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素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教学思考与实践

2024-01-05 05:34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周雪亮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20期
关键词:脚印长方体长方形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周雪亮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梳理教材发现,“认识图形”呈现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学习线索,通过“面在体上”从长方体到长方形,认识了长方形的特征后再回到长方体,进一步刻画长方体,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学习路径。

生活中学生经常能看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形状,这节课学生的问题是什么?除了让学生认识这些平面图形,还应该获得些什么呢?为此,我对一年级13班的36名学生进行了一对一访谈,了解学生是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是否能对变式图形进行识别,能否想象到与平面图形对应的立体图形。

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对于图形的识别较多依据标准图形,对于细长、矮胖、斜置的变式图形的识别有困难,出现漏选和错选的现象。

学生可以找到三角形与三棱柱、圆与圆柱、正方形与正方体的联系。对特殊长方体缺少关注。由于三棱柱没有学过,学生对其比较陌生。为此,本节课进行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原型感知——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平面图形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数学绘本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孩子,引发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方方正正的”“长长的”“圆圆的”等词语的描述让学生展开想象、推理,初步感知“面在体上”“面从体来”,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面图形,沟通现实空间和图形世界之间的联系,借助原型直观感知平面图形。

片段一:想象推理,初步感知

绘本: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立体图形王国,里面有很多的立体图形。

师:图1都有哪些立体图形?我把它们请出来。

图1

1.出示球、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贴黑板上)

生:有球、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圆柱

师:这些都是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

绘本:看,它们多开心啊,跑着跳着翻滚着,地上留下了一个个不同的脚印。球在立体图形王国里总感觉自己与众不同,有点孤单。球种了一块西瓜地,它多希望能有小伙伴帮它一起施肥、浇水、除草、抓虫……一天早上,来到西瓜地里的球惊呆了,不知道是谁,把西瓜地里的杂草清理得很干净。“这是谁做的好事呢?”这时,球突然看到地里有一个脚印。“这儿有个方方正正的脚印。会是谁呢?”球继续寻找着线索,哎,又发现一个脚印。球:“还有一个长长的脚印!”

2.猜一猜

师:可能是哪个立体图形呢?

生1:可能是正方体,正方体有方方正正的面。

生2:应该是这个长方体,它既有方方正正的面,又有长长的面。

小结:刚才同学们进行了推理,两个脚印可能是不同的立体图形留下的,也可能是同一个立体图形留下的。其实,这两个脚印是同一个立体图形留下的,因为长方体就是球要找的小雷锋。

绘本:长方体说:“能帮助你我特别开心,大家都是好朋友!”

3.想象

师:借助之前的经验,同学们发现这个长方体能留下两个不同的脚印,那其他的立体图形又能留下什么样的脚印呢?请你静静观察桌子的立体图形,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把脚印留在这张纸上,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动作表征——从立体图形上“剥离”平面图形

从立体图形上“剥离”平面图形,一般采用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建立平面图形的表象。本节课,教师采用描一描的方法,并有如下思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指的是平面图形的形状,印在纸上的图形更多的是从视觉角度直观感受到图形的形状。而沿着立体图形描图形的过程,不仅能从视觉角度进行感知,还让学生经历了直边与曲边,边的长短、角的大小的动作表征,对图形有更直观的感知。

片段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学习材料:一般长方体、特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1.学习要求

(1)请你在纸上描出立体图形的脚印。

(2)音乐起开始取脚印,音乐结束停止取脚印。

(3)描之前先想一想,描出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描完后看看和你想的一样吗?

2.全班交流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描的图形?请你介绍一下,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取下来的?

生1:这个图形是我从正方体上取下来的。

生2:这个图形是我从长方体的正面取下来的,这个图形是我从长方体的上面取下来的,这个图形是我从长方体的侧面取下来的。

师:你请同学们猜一猜,你描出的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取下来的?

