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与实现机制

2023-12-13 13:01耿乐乐
现代大学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协同学院主体

耿乐乐

一、引 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亟须加强对现代和未来产业通用技术的研发。解决产教脱节问题、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是满足此次工业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和技术需求的关键。联合高校、行业企业、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建设一批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在2018年9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为了加快发展新工科,要建设一批面向现代产业的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1]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20年7月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标志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正式启动。[2]2021年9月,经过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评审的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名单正式公布。[3]

为促进现代产业学院发展,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一是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通过现实案例,对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与学院职能[4]、人才培养新举措[5]等进行研究。其二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如共生理论视角下的现代产业学院困境与路径研究[6]、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现代产业学院困境与路径研究[7]、现代产业学院文化冲突及其化解路径研究[8]、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法律风险与防范研究[9]等。其三是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模式研究,由于现代产业学院尚在探索和建设阶段,其组织模式相关研究主要从应然出发,对其发展机制[10]、组织属性[11]、制度创新[12]等方面进行探讨。

已有研究对现代产业学院的科学认识以及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这些研究虽然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治理或管理问题,但没有对现代产业学院当前面临的协同治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治理机制。本研究基于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从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现状出发,围绕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基础是什么、协同治理应遵循何种构建逻辑、协同治理如何实现三个问题展开,以期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及协同治理现状

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均具有一定的前期基础,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契合,与行业产业领域龙头企业前期合作成效显著,且初步形成多方参与、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构架。

(一)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概况

现代产业学院瞄准新一轮工业革命前沿产业,从现代产业学院所对应的产业来看,主要有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形成的新型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集成电路、大数据与新材料等属于新兴产业,其对应的新工科专业类型为新兴工科专业;生物医药、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和能源化工属于传统产业转型而成的新型产业,其对应的新工科专业类型为新型工科专业。从现代产业学院对应的产业领域分布来看,智能制造类现代产业学院最多,达11所,其次分别是交通运输、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见表1)。产业分布表明现代产业学院与新工科建设要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相契合。从地域分布来看,现代产业学院主要分布在新兴产业和新型产业比较密集的东部地区,如江苏省10个,广东省7个,这两省的现代产业学院数量遥遥领先于其他中西部省份。

表1 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及其对应产业

数据来源: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及其产业领域信息根据其所在学校官网信息统计。

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现状来看,初步形成了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等不同类型组织共同参与的格局,打破了大学二级学院由单一主体管理的局面。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为进一步构建多方协同治理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现代产业学院初步建立了一批多方参与、功能集约和开放共享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平台,为多方协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现状

多方参与且加强不同参与主体间的联系与互动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共识,一些现代产业学院在实践中正逐步探索多方共治。然而,通过分析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案例发现,其仍然面临一些典型的协同治理问题。

第一,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机理不明晰,导致其协同治理理念尚未完全形成。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及其运行过程中,不同主体对协同治理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尚未形成科学的认识,即现代产业学院为什么要进行协同治理、协同治理的动力来源是什么以及是否具备了协同治理的必备条件等现实问题有待进一步剖析。因此,揭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机理,以明晰其协同治理的现实背景、动力来源和必要条件是形成协同治理理念的前提。

第二,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大学、企业、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跨界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应遵循何种构建逻辑亟须进一步明确。现代产业学院在建设过程中,不同的参与主体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然而协同机制的缺位,致使现代产业学院在传统的单一主体管理体制制约下,出现资源分散、稀缺、闲置和低效等问题,使不同的主体难以发挥资源互补优势,最终导致现代产业学院在卓越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职能的发挥上难以形成合力。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等尚未建立有效的跨界协同机制,面临多方协同长效机制难以形成的风险。如何打破合作偶然性和形成现代产业学院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需要从产教合作系统的历史、现实以及未来重新审视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治理逻辑。

