育行政,兼任“广东高师”教务长多年。吴在民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使匆匆上马的广东国民大学得以快速发展,数年之间即成为南粤著名学府。

广东国民大学因是匆忙上马,创办第一年仅设中文、政治经济、商学3个系,连附设的中学部学生仅数百人。但创办之时正是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之际,学校名气及教务亦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十年努力,到民国26年(1937)全面抗日战争前夕,“民大”已发展成为岭南一间教师队伍强大、设备较为齐全、学科配置较全面的著名学府。设置有文学、法学、工学三个学院,分设中文、外国语文、新闻、教育、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11个系,并根据需要先后开设了英语、会计、无线电信、行政管理等专业培训班,学生增至4800多人,其中大学生3500多人,成为一所综合型大学。

“民大”创办时间虽短,但教学质量却不差。民国32年(1943),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毕业生论文考试,参加的公立私立大学及专科学院共98间,分文、工等8科系竞试,结果文科第一名黄维,工科第一名叶锐雄,均是“民大”学生。全国获冠军的学生仅8名,“民大”毕业生占其二。特别是政法行业,当时在广州担任法官、律师等职务者,“民大法律系毕业生亦执牛耳”。

据曾任国民大学秘书长的祁士恭回忆:该校的文、法、工、商四个学院的11个学系中,以中国文学、教育、政治、法律、经济、会计及土木工程7个学系成绩最好,有其特色。其毕业生应各机关考试常以冠军获选。当1931年应考县长者,第一名之李誉德,该校法学院毕业生也。1933年某部招考秘书,应考者3000余人,不乏老师宿儒,而取录第一名之王树,该校文学院毕业生也。此就广东言之耳。1943年举行全国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生学业毕业论文竞试,参加者公私立大学及独立学院全国凡98间,分八类学院而取录。文学院第一名之黄维、工学院第一名之叶锐雄,亦该校之毕业生也。统计获选冠军者,全国仅8名,而该大学毕业生占其二。(公立政治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亦各占2名)此就全国言之。在抗日战争期间,招考赴英留学取录者有工学院生胡朝仰,获得博士学位。考试赴美(留学航空)复试获冠军者又有工学院生徐耀灿。至当日在广州市之业律师者,在省内外任法官者,人数之多,该校之法律系毕业生执牛耳。各中小学之教员及税务机关之税务员,该校之教育、经济、会计系毕业生尤触目皆是。当日论广东人才之盛,说者多称广东国民大学云(见《广州文史资料》第23辑) 。

八年抗战九次迁徙 屹立最前线

正当吴在民掌舵的广东国民大学乘风破浪全速前航之际,日本侵略的铁蹄踏入广东大地。面对险恶形势,吴在民与数千名师生不屈不挠,在战火中坚持办学,九次播迁,直到抗战胜利复员。这种为发展教育勇于牺牲的办学精神,世间难得!

广州沦陷前夕,国民大学仓促应变,从广州分迁三地:一为吴在民的家乡开平楼冈;一为香港;一为韶关。中学部则迁校于台山县。随着战事变化,为躲避战火,各个分迁部分又多次迁徙转移。民国30年(1941),大学部迁往曲江。民国33年,国民大学再迁罗定县太平圩,后又迁罗定泗纶、上泷、簕小等乡。民国34年(1945)再迁至阳春县春湾镇。师生们在战火纷飞中转徙流离,条件艰苦,生活动荡,教学亦极为困难。

其时,日军兵力不足,交通不便,侵略魔爪止于江门、新会,开平大部分地区尚未波及。从广州沦陷至抗战胜利,“民大”迁址楼冈近七年时间,虽因日伪军的屡次侵扰,“民大”校址曾多次向罗定、肇庆、韶关等地分散迁移,但楼冈校址基本没变,这里距沦陷区仅80里。

抗战期间,国民大学堪称是全中国屹立最前线的大学。敌进我退,炮火轰轰,可谓在枪炮声中讲学授课。课堂虽难清静,师生却是始终弦歌不辍,直到胜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士大夫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的卫道行道的精神,世间难得!

据时任国民大学副校长的张香谱回忆:吴校长所率领之一部分员生,在韶关设有分校。日军进犯韶关时迁往茂名,借茂名师范校舍夜间上课。后谣传日军将犯南路,再迁往阳春县之春湾圩。开平告急时,楼冈及张桥二地之同事恐战场延及开平,逃往新兴县。不料日军经张桥时过门不入,直趋新兴,员生避祸得祸,走头无路,至为狼狈,逼得逃往新兴与阳春接壤处之木拱乡。再由此赴春湾圩,得当地民大校友之助,在该圩附近之松柏乡,借得祖祠两大座,设立中学部。迄茂名大学部员生迁来,觅得向导,借得公共图书馆,以充大学部临时校舍。至于韶校一小部分东江学生,由祁士恭秘书长率领,前赴龙川(见《广东国民大学全球校友会刊》)。

