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在更大的时空中实现“五育融合”
——北京四中乡村社会实践课程的构建

2024-01-09 12:39北京市第四中学秦福来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3年17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北京市第四中学 秦福来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核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育的关键阵地,如何探索目标与任务的实现路径,需要我们对“五育融合”课程的开发有更清晰的思考与更坚实的行动。

长期以来,教育被狭义地理解为学校教育,五育并举也多是在学校范畴内进行的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简单拼凑叠加。实际上,教育不仅包括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主的特殊的认知活动,还应包括以获得直接知识、检验间接知识为主的真实的实践活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在特殊的认知活动与真实的实践活动中有机统一来实现,这就需要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实践“五育融合”。其中,加强实践育人,加强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践的联系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主要方向,也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路径。

如何以实践育人为纽带将“五育融合”落到实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拓展综合实践渠道作为构建全面培养体系的关键导向,这与北京市第四中学一直以来坚持的实践育人目标与行动高度一致。

一、课程设计:立足乡土中国,系统体现五育素养

本着让都市学生理解乡土中国,激发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学校利用每年的高考周,组织高二年级全体学生,按志愿成立近20支乡村社会实践分队,分赴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若干乡村中小学校,这些实践基地学校是由家校社协同选定、管理保障,志愿队学生与当地的学生同吃住,全天候全景沉浸式地开展支教、助教、乡村社会调查、农事劳动等实践。各分队都会在行前认真进行活动动员、方案设计与人员分工;在活动期间,每天按计划开展实践任务并撰写日志、交流分享;活动结束后,完成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总结或调研报告,制作宣传海报、视频,在年级开展总结分享,并精选文章编印实践文集等。通过对历届校友的抽样调查,乡村社会实践已成为学生印象最深刻、最受欢迎、最有意义的活动课程。

以五育融合为视角,乡村社会实践课程以其独特的时空环境与实践内容作为融合的纽带,具体体现在:就乡村社会实践的课程性质而言,本身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劳的综合育人价值(见图1)。通过外出实践、出力流汗,学生能接受锻炼、提高认知、磨炼意志。德智体美劳分别指向价值与行为、知识与思维、运动与健康、感性与审美、劳动与技能等维度,这些方面在实践中都能得到培育和提高。

图1 基于五育融合的乡村社会实践课程逻辑框架

图2 “五育融合”与“三全育人”的关系

就学生的素质结构而言,学生在乡村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品德、智慧、健康体质、活动意趣、生活自理能力等都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素养要求对应,课程的每一个环节、内容都有对应的五育维度,环环相扣、彼此补充、相得益彰(见表1)。

表1 乡村社会实践各环节对应的内容及五育素养

二、课程实施:围绕三全育人,探索五育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通过十几年的乡村社会实践课程的实施,笔者逐渐认识到“三全育人”是引领五育融合走向深度实践的手段和渠道。

(一)注重全员育人

每一个参与乡村社会实践的人都是教育者,同时也会成为被教育者。不仅学校中的教职工有育人的职责,家长、学生、社会也会成为某一时段或某一事件的教育者。例如,我们会邀请家长参加行前仪式与活动后的总结会,一起感受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能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给予孩子更大的鼓励与支撑,有助于形成家校合力。学校也会请乡村学校安排学生做实习班主任、辅导员或实习教师,在当地教师的指导下,体验教育的差异,感受为师的不易,并收获传道授业解惑的快乐。组织学生到村民家中拜访调研,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向学生传授农业劳动的经验与技术,这对学生理解农村民生、认识农业生产、感受劳动者的坚韧品质、体会农事劳动之美,都是非常必要的教育资源。学校鼓励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授课、调研、农事劳动等任务,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的意识。学校把教师、家长、村民等都纳入课程实施过程中,深入挖掘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有助于五育融合的教育点,统一形成对学生成长的正向影响。

(二)注重全程育人

课程设计既要满足学生短期的发展需求,也要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乡村社会实践不仅是完成学分、增长见识、体验劳动,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树立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日后为振兴国家、立志成才的种子。在行前,学生自主确定自己的志愿分队并邀请领队教师,主动与实践基地学校进行沟通讨论,形成活动方案,在领队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一起策划行前动员与家长会,分组认真准备调研课题;在实践中,师生与当地学生同吃同住同实践,本着“事事有人做,时时在做事”的原则,从每天起床后的宿舍内务整理检查,到出操锻炼,再到听课上课或外出调研,以及组织当地学生的课后活动,一直到晚间的总结分享,都有细致的安排设计,学生在其中累并快乐着,这种全天候全景沉浸式的实践过程,每件事、每一刻都是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不同维度上的锻炼。行后,年级及时召开总结会及评优,进一步凝练实践价值,刊印实践文集,延伸教育效果,完成教育过程的闭环。

