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档案建设模式与融入乡村治理的路径研究

2023-12-02 05:22李晓静
关键词:乡贤建设文化

李晓静

(青岛农业大学 档案馆,山东青岛 266109)

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乡村治理体系有待完善,治理能力有待加强,单纯依靠政府主导的传统治理模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时代呼唤多元力量的参与。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乡贤主导地方自治的传统,有文化和德望的乡贤参与乡村具体事务,维护乡村秩序,施行乡民教化,成为乡村治理中极其重要的一股力量,对国家治理体系实现了“补位”。进入新时代,“新乡贤”作为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已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力量。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化村民自治实践”,“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而新乡贤档案记录了新乡贤个人成长历程及其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是新乡贤文化发展的记录载体和传承的重要纽带,对于培育新乡贤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项目工作方案》指出,农村档案资源在推进村务公开、维护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合法权益、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体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新形势下推进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方面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新乡贤档案作为乡村档案的一部分,是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第一手资料,浓缩着乡村治理经验和智慧,能够为治理者提供有效的治理资源。从这一意义上讲,新乡贤档案的建设是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基础性工程。

鉴于新乡贤档案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意义,本文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对新乡贤档案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试图通过现阶段工作思路、工作成果等关键方面的分析,对新乡贤档案工作的经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实际,探索新乡贤档案的多元建设模式与融入乡村治理的路径,为新乡贤档案工作服务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一、新乡贤档案的概念与乡村治理价值

(一)新乡贤档案的概念

2017年第十三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新乡贤”这一概念被正式定义,意为心系乡土、有公益心的社会贤达,他们不仅具有传统乡贤的乡土情怀与高尚情操,还有现代知识、技能和文化视野,是乡村公共事务的参与者,在乡村治理中充当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随着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新乡贤建档成为应然,因此有必要为新乡贤档案作出概念界定。

我国《档案法》第二条提出,档案“指过去和现在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科技等方面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随着档案利用需求的变化,为更好地传承乡贤文化,“乡贤档案”这一概念被引入学术界。其中,韩双、宋暖认为乡贤档案是“有关乡贤个人成长历程,包括其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等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能反映乡贤文化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1]。

关于新乡贤档案学术界目前尚未提出明确概念。结合新乡贤概念、档案概念以及既有乡贤档案描述,可以这样定义新乡贤档案:新乡贤在日常生活和村务管理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从内涵来看,新乡贤档案不仅能反映新乡贤的生平,而且能够反映其所处乡村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历史面貌,是乡村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外延来看,新乡贤档案属于乡村人物档案或乡村名人档案的范畴,但新乡贤未必是“名人”,只要能担当起乡贤职责,关心公共事务、体察社会、帮助弱势群体,都是新乡贤的主力军,从这一点来看新乡贤档案的外延比乡村名人档案更为宽泛。

(二)新乡贤档案的乡村治理价值

作为乡村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贤档案与生俱来的凭证与经验价值、社会记忆价值、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决定了其具有重要的乡村治理价值。它是宝贵的乡村治理资源;有助于形成乡村共同记忆,增强乡村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引发乡民的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有助于弘扬乡风文明,培育乡贤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新乡贤档案的凭证价值与经验价值决定了新乡贤档案是宝贵的乡村治理资源。新乡贤档案记录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经历和经验,是乡村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凭证价值,可成为政府机关和组织进行决策的参考,有利于因地制宜、科学高效地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及工作政策,真正提升乡村治理水平[2]。可以说,新乡贤档案见证新乡贤对乡村治理的心血与智慧,是宝贵的乡村治理资源,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好参谋”。

新乡贤档案的社会记忆价值有助于形成乡村共同记忆,增强乡村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个乡村都是一个“记忆库”。如果说乡村记忆是一条流动着的历史长河,那么乡村档案就是如影随形的长卷[3],而新乡贤档案则是这个长卷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新乡贤档案通过一个个文献、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记录和见证了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故事,也构建了乡村独特的记忆。利用新乡贤档案,人们能够直观地了解新乡贤的智慧和精神,提升对新乡贤的认识,在口耳相传中形成对新乡贤的共同记忆,增强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

