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碎”到“重构”
——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的扎根分析

2023-12-13 13:01钟云华朱沛鹏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创业者重构身份

钟云华 朱沛鹏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创业者身份是大学生对“我是谁”“我在做什么”和“我将成为谁”等问题的意义阐释[1]。积极建构和维护创业者身份,是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大学生有效应对创业失败、产生再创业行为的重要路径。但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不高且掌握的创业资源有限,加之创业是一项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并存的活动,大学生创业失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在创业失败情境中,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容易发生破碎,即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因受创业失败这一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共有身份挣扎[2]、身份隐匿[3]145和身份删除[4]293种表征。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至少带来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导致大学生不能在大学生和创业者两种身份之间达成平衡[5]123,更别说发挥两种身份的协同效应[3]146,致使学业和创业双重失败;另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无法认识创业失败蕴含的积极价值,一蹶不振而不再创业,造成创业人才流失。

然而,笔者在田野调查时发现,部分大学生在创业者身份破碎后,会重构创业者身份来找回自我存在的意义,形成一套全新的创业话语体系。这不仅为其再创业行为提供合法性,而且也让其收获较大的再创业绩效。有研究者也发现,重构的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实质上是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能够影响再创业行为、再创业进展和再创业绩效。[6]136笔者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已有研究,归纳出两个主要关注点。一是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过程。有学者基于目标动力学理论将该过程划分为创业者身份重构导入期、发展期和稳定期,[7]另有学者基于扎根理论将其划分为创业者身份探索、身份冲突和身份重构3个阶段[8]。二是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原有角色身份的中心性、复杂性、嵌入程度和个体创业经历等个人因素[9]45,创业环境中的创业榜样、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和社会关系网络等环境因素[10]22,都会影响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存在忽视创业失败情境这一问题,对创业者身份破碎原因和再生机制的论述也不充分,未能描述创业失败情境中大学生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的动态过程,更未能有效归纳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前提条件和再生机制。

因此,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第一,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具体表征及其原因;第二,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后采取的自我调适策略;第三,大学生在重构创业者身份过程中面临的阻碍及其突破方式;第四,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的重构策略与重构结果。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方法,选取11位有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经历的大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对多次半结构化访谈所得资料进行探索性分析,试图在理论层面清晰阐述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的再生机制,拓宽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研究领域的边界,在实践层面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提供行动建议。

二、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的扎根分析过程

(一)研究方法、样本选取和资料收集

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领域的一种探索性方法,它是研究者通过收集、分析、比较、反思资料来挖掘、建构与发展理论的系统化过程[11],特别适用于探索微观活动中主体的心路历程。创业失败情境中大学生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这一微观过程,涉及大学生非常细腻的内心活动,难以用定量方法进行精细的分析,故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开展研究。具体而言,笔者对有创业失败经历的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同时获取政策、学术文献和受访者公开信息等补充材料,构建扎根分析资料库。在此基础上,笔者依据扎根理论的分析程序和方法对资料进行重新分类与组合,梳理出关键编码之间的逻辑联系,完成由概念到理论的抽象与凝炼[12],有效归纳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的再生机制。

为了有意识地拓展、修正和补充现有理论,扎根理论研究的样本要尽可能提供与研究问题相关且详实的信息。因此,本文基于理论抽样方法选取样本,以求样本富含研究所需的信息。虽然目前学界对质性研究的最低抽样数量并未达成共识,但是,对样本选取更应注重数据质量而非数量的观点已达成一致。出于以上考虑,笔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推荐和在豆瓣论坛发布创业失败经历者访谈招募“英雄帖”两种渠道,选取11位有创业失败经历、创业者身份破碎、最终产生再创业意愿或发生再创业行为(完成创业者身份重构)的大学生作为样本,其中2位有再创业意愿,9位有再创业行为。表1列出了11位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为了保护受访者,其编码均用姓名首字母代替。

表1 研究样本基本信息

为了实现扎根分析资料的三角互证,笔者通过多元渠道收集各种资料。一是访谈资料。从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笔者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推荐,访谈了7位大学生创业者;同时,在豆瓣论坛发布创业失败经历者访谈招募“英雄帖”,从12位应募者中筛选出4位进行访谈。笔者对11位受访者分别进行了3次线上或线下访谈,每次时长为30至120分钟。每次访谈结束后,笔者第一时间将征得同意的访谈录音直接转换为文字稿,形成详细的访谈记录。二是受访者公开信息。为进一步了解与佐证访谈资料的可信度,笔者同时收集受访者的朋友圈、微博和企业公众号上的公开信息,以进一步验证受访者所谈内容的真实性。三是调查手记。研究者的调查手记、理论基础和学术文献等提供的有效线索也可被用于扎根理论研究之中[13]。因此,在深度访谈和实地走访过程中,笔者所撰写的调查手记也成为本文重要的研究资料。