(三)注重全方位育人

实践育人具有生成性的特点,它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内容,全方位地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成长中。如行前准备中,注重对学生开展待人接物的礼仪教育,保持学习者的心态,让学生学会与人平等融洽地沟通,尽快适应当地生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要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不抱怨、少评价、不提不切实际的意见。实践期间正值北方麦收时节,组织学生参与农事劳动,感受丰收的喜悦并体验农业生产的进步。在确保出行安全的前提下,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驻地附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习参观,或选择合适线路组织学生进行乡间采风,为建设美丽乡村开展研学调查,学生在锻炼身体和意志品质的同时,感受乡村风情和田野风光。因此,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实践内容与体验,这也是五育融合深度实践的重要体现。

乡村社会实践课程也在深刻改变着领队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动,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五育融合观念,并在此指导下更好地策划和组织乡村社会实践活动。这其实也是学校“以人育人,共同发展”教育理念的最好诠释。

三、课程评价:倡导多元评价,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一)立足实践过程的表现,给予学生积极反馈

乡村社会实践不同于课内的学习,它的实践效果会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学生的性格、能力特点各异,对实践任务的认识与执行层次也会有主客观的差异,这些都无法用量化分数来片面评价。因此,课程评价需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实践积极性,从学生个体纵向发展的角度,注重对其实践过程的观察和记录,如领队教师可从德智体美劳等不同素养维度,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尽量减少学生间过多的横向比较。

(二)尊重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实现全方位的评价

乡村社会实践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参与主体除实践的学生外,有领队教师、家长、学生、当地学校的师生等,这些主体都会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有所观察(见图3)。因此,在课程评价时,要尽量参考每一类参与主体的意见,对此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开展。如实践结束前,请当地教师给学生写实践评语,对其表现进行中肯评价;使用问卷调查或写留言本的方式,请当地的学生参与调查或留言;通过小组总结会的方式,开展同伴之间的互评;邀请家长在此期间写封家书,表达对孩子外出一周的情感牵挂及成长变化的感受期许;还可以通过撰写实践总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上述评价方式和手段,目的都是要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看到自己在实践中的发展变化,并用心将这些评价整理出来,成为见证自己积极参与实践的重要资料。

图3 参与实践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三)做好延续性,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

乡村社会实践结束后的表现其实才是五育在学生身上持续融合反应、逐渐发挥作用的开始。有许多学生通过实践,内心已经种下了责任担当的种子。很多学生会在第二年高考结束后,选择回到实践的学校,再去看看那里的教师和同学,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也有很多学生会坚持利用假期到有需要的乡村学校开展义务支教,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延伸效果。在这里引用一段学生写的话:

“我和七(3)班的同学们约好,一年后,我会回来找他们。六年之后,我二十三岁,我会去乡村支教,三年,五年,都好。只要她需要我,我便没有资格离开,哪怕只在一个小村子里教书呢,我也能感觉到我的存在是有意义的。我曾困惑,我学习很用功,但我并不知道为什么,我只知道要努力,但之后的一切之于我没有意义。现在我明白,我努力,因为我承受着命运的眷顾,我被这个时代选中,我便要成为这样的人,我是四中的学生,这便是我的义务。”

这个学生在第二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后,实践了她的承诺,回去看望了那些同学,并又参加了清华大学前往湖北一所小学的暑期支教活动。有个在2013年参加乡村社会实践的学生,在毕业后的十年里,一直都在关注当年实践的学校——河北唐县白河中学的发展,他利用自己平时做乐队的收入,不定期地为那里的孩子送去所需要的文体用品。类似的事例很多,都让笔者从中深刻体会到了乡村社会实践课程在实现五育融合中的价值,因为它指向的不是一个项目、一场活动、一门课程,而是指向人全面长远的发展。

四、结语

费孝通先生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地,这也是我们多年坚持为学生构建一门可以深入乡村的实践课程的初心,让学生能在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去成长,从中明确自身的角色与责任,致力于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育人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