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研究

2023-12-02 23:50李欣欣任兆昌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云南

李欣欣 任兆昌

摘 要:该研究以云南省3个边境村——X、Y、Z村为例,通过文献搜索和实地调研方法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现状,并提出关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思考。研究发现:3个村的农业产业具有独特性,基础很好且成规模,给村民带来了较好的收入;3个村的生态环境良好,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的满意度较高。为进一步推进这3个村的发展,也为云南省其他边境村和我国其他边疆省份边境村的发展提供参考,提出要加强党和政府的引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引育并举,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强化生态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以及乡村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族地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云南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0X(2023)10-0087-04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ed Border Well-Off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Village X, Y and Z as Examples

LI Xin-xin, REN Zhao-chang

(College of Marxism,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PRC)

Abstract:This study, taking three border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namely, Village X, Y and Z as examples, explor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ed border well-off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 and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ed border well-off vill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of the three villages had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good foundation and scale, and increased villagers' incom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three villages was good, and villagers were satisfied with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ural governanc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village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border villages in China, this study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trengthening the guidance of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border areas and ethnic minority areas;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and building influential brands; developing new types of operation entities, and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rural households; improv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aising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aying equal attention to both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o build a talent tea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engthe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rural governance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minority areas; modernized border well-off village; Yunnan

收稿日期:2023-05-04

基金項目: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2022-XBZD-13);中国工程院品牌项目(2023-PP-03)

作者简介:李欣欣(2001—),女,河南太康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三农”问题研究。

通信作者:任兆昌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2021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该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把沿边一线的行政村(社区)建成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1]。为实现这一目标,云南省级财政当时计划用2 a时间筹措112.2亿元保障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2]。在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学者从产业发展[3]、党建引领[4]、交通基础设施完善[5]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建设路径。但由于云南省提出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不久,对此方向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该研究以云南省3个边境村为例,通过文献搜索和实地调研方法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现状,并提出关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思考,以进一步推进这3个村的发展,也为云南省其他边境村和我国其他边疆省份边境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地基本情况及调研方法

该研究根据产业的独特性和代表性选择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满镇X村、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乡Y村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南溪镇Z村作为研究对象。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这3个边境村的特色产业突出,X村主要是橡胶种植,Y村主要是茶叶种植,Z村主要是香蕉种植,兼有其他热带水果种植。而橡胶、茶叶、热带水果产业等正是云南省拥有的独特性和代表性产业,极大地助力着云南省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1.1 X、Y、Z村简介

X村位于勐满镇南部,属于坝区,距镇政府驻地450 m,距县政府驻地53 km,该村有汽车站,距最近的火车站50 km,距最近的机场170 km。X村是邊境村,与老挝接壤。该村居住人口以傣族为主,一同聚居的还有哈尼族、汉族、彝族、布朗族等多个民族,现有农户727户、乡村人口3 325人。全村耕地面积为506.64 hm2,其中,水田面积为499.97 hm2,旱地面积为6.67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52 hm2。林果地面积为1 757.66 hm2,人均林果地面积为0.529 hm2。土地流转率为30%。该村主要种植橡胶,以橡胶产业为主产业。2021年,X村人均收入为27 601元。X村党总支下设11个党支部,共有106名党员。X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各个村民小组都有各自的村民小组长、妇女主任等。每个村民小组内都有党员,各个村民小组的党员数量为5~15名。

Y村距乡政府驻地62 km,距县政府驻地132 km,距最近的汽车站32 km,距最近的火车站300 km,距最近的机场85 km。Y村是糯福乡边境村之一,国境线长1.89 km,与缅甸接壤。截至2021年末,全村共有688户、2 428人;全村共有拉祜族人口2 355人,这占全村总人口数的97%,一同聚居的还有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布朗族等。全村耕地面积为440.67 hm2,其中,水田面积为130.33 hm2,旱地面积为310.33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81 hm2。森林总面积为8 980.2 hm2,森林覆盖率为70.8%。林果地面积为356.53 hm2,人均林果地面积为0.147 hm2。土地流转率为15%。Y村以林业、茶叶产业为主要产业。Y村辖8个村民小组;Y村有1个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8名。

Z村属于山区,距镇政府驻地10 km,距县政府驻地30 km,距最近的汽车站12 km,距最近的火车站38 km,距最近的机场152 km。Z村是边境村,与越南接壤。全村共有农户561户、1 679人,居住人口以瑶族居多。全村耕地面积为530.67 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316 hm2。林果地面积为127.33 hm2,人均林果地面积为0.076 hm2。土地流转率为10%。Z村适宜种植水稻、玉米、黄豆、花生等农作物,以香蕉、柚子等热带水果产业为主。Z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48名。