新乡贤档案的情感价值有助于引发乡民的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情感价值是档案较为隐藏的一面,新乡贤档案隐藏着诸多容易引发乡民情感认同和共鸣的内容。作为具有家国情怀的精英群体,新乡贤在日常生活中有理想有思想,有道德有抓手,有成就有价值;他们中有仁者爱人的干部,有为富也仁的企业家,也有崇尚科学的知识分子;他们中有些人倾其一生都在坚守乡村传统文化和智慧,为乡村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家国情怀,印在新乡贤档案的文字里、照片里、实物上……激励乡村精英们回流乡村,关心乡村,为解决乡村难题献计献策。

新乡贤档案的文化价值有助于弘扬乡风文明,培育乡贤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讲话中指出,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新乡贤既是乡村礼俗实践者,又是乡风文明传播者,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为新乡贤建档,展现新乡贤在推动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弘扬乡风文明。乡贤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榜样文化,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4],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原动力,培育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建设中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5]。而新乡贤档案作为乡贤文化发展的记录载体,承载着乡贤的文化信仰,是乡贤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充分利用新乡贤档案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新乡贤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对于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二、新乡贤档案建设现状考察

(一)建设主体呈现多样化,主体间协同性不足

主体是管理实践能动的主导因素,是管理职能的履行者,更是管理本质的体现者。新乡贤档案的建设应该是一项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事业。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新乡贤档案的建设主体主要有党政机关(统战部门居多)、档案部门、社会组织等,其中大部分建设主体为地方档案局(馆),也有部分建设主体为党政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笔者调研的浙江、江苏、山东等地23个新乡贤档案建设案例中,档案局(馆)主导建设的有10个,政府统战部门主导建设的有6个,乡贤会等社会组织主导建设的有2个,而政府及档案部门合作建设的只有5个。浙江定海区统战部在全区11个镇(街道)、社区(村)开展乡贤资源摸底排查,分类建设新乡贤档案,这属于党政机关主导的新乡贤档案建设[6]。浙江宁波慈溪市乡贤研究会收集整理乡贤人物资料,构建地方文化记忆[7],这属于社会组织主导的新乡贤档案建设。

档案发挥基层治理效能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组织结构和工作体系的合理性是重要因素。总体来看,新乡贤档案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协同性不够,未形成结构合理的组织体系。因此,提升新乡贤档案建设效能,在注重多元主体参与的同时,要注意厘清各主体的定位,分清各主体的职责权利,这是未来影响新乡贤档案建设的关键因素。

(二)档案意识薄弱,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内生动力是组织内部生存发展需要而产生的自发动力。乡村档案工作者是新乡贤档案建设的业务主体,新乡贤及其团体是立档对象,村民是重要参与者,三者共同构成新乡贤档案建设的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基层档案工作的重视,新乡贤档案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2018年《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实行以来,村级专职档案人员数量有所增加,乡村基层档案人员队伍建设不断得到优化。尤其随着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的推行,全国各地正在不断加强基层人员队伍建设。如福建省永安市档案部门为解决农村档案工作人员配备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以基层组织换届为契机,对选配档案工作分管领导、业务人员提出人选建议,建立健全村级档案工作人员履职台账,优化专兼职队伍结构。但调研发现,首先,从全国范围来看,仍有相当多的基层档案人员身兼数职,有些地方基层档案人员由于工作变动等原因时常更换,由此造成档案人员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开展和创新新乡贤档案工作。其次,作为新乡贤档案工作的重要力量,由于部分新乡贤档案意识薄弱,对于为新乡贤建档重要性缺乏认识,影响了新乡贤档案内生性发展。再次,随着“档案宣讲进村庄”等活动的开展,村民档案意识有所提升,但由于主观认识不足,村民在新乡贤档案建设中的作用容易被忽视,内生性需求未得到充分尊重。由此,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生动力,提高他们在新乡贤档案建设中的参与度,是未来新乡贤档案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资源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近年来,乡贤馆(乡贤文化馆)雨后春笋般呈现,全国各地不断开展乡村记忆活动,档案部门积极围绕著名企业家等新乡贤开展档案记忆工作,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部分试点也尝试为新乡贤建档,这些都推动了新乡贤档案的建设。从全国来看,东南沿海地区在新乡贤档案的建设上相对较好,这跟乡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对乡村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其中,浙江新乡贤档案建设较早,且建设内容较有特色,在新乡贤档案的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除浙江外,江苏、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也在陆续开展新乡贤档案建设工作。如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镇开展“印记·乐贤助兴录”乡贤建档工作,举办乡贤档案评比展示,评选“乡贤建档示范户”、“乡贤建档优胜户”[8]。又如河南省长葛市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成效显著,积极收集整理新乡贤档案,建设新乡贤馆室,对新乡贤进行张榜公布,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村内事务,助推乡村振兴[9]。