(二)数据编码及模型建构

本文的资料分析过程遵循扎根理论的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三步走的研究范式。在进行三级编码时,笔者持续比较概念和撰写备忘录,针对研究所生成的理论持续进行参与者检查,尽可能地提升编码、理论和研究结果的可信度。[14]

一是开放式编码。开放式编码是研究者基于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解读,并按照概念界定—范畴提炼的逻辑顺序探寻现象或事件背后的本质[15]388,进而实现原始资料概念化和范畴化的过程[16]。笔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解,识别出关键事件,并通过概念化从中抽象出60个概念,编码格式如:a1创业失败成本。在后续资料分析和持续比较时,笔者进一步将这60个概念提炼为19个初始范畴,编码格式如:A1破碎原因。限于篇幅,本文列举了部分初始范畴的开放式编码过程(见表2)。

表2 开放式编码形成的初始范畴示例

二是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一个连接主范畴与初始范畴的过程,目的是把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分割的资料重新整合,将主范畴与初始范畴相互关联,从而获得对现象更多、更精确的解释。本文对开放式编码所得的19个初始范畴进行梳理和分析,构建出初始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网络,提炼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的核心要素,最终编码出7个主范畴(编码格式如:AA1身份破碎),分别是身份破碎、身份解读、身份比较、重构阻碍、内在调节、外在支持和身份重构(见表3)。

三是选择性编码及模型构建。选择性编码是在主轴编码后,通过故事线寻找主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逻辑关系并对其进一步抽象,提炼出更高层次核心范畴的过程。[15]391笔者通过重新审视资料库,系统梳理主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出核心范畴——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的再生机制。该核心范畴的故事线为:在创业失败修复前期,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大学生开始对大学生、就业者和创业者3种身份进行解读,并在自我与他人的双重比较中,可能识别出认知、资源和关系等创业者身份重构的阻碍。在创业失败修复中期,大学生一方面通过合理失败归因、进行意义建构和加强创业失败学习来增强内在调节,另一方面则积极寻求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外在支持以获得创业资源。内外两方面的努力形成合力,既反向推动大学生深层身份解读和多重身份比较,又助力他们突破可能面临的创业者身份重构阻碍。在创业失败修复后期,大学生通过采取身份展演、身份叙述和身份确认等不同策略来重构创业者身份,从而产生再创业意愿或发生再创业行为。基于核心范畴故事线,本文构建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理论模型(见图1)。

表3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图1 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理论模型

四是理论饱和度检验。理论饱和是指在资料分析过程中,新的主题和编码并没有随着研究样本的增加而增加,或者说当新数据无法持续带来与理论类属发展相关的新资料时,研究者可考虑暂停或终止数据收集工作[17]。本文在分析第8位访谈对象的资料时,并未发现新的主题和编码,将剩下的3份访谈对象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新访谈资料并不能使已构建的理论模型更有说服力。由此,笔者认为本文构建的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理论模型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三、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理论模型阐释

针对图1所示的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理论模型,本文从5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进行阐释。

(一)落入尘埃: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原因与表征

结合已有研究和扎根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客观方面的创业失败成本过高。大学生创业失败往往伴随较高的财务成本、心理成本和社会成本,表现为经济利益受损、自尊心受创和社会关系受挫等[18]。创业失败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打击,让他们不仅面临较大的财务压力,而且承受较大的情绪压力和社会关系压力。受访者SZ说:“创业失败让我亏了大概20万,女朋友因此和我分手了,我跟同学们的关系也搞僵了……压力真的非常大,当时整个人都抑郁了。”当大学生遭受的创业失败成本超过一定的心理阈值后,创业失败就会打破大学生多重身份的平衡,造成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二是主观方面的创业失败归因有偏。大学生更倾向于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内部,认为是自身创业经验不足、创业能力不够导致创业失败。有研究指出,倾向于内部归因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愧疚心理[19],经受更多的由创业失败带来的屈辱感,更容易放弃自身的创业者身份。有受访者说:

关于为什么会创业失败,我觉得更多还是得归咎于自身原因,毕竟经验太少了,没有能力去应对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致命风险。(HMD)

