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研究
——基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分析*

2023-11-28 10:31叶晓力夏玲丽
高等理科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部注意力导师

叶晓力 夏玲丽

(1. 安徽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 合肥 230039;2.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2020 年7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研究生教育具有高深知识生产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能,无疑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渠道。 事实上,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事业,积极支持与引领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 《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将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3]。 为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国家顶层政策设计与供给层面着手,关注国家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基于此,本研究引入“注意力配置”概念,从我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注意力配置角度,呈现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系统规划与布局,从而分析国家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特征及其问题,为提升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聚焦研究生教育政策重点及战略部署提供决策支持。

一、理论基础

注意力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其概念最早始于心理学,指“个体专心于某一事物或活动时的心理状态”[4]。 H.A.Simon 将“注意力”的概念引入管理学研究领域,指出“注意力是在某一时刻人们自觉意识到的某些要素”[5]。 J.G.March[6]进一步发展了注意力配置的研究,并将其拓展到对行为主体的搜寻行为分析。 W.Ocasio[7]进一步提出了注意力基础观,论证了决策者注意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事实上,注意力配置本质上是指,行为主体的注意力分配情况,但由于注意力具有转移性、可选择性和分解性,因此,在对注意力进行分配时,行为主体会受到主观已有经验、认知局限以及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出现注意力分配不均的情况。

政府的注意力配置是政府决策者因注意显著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的行为过程,也是其“觉察”“编码”“理解”和“聚焦”决策信息的过程[8]。 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和政府注意力的稀缺性,政府决策者往往会把注意力更多地分配到那些最容易被关注到的地方,在此过程中,政府的注意力配置通过一系列政府行为体现出来。 一般而言,通过分析政府的工作重点,能够推测政府的注意力情况。如对政府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来测量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注意力配置情况。近年来,基于政府的政策文本推测政府注意力配置情况,已出现在诸多研究之中,特别是围绕《教育部工作要点》开展文本分析,讨论了政府对义务教育[9]、高等教育[10]、职业教育[11]、教师教育[12]等诸多教育领域的政策关注议题,表明注意力配置理论的可行性、适切性与解释能力。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教育部工作要点》是系统呈现我国政府在规划国家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上的重要政策指南,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的诸多方面,具有公开性、权威性与连续性等特点。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国家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与水平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而《教育部工作要点》作为广义的教育政策文件,研究生教育治理是其中重要的内容。 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1987—2022 年发布的共计36 份《教育部工作要点》作为研究样本。 样本选择主要基于如下理据:一方面,《教育部工作要点》内含我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宏观布局与工作指示,体现了国家政策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治理重点和思路,是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政府意图与政策着力点的有力凭证;另一方面,《教育部工作要点》编制方法科学严谨,内容来源于深度调研结果并经过层层论证与审核,其语言风格精炼、行文重点突出,有助于本研究系统分析我国政府开展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注意力结构及其特征。

(二)研究方法

文本分析适用于将量化统计分析方法纳入定性研究的范畴,从而系统地描述文本内容的逻辑线索与结构特征。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政策注意力配置展开计量分析与事实呈现,主要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 12 实现。 通过对《教育部工作要点》进行文本分析,不仅有助于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析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政策黑箱”;同时,文本内容的数据处理经过逐级编码、类属分析、意义赋值等程序,亦能够直观地呈现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政策注意力配置的全景。

(三)文本编码

文本编码是文本分析的核心步骤。 本研究借助Nvivo 12 软件对《教育部工作要点》的文本内容进行自下而上式的逐级编码。 文本编码过程主要遵循针对性原则、细节服从目标原则以及不重复编码原则。 具体而言,第一,先逐字逐句仔细阅读36 份《教育部工作要点》,将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内容导入软件,并根据内容意义进行开放式编码,形成关联词。 第二,通过软件自动识别,及对开放式编码中的关键词进行关联式编码,找出突出主题,形成了20 个关键词类属(二级子节点)。 第三,对20 个次级主题进行选择式编码,最终产生了6 个一级主题(一级父节点)。 编码节点及其部分示例如表1 所示。

表1 编码节点结构及部分示例

(四)信效度检验

为克服文本编码受研究者主观因素干扰的问题,本研究对文本数据编码一致性进行了检验。具体方法是由两位研究者分别进行文本编码,再使用Nvivo12 的编码比较功能检验编码的一致性。 结果显示,本研究的Kappa 系数为0.825(大于0.800),表明编码一致性通过检验。 此外,为保障编码结果的饱和度,本研究预留了3 份《教育部工作要点》文本(1995 年、2010 年、2022 年),用以检验类属编码的理论饱和度,纳入预留文本内容后结果显示未产生新的概念,表明本研究的编码结果达到饱和。

