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有效布局 让碳账户发展更健康可持续

2023-11-21 13:06吴建利
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智慧 2023年9期
关键词:账户核算商业银行

吴建利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正在如火如荼地布局碳账户市场,我国个人碳账户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机遇之外也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发展挑战,商业银行将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发展挑战,本文对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旨在助力商业银行的碳账户更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

商业银行碳账户发展现状

商业银行碳账户概念的提出,无论对于银行自身发展还是经济社会绿色转型都具有重大意义。碳账户概念通过引导大众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公众的参与度来促进企业在绿色生产、降碳技术转型方面实现创新和升级,最终实现整体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和国家的“双碳”目标。

在碳账户领域,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则安排。比如,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格局;2022年1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明确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2022年11月,由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中国碳中和五十人论坛”发布的我国首个《个人碳账户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各地、企业和金融机构推出的个人碳账户,以“量化减排+正向激励”为核心价值,为个人碳减排赋予如消费权益、实物兑换、公益荣誉、生态贡献等价值。

对此,各家银行也是积极布局,提前行动。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已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十余家银行推出了碳账户。具体来看,商业银行针对消费者在公交地铁、单车出行、无介质借记卡开通、线上转账、新能源充电等绿色消费场景中,使用线上支付即可积累“绿色低碳能量”并计入个人碳账户。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推出针对线上缴费(例如,水费、电费、燃气费等)等线上支付场景的低碳核算。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通过商业银行累计发放的我国碳减排支持工具已达1827亿元,碳减排领域的贷款已累计发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

商业银行碳账户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主要机遇

在当下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着营收和净息差的严峻挑战。商业银行只有顺应国家“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的战略部署,探寻银行业务新赛道和新利润增长点,才能在自身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同时,随着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化,使得银行为居民提供场景化、多样化的碳金融服务以及量化居民日常化、碎片化的碳减排行为成为了可能。

总体来说,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碳账户的主要机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银行根据国家“双碳”战略导向,持续发力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通过创新绿色金融零售产品促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助力商业银行探索金融价值转化路径;二是银行拥有巨量的零售客户群体,居民通过储蓄卡、信用卡等可以与其他消费场景进行深度融合,直接核算居民消费过程中的碳减排量,这将有助于推动个人碳账户的推广和普及。同时,银行碳账户的发展通过活跃存量客户和激励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实现个贷以及财富管理AUM规模的提升,最终促进银行营收和利润的增长;三是商业银行相较于阿里等互联网平台来说,银行碳账户与个人的金融交易场景结合的更为紧密。比如,将碳账户与居民的存款、贷款、信托、财富管理以及理财等业务进行关联,通过个人碳账户提升用户在各类业务场景的渗透和使用频率,积累客户数量与客户信息、收集客户减碳信息,为后期碳市场的完善、交易的扩大做准备,搭建一站式碳减排积分体系;四是银行推出碳账户等特色服务应用场景,吸引用户使用高频服务场景,引导用户积极践行低碳生活理念,進而驱动形成银行业绿色低碳生态圈,推动居民新消费行为低碳化、绿色化。

2.主要挑战

碳账户在商业银行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给银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是目前银行碳账户碳减排核算规则、数据获取及计量标准还未统一。由于目前的碳积分不具有市场权威性和通用性,导致各家银行之间的碳账户难以互通、互认、互换。因此,银行之间亟需统一各类碳减排行为的量化核算方法,明确减排量与碳积分之间的转化测算关系,实现量化核算体系及信用转化体系的标准化与统一化。

二是个人碳账户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只有通过立法才能规范商业银行碳账户的发展,明确交易双方的权责,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和违法行为。

三是商业银行通过推行碳账户如何盈利,盈利的渠道是什么?由于盈利依然是商业银行创新经营的最终目标,因此,碳账户究竟可以给银行带来多大的营收和利润增长预期应是各家银行关注的核心问题,同时这也是市场投资者重点关注的问题。毕竟商业银行只有在可预期的营收和利润增长的前提下,才会有更多动力去推动碳账户的发展。而投资者也只有在银行推行碳账户并有望盈利的前提下才会对银行这种创新抱有投资期望。此外,商业银行如何通过自身的业务板块(比如对公、零售、金融市场等业务)实现盈利,也是各家银行需要深思的问题。