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共有身份挣扎、身份隐匿和身份删除3种表征。一是身份挣扎。创业失败导致大学生在大学生、就业者和创业者3种身份之间摇摆不定,不能准确回答“我是谁”。特别是在创业失败前期,大学生身份挣扎尤为明显。此时,创业颓势难挽的无力感会让大学生对业已建构的创业者身份产生怀疑,对大学生身份进行再思考,在维持和舍弃创业者身份之间苦苦挣扎。二是身份隐匿。大学生经历身份挣扎之后,将大学生身份提至自我身份的中心地位,隐匿创业者身份。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选择突出自己的大学生身份而拒绝表达创业者身份,以减轻创业失败对自身的负面影响[20]。此时,大学生的行为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言语回避。在日常的交流过程中,大学生尽量避免使用创业“行话”,回避创业话题。受访者CYH说道:“创业失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敏感的话题。我一开始也比较敏感,不想让别人知道我创过业,而且还失败了。”另一方面是人际疏离。大学生主动或被动地远离创业过程中所结识的创业者、投资者和合作者,试图通过将自身归属到大学生群体而完成创业者身份的“自我屏蔽”。三是身份删除。大学生通过身份删除来减少身份数量、简化各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4]30,将创业者身份抽离自我身份体系,从而直接化解创业者身份与其他身份之间的矛盾冲突。

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的3种具体表征,表面上是大学生创业失败后规避“污名”的选择性策略,避免因创业失败遭受他人的远离和排斥[21],实质上是大学生在创业失败的阴影笼罩下,难以形成创业者身份认同感、分离过去与现在的自我以及维持身份体系的稳定与平衡而出现的创业者身份放弃现象。

(二)反躬自省: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后的身份解读与身份比较

第一,对自我多重身份进行深度解读。首先是对大学生身份的解读。虽然在读大学生创业失败后仍然置身学校场域,但是,在创业过程中打开的眼界却让他们对大学生身份持有偏见,认为这个身份“无经验”“幼稚”“缺乏历练”。受访者TZ说:“大学生谈创业,讲的大多都是理论知识,这无疑是纸上谈兵。创业过程中很多事情是很难预测的,需要真正创过业的人才会明白。”其次是对就业者身份的解读。综合能力较强的创业大学生在遭受创业失败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同时,他们对就业者身份持有一定程度的偏见。他们将就业者解读为“打工人”,认为这种身份往往意味着不自由、被压制和瓶颈限制。受访者ZJY提到:“每种工作都会有一个瓶颈限制,比如工资,像普通就业者的工资,超过两万元每月已经算是很高了。”最后是对创业者身份的解读。作为有过创业实践的过来人,创业失败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已从创业前的一知半解变为创业后的知之甚多。他们发现,虽然创业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但是,凭借创业者身份还是能够获取更多的关注和资源[5]125。

第二,对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进行多重比较。一是自我身份比较。这是指大学生对自身所拥有的多重身份进行两两比较,但比较的内容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创业者身份与大学生身份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比较。有创业经验的大学生见惯了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物,相比创业之前的自己来说,为人处世更圆滑。受访者SZ谈到:“我创业三年,独自面对各种事务,相对创业前单纯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说,显得更圆滑一些。”另一方面是创业者身份与就业者身份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比较。大学生创业时的物质生活相较于创业前和创业失败后都更宽裕,在此期间养成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难以改变。受访者LJ直言:“后面如果不创业的话,很难维持目前的生活。”二是他人身份比较。这是指创业大学生和未创业大学生进行比较。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是社会动物,具有清楚评估自己价值和能力的动机,但是,缺乏客观评估的手段,常常通过与其他个体的比较来评估和定义自我。[22]当与就业大学生相比,创业大学生一方面承认就业大学生在时间和金钱上的自由受限,另一方面又觉得有份五险一金的稳定工作也令人向往。

由上可知,大学生在经历创业者身份破碎带来的迷惘与不安后,通过身份深度解读和身份多重比较,逐渐明晰创业者身份的意蕴和价值。他们认为创业者身份在人生阅历增长、为人处世能力提升、自我掌握加强、创业资源获取和生活品质提高等方面存在诸多好处,因此,希冀通过创业来继续探索多样化的自我身份的可能,证明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找寻自我存在的意义,对创业活动和经历进行意义升华。在这种认知的作用下,大学生不断回溯自身的创业经历,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激励,疗愈创业失败带来的心理创伤,走出创业失败的阴影。

