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刺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

2023-11-25 04:28邓灵芝刘海伟师宁宁王亚军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20期
关键词:膀胱经筋骨髂骨

邓灵芝,刘海伟,郑 辉,师宁宁,王亚军

(1.甘肃省兰州市中医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60;4.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腰肌劳损是因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慢性劳损形成的无菌性炎症,使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具有发病率高、日趋年轻化、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等特点[1]。目前西医主要采用口服或外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封闭治疗,长期使用不良反应明显[2]。中药内治法及中医外治法治疗腰肌劳损已被证实有效,但短期内难以取效[3-4]。筋骨刺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解剖学、软组织外科学、现代生物力学的理论,用毫针对腰臀部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软组织附着于骨处的经筋结节、压痛点、敏感点进行针刺,针刺深度至骨的一种治疗方法。本研究旨在观察筋骨刺法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2月兰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腰肌劳损患者21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9例。对照组男55例,女54例;年龄32~59岁,平均(40.5±10.02)岁;病程3~29 年,平均(13.26±1.91)年。观察组男54例,女55例;年龄31~60岁,平均(40.21±10.32)岁;病程2~31 年,平均(12.89±2.3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兰州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审批编号为lzszyyy-llsc-2019000。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腰痛诊断与治疗》制定[5]。腰背部有压痛,压痛点多位于腰椎横突、骶棘肌等部位;触诊时腰部肌肉紧张,有硬结、肥厚感。

(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分型为瘀血阻络证[6]。症见腰痛如针刺,痛有定处,转侧不利,日轻夜重,腰部板硬,舌苔暗紫或舌有瘀斑,脉涩或沉迟。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1~60岁;在两个月内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有脊柱骨折、腰椎间盘突出或滑脱、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强直性脊柱炎、严重骨质疏松、泌尿系统病变等疾病者;3个月内做过手术者;有严重心、肝、肾、皮肤病者;恶性肿瘤、结核、精神疾病者;有出血倾向者;妊娠和哺乳期女性;不能完成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使用乐灸牌0.30 mm×60 mm 或0.30 mm×75 mm 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根据针刺部位暴露治疗局部皮肤,采用碘伏棉签常规消毒皮肤。两组患者均同时采用特定电磁波谱(TDP)治疗仪局部理疗,TDP辐射板与照射部位距离根据患者感觉温热为度。

2.1 对照组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经穴为主。选穴:肾俞、志室、委中、环跳、阳陵泉、大肠俞、膈俞、承山、命门、三阴交、阿是穴,每次选5 个穴位,双穴者双侧均取。操作方法:嘱患者俯卧,直刺25~50 mm,行提插补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15 min行提插补泻法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3个疗程。

2.2 观察组 操作方法:触摸并按压以下每个区域僵硬、条索、结节或压痛敏感点作为治疗点。①腰椎区域:嘱患者俯卧,在第1~5腰椎棘突两侧旁开1.0 cm椎板处治疗点直刺30~50 mm,深至椎板处。②骶椎区域:嘱患者俯卧,在骶骨背面骶正中棘突两侧旁开1.0 cm,平第1~4 骶后孔处治疗点进行直刺13~25 mm,深至骶骨处。③双侧髂后上棘内侧缘和骶髂关节内侧缘区域:嘱患者俯卧,由治疗点向髂骨缘方向斜刺1~5针,深至髂骨内侧缘,针距2 cm。④髂嵴后侧肌附着处区域:嘱患者俯卧,沿骨盆髂嵴后侧缘治疗点向骨盆髂嵴后侧缘方向斜刺1~5针,深至骨盆髂嵴缘,针距2 cm 布针1排,行距2 cm 再布针1排,直刺1~5针,深至髂骨,相邻两排针错开距离为1 cm。⑤髂骨翼外侧面区域:嘱患者侧卧,髂骨翼外侧面臀中肌、臀小肌附着处治疗点,布针两排,每排直刺2~5针,深至髂骨,针距2 cm,行距2 cm,相邻两排针错开距离为1 cm。⑥坐骨结节区域:嘱患者侧卧,治疗点布针两排,每排直刺2~3 针,深至坐骨结节,针距2 cm,行距2 cm,相邻两排针错开距离为1 cm。每日选1个区域治疗,每日1次,留针30 min,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治疗3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VAS)[7]。0分:没有疼痛感;1~3分:稍有疼痛感,尚可忍受;4~6分:有较强的疼痛感,且影响睡眠,尚可忍受;7~10分:疼痛剧烈难忍,严重影响食欲及睡眠。②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8]。ODI量表包括疼痛程度、个人生活料理、物品搬运、走路、端坐、站立、睡眠、性生活、社交活动、旅行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为0~5分,数值越大表明功能障碍越严重。③并发症情况。观察有无晕针、针眼红肿、感染等情况。④针刺治疗次数。