三、文本分析

(一)注意力配置的整体分析

1. 文本覆盖率分析

由于《教育部工作要点》的制定要求严苛,不会过多论述同一内容,因此对其中有关研究生教育的相关描述进行文本覆盖率的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上的注意力配置情况。 基于此,本研究对《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涉及研究生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筛选,计算每一份文本中有关研究生教育和高等教育相关内容的字数,进而计算出每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研究生教育的字数占比以及高等教育相关内容中研究生教育的字数占比(即文本覆盖率)。 这两种文本覆盖率作为衡量我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的重要指标,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我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治理方面的注意力变化趋势,如图1 所示。

图1 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的文本覆盖率

经统计,“研究生教育”在1987—2022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 中的文本覆盖率在0.85% ~5.57%之间,最低值是2021 年的0.85%,最高值是2003 年的5.57%,总体较为平稳。 “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文本覆盖率在2.66%~18.03%之间,最低值是1988 年的2.66%,最高值是2009 年的18.03%。 同时,根据图1 文本覆盖率的趋势情况,两条曲线走势大体相同,表明我国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治理层面的注意力,受到国家对高等教育整体注意力配置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家对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各项要求,亦是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体现。

2. 高频关键词分析

相较于文本覆盖率分析而言,高频关键词能够更加直观地观测政策注意力配置的指标与方向。 运用Nvivo 12 的词频搜索功能,本研究分析了《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关于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政策文本词汇频数,频数越高代表在政策文本中提及次数越多,说明政策注意力配置越密集。 在剔除一系列无实际意义的动词后,例如“推进”“积极”等,词频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注意力配置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学位”“培养”“改革”等方面。 高频关键词分析为本研究进一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政策注意力配置的结构维度奠定了基础(见表2)。

表2 1987—2022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有关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高频词统计

(二)注意力配置的结构分析

本研究运用Nvivo 12 对文本进行类属编码后,将各节点下材料来源数及参考点数导出,并计算出每个一级节点数占总节点数的比例。 在6 个一级节点下,共计346 个参考点,按参考点比例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是人才培养(32.95%)、学位制度(24.57%)、学科建设(16.18%)、奖助制度(11.27%)、 招考改革(9.83%) 和导师队伍(5.20%)。 此外,由于《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内容总体不多,为便于统计呈现,本研究运用Nvivo 12 对文本进行类属编码之后,以6 年为一时间点,将各节点下参考点数导出,并计算出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治理各节点内容数值变化折线图(图2)。 如图2 所示,不同时期,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各维度的注意力配置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一时间段内,各节点受关注程度亦存在显著差异。

图2 1987—2022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变化

1. 人才培养与学位制度是注意力配置焦点

“人才培养”与“学位制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的核心焦点内容,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注意力配置占比分别为32.95%与24.57%(见表3)。 具体而言,“人才培养”维度的注意力聚焦5 个方面的治理主题,按注意力配置占比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培养机制改革”(20.81%)、“课程教学改革”(4.34%)、“思想政治教育”(3.47%)、“学位论文抽检”(2.89%)、“中期考核制度”(1.45%)。 “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注意力配置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十分重视体制机制改革,体现在政策文本中则是多次表述为“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等;与此同时,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目标,对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学位论文抽检等方面也提出了方向性引导。 “学位制度”维度的注意力则聚焦于4 个方面的治理主题,按注意力配置占比由高到低排序,“专业学位建设”(8.67%)、“学位综合改革”(8.67%)、“学位授权审核”(5.49%)、“学位点评估”(1.73%)。 “专业学位建设”无疑是学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涉及“专业学位设置”“专业学位审核”“专业学位招生”等诸多方面,在30 余年的探索创新中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开辟了“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并行协调发展的局面。 而通过健全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积极推进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改革,加强并改善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评估等,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研究生学位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3 “人才培养”与“学位制度”节点统计表