这可歌可泣的记述,与其说是道尽当年师生逃难避危的生活,更是体现了不屈不挠的坚毅无畏气节!“民大”师生东奔西迁如何教、如何学?朱庆堂校友在回忆文章《战火中办学之韶关分校》说:

民国29年(1940),吴校长在民先生以德望崇隆,膺选广东省参议会参议长,驻节曲江,殷念复校……母校以育才救国为使命,弦歌不容中断,乃遵照教育部战时教育法令,商借韶关电信局附小校舍,先办夜间专业训练班,以次推广大学部各学院科系,延聘师资,均属一时硕彦。招生蒇事(意为事情办理完成),既集束脩,核据审定预算,一切创校设备,均敷支应无缺。

专业训练班,修业定期一年,期满考试及格,呈报教育部验印发给毕业证书。毕业同学可依其修习专门科技,分别就业;并可根据部令免试升入本校大学部相关科系二年级继续进修,以广植大学部基本多士,而树立高年级同学辅导低年级同学之优良自修风气。

训练班所设各科,均与有关机关商订储训就业专约,依其所需之专业人才,招考高中毕业生,分组设班,严格训练,毕业后即可用其所学。莘莘学子,争相负笈来游,从师力学,人才辈出,洵称一时之盛;而青年出路与社会就业两大问题,同时兼顾解决,亦战时教育之一重要措施方针者也(节选自《广东民国大学全球校友会刊》)。

他们为何在战火中坚持办学,艰苦上课?因为对日抗战,消灭侵略者,需要文化知识,需要勇气与智慧。这就是国民教育!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孟寿椿,曾亲到国民大学视察,将这所前线大学的成就详细报告教育部,被评为全国成绩优良的五所大学中的第三名。第一名是中央大学,第二名是重庆大学,均为“国立”,而广东国民大学则是“民办私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论国立或私立。

危急关头投笔从戎 保国卫乡

民国33年(1944)10月,日军疯狂进攻,桂林失守,柳州沦陷,南宁亦告失守。日军沿黔桂路大举进攻,激战至12月2日,独山弃守,贵阳震动。在抗战面临最危急的关头,国民政府通电号召全国知识青年从军。国民大学学生立即热烈响应,韶关分校五天内便有女学生李荆、陈婉如、刘孟、胡襄等,男学生邱介森、周秉忠、吴浩杰、马灼枢、陈当泽、黄培植、范涛之、陈德祥、潘少纬、陈学昭等66位应召报名从军。连同楼冈正校大学部学生及高中学生、教师共120多人,响应“知识青年从军”的爱国号召。国民大学后经政府评核列为全国大学最优异级之考绩(见《广东国民大学全球校友会刊》)。

国民大学留校读书的学子,也是英勇杀敌的好汉。设在韶关的国民大学分校,校舍时常遭日机疯狂轰炸。在校舍附近的山峰,均系高射炮阵地,经常紧急空袭,警报一响,便霎时炸弹声与高射炮响个不停,而炮弹炸弹火光熊熊,震人心弦。附近山头均有师生平时挖掘地道与防空壕,一遇空袭,便飞快而有秩序地从课室、实验室等疏散到防空洞坑去。楼冈校区,距前线只有几十华里,经常听到前线的枪炮声。全校大学生、高中生俱受军训,随时可提枪上阵杀敌。

在四邑地区,敌伪曾多次进攻台(山)开(平)的新昌、长沙、荻海等地。民国29年(1940)6月24日,敌伪乘数艘武装汽艇黑夜从三埠、新昌、荻海沿潭江前进,向国民大学所在地楼冈乡侵犯。国民大学注册组主任吴梦江镇定自若,指挥校警及曾受军训的学生与楼冈乡的武装自卫团队,策应配合,结集在南阳里的高地。一部分人凭着校舍天台垒筑的“沙包”作掩护,马上从不同位置向企图靠岸的敌伪汽艇开枪射击,而敌伪也开机关枪还击。一时枪声大作,惊醒了楼冈乡民,也纷纷携械加入战斗。喊声与枪声震天动地响成一片。敌伪贼船以为陷入重围,心怯胆破,不敢恋战,仓忙奔逃。经此战役,一时遍传:“国民大学师生英勇无比!”事后,当地军事指挥部给“民大”校方下发褒扬奖状。附近乡民,更赠送多只烧猪慰劳英勇作战、保卫桑梓的校警与师生。

吴在民身先士卒,带头宣传抗日。在粤北、粤西山区艰难办学育才之余,发表演讲,发动师生百姓团结抗战,夺取抗日胜利。民国29年(1940),在他年逾花甲之年(63岁)重返广东省参议会,被推选为广东省参议会参议长。

