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鱼鸭同塘立体式生态养殖模式

2024-01-10 22:28王新叶
水产养殖 2023年3期
关键词:鱼种池塘水体

王新叶

(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山东 滨州 256606)

滨州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水产养殖面积较大,水产品丰富。目前,池塘养鱼、养鸭的单一养殖模式较多,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单独养殖1 个品种的成本和病虫害逐年增加,养殖风险也随之增加。为降低养殖成本和养殖风险,提高养殖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鱼、鸭同塘立体式养殖模式被逐步推广,该模式符合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方向,可减少饵料投喂量,减少病害,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该模式的主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1 设施条件

池塘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周围无遮挡、无污染源,光照时间长、水体清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塘面积以3 500~5 500 m2为宜,池底平坦并保持10 cm 深的底泥,池水深保持1.5~2.5 m,修筑加固池埂。在鱼塘边选择地势较高处以坐北向南的方向搭建鸭棚,面积在350~450 m2,用围网在池塘和鸭棚之间设置鸭群活动场所,在离地面1.5~2.5 m 处搭建平台,有利于鸭平缓的进入鱼塘。

2 鱼类养殖管理

2.1 清塘消毒

消毒清塘是鱼类养殖的关键。可利用冬季或春季干塘的空闲时间暴晒,使池塘底泥松软、干燥,大量的有机质被分解,有效清除了有毒还原中间物,使底质得以改善。在放苗15 d 之前,每667 m2水深100 cm 用120~150 kg 生石灰,于塑料桶内加入适量水混合搅匀后,于池塘及塘埂周围泼洒。

2.2 鱼种放养

鱼、鸭混养池塘养殖对象以鲢、鳙等滤食性鱼为主,其苗种选择信誉良好且有国家水产苗种资质的厂家。个体质量为60~100 g,鳞片无损伤,体格健壮,规格整齐,体色光泽亮鲜,不携带病毒且游态平稳。混养池塘选择的鲢背部为浅灰色,腹部周围见银白色,鳙则选择身体有很浅的黑斑纹,且通体有较淡的金黄色。

在北方,鱼苗放养时间一般为4—5 月份,自然水温>18 ℃,并选择在晴天阳光充足的时候放养。放养前,先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 min,预防鱼体受伤或携带寄生虫和其他病菌。放苗时,应保证氧气袋的水温和养殖塘水温差<3 ℃,如果温差过大,将装有鱼种的氧气袋放置在池塘里,至氧气袋的温度与池水温度相近时,再将鱼苗缓慢地放入池中。鲢、鳙放养量占所有鱼类的50%~70%,每667 m2投60~75 kg 鱼种,约1 000~1 500 尾。搭配的草鱼、鲤等约占20%。混养各类鱼,合理搭配可增加水体养殖量,充分利用池塘中自然生长饵料资源,提高生产力。

2.3 科学投喂

鱼种放养前期,可以摄食池塘内的天然饵料,3 d 后开始投喂。投喂时先驯化,可以有节奏地敲击木盆或用投饵机发出声响,进行有规律的前期驯化,使鱼种养成集群摄食习惯,大大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鱼、鸭混合养殖,大部分鸭粪中含有30%左右未消化的饲料,在池水中分解后可以作为鱼的饵料,同时也可提高浮游生物量。因此,在养殖中后期,池内有机物增多,要适当减少投喂量。鱼种养殖前期,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要>30%,每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2%~3%,当鱼苗达到200 g/尾时,可以将投喂量调节至鱼体质量的2%。日常投喂鱼饲料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具体投喂量可根据气候和水质变化灵活调整。

2.4 水质管理

混养池的水体应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为30~50 cm,水呈茶褐色,pH 值为7~8。由于鸭群会在池内排泄,水肥度基本能满足池塘所需,因此不需定期施肥。池塘一般7 d 进水1 次,每次换去池水20%,水位保持在1.7 m 以上。间隔15 d,每667 m2用生石灰15~20 kg 化浆均匀泼洒,有效分解水体中部分有机物质,减少有害病菌的繁殖。高温季节和应急天气,可以根据不同水质条件,适当使用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改善底质,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保持优良的养殖水环境。