总体上,虽然新乡贤档案建设初见成效,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从调研来看,现阶段新乡贤档案很少作为独立的档案门类被关注,往往隐藏在乡贤馆(乡贤文化馆)建设中,融合在乡村名人档案与乡村记忆活动中,并且以零散化、碎片化的不自觉形式存在。在资源建设方面,未能实现全面、持续地采集,整理上不够规范、系统,数字化率不高;在资源整合方面,虽然有些地方建立了新乡贤档案库(信息库),但还未实现全面的资源整合;在资源利用方面不够全面,利用率不高,在乡村治理中无法有效发挥资源支撑作用。

三、新乡贤档案的多元建设模式

(一)优化模式,激发新乡贤档案建设活力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加强部门协同、区域协同、行业协同,鼓励、引导、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档案事务。从乡村治理角度而言,新乡贤档案建设应是政府部门、档案部门、新乡贤组织和村民等利用规则和资源不断完善新乡贤档案,推动乡村治理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依托现有乡村档案管理体制,构建以区(县)政府部门统筹领导,区(县)档案部门业务主导,社会组织和村民广泛参与的多元模式是新乡贤档案建设的可行方案(图1)。政府部门是新乡贤档案建设不可缺少的主导性角色。作为民众代表和社会管理者,政府部门在制定新乡贤档案建设政策、筹集资金、组织人员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统战部门在组织和协调新乡贤档案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优势。档案部门具有专业的档案工作者,在新乡贤档案建档及管理、保存和利用方面,具有更加成熟的经验,因此由档案部门指导和组织新乡贤档案的收集(征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是新乡贤档案资源建设的最佳路径。新乡贤及其组织是新乡贤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应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寻求新乡贤组织的资金、技术、专业知识等援助,鼓励他们积极捐赠档案,发挥其在档案资源建设方面的支撑力量,能够激发新乡贤档案建设的内在活力,推进新乡贤档案建设工作的优化。广大村民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是新乡贤档案的服务对象,同时也是推动新乡贤档案建设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主观自觉性,能够为新乡贤档案建设奠定扎实的群众基础。

图1 新乡贤档案多元建设模式框架

(二)资源整合,构建新乡贤档案数字平台

数字技术为档案事业发展插上了“数字的翅膀”,新乡贤档案的建设要强化数字赋能,积极构建数字平台,融入乡村数字治理中。

首先,加强资源采集。区(县)档案部门在充分调研后制定新乡贤档案资源的采集内容,组织和指导乡镇(街道)、村(社区)档案部门的采集工作。采集重点内容放在新乡贤生平传记、新乡贤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等活动的重要文件、声像资料、获奖、信件、手稿、新闻报道上。

其次,注重数字化与资源整合。数字化是构建档案数字平台的基础,为节约数字化成本投入,可采取“村档乡管”的工作模式,由乡镇(街道)档案部门为管辖范围内的各个村(社区)新乡贤档案进行资源整合,统一做数字化处理,再整合至区(县)档案部门。

第三,构建新乡贤档案数据库。各种载体档案数字化处理后,由区(县)档案部门进行资源分类、著录,构建新乡贤档案资源库。

第四,建设新乡贤档案传播平台。由区(县)档案部门构建以网站为主体,其他社交媒体为辅助途径的新乡贤档案传播平台。网站设计上,要注重将地方乡贤文化融入栏目设计、内容编纂和文本阐释。内容推送上,可采用“地图”模式对新乡贤档案进行地理分布展示,也可按乡村治理类型进行分类展示。

