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防跌倒的护理干预对策

2023-12-01 04:46
当代临床医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供血基底体位

蒋 恒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BI)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症状表现为眩晕,通过保守治疗的方式用于轻症,患者的症状得以缓解,而病情较重则可能造成急性脑卒中发生,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临床通过药物干预,以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疗效较佳,但一些患者因为自身负性情绪的影响,以及个体间的差异较大,无法严格遵医嘱用药而带来不良影响,亟需联合护理方式进行辅助干预,以便强化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促进疾病恢复[2]。基于此本研究将全面护理用于70 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共70 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观察组(全面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均35 例。观察组年龄31~85 岁,平均(55.44±2.06)岁,男21 例,女14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5 例,年龄32~86 岁,平均(55.38±2.02)岁。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结合患者眩晕程度,基于遵医嘱合理用药的基础上指导患者饮食,即少食或不食油炸、辛辣、寒凉等刺激性食物,多食用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观察组全面护理。(1)体位护理:针对长时间伏案工作者要严格遵循转头抬头、站起、坐下慢等三原则,保证每30 min 变换一次体位;休息时以12~15 cm 高度的枕头为主(柔软的中凹型或圆柱形枕头);仰卧位时避免悬空颈部,侧卧位时注意头颈部水平状态。(2)饮食护理:患者要注意多食用新鲜蔬菜瓜果,以清淡易消化、低胆固醇、低脂、低盐为主,可适当补充养血益气食品。(3)康复训练:护理人员针对病情好转者需指导实施眩晕康复操和“米”字运动,5~10 min/次通过前后左右旋转颈部,注意3~5 次/d;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腹部对风池穴实施1~2 min 的按摩,并教会他们自我按摩颈部,做好对按摩酸痛点的重点按摩,食指和拇指拿捏颈椎旁2~3 min,一只手放至肩上部捏2~3 min,掌侧叩击10 下肩上部肌肉,并辅以对太阳、百会、大椎穴等处按摩。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临床症状和睡眠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1)症状评分[3]:主要依据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次数、时间和强度完成症状评分,3分为患者临床症状加重,2 分为病情稳定,1 分为病情缓解,0 分为症状完全消失。(2)睡眠质量[4]:即主要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干预,共划分成7个因子,18 个条目,睡眠质量越差则得分越高,按照0~3 分4 级计分,总分0~21 分,PSQI≥7 分时存在睡眠问题。(3)不良反应发生率:肌张力障碍、恶心呕吐、跌倒等,总发生率=(上述三项例数)/35 例×100%。

1.4 统计学分析对本研究结果应用SPSS 23.0 软件干预,计量资料使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 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评分在通过护理后1 w 和4 w 时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 (,分)

?

2.2 对比睡眠质量 干预前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观察睡眠质量评分 (,分)

表2 比较观察睡眠质量评分 (,分)

?

2.3 比较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2.86%),由此证实经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予以防跌倒护理后的不良反应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主要存在恶心呕吐、视物旋转、心慌等症状,不及时干预将显著延长其持续时间,发生频率显著上升,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工作。临床实践证实,经药物干预联合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减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再发风险。常规护理适用于每一位患者,可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传统护理方式没有针对性,无法从每一位患者的实际病情等各种因素出发予以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从而远期成效不理想[5]。全面护理则是一种全方位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患者为中心,结合患者实际病情为出发点,制定出详细、全面、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路径。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护理后1 w 和4 w 时,观察组临床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干预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1 例(2.86%)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共8 例(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不良反应更低。全面护理通过个体化疾病知识讲解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相关研究指出,患者长时间单一体位休息,对肺、心等器官产生压迫,同时会导致机体生物力学结构失衡,加重臂神经和肩关节受压,加重眩晕症状,所以经对患者应用合理的体位护理干预,有助于避免单一体位压迫各组织器官,有效缓解眩晕症状;通过按压穴位,颈部按摩、旋转锻炼等缓解眩晕症状,改善颈部、脑部血液循环;通过体位和饮食护理等缓解眩晕症状,促进预后转归,改善患者心理状态[6]。提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实施全面护理方式,在降低肌张力障碍、恶心呕吐、跌倒等方面安全性更高,改善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通过采用全面护理方式,对睡眠质量水平提升、病症控制产生的作用明显,还可提升疾病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适合推广。

猜你喜欢
供血基底体位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辣语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