第三,现代产业学院缺少跨组织协同的整体性机制设计。本研究通过分析已经投入运行的现代产业学院案例发现,在不同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跨组织的协同治理机制已经成为参与主体的共识,且在实践中已经进行了一些探索,如建立各方参与的理事会。然而,这些在实践探索中已经建立的协同机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仅能解决现代产业学院在决策、决策执行和利益协调等过程中某一个环节的问题,且具有非常态化、非结构化和临时性等特点,现代产业学院仍然缺乏基于协同治理共同体的常态化、稳定和跨组织协同的整体性机制。决策、决策执行和利益协调等过程均涉及不同类型的参与主体。跨组织协同的决策机制缺失,导致各参与主体在决策过程中职责和权利不清,不利于现代产业学院发展愿景的凝聚与目标的分解;跨组织协同的执行机制缺失,使资源调动与协同困难;跨组织协同的利益协调机制的缺失,容易导致利益分配过程产生摩擦与冲突等。因此,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实现,要从其运行全过程出发,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整体性机制。

总体来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实践涉及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或管理问题,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本研究构建了形成机理—构建逻辑—实现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深入分析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逻辑理路和实现机制,并提出可供实践参考的协同治理结构。

三、形成机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

现代产业学院的形成机理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和把握现代产业学院的形成机理是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分别从形成背景、参与主体和组织职能3个方面分析现代产业学院的形成机理。

(一)产教融合一体化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现实背景

从各个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目标定位来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遵循产业发展逻辑,是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如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之一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以服务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储能、智能装备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为目标。[13]现代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撑,发挥高校与产业各自的优势,联合建设支撑和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产业学院,能够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

从学科发展逻辑来看,旨在瞄准未来产业发展并带动传统工科转型升级的新工科建设催生了现代产业学院。我国的工程学科正处于从适应产业发展到引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工程学科知识生产的跨界互动与重构正在加速,现代产业学院作为获取产业界前沿知识的窗口将有力推动新工科建设。如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提出以服务学科建设为宗旨,与京东方、阳光电源等龙头企业跨界互动,了解并获取产业界最新动态。[14]

从人才培养逻辑来看,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刺激了现代产业学院的诞生,传统的工程人才培养存在产教衔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这些顽疾的破解需要探索新型的产教融合组织形态。现代产业学院可使产业界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度。如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合作举办科创营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与商业思维,将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到超越书本的知识与技能[14]。

无论是从产业发展逻辑、还是从学科发展逻辑或人才培养逻辑来看,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15],然而,产教融合一体化过程涉及两个完全不同系统的协作与融合,单一主体的传统管理显然无法满足产教融合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协同治理成为这一背景下的必然选择。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处于实现产教融合一体化的历史阶段,处于教育治理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场域中,因此,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

(二)主体多元化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动力来源

现代产业学院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或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不同的参与主体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共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的新型产教融合组织形态。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高校、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如西南交通大学-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见图1),各参与主体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图1 西南交通大学-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学院参与主体及职能示意图

数据来源: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常州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案例推介[EB/OL].微信.现代产业学院.(2023-05-19)[2023-06-02].https://mp.weixin.qq.com/s/kLutX-e7rAx7uX5Mamd1jA.

第一,大学是现代产业学院最重要的参与主体。现代产业学院最主要的目标在于促进产教融合,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现代产业学院各参与主体中,只有高校将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职能,目标与职能的一致性原则决定了大学是现代产业学院最重要的参与主体。一方面,大学是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均发挥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大学还为现代产业学院的科学研究提供必备的研究资源,包括科研人员、科研设备和科研平台等。

第二,企业是现代产业学院的主要参与主体。企业参与是现代产业学院最重要的特征,离开了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将失去建立基础。企业为现代产业学院提供资金、研究问题、实践机会与研发平台等,为学生提供企业文化与企业导师等。现代产业学院为企业带来的利益包括提供潜在人才库、技术研发、市场机遇、企业形象宣传与产品营销等。

第三,现代产业学院离不开政府的参与。政府的直接参与方式主要包括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中介体系完善与建立和通过设立相关项目并提供资金等;间接参与方式主要包括政策引导、健全法律法规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等。政府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其一是通过培养产业人才来支持政府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其二是支持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新工科建设为政府产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16]