吴在民在议长任内发挥了个人所具的优良美德,不遗余力协助抗战,谋求人民福利,深得民众的爱戴与信赖。对政军各方也能够充分协调配合,共济艰难。对议会同仁之间,更是一德一心合作无间。1964年1月,吴在民在香港病逝。李汉魂将军书献挽联悼念这位同心同德的抗日战友:“毕生作育英才化雨栽培树人早立百年计,举世沉沦正气文星陨坠令我益伤万里心。”

广州市惠福路广东国民大学校区大楼(今改为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路院区)

广东国民大学的红色印记

据“民大”老教授朱勉躬忆述,创办初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民大”延聘了不少进步教师,有国民党左派和中国共产党人。被誉为共青团创办人、时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的恽代英,曾应聘在“民大”讲授政治学。恽代英后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还有一些师生也参加了广州起义。

广东国民大学的进步力量强大。经济学系主任兼教授谭秀峰(何干之),[2]是中共资深党员。李大钊的同学于树德,也在经济系中开设经济学课程。广东国民大学在广东高校首家开设俄语课程,特聘孙中山军事顾问鲍罗庭夫人法尼娅·谢苗诺夫娜和两位随团女士当俄语老师(见《广东文史资料》第13辑第43页)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广州市市长多年的朱光被毛泽东称为“江南才子”。他从广西玉林中学毕业后,慕名赴广州考进广东国民大学,时任共青团广州市委委员,并参加了广州起义。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邓旭初在国民大学高中毕业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省委党校原校长陈健也是国民大学毕业生。曾任《羊城晚报》副总编、暨南大学校长的何军,是从秘鲁返国考进广东国民大学的华侨学生。

据谢仰虞《荔湾惨案》一文载,在1935年广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中,中大与民大学生联合组织斗争活动:“各校学生于国民大学组成队伍,在冯导先等人带领下出发”(详见《广州文史资料》第35辑)。“民大”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心之一,可见,身为“民大”校长的吴在民,当时起码是默许甚至是支持学生爱国行动的。

民国37年(1948),“民大”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李焕林,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李父找到校长吴在民,请求他为自己儿子保释。吴在民欣然提笔写信,以国民党元老身份和威望,通过社会上层关系,最终把李焕林保释出狱。地下党身份暴露后的李焕林出狱后,即奔赴解放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科院昆明分院负责人。

2013年6月11日,中国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院士(左5)携夫人到访开平市开侨中学,并在吴在民铜像前合影

羊城晚报社还有傅振雄、许铭年、莫日芳等当年广东国民大学“地下学联”的离休干部。曾任天河区区长的刘国良、曾任天河区政协主席的苏卓芬也是“民大”学生。他们热忱组建“国民大学广州校友会”,高峰时有逾千会员。校友们撰写回忆文章,出版《民大校友会会刊》。1983年兴办“新民财经学校”,向广州市政府提交报告,呼吁制止拆毁“民大”校址教学楼计划。后经广州市人大批准,“民大”在荔湾校区的“北美华侨堂”、在惠福路第二校区的“南洋华侨楼”,均被广州市政府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民大”在广州的两大遗址得以幸存。但建立“国民大学纪念馆”的宏愿却至今未能实现;复办“民大”企望更是遥遥无期。

国民大学是广东首家民办华侨大学

著名侨领陈嘉庚于1921年创办福建厦门大学。广东国民大学是1925年创办,两者年岁相近,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华侨港澳台同胞的募捐。其学生,也相当大部分来自港澳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子弟。

私立广东国民大学的创办和发展,得力于海外侨胞的赞助。学校的校舍兴建、校务开支、设备购置,以及国民大学第一校区在荔枝湾(后成为广东省水利厅办公地)、第二校区在惠福路(后成为广东省人民医院惠福院区),校区内华侨纪念堂、美洲华侨纪念堂、工学院水力试验室等多幢大楼,均是用华侨港澳同胞的捐款建设的。

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大学共设有三个完整学院:文学院分中文、外交、教育、新闻四个学系;工学院分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三学系;法学院分法律、经济、政治三学系。商学院虽已裁撤,仍有商学、会计两学系。大学生有3500多人。附设高、初中班各400多人;其他训练班400多人,合计有4800多人。全校教职员工300多人。27年间,各院系毕业、结业、肄业的学生先后共有5万多人,为社会培育造就了不少有用的人才,其中不乏政法、文教、科技各界的精英,遍布全球。曾在美国东西部、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以及中国台湾、香港、广州等地都曾成立过校友会,保持联络往来。

1951年,教育部决定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合并,广东国民大学先并入华南联合大学,不久又按学系分别并入华工、华师、中大等院校,结束了27年光辉历程。

1964年1月10日,担任广东国民大学23年校长的吴在民在香港因病辞世,终年八十九岁。他那为国育才的宏道精神,抱道自重、廉洁奉公、不辞劳苦的师者风范,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

猜你喜欢
国民广东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广东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