(三)进退两难: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三重阻碍

走出创业失败阴影的大学生,若想重构创业者身份,仍面临诸多阻碍。扎根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至少面临认知、资源和关系三重阻碍。一是认知阻碍。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项目定位、产品设计、团队组建、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需要创业者具有全方位的创业认知。大学生在创业失败后发现,阻碍其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身创业认知不足。在创业失败修复中期,尽管大学生开展了创业失败学习,但是,他们的创业认知水平仍不能有效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面临创业者身份重构的认知阻碍。受访者ZJ指出:“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人员管理、成本控制,我说的还不是全部,对其中任何一方面不了解,都可能阻碍创业成功。”二是资源阻碍。资源是创业活动的“血液”,创业过程实质上也是资源获取和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拥有者倾向于选择创业成功者,因此,有创业失败经历的大学生再次获得资金、信息等资源,远比初次创业者和社会创业者更艰难。一方面,投资人基于成本—收益考量,不敢或不愿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因信息不对称,获取他人情感与认知信任难,加重了大学生资源匮乏的程度。三是关系阻碍。在关系本位社会中,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及其成败皆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23]。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而言,其创业者身份重构会面临关系阻碍。一方面,在失败偏见社会文化中,先赋性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重要他人,通常会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的行为予以干涉,要求他们守正而非创新,从而制约创业者身份重构;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失败后部分或全部脱离了创业圈,难以建立新的后致性社会关系网络来组建创业团队或获取创业资源,这也约束了创业者身份重构。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面临的三重阻碍并非一成不变,会随主体改变、时间推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不同的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需要突破不同的阻碍。有的大学生在认知层面对创业知识掌握不够,面临认知阻碍;有的再创业获取各类创业资源困难,面临资源阻碍;有的受限于先赋性社会关系网络和后致性社会关系网络,面临关系阻碍。另一方面,不同时段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需要突破的阻碍相异。在创业者身份重构早期,大学生以突破认知阻碍为主,需要接受创业失败事实和获得更多创业知识;在创业者身份重构中期,大学生转而突破关系阻碍,以修复已有社会关系网络或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在创业者身份重构后期,大学生主要突破资源阻碍,为未来可能的创业活动汲取创业资源。

(四)事在人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双向努力

处于创业失败修复中期的大学生,会在增强内在调节和获取外在支持两方面进行双向努力,推动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更好地回答自己“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成为谁”。

第一,入乎其内,增强内在调节。大学生创业失败修复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去直面和理解创业失败经历,以完成创业失败归因和创业失败学习,这属于创业失败修复理论中的损失导向范畴。损失导向下的创业失败者会积极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向家人、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等人倾诉悲伤,在直面和叙述失败的过程中调节情绪,从而对失败事件不再产生负面情绪。[24]322大学生在创业者身份破碎后,如能够在损失导向下进行积极的内在调节,可加快创业失败修复的速度[24]323,进而突破创业者身份重构阻碍。首先,进行合理的创业失败归因。大学生通过主动审视创业过程和结果,努力做出客观的创业失败因果推断,进行合理的创业失败归因,既避免过度归咎于自身因素,承受不必要的情绪压力,也防止全部归咎于外部因素而盲目乐观。其次,进行积极意义建构。通过创业经历复盘和创业失败归因,大学生重新诠释了创业失败的积极意义。在经济意义方面,他们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创业失败成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必要“学费”,放在整个连续的创业历程中来看,不仅微不足道,而且回报率非常高。有受访者说:

其实谁也不想失败,我就是觉得(创业)经历其实很重要,创业失败只是损失一点钱。想开了说,在这个年纪,这点钱根本不算什么钱,因为未来的路还很长。(CYH)

在社会意义方面,他们觉得创业失败就如同一块试金石,能够帮助自身识别出朋友圈中的“狐朋狗友”,这不仅优化了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而且为以后的社会关系网络构建提供了宝贵经验。最后,加强创业失败学习。一方面,大学生从自身创业失败中汲取教训,通过反思和创业失败学习避免后续创业重蹈覆辙。另一方面,大学生会结合自身情况参加一些创业培训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业认知水平和创业能力。受访者ZJY指出:“我创业(失败)的这一段经历,促使我对产品的上游市场跟下游市场做了分析,让我获得了一些谈判能力。”