此外,3个村都已实现“五通”(通柏油路或水泥路、自来水、高压电与低压电、电话、5G网络),交通比较便利,且百货店、卫生院、药店、幼儿园等便民服务场所均能满足村民生活需要。其中,X村有小学和中学,Z村有小学;X、Y、Z村的老年活动中心数量分别为7、5、8个,可满足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1.2 调研方法

首先是搜索关于3个村的文献资料,并参考关于边境、民族、山区等的乡村振兴文献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其次是于2022年6~8月深入到3个村对村民、村委会、乡镇政府进行实地调研,灵活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得第一手资料。该研究在发放问卷时主要根据每个村的总人数合理确定问卷数量;在访谈时主要聚焦每个村的产业情况,采用随机访谈和重点访谈2种方式;通过观察村民及其家庭的物质条件以及居住环境等,来初步判断目前3个村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2 X、Y、Z村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现状

2.1 乡村产业状况

X、Y、Z村的资源禀赋条件较好,拥有丰富的耕地、林地资源,为热带气候,这为其农业产出提供了较为有力的支持。3个村的农业产业具有独特性,基础很好且成规模,给村民带来了较好的收入。

X村由于有悠久的橡胶种植历史,加上最近40 a政府的产业引导,因而形成了成规模的橡胶种植业。村民收入的85.34%来源于橡胶种植,该村基本无外出务工劳动力,成年劳动力基本都围绕橡胶种植、收割运转。村民在橡胶育种、整地、病虫害防治、施肥、收割等环节的服务购买率几乎为零,即以一家一户生产模式完成整个生产过程。最近5 a该村基本实现了胶水运输的农机化,拥有小型拖拉机、农用车、微型车等。X村的橡胶主要销售给入村的商贩,这些商贩再将胶水、干胶销往海南省的橡胶企业。一些热带水果、干果基本依赖往返于我国内地和老挝的商人顺带收购后销往国内其他地方。X村的橡胶以及热带水果、干果缺乏其他销售渠道,尚未形成品牌,生产的农产品基本没有销往境外。

Y村以种植茶叶为主,茶叶种植面积较大,2021年茶叶种植人均收入为14 753元,占到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村民在茶叶育种、整地、病虫害防治、施肥、收割等环节的服务购买率几乎为零,即以一家一户生产模式完成整个生产过程。这里的鲜茶叶主要销售给村内的茶叶加工作坊,2020年前还有部分销售给前往村内收购的商人,后来几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几乎只有村内的茶叶作坊在收购;7月的雨茶收购价为6元/kg。其他作物的收购情况也大致如此。Y村没有注册茶叶品牌,只能通过村内的茶叶加工作坊向外售出。

Z村以前主要种植香蕉、菠萝,最近几年由于香蕉易得病害,且部分病害目前较难防治,一些农户在收割香蕉后改种玉米等作物。这里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大都采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现代农业生产的服务购买率几乎为零。有些外地老板专门来Z村收购农产品,村里的香蕉、菠萝等热带水果主要销售给外地老板。目前Z村的热带水果产业都没有自己的品牌。这几年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该村也没有热带水果销售到境外的情况。

2.2 乡村生态环境状况

X、Y、Z村生态环境良好,绿化覆盖率高达78%以上,自来水入户率为100%;在推行“厕所革命”、进行旱厕改造方面,X村完成了70%,其余2个边境村的“厕改”已经全部完成。3个村的村民对本村生态环境发展状况表示满意,但认为村庄在畜禽粪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还有不足。如表1所示,截至2022年8月,3个村都缺乏畜禽粪污的处理设施,畜禽粪污都排放至田地里充当肥料,这会造成较大危害;3个村都缺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这易造成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3个村在生活垃圾处理方面的规范程度都有待提升,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等。

2.3 乡风文明建设状况

通过调研,该研究大致统计出3个村的乡风文明建设状况(表2)。3个村民风淳朴、村民之间以诚相待,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状况满意度较高。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3个村有着各自特色,共同之处如下:村内学龄儿童100%入学;孝老爱亲,没有虐待老人的情况;遵纪守法,邻里关系团结和睦等。但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超过10 a,村民自主进入图书馆、文化站学习的频率不高。村中每年举办的思想政治教育、科普宣传等活动较多,但活动效果暂时难以衡量。

2.4 乡村治理状况

该研究调研了3个村政务村务、法治、社会安全、村干部廉政等方面的情况,发现X村村民对本村表示比较满意,其余2个村的村民均表示非常满意。结合表3中的刑事案件立案数、民事纠纷发生数来看,3个村的治理效果较好。存在的不足是发展党员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村干部中大学生数量有待进一步增加。