(三)深入挖掘,创新新乡贤档案编研方式

用好用活新乡贤档案资源,就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构建新乡贤数据库、人才库为主的简单模式,创新档案编研方式。要坚持资政育人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新乡贤档案资源,努力推出有地域特色、决策可资、实践可鉴的优秀档案编研成果和文化产品。

一是开展以新乡贤人物为线索的编研。要深入挖掘新乡贤感人事迹的社会机理,编辑出版新乡贤名录、传记等,构建“不忘本来”的话语结构,不遗余力地讲好新乡贤故事,系统激活乡村治理体系的积极因素。

二是开展以乡村治理实践为线索的编研。要深入挖掘新乡贤档案中体现和推动乡村良性治理和综合发展的优秀经验,展现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提升乡村治理软实力的智慧。

三是开展以乡村重大事件为线索的编研。深入挖掘提炼新乡贤在乡村重大事件中体现出的乡贤精神和乡土情怀,充分展现新乡贤在乡村重大事件中的价值。

四、新乡贤档案融入乡村治理,完善治理体系的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新乡贤档案数字平台,开发新乡贤档案编研成果,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全面参与乡村自治、法治与德治,对于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效用。

(一)融入乡村自治,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石

乡村自治的内核是争取治理主体对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10]。目前,乡村自治面临的最主要困境是乡村精英流失,乡村自治失去发展的内在力量。把新乡贤档案融入乡村自治,有助于提升乡村自治的参与度,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石。

一是利用新乡贤档案吸引更多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借助新乡贤档案平台以及编研成果宣传新乡贤,弘扬新乡贤文化,能够为新乡贤获得身份认同,从而吸引和凝聚更多乡贤归心乡村,安心乡村,治理乡村。

二是利用新乡贤档案为乡村治理精准选人。选好一位新乡贤,容易形成一人带动一个村甚至一个地区发展的“头雁”效应。新乡贤档案详细展示了新乡贤的生平事迹和乡村治理经验,为新乡贤的评选提供了重要凭证,将其应用于新乡贤人选分析研判,能够确保新乡贤人选符合岗位所需、体现群众所愿、满足发展所用。

(二)融入乡村法治,提供乡村法治的资源支撑

当下,乡村依然是我国法治建设较薄弱的场域。由于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我国法治往往忽视地方乡土特色,导致法治在乡村呈现“水土不服”的态势,难以真正融入乡村社会。而新乡贤中的一些人既知悉乡土规范,又了解国家法律,是推动法治融入乡村社会的重要力量。把新乡贤档案融入乡村法治,能够为其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

一是利用新乡贤档案宣传新乡贤参与乡村法治的实例,提升他们参与乡村法治的积极性,鼓励更多新乡贤加入“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引导村民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

二是利用新乡贤档案智慧调解乡村社会矛盾纠纷。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建设,推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新乡贤档案展示了新乡贤调节邻里纠纷、化解乡村矛盾的经验,展示了新乡贤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的实际案例,充分借鉴其中的智慧既能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又为构建良好的乡村秩序提供有力支撑。

(三)融入乡村德治,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

乡村德治从文化价值层面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熟人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指出,要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乡贤作为德行乡里、垂范故土的榜样力量,是激活熟人社会的传统治理资源。利用新乡贤档案,充分宣传新乡贤在乡村德治中的榜样作用,引导价值认同,是现阶段践行乡村德治的可行路径。如可以利用新乡贤档案宣传和展览新乡贤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的故事,提升乡民们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利用新乡贤档案宣传乡贤文化蕴含的乡风文明基因,展览新乡贤自觉吸纳现代文明,推进移风易俗的故事,进一步引导价值规范认同,实现乡风文明的保育和传承。还可以利用新乡贤档案宣传和展览乡贤文化所体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品格,以及内化于心地对乡村社会的热爱和担当,宣传不忘本来的精神,更好地实现精神家园的回归和守护。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治理是一项长期性战略,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新时代乡贤是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人格化身,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担当者[11]。正是他们用故乡之爱“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乡村发展的困境,扩宽着乡村治理的格局,保存着乡村文化的鲜活。为新乡贤建档,构建多元参与的建设模式,赋能乡村治理,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的有益尝试,也是当代乡村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

猜你喜欢
乡贤建设文化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