2. 招考改革与奖助体系注意力配置波动较大

“招考改革”与“奖助体系”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中占比较为稳定,分别为9.83%与11.27%,但波动较为明显,且多次出现频数为0 的年份。 具体而言,“招考改革”维度主要关注2 个方面的治理主题,分别为“招生规模与数量”(3.47%)与“招生制度改革”(6.34%)。文本内容表明,其主要体现在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改革研究生招生考试,具体方式为通过扩招、大幅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来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通过深化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进一步强化研究生招考的公平与效率,从而严守研究生教育的“第一道关卡”。 “奖助体系”维度下共关注3 个治理主题,按注意力配置占比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资助制度”(6.65%)、“公派留学制度”(3.18%)、“奖学金制度”(1.45%)(见表4)。 由此可知,国家一直坚持“资助育人”政策,并长期关注奖助学金制度改革;在公派留学方面,国家也始终坚持通过提高公派培养层次、扩大派出规模等加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建设水平。 但通过图2可以发现,“招考改革”与“奖助体系”的曲线变化幅度较大,顶点、拐点较多,说明36 年来政策话语对“招考改革”和“奖助体系”注意力波动较明显。

表4 “招考改革”与“奖助体系”节点统计表

3.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长期处于注意力配置的边缘

“导师队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中占比最低,仅为5.20%,处于长期被忽视的境况。 具体而言,“师资队伍建设”维度主要聚焦3 个方面的治理主题,按注意力配置占比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2.02%)、“导师负责制”(1.73%)、“导师资格遴选”(1.45%)(见表5)。 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对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度较少,直接表现为有关支持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方向性内容涉及较少。 例如,在研究生导师制方面,2004 年才提出“推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2008 年提出“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而在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方面,直到2021年才明确指出要“制订研究生导师发展相关文件”。

4. 学科建设注意力配置总体呈现渐进状态

“学科建设”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中的注意力配置在6 个一级治理主题中占比并不高,为16.18%,但从注意力配置变化趋势而言,学科建设正在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重要着力点。具体而言,“学科建设”维度主要关注3 个方面的治理主题,按注意力配置占比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重点学科建设(12.14%)、学科专业目录设置(2.31%)、学科评估(1.73%)(见表6)。 一方面,我国政府对于学科建设的注意力配置总体而言虽占比不高,但近些年却不曾间断,呈现出愈发重视的渐进趋势,具体体现在自2015 年至今,在“双一流”背景下,国家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由此可见,学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建设因素。 另一方面,随着创新科技发展,新兴研究领域的更新与迭代,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等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中必须回应的重要关切。

四、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1. 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的总体稳定性不足

研究生教育治理是实现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是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 30 多年来,《教育部工作要点》中事关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内容波动较大,总体稳定性不足。 其一,“研究生教育”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的文本覆盖率变化较大,聚焦于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发现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文本覆盖率变化趋势并不一致,体现了不同阶段政策文本中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关注差异较大,缺乏稳定性。其二,“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文本覆盖率较低,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关注基本集中在高等教育,以零星论述或附带的方式提及,表明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注意力配置尚未形成独立的政策关注领域。 其三,不同年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注意力配置占比起伏较大,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最低点为0.58%,最高点为4.62%,表明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政策关注与规划缺乏稳定的连续性。

2. 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具有薄弱失衡风险

我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注意力配置在集中于“人才培养”的同时,存在注意力配置薄弱点较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研究生教育治理诸多内容关注度不足,并由此引发的注意力配置的结构失衡风险。 一方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的配置结构和变化的分析发现,政府在不同阶段聚焦不同的研究生教育治理内容,注意力配置结构不均衡,主要倾斜于“人才培养”,而对“导师队伍”“奖助体系”和“招考改革”的关注度明显不够。 “人才培养”作为研究生教育治理的中心环节,在《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是焦点问题,不仅关注频次高,且分布年份广,所占比例超其他各维度的注意力配置之和。 相较而言,“导师队伍”则长期处于政策注意力的边缘,“奖助体系”和“招考改革”也在频繁波动之中呈越少被提及的趋势。 另一方面,就具体政策内容而言,研究生教育治理在同一领域的注意力配置也存在薄弱问题。 例如,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重点依然处在对教学、师德等底线要求的层面,而文本中涉及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大多关注本科阶段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及教学质量提升等问题,较少涉及研究生导师的专业发展。 实际上,关于研究生导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注意力配置近年来虽有所加强,但导师队伍专业性不足、“双导师制”以及导师分类指导等实践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13],总体上仍不足以支撑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3. 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存在衔接断裂失序