第四,科研院所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参与主体。我国科研院所数量众多,主要从事重大前沿基础型研究和应用型研究,研究内容与当前或未来产业发展及企业需求密切相关,旨在通过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推动整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科研院所能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前沿性的技术支持,包括先进实验条件和高水平技术指导等。科研院所也能够利用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合作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创新、推动技术产业化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第五,行业协会参与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行业协会能够通过信息沟通和交流,加深企业与大学之间相互诉求的了解,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双方可持续的深度合作。其次,行业协会作为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的中介力量,有利于通过沟通协调提高企业参与多方协同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行业协会能够提供参与主体所需的当前和未来的信息及必要的技术指导。

主体多样性、多元化和异质性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要求,成为其协同治理的动力来源,同时,协同治理有利于各方形成共识,从而维护现代产业学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和共同发展的原则。

(三)职能多维化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充要条件

多维化的职能既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条件,又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结果。本研究通过对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相关资料分析后发现,现代产业学院的主要职能包括人才培养、合作研发、技术转移、创新创业教育和产业培育等,如前文图1所示。

第一,人才培养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核心职能。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现代产业学院建立的根本目的,这要求现代产业学院必须以人才培养为首要职能。现代产业学院必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参与工程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企业或产业需求的全面衔接。

第二,合作研发是现代产业学院不可或缺的职能。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和行业协会等多个主体的参与,为合作研究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在合作研发过程中吸引学生参与,使合作研究能够服务于人才培养,实现科教融合发展。合作研发使企业获得核心技术并推动产业发展,而高校获得研究资金、拓宽研究领域并推动科学发展。合作研发使高校的科学研究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第三,技术转移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职能。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现代产业发展联系密切的现代产业学院是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探索。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现代产业学院能够承担技术转移与转化的职能,促使大学和科研院所创造的知识由科学场域向商业场域转化[17]。现代产业学院单独或与其他技术转移机构合作在技术转移转化中可发挥以下作用。对相关技术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加工;进行技术集成与二次开发;提供中试、工程化等设计服务,测试分析服务等;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培训与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提供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等。

第四,创新创业教育也是现代产业学院的重要职能。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一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组织模式,有利于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解决师资、实践机会和资源不足等问题。企业参与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平台、创业机会和文化等。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可根据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目标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制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大学、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可以合作实施创业培训项目。

第五,现代产业学院还承担产业培育职能。为实现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必须联合行业协会、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共同引导资源聚集、推动制定行业标准、瞄准产业需求、制定产业规划以及构筑产业技术生态链,促进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可以利用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优势,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调节推动作用,在遵循产业技术生态形成与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为产业培育提供良好的技术和环境,形成结构优化的产业技术生态链。因此,培育以发展先导性、全局带动性、创新依赖性和较高成长性等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18],是现代产业学院必须承担的职能。

职能多维化既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原因,又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职能多维化,为协同治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协同治理依赖于多维度的职能结构,即职能多维化产生了协同治理的需要。另一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立体化的职能维度需要众多参与主体协同治理以实现职能协同。只有实现协同治理,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的各项职能。

四、构建逻辑: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逻辑理路

形成机理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协同治理的前提,而现代产业学院的构建逻辑则指明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历史必然性、现实需要和未来趋势。

(一)历史逻辑:产教系统从组织化、松散组织化到重构组织化

从产教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经历了从理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产学结合、产学合作、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到产教融合等阶段,这一发展过程始终贯穿产业界作为参与主体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思想和意识。加强产业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过程是一个组织化、松散组织化到重构组织化的过程。因此,多方协同治理的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实现产业界深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型组织具有历史逻辑必然性。