第二,出乎其外,获取外在支持。一是政府支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深入实施,政府部门积极构建创业失败修复援助体系,不仅给创业失败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贷款代偿,如浙江大学生创业失败贷款10万元以下额度由政府代偿[25],而且给再创业大学生提供贷款优惠、租金减免和创业补贴等支持[26]。二是学校支持。高校作为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重要主体,在大学生创业失败后,可在心理咨询、创业政策宣传、创业平台提供、创业扶持基金申请和创业能力培育等方面提供外部支持。受访者ZCY说:“在鼓励我们再创业方面,学校给予了创业场地免租金、免水电费和提供创业指导导师等支持。”三是家庭支持。在创业失败后,家庭扮演着资金提供者和情感支持者等重要角色,不仅帮助大学生偿还负债,走出创业失败阴影,而且为他们提供再创业资金、人脉等创业资源。四是社会支持。创业失败后,多数大学生能从同学朋友处获得情感慰藉、创业资金、创业指导甚至创业机会,能从专业心理咨询师、律师等社会专业人士处获得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等帮助。综上,4类支持为创业失败大学生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创业资源,有助于突破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所面临的三重阻碍,为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奠定基础。

(五)东山再起: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策略和结果

身份直接影响创业者在不确定和模糊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创业活动就是创业者身份的行动表达[6]126。大学生在突破创业者身份重构的三重阻碍后,会采取3种策略进行创业者身份重构。

第一,大学生采取身份展演策略,实现创业者身份自我再认同。身份展演是指大学生通过展示曾经创业所取得的成就来呈现重构的创业者身份。在身份展演时,大学生有意无意地提及以往创业取得的成就来证明再创业的合理性,打破自我“创业失败意味着没有创业能力,应该选择就业”这一错误认识。通过身份展演策略,身份破碎的大学生有效提升了创业自我效能感,加深了对创业者身份的理解,实现了创业者身份的自我再认同。有受访者说:

在前一次创业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奖项,接受了一些报纸采访,我就顺带推动校园媒体做了更多的宣传,所以我觉得自己还是有能力的。(CYH)

第二,大学生采取身份叙述策略,重新获得创业者身份的他人认同。身份建构的内在核心是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建构,因为个体通过他者的意向和行为来感知自我,引导自我获得他者认同。[27]在重构创业者身份时,大学生通过描述创业失败情境、打磨创业故事并选择性叙述,一方面可以展示自身如何理解创业者身份以及如何实施创业行为,从而获得倾听者的理解和共鸣[10]25;另一方面能够向他人尽可能地展示自己过去创业者身份图像中成功的一面,从而更快、更多地获得他人对自身创业者身份的认同。

第三,大学生采取身份确认策略,发生再创业行为。在自我省思和社会交互中进行的创业者身份确认,让大学生清晰地回答“我是谁”,再次给自身贴上创业者身份的内在标签,激活再创业行为。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的创业者身份认同会驱动目标导向行为。[9]44换言之,身份确认后的大学生更能理解创业者身份的内在涵义,从而在其驱动下采取创业行为,达成创业目标。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的再确认,有利于产生再创业行为,让大学生利用重新确立的创业者身份优势来获得创业资源[6]134,降低再创业的门槛。受访者ZJ提到:“在我第二次创业时,学校提供了很多支持,比如场地支持、法律援助、创业指导等。”

大学生选择性地采取以上3种创业者身份重构策略后,会出现两种结果。第一,大学生采取身份展演和身份叙述策略后,产生再创业意愿。大学生经过身份展演和身份叙述,成功地在认知层面完成了创业者身份再认同,认为自己适合继续充当创业者,但并未采取再创业行为。创业作为需要投入各种资源的风险性活动,经历了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大学生有可能会在大学毕业前,谨慎选择暂时回归到学习、实习中以规避风险,但是,其内心仍然产生再创业意愿,并将创业纳入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有受访者明确说:

我未来肯定是要再创业的,只不过我觉得我应该暂时将脚步慢下来,静下心来,抓住剩余的校园时光,慢慢地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积累足够多的创业资源。(ZCY)

第二,大学生在身份展演、身份叙述后,会进一步采取身份确认策略,发生再创业行为。大学生创业者经过身份展演、身份叙述和身份确认,在认知层面完成创业者身份再认同,并采取再创业行为。从创业折戟到身份确认,大学生在创业失败情境中完成创业者身份重构,重构的创业者身份相较于初次建构的创业者身份更具韧性,赋予他们重回创业领域的勇气。