2.5 防治疾病

鲢、鳙相对于其他鱼类疾病较少,一般以预防为主,每15 d 用氯制剂或碘制剂消毒1 次。如果用聚维酮碘,水深1 m 每667 m2用200~250 g 全池泼洒;用二氧化氯,水深1 m 每667 m2用80~100 g用水稀释后全池泼洒(严格按产品说明书),或每667 m2施用生石灰15~25 kg,兑水沿池塘边均匀泼洒,同时根据鱼体的具体状况,定时给药预防。气候变化的季节发病率偏高,常见病大多是细菌类和寄生虫类疾病,主要有打印病、烂腮病、水霉病、中华鳋病、车轮虫病、双线绦虫病、指环虫病等。细菌性疾病传播快,危害比较大,寄生虫病则发病率较高。预防或疾病前期,可选择在投饵台,将药物装入袋悬挂在水里,或在饵料台附近用适量药物兑水后泼洒,形成“药浴”水体,这样可减少成本,且预防和治疗效果好。塘内如果需要大面积用药时,要在晴朗的天气09:00~10:00 或者15:00~16:00 使用,避免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和雨天使用。

2.6 养鱼日常管理

坚持每日早、中、晚巡塘,并做记录,观测池塘水体颜色、鱼群的活动和摄食情况,观察有无鱼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持水体新鲜、清洁和合适的水位。定时开启增氧机,常备增氧药物,遇阴雨天气,防止鱼类浮头和泛塘。定期检查并记录鱼体生长情况,根据生长数据调节投饵量。

3 养鸭技术管理

3.1 鱼鸭混养

鱼、鸭混合养殖模式,以养鱼为主,鱼、鸭合理搭配。每667 m2的水面养80~150 只鸭。早晨鱼类投饵2 h 后赶鸭出棚,进入池塘,及时捡蛋。鸭进塘后的排泄物可作为池塘的肥料,棚圈内的鸭粪收集后进行腐熟,根据池塘水质变化随时补肥,这样既节约成本,又形成绿色生物链。

3.2 饲料搭配

应选用新鲜、营养全面、符合国家养殖标准的饲料,也可根据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自己配制饲料。饲料主要搭配玉米、麸皮、菜籽饼、豆饼、鱼粉、贝壳粉等,投喂植物性饲料时要加入适量食盐,可有效提高鸭的生长速度,一般食盐占日投喂量的0.3%~0.5%。饲料上午少喂,下午和傍晚喂足。此外,也可以搭配一些新鲜的青饲料,如菜叶、青草、根茎类植物等,适口性好又降低养殖成本。投喂前清洗消毒和粉碎,便于鸭子进食吸收。不投喂发霉、腐烂的饲料,不随意更换鸭饲料品牌,以免影响鸭类生长发育。

3.3 鸭病预防

鸭病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对鸭舍冲洗清扫,保持适宜的温度,为鸭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定期消毒,专人专职,非工作人员不能随意进出,切断一切传染源。喂食器具定时消毒,做好鸭病防疫,鸭子养殖到30 d 后接种1 次疫苗,70~80 d 时接种霍乱疫苗。

3.4 日常管理

每天检查鸭群动态情况,实时记录、归档,及时处理应急情况。清理池塘及鸭棚四周杂草,确保物品整洁有序、无疾病鸭等,经常通风,清扫粪便,消毒鸭舍内的水槽、水帘、门帘、料槽、过道等,减少传染源。同时还要严格根据程序做好防疫工作,如果发现病死鸭,及时清理,无害化处理,减少病源传播。

4 结语

鱼鸭同塘养殖是一种高效生态立体式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以绿色、生态为基础,鱼、鸭形成微型的生物圈。对鱼类养殖而言,鸭在水面上活动,可提高水体中溶解氧,鸭粪可以肥水,也可作为鱼饵,既降低了养殖成本投入,又解决鸭粪的污染问题。对鸭的养殖而言,水面可为养鸭提供活动场所,水中浮游生物、池塘旁草地上的昆虫又可作为鸭的天然、绿色饵料,改善鸭肉品质的同时,产出无公害的鸭蛋。

该模式在合理的养殖搭配下,可以增加同等面积的效益,既符合健康生态发展理念,又能促进经济效益增长,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绿色养殖模式。

猜你喜欢
鱼种池塘水体
西瓜皮喂鱼种一举三得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生态修复理念在河道水体治理中的应用
池塘鱼种如何正确投放
热闹的池塘
四种常用渔药对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种急性毒性研究
广元:治理黑臭水体 再还水清岸美
鱼种引进投放须把好六关
池塘
夏天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