生1:(三角形)请大家猜一猜,我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取下来的?

生:三棱柱上取下的。

生2:(圆)请大家猜一猜,我这个图形是从哪个立体图形上取下来的?

生:圆柱上取下的。

三、图形表征——“分类、分析、表示”平面图形

分类、分析和表示是认识图形的三个主要工具。在大量感知不同形状、大小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分类、分析,把感知经验适度上升到抽象层面,以“标准图形”作为每种图形概念的表征,用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把握相关概念的本质。刻画图形离不开对图形的“表示”,将三维图形表达在二维平面上,三维和二维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形成的重要方面。

片段三:分类命名,凸显本质

1.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些图形(见图2),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每类图形都长什么样啊?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图8

图9

图10

师:请一个小组代表来分分类,说说每类图形长什么样。

生1:我分成两类,这些图形是直边图形,这些图形是曲边图形。

生2:我分成三类,这些图形没有角,这些图形有三个角,这些图形有四个角。

生3:我分成四类,这些图形长长的(长方形),这些图形方方正正的(正方形),这些图形有三个角(三角形),这些图形圆圆的(圆)。

2.命名

贴图,板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3.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

师:我们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叫平面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师:仔细观察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生1:平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几个面。

生2:立体图形是鼓鼓的,平面图形是平平的。

生3:立体图形是立着的,平面图形是扁扁的。

生4:一个立体图形是由不同个平面图形围成的。

生5: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部分。

师:同学们找到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和联系,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

四、表象表征——操作、推理、想象中建构平面图形

通过部分想象整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面图形的表征,发展空间观念,体现以几何想象和应用思想推进图形建模的过程。

片段四:变式图形,深入构建表象

绘本:球很开心,它邀请立体图形王国的朋友们一起开了一个无比快乐的西瓜Party,又留下了一个个不同的脚印。

师:请你想象一下,地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

(一)搭一搭

学习活动:

1.选择磁力条,搭2个平面图形。

2.先想一想它的样子,看谁搭的平面图形与众不同。

3.搭完后在小组内说一说。

(二)认一认

生1:这不是长方形,上下应该选两个一样长的插条。

生2:这是长方形,上下有两个长长的边,左右是两个短边。

生3:这不是长方形,(调整角度)这样才是长方形。

生4:这是正方形吗?

生5:这是正方形。(旋转图形)师:旋转后,图形的形状没有变。

生6:这是三角形吗?

生7:这是三角形,它们都有三条边,三个角。

5.圆

生8:为什么搭不出圆的啊?

生9:小棍是直的,圆是曲线。

小结:同学们,你们创作出这么多大小不同、位置不同、形状各异的平面图形,看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已经深深印在你们的心里了。

(三)猜一猜

1.想象

师:如果继续往下搭,猜一猜可能是哪个平面图形?

生1:可能是三角形,因为有一个角。

生2:可能是长方形。

生3:正方形。

师:有的同学想象是三角形,有的想象成长方形,还有的想象出正方形,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2.拼搭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能通过图形的部分想象出整体。

(四)故事

绘本:球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从此,立体图形朋友一起学习,一起劳动,和谐、快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小结:上学期我们认识了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又走进图形的另一个家族——平面图形的世界,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板书:认识图形)

生活中,你能找到今天认识的平面图形吗?

五、总结与反思

1.整体把握知识结构,聚焦素养,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贯通“认识图形”的知识结构,在大观念下进行单元整体设计,原型感知、动作表征、图形表征、表象表征,为学生后续学习图形积累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意识和空间观念。

2.关注学生“真问题”,尊重认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

以学论教,通过学情调研关注学生的真问题,变教为学。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失败、反思、调整等,这是积累活动经验和思维经验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过程。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反思者和知识的加工、创造者转变。

3.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激发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在绘本推理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喜欢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乐于与人相处……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

猜你喜欢
脚印长方体长方形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我爱长方形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奇怪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