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虽在不同年份,各维度的注意力配置情况有所不同,侧重点各异,但这些要素都是研究生教育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观测点。 然而,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政策内容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治理的一级维度上,诸多要素存在频数为0 的情况,即当年政府在这些内容上没有治理规划,诸多要素未能进入政策注意力范畴之内,出现了政策注意力的“断层”。 例如,在36 年间,仅14 年提及“导师队伍”,其余22 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并未对导师队伍建设有所关注;研究生“奖助体系”在2017—2019 年间频次为0;即使注意力配置占比最高的“人才培养”在2002年也处于政策注意力的盲区。 另一方面,在研究生教育治理一级维度的各子维度上,注意力配置也存在“衔接断裂”问题。 例如,2018 年的学位综合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和资助制度的频次均为0,专业学位建设在2021 年的频次为0,招生制度改革在2021 年、2022 年的频次为0。 政策注意力配置的不稳定,或将导致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过程中出现政策布局“衔接断裂”的失序现象,研究生教育治理显然尚未成为我国教育政策话语的常态化关注议题。

(二)政策建议

1. 合理布局政策注意力配置总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政策协同

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系统建设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实践领域面临更趋多元、复杂的情境,这给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14]。 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在国家顶层教育政策规划中合理布局注意力配置总量,增加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关注度。 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根本上决定了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但目前而言我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量仍存在不足,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注意力依附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规划,占比明显低于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也没有受到充分关注。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最高层级[15],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这决定了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理念、原则必须显著区别与其他教育阶段[16]。 因此,政府应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动态变化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17],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单独的版块进行论述与规划,充分强调其重要性,促成研究生教育治理成为独立的政策关注领域。 另一方面,整合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奖助体系等内容,超越当前“碎片化”的研究生教育治理路径,推动研究生教育治理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这要求研究生教育政策内容的各要素间紧密衔接,通过协同推进政府注意力分配,保障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供给的相对稳定性,从而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宏观制度体系框架。 例如,不仅将人才培养作为注意力配置的中心环节,还需要对招生制度、学位制度、学科建设等基础性资源进行总体分配[18],构建“一核多面”结构的研究生教育治理协同框架,从而实现反哺人才培养[19]。

2. 有效均衡政策注意力供给结构,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的能力水平

政策注意力供给失衡不仅阻滞国家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的建立健全,而且对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场域也影响深远。 由此,结合实际需要均衡注意力配置结构与内容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向。 一方面,政府应调整不同维度上的注意力配置结构,统筹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具体内容。例如,在持续关注“人才培养”这一注意力配置重点的同时,必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招考改革”等薄弱环节的注意力配置,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协同性、专业性与精准性,从而拓展研究生教育治理的有效辐射面。 另一方面,针对同一维度上的注意力配置薄弱点,政府应有计划地调节治理内容的注意力配置。 例如,在人才培养维度,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中期考核”等内容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而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存在“课程教学质量不高”[20]“分流退出机制缺位”[21]等问题。 基于此,政府注意力配置应适当加强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建设、中期考核制度建设的重视,从而深化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实践指导性。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与时俱进完善宏观政策框架[22],而从政府顶层政策设计出发,以政府注意力配置工具为着力点,探索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与水平,将是重要的政策实践方向。

3. 不断优化政策注意力调控策略,实现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动态调整

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缺乏结合实践场域动态性调整的策略。 事实上,政策决策者的注意力并非一成不变,而要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不断优化注意力调控策略。 研究生教育治理作为调控国家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更应采取动态的注意力配置策略。 一方面,政府应密切关注国家研究生教育战略环境,聚焦研究生教育治理的现实问题。 在注意力配置策略上,不仅需要与历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治理内容进行有效衔接,而且必须立足于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领域的现实需求。 由此,我国研究生教育治理内容关注点既要充分考量政策延续性,亦要对现实问题进行注意力配置的及时调整或补充。 例如,2022 年9 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正式发布,由此带来的新旧目录衔接、学位授权点调整、学科专业建设等相关问题,均需要政府在注意力配置层面给予合适、及时的关注与规划。 政府在研究生教育治理注意力配置时,应合理规划发展周期,实行动态调配,进而提高政策关注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决策时效性,强化政策引导与驱动[23]。 另一方面,将政策注意力配置置于更广泛的政策体系中,提高研究生教育治理的前瞻性、系统性与衔接性。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更应面向未来,研究生教育治理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制度层面,而应摆脱传统决策思维的局限,创造一种由当下到未来的治理理念,前瞻研究生教育的未来发展形势,及时识别可能面临的发展性困境,以创新思维引领研究生教育创新实践,以注意力配置的“未来观”促进研究生教育治理政策的协同推进。

猜你喜欢
教育部注意力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让注意力“飞”回来
V eraW an g
导师榜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
教育部召开座谈会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教育部:高考地方性加分项目2018年减至35个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