3 关于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思考

3.1 加强党和政府的引领,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3个村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产业发展较好,使村民获得了较好的收入。而通过观察3个村的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都是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的。因此,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引领,在村庄发展规划、组织动员、示范带头等方面着力,可使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驶入快车道甚至实现弯道超车,加快实现现代化。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以及村组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X村依托沪滇协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建设1座可储藏4 000 t以上果蔬的冷库,采用“公司+村委会+村小组+农民”的经营模式,实行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有效提升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3.2 发展特色产业,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X、Y、Z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即橡胶、茶叶和香蕉以及其他热带果蔬产业,产业基础很好且形成一定规模,给村民带来了较高的收入。这带来的启示是乡村振兴需要打造成规模的特色产业,提高村民收入;产业兴则百业兴,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首要任务。但3个村在特色產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村民们、村干部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较少认真思考产业升级、产品升级等现代经营问题。种植农户在现有经营模式下只能也习惯于采用最简单的方式对农产品进行包装,也因农产品价格较低而认为增加包装成本不划算,故较少注重农产品包装,香蕉等基本采用袋子、纸箱等散装方式。由于缺少品牌建设的支持,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大多以较传统的收购方式完成交易,村民们较少认真思考产品的市场营销问题,较少认真思考借助边境口岸将产品售往境外。因此,要进一步把特色产业发展好,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故产品升级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种必然。结合全国其他地方的经验和云南省很多农产品的独特性进行综合考虑,可以提升产品包装质量,使产品走向品牌化,并融入“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3 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户经营水平

在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为主的情况下,农民对市场行情不够了解,农民在农产品价格的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故进一步组织农民是未来需要努力的重要方向。如在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中,由于村委会、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较好地发挥了组织作用,使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形成拥有对等谈判地位的经营主体,因而获得了良好的农产品收益[6],这是可以借鉴的经验。虽然X、Y、Z村都成立了本村的生产合作社,但由于缺少专门经营性人才,这些合作社在引导村民开展生产和经营方面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好。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吸纳本村经营能力较强的村民或引进外来专门经营性人才,提高合作社的经营能力;同时,加强对村委会成员的培训和培养,提升其经营理念和能力。因此,进一步组织农民,更好地发挥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势,提升农户经营水平,可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

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经过40 a左右的不懈投入,云南民族地区的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进步,村民对产业基础设施的满意度也较高。但进入作业区的最后500 m左右机耕道建设还有待完善,仍是阻碍产业发展的因素。其一,目前农产品从作业区转运到交通干道的工作大都需要劳动力完成,产生了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其二,这些机耕道基本是泥土路,雨季时道路泥泞,出现路滑、路烂甚至变为水沟的现象,这导致劳动力在运输农产品的过程中容易摔倒,在运输橡胶汁时造成较大的损失,在运输茶叶、香蕉、玉米等时由于伤及农产品外形,也使农产品损失了部分收益。因此,完善最后500 m左右的机耕道建设,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助力产业发展,应是未来产业基础设施投入的重要方向。此外,在云南省山地农业较多,大型机械难以发挥优势,而劳动力成本又在节节攀升,故可进一步积极研发适应山地农业的小型机械。这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如由机械栽割的水稻可节省人工费约400元/667m2。

3.5 引育并举,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故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中要引育并举,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方面是要加大对普通村民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为乡村培育专业人才,增强乡村综合实力,同时增强村民的集体归属感。如可支持农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等主体承担培训等工作,依托乡村振兴讲习所平台,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农能人”,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另一方面是要引导鼓励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人才回归乡村,以乡贤带动乡村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如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确保边境村有专家人才开展指导和服务。

3.6 强化生态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及乡村治理,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3个村的生态环境良好,村民对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治理的满意度较高,其经验值得借鉴,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善之处。在乡村生态环境方面,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投入一些物力、財力和人力,学习借鉴优秀卫生示范村的具体做法,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可以着力进一步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引导村民多进入图书馆、文化站学习;根据不同年龄段群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逐步实现村民现代化。在乡村治理方面,需要进一步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增加村干部中大学生数量,进一步激发乡村治理活力。

参考文献:

[1] 省委省政府印发《云南省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2021—2025年)》[EB/OL]. (2021-09-22)[2023-04-01]. http://mzzj.yn.gov.cn/html/2021/minzongyaowen_0922/40881.html.

[2] 云南将投112.2亿元保障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EB/OL]. (2021-09-09)[2023-04-01]. http://www.yn.gov.cn/ztgg/jjdytpgjz/xwjj/202109/t20210909_227783.html.

[3] 陈亚山. 高质量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J]. 社会主义论坛,2022(1):14-15.

[4] 江城县积极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N]. 普洱日报,2022-05-13(3).

[5] 李四明. 彩云之南边疆兴 云南省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记略[J]. 中国民族,2020(8):51-53.

[6] 山东寿光:隆重召开蔬菜合作社联合会成立大会[EB/OL]. (2020-09-26)[2023-04-01]. http://www.163.com/dy/article/FNF5L26J055061FK.html.

(责任编辑:袁萍萍)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