要充分理解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理论意蕴,就需要对历年来产业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进行整体性回顾。在计划经济时代,高校人才培养强调理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生产实践成为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政府统筹安排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产业界生产劳动,通过政府统一组织的方式,采取“组织化”的逻辑进路,是由政府作为推力自上而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学结合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高校和企业自发寻找合作机取代了原来的政府统一组织的方式,产业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遵循了“松散组织化”的逻辑进路,制度的变革使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逐渐式微,使得高校人才培养面临与生产实践脱节的困境。随着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界需求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消解产业界与教育界多元利益冲突,实现产教融合发展成为多个主体的共识。因此,建立能够凝聚各方利益和诉求的共同体成为必然。多个主体协同治理的现代产业学院这一共同体能够实现各方的利益诉求,其背后是使各个主体共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重构组织化”的逻辑进路。

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19]、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20]、上海大学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21]、广东工业大学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学院[22]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进展来看,产业界的参与积极性明显提高,企业寻求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政府重视程度和支持程度空前提高,而现代产业学院成为凝聚各方利益和诉求的共同体,其本质是不同参与主体“重构组织化”以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二)现实逻辑:产教合作从单一主体管理协同到多方协同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在现代管理主义的影响下,现代大学和现代企业普遍实行以绩效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无疑提高了大学和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然而,由于产业界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具有绩效难以衡量的特点,导致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足。同时,高校与企业的价值冲突导致各参与主体面临战略协同、组织协同、机制协同、资源协同和文化协同等挑战。为了应对协同管理中的挑战,校企双方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最终阻碍了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效模式的形成。从现实需要来看,现代产业学院亟须从管理协同走向协同治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异质性不断增强,原来计划经济时代社会各部门的整体一致性逐步解构,针对这样的社会转型,产学合作最先实践探索的是管理协同模式。产学合作的管理协同模式以“契约—遵从”为主要特征,以效率为中心,一般由单一管理主体(高校或政府)作为责任主体,以契约作为协调产学部门的工具。然而,随着高校、政府和企业等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观念多元化和产学鸿沟复杂化,单一管理主体已经无法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管理协同模式使产学合作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高度的复杂性。因此,新工科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必须避免走产学合作的老路,实现从单一主体管理协同到多方协同治理的迈进。安塞尔(Chris Ansell)和加斯(Alison Gash)认为,协同治理是多种利益相关方以共识为导向的集体决策过程。[23]艾默生(Kirk Emerson)等认为协同治理是跨界实施公共决策和管理的过程。[24]协同治理模式以“信任—契约”为特征,以公平为中心,一般由多个主体共同作为责任主体,强调高校、企业与政府等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与互动。协同治理模式采用横向的权力结构代替科层化的权力结构。[25]与管理协同相比,协同治理是一种行为主体之间通过自主表达、协商对话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权力来源多样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密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是协同治理的典型特征。现代产业学院是实现产学合作从管理协同向协同治理的有利契机,只有实现这一理念转化才能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满足产教融合和新工科建设的战略要求,才能达到各个利益主体的良性互动与多向互构。

目前,多所现代产业学院已经尝试构建了由多个参与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架构,以实现各个参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多向互构。如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构建了由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联合组成的理事会,并在此架构下组建了由各方参与的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团队和管理运营团队等[26],使相关利益主体均能参与管理;重庆邮电大学工业互联网学院构建了大学、园区、企业协同共建的整体架构,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格局[27]。

(三)未来逻辑:产教系统跨界治理与跨界融合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是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窗口。在教育治理场域中,产学合作实践界所形成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集中呈现了这一新型组织的价值追求、治理理念与路径选择,展示了对未来产教融合的理想构造。面向产业需求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以企业、高校、政府、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等共建协同治理共同体演绎了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跨界治理与跨界融合的发展逻辑。