3.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6]。痊愈:腰部疼痛消失,体征阴性,腰椎功能恢复正常,活动灵活自如;显效:腰部疼痛症状和体征显著减轻,遇天气变化或过度劳累时有酸累感,腰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腰部疼痛症状和体征略有减轻;无效:腰痛症状和体征没有减轻,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退出、失访、并发症情况 对照组有1例患者在研究过程中退出,1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没有出现晕针、针眼红肿、感染等并发症。

(2)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58%(102/109),高于对照组的74.77%(80/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腰肌劳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VAS、ODI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腰肌劳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腰肌劳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观察组 109 治疗前7.88±1.66 36.31±6.83治疗后3.11±1.24△▲13.63±6.31△▲对照组 107 治疗前8.23±1.27 35.63±6.56治疗后5.47±1.47△16.30±6.50△

4 讨论

腰肌劳损多因长期坐姿不正、肌肉长期处于疲劳状态、超负荷劳动负重、急性损伤治疗不当引起。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神经受压学说、静力学平衡失调学说、神经营养障碍学说、脊髓受压学说等,这些学说多认为脊柱及其周围组织病变引起大量的致痛性炎症介质和化学因子的过量释放是腰痛发生的主要原因[9]。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可暂时减轻症状,但难以根治,长期服药易产生不良反应,或采用曲安奈德、普鲁卡因、类固醇类等药物进行封闭治疗,但长期使用会致免疫力下降和骨质疏松[3]。

腰肌劳损归属中医“腰痛”“筋痹”等范畴。肝、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风、寒、湿邪为发病的重要外因。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和气血生化,腰为肾之府,肾主骨,三脏亏虚导致气血不足,筋肉骨失养,复感外邪、长期劳损、跌仆外伤而致气滞血瘀,络脉痹阻,不通则痛,常见证型有寒湿阻滞型、肝肾亏虚型、气滞血瘀型。本研究纳入患者均为气滞血瘀型,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因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经夹脊络肾,督脉并于脊里,肾附其两旁,外与膀胱经经脉邻近,督脉之别又别走太阳经穴,夹脊而行于膀胱经之间,肝与胆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故针刺膀胱经肾俞、志室、委中、大肠俞、膈俞、承山穴,督脉命门穴,胆经环跳、阳陵泉穴,脾经三阴交穴可疏通督脉、膀胱经经气,调和气血。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通则不痛。

腰痛与筋、骨密切相关。“筋”在《说文解字》解释为“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中医中广义的“筋”包括筋膜、关节囊、滑膜囊、周围神经、椎间盘、髓核、肌肉、韧带等骨骼之外的所有软组织[10]。经筋是十二经脉及相关络脉中气血渗灌濡养的筋肉组织[11]。《灵枢·经筋》曰:“结者皆痛,以痛为腧。”平乐正骨理论认为,筋与骨相互依存,保持动态平衡,病理上筋骨失衡,筋骨并重、肝肾同治恢复筋骨协调平衡是伤科治疗的宗旨,筋骨与气血、精血、肝肾密切相关,疏通气血,通经活络,气血通则筋骨得养,伤损自复[12]。李业甫运用“病证合参,筋骨并举”思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13]。王春林运用筋骨同治治疗腰肌劳损等筋伤疾病,疗效满意[14]。研究显示,针刺对腰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15]。镇痛机制包括阿片肽介导的镇痛效应、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抑制胶质细胞活化等[16]。美国疼痛学会和美国内科医生学会推荐针刺作为慢性腰痛的替代疗法[17]。张巨龙等[18]把中医理论提供的反向思维治疗方法用于临床,疗效显著。针刺得气快慢与疗效密切相关[19]。胡乐乐等[20]研究报道,西医认为骨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受针尖刺激,产生血管活性物质,降低5-羟色胺含量,减轻疼痛。高仰来[21]指出,针刺直达痛点骨质处,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直接针刺筋结点,能快速松解筋结点,减轻腰部机械受压,重建生物力学平衡,解除神经卡压,促进局部炎性物质吸收,消除对神经的刺激而止痛[22]。有研究显示,针刺筋结改善症状与肌肉耐力疗效优于传统针刺[23]。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此结果说明观察组所用疗法具有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缓解疼痛和改善腰肌功能等作用。

综上所述,筋骨刺法治疗腰肌劳损在临床疗效、缩短疗程、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等方面较传统针刺具有优势。本观察样本量小,以后还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研究筋骨刺法的确切疗效。

猜你喜欢
膀胱经筋骨髂骨
你的筋骨为什么那么容易受伤?
Beagle 犬髂骨嵴解剖及取骨术
筋骨 道德 温度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骨盆尤文氏肉瘤/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影像征象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筋骨并重理论在骨折康复中的应用思考
游离髂腹部(髂骨)皮瓣的血管分型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走罐治疗外感高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