四、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11位有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经历的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扎根理论,构建了包含7个主范畴和19个初始范畴的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再生机制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本文遵循大学生创业失败修复的时间脉络,对该模型从落入尘埃、反躬自省、进退两难、事在人为和东山再起5个阶段进行阐释,生动地揭示了创业失败情境中大学生创业者身份从“破碎”到“重构”的再生机制。本文赋予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研究更多的情境性和动态性,拓宽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研究的边界,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但是,未来研究可在多元研究方法运用、样本容量扩大和创业者身份重构影响因素的关系探讨等方面继续深耕。本文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3种具体表征。在创业失败修复前期,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因创业失败成本过高和创业失败归因有偏而发生破碎,呈现出身份挣扎、身份隐匿和身份删除3种表征。这些表征的实质是大学生在创业失败阴影笼罩下难以形成创业者身份认同感的自我放弃。第二,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后通过身份深度解读和身份多重比较完成自我调适,但其创业者身份重构会面临三重阻碍。大学生在创业者身份破碎后,一方面对自我多重身份进行深度解读,挖掘大学生、就业者和创业者身份的不同意蕴和价值;另一方面进行自我身份和他人身份的多重比较,从而逐渐明晰创业者身份的意蕴和价值,完成创业失败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调适,并产生重构创业者身份的想法。但是,在创业者身份重构过程中,大学生可能因为创业认知不足、创业资源获取困难和社会关系约束,面临认知、资源和关系三重阻碍。第三,大学生通过内外双向努力突破创业者身份重构的三重阻碍。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开展合理的创业失败归因、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和加强创业失败学习,减轻情绪压力,增强创业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向政府、高校、家庭和社会寻求支持,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构建更好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而通过增强内在调节和获取外在支持突破身份重构面临的三重阻碍。第四,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有3种策略和两种结果。在创业失败修复后期,突破重构阻碍的大学生会采取身份展演、身份叙述和身份确认3种策略,实现自我再认同、获得他人认同和建立再创业者身份优势,最终产生再创业意愿并发生再创业行为。

(二)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预防机制,降低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可能性。首先,通过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应对创业失败的能力。[28]大学生创业失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高校可在创业教育中加入创业失败应对模块,提升大学生应对创业失败的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冷静分析创业失败给经济收入、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主动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来及时止损,尽可能地减少创业失败成本。其次,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创业失败归因。高校和家庭应当积极扮演情感支持者的角色,主动与创业失败大学生联系沟通,帮助他们复盘创业经历,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创业失败归因。最后,政府和社会应当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通过制定大学生创业失败修复政策条款,加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宣传力度,尽可能地减轻大学生因创业失败而遭受的歧视性压力。

第二,构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精准识别机制,奠定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坚实基础。首先,精准识别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原因和表征。高校利用创新创业中心的权限,通过对创业大学生实行自上而下的动态追踪服务,建立创业失败大学生台账,根据创业失败的情绪成本、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综合判定其创业者身份破碎的原因及表征。其次,精准识别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阶段及阻碍。高校应鼓励大学生自下而上地进行自我报告,根据监测系统识别出其所处的创业失败修复阶段,再个性化研判创业者身份重构可能面临的阻碍。最后,精准识别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策略与效果。高校应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综合判定大学生是否适宜单独或综合采取身份展演、身份叙述和身份确认这3种策略,识别出每一种策略背后的可能指向,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做出更为合理的创业者身份重构策略抉择。

第三,构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支持机制,促进创业失败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一是内在调节机制。高校通过创业失败教育,引导大学生构建内在调节机制,提升自我创业失败修复能力。具体而言,高校应积极鼓励大学生在创业失败后采取身份解读和身份比较两种策略完成自我调适,提升心理韧性水平和提高积极意义诠释力度,学会重新认识和把握不同身份的优势和不足,科学评估创业失败所蕴藏的积极价值,为创业者身份重构增添内在动力。二是外在支持机制。首先,高校应增加创业教育的宽度,拓展创业教育的深度,让大学生学习到更多有关项目定位、产品设计、团队组建、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29],打破大学生创业者身份重构的认知阻碍。其次,在现有的政策范围内,高校应积极为创业失败但有再创业意愿和再创业行为的大学生提供资金、场地、培训课程等创业支持,帮助他们打破创业者身份重构的资源阻碍。最后,高校应给大学生提供创业交流、展演的舞台,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创业失败大学生维持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构建新的社会关系网络[30],打破创业者身份重构的关系阻碍。□

猜你喜欢
创业者重构身份
长城叙事的重构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跟踪导练(三)(5)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