现代产业学院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异质性决定了其跨界治理的属性。现代产业学院跨界治理就是要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构建一套相互协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结构,协同解决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运行问题。法治是现代产业学院不同类型组织跨界治理的基石,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法治化,既包括治理理念的法治化,也包括治理体制机制和治理路径的法治化。在协同治理共同体中,明晰责权、避免冲突和化解矛盾,都离不开法治功能的发挥。现代产业学院还具有跨界融合的属性。工程有其自身的工程周期、工程流程和工程规律,产业界必须遵循工程逻辑[28];高校学科与专业设置往往按照知识逻辑而设置,造成了工程逻辑与知识逻辑之间存在鸿沟,这种鸿沟并非不可弥合。以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为目标能有效统筹工程逻辑和知识逻辑,即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是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职能发挥的焦点。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主体结构构建,使不同主体之间的界限模糊,交叉互动成为常态,实现不同主体的系统耦合,才能形成合理的未来协同治理共同体技术路线。

通过分析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实例发现,由于政策层面的要求,跨越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协同治理机制正在逐渐建立,即跨界治理正在逐步推进。同时,现代产业学院的建立也推动了高校内部跨院系整合以及与外部跨组织治理机制的完善,如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调动了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等学院的参与,推动了院系之间的协同合作。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还推动了政府部门跨部门合作,如现代产业学院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现代产业学院的评审均实现了各级教育部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的合作。然而,目前的现代产业学院要实现完全的跨界治理以及未来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跨界融合仍然任重而道远。

五、实现机制: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机制构建

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表明,实现各参与主体有责、各参与主体尽责、各参与主体共享成果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需要各参与主体共同构建多层次结构性机制、多阶段过程性机制和多元化协同性机制。

(一)协同治理共同体的结构构建:多层次结构性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构建意味着其组织结构要从传统的院系科层制转向协同网络制,从而实现由高校的管理协同到多主体的协同治理。

多元主体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结构的第一特征。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结构的中心是各个主体共同组成的委员会。这种委员会做为中心的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委员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地位,负有学院未来发展战略、协调各方行动的使命,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顶层设计者;另一方面,委员会还要发挥动员社会各种力量的作用,尤其是要利用各主体内部的力量来完善治理网络,以实现委员会强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

高校负责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结构的第二特征。高校作为协同治理共同体的核心节点,因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协同治理中承担核心责任。第一,高校负责协同主体委员会的战略决策执行和现代产业学院的具体运行,包含正式与非正式制度设计、运行规则制定等。第二,现代产业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职能,高校对于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负有绝对核心责任,需要不断探索能够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模式和机制。

各方协同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结构的第三特征。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占有方和分配方,应通过政策导向激发其他主体参与多方协同治理的能动性。行业协会在共同体中能够作为政府、企业和高校相互沟通的桥梁,提高协同治理共同体的聚合力。

协同治理共同体的结构可通过构建多层次结构性机制来实现,结构性机制是为实现跨组织协同而设计的正式架构。结构性机制的作用在于凝聚参与主体、共享信息、做出决策、执行决策和协调监督等,这就需要建立能够涵盖所有参与主体的协同组织机构,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决策、执行决策和协调监督等过程,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合作风险,使不同类型的主体之间以及主体内部实现协同[29]。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结构性机制主要包括:决策层、执行层和保障层。决策层主要由决策机构构成,统筹学院整体发展战略的制定和重大事项的决策;执行层主要由平行或纵向执行机构或执行体系构成,主要负责决策机构重大决策和计划的落实和执行;保障层主要由保障机构构成,主要服务于决策过程和决策执行,发挥智囊团或参谋建议的作用。例如,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构建了由各参与主体联合组成的理事会,构成了决策层,是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咨询、协商、审议与监督机构。理事会的主要任务是咨询和审议大数据学院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协调各方关系、聚集优势资源、引导学院各项事业快速发展[30];理事会下设院长、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管理运营团队和各参与主体相应协调部门等,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策,并将决策转化为各参与主体相应部门可执行的具体任务,从而形成现代产业学院的执行层;在保障层方面,构建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初步构建了多方协同治理的结构性机制,但是,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保障性机制层面还应建立有利于各方合作的机构。

(二)协同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塑造:多阶段过程性机制

各参与主体尽责,就是以协同治理为理念,设计各个主体能够共同参与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现代产业学院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作用,形成治理合力,促进现代产业学院治理目标的实现。