四是银行未建立起个人碳账户在主要消费场景下的自动碳核算以及“碳资金”的自动抵扣功能。依然需要消费者手动进行比较繁琐的操作才能完成奖励金的抵扣,导致碳账户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下降。

五是目前碳账户积分变现难问题普遍存在,且商业银行对个人碳账户未形成分级的差异化服务。这就导致低碳金融交易产生的碳积分对消费者只是一种锦上添花的附带品,对用户交易行为和平台选择的吸引作用比较弱。同时,目前个人碳账户使用场景大多都是形成碳积分,用碳积分兑换出行、餐饮、电商等各类权益,属于常见的营销推广手段,并未建立起客户分层级的差异化创新服务,对客户的吸引力可能存在不足。

商业银行碳账户未来该如何发展

1.推动制定碳减排核算和计量的行业统一标准,加快构建规范银行碳账户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由于各家银行都打造了各自的碳账户平台,导致了碳减排的核算标准是不一致的,各家银行对于碳减排行为的测算和奖励标准也是不一致的。对客户来说,同样的低碳行为在不同银行的碳账户平台中会得到不同的积分,凸显了碳核算的“有失公允”。此外,不同的碳减排核算和计量标准也可能引发各家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进而扰乱市场秩序,不利于个人碳账户的发展,因此,未来需要监管机构或第三方对相关核算和计量标准作出统一规定。同时,任何商业交易行为都需要法律的规范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只有明确商业交易双方的权责边界才能避免出现欺诈等违法行为,提升个人碳账户参与者的交易积极性和安全感。

2.强化各家银行碳账户平台的互联互通合作,化解碳账户资产变现的便利性问题

各家银行的碳账户平台采集的客户碳减排信息可能与同一个外部数据源合作,导致多个银行重复采集同一个低碳行为数据的问题。因此,各家银行碳账户平台的互联互通合作将有效降低重复录入的情况,并准确、有效核算客户的碳减排数据。同时,在解决碳减排核算问题的基础上,商业银行还需要为客户变现碳账户资产提供操作流程上的便利性,只有让用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可观收益,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大众参与碳账户发展的积极性。

3.推动个人和企业碳账户的同步构建,促进碳账户与ESG投资的融合发展

目前已发布碳账户的银行中,绝大多数仅面向个人,而面向企业的商業银行较少。由于企业在碳排放占比上较大,且企业碳减排测算相对更简便,因此,在发展个人碳账户的同时也要统筹兼顾企业碳账户的建立与发展。此外,企业碳账户的建立将极大地降低商业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ESG投资等业务时的操作风险以及企业的信用风险。

4.进一步加快碳金融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场景化的碳金融服务

目前,在个人碳金融方面,银行主要通过个人的碳账户积分来兑换出行、话费、餐饮、电商等各类权益;在企业碳金融方面,各家银行的碳金融服务仍主要聚焦于为碳市场交易企业提供碳配额抵质押贷款等业务,鲜有涉及面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碳普惠金融业务。当下,各个地方性的碳交易市场正在积极探索碳普惠制度,银行从碳金融服务向碳普惠延伸的发展势头已逐渐显现。此外,在碳金融市场体制相对成熟后,可试点让商业银行直接参与企业或个人碳排放权的二级市场交易,并推出更加多样的碳期货等衍生碳金融产品,增强碳金融市场的交易活跃度。

5.持续简化碳账户的参与方式和路径

在银行的碳账户使用中,用户需要频繁登录平台获取碳减排积分或奖励金,若操作过程比较简便、智能,比如,缩短甚至杜绝App启动广告、进入App后可快速打开碳账户页面等,这会极大地吸引消费者采用此碳账户平台。

6.着力解决碳账户客户信息采集难和客户隐私保护等问题

由于银行碳账户采集了客户更多的私人数据,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在合规获取数据的同时还需要做好隐私数据的防泄露工作。银行需要确保客户隐私信息不被泄露,这个过程中的合规成本将很高,因此,在数据保护方面,银行和数据输出方可应用隐私计算技术。

猜你喜欢
账户核算商业银行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如何切换Windows 10本地账户与微软账户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外汇账户相关业务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父亲的股票账户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2014年GDP首破60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