共同体意味着责任,各个参与主体尽责的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构建有利于治理过程塑造的治理机制。第一,在体制维度构建整体性治理框架。明晰参与主体的责任,明确其分工,避免责任与分工不清楚和责权不对等;建立垂直管理与横向协作相结合、经纬交织的治理网络,实现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的集体行动。第二,在内容维度构建“法治—德治—自治”协同机制。法治机制的目的在于明确参与主体的责权,促进协同治理“公”与“私”的有机统一;德治机制的目的在于通过参与主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实现合作与协作,实现协同治理的现实性秩序与境界性秩序的相互促进;自治机制的目的在于提高现代产业学院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实现协同治理参与性与合作性的有效契合。第三,在治理平台层面构建多样化的参与与合作平台。构建协同治理实体平台和“互联网+协同治理”平台,促进参与各方的合作和协商。

协同治理共同体的过程塑造需要多阶段过程性机制,主要侧重于如何实现协同的程序性安排。过程性机制的主要作用是确定任务、制定程序、确定议程和保障政策效果,如应对跨界问题时的议程和决策程序。从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产业学院建立了各方参与的理事会,但是,很多理事会是一种松散的组织结构,缺少相应的制度和程序作为支撑,同时,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很多临时议程和决策,需要设置相应的过程性机制来推进学院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多阶段过程性机制包括议程确定、方案制定程序、决策程序、决策执行程序与结果评估程序等。议程确定主要包含协商总体工作安排,取得共识;方案制定程序包括研讨、方案审议和方案出台的过程;决策程序主要规定了决策的过程以及不同主体在决策中的权利和义务;决策执行程序包括各参与主体启动实施方案、落实方案和完善方案的过程;结果评估程序是对方案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以确定下一步行动的过程。

(三)协同治理共同体的利益分配:多元化协调性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可通过治理体系的统筹安排,形成多元主体价值差异化取向下的一致性利益共识,最终实现利益分配从排他到各参与主体共享。因此,在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中,必须以共享为理念创新利益分配制度,在确保现代产业学院整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获取个体利益,最终实现善治。

面对现代产业学院多元参与主体价值取向多样化的现实,需要明确利益是什么、利益共享机制是什么、利益共享带来什么3个基本问题。利益是什么包括整体利益和各参与主体利益分别是什么,即整体和各参与主体能够获得的利益内容,现代产业学院的产出包括复合型人才、科学技术、科研平台、资金与关系网络等。在共享内容方面,现代产业学院要以发展性为原则,推动利益输出在数量和质量维度上不断突破,使各参与主体共享更多的发展红利。在利益共享机制构建过程中,需要在多元化参与主体共同受益情况下,通过“表达—履权—分配—再分配—相容”的程序,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责任共同承担的多元主体利益表达、决策参与、利益分配与再分配等机制,实现整体利益与参与主体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现代产业学院需要构建以认同性为理念、在促进各参与主体自身发展的同时形成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中利益协调作用的发挥要求构建多元化协调性机制,同时制定公正、公平、合理的制度规范,以保证参与主体间利益表达、利益分配过程、利益分配结果的程序性、过程性和结果性公正。从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现代产业学院[31]、吉林建筑大学亚泰数字建造产业学院[32]和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33]等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现状来看,由于处于实现协同治理的初始阶段,这些现代产业学院多元化协调性机制尚未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尚未建立。但是,一些现代产业学院,如河南科技大学智能装备制造现代产业学院[34]、安徽工程大学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35]等在机制设计中初步构建了多方参与的多元化协调性制度或机制。在未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多元化协调性机制构建需要引起重视,为现代产业学院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的构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协同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治理核心。在共同体中能充分实现个体的潜能[36],以协同治理共同体为理念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重构了传统产教融合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式。结构性机制、过程性机制和协调性机制三者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机统一。其中,结构性机制是过程性机制和协调性机制赖以运行的前提,而过程性机制和协调性机制是结构性机制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且三者之间在运行实践中需要不断调适。□

猜你喜欢
协同学院主体
初等教育学院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院掠影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协同进化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