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海东都市圈治理的生成逻辑与优化路径*
——基于都市圈发展模式分析

2024-01-10 01:18毛春合夏柏林
关键词:海东西宁都市

毛春合,夏柏林

(青海民族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2]371号)《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中明确强调:“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都市圈是城市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共同作用的体现,是城市化最有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模式。都市圈是以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发达的联系通道为依托、吸引和辐射周边城市或区域、社会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地域空间形态。[1]立足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都市圈,是顺应发展潮流的大势所趋,是融入国家战略的主动选择,更是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都市圈形成后域内各城市规模扩张和圈域范围扩大则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进程的关键。[2]推动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特色,科学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区域协同治理体系。根据国内外成熟都市圈的建设经验来看,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是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亦是增强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实现区域功能优势互补的重要引擎。[3]发挥中心城市规模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支持中间地区积极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制造行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外围地区加快发展服务中心地区和中间地区的配套产业,提高域内协同保障能力,合力推动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因此,分析并汲取国内外都市圈建设的成功有效经验,立足都市圈自身发展实际,厘清都市圈建设的生成逻辑,聚焦现实问题,探究都市圈建设的优化路径是实现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田园城市模式”[4]“生态旅游模式”[5]“智慧城市模式”[6]“韧性城市模式”[7]等将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有力推进了城市化、都市化与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了城市综合治理效能,有效带动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发展。都市圈建设重在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卫星城”空间发展格局,整体推进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建设的动力之源在于实现各城市的自身优势,通过整合城市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实现都市圈的“三圈”(广义的都市圈、狭义的都市圈与生活圈)功能。[8]都市圈的内涵实质既重在透视与都市区、城市经济统计区、城市群、城市连绵区等概念的内在关系,又意在剖析城市群与都市圈两个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内涵脉络与辩证关系。[9]而都市圈高质量建设的有效路径旨在遵循以“享”促“通”、以“通”助“融”、以“融”现“合”差异化发展之路[10],科学统筹规划,着力加快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健全府际协同体制机制,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立健全“文化共富”机制[11]。以往学界研究主要聚焦于都市圈内涵实质、发展脉络及探索发展路径等方面,在跨区域都市圈建设经验模式对比性研究方面尚不典型,特别是在新时代国内都市圈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发展极化这一问题越发凸显[12],尤其西部地区都市圈建设较之国内外成熟都市圈尚且存在巨大差距,充分借鉴国际、国内都市圈建设典范模式经验,从多向维度科学论证其建设的内在逻辑,综合考量其发展基础,剖析其高质量建设的制约瓶颈,着力探索其高质量发展路径日益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

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推动实现兰州-西宁城市群战略目标的重要地域空间结构形态,其高质量建设当以西宁、海东为城市主体,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四邻区域作用,重点围绕域内城市主体空间容量和人口集聚分布格局,着力构建以“一轴一带、一线一圈”为主要空间形态的网状城市群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十四五”规划发展契机,深度优化西宁-海东都市圈域内空间布局结构,立足自身建设实际,有效借鉴国内外成熟都市圈建设之建设模式典范,取长补短,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破解生态治理、产业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掣肘,推动实现“一主两副、生态环抱、组团发展、全域大美”的都市圈建设目标。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立足西部高原城镇化建设区位特点,聚焦西宁-海东都市圈发展实际,以国内外成熟都市圈建设模式经验为研究视域基调,深入剖析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的梗阻制约,准确把握其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究其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厘清其发展优势与区位特色,定位实际,找准其战略方向,从多向维度探索适合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道。

二、“都市圈”发展模式之鉴: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可汲取经验

目前,国内外都市圈多以成熟型、区域型增长中心型、极核式培育启动型等都市圈发展模式[13],以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等为典型代表。这类都市圈处于产业链较高位置,圈层结构比较明显,要素流动呈现整合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整体上已处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其发展模式与建设经验值得思考与借鉴。

(一)伦敦都市圈“一核多心互促”发展模式

伦敦都市圈作为世界五大都市圈之一,其发展以“巴罗委员会”的四个“同心圆”圈层设计结构为基础[14],历经百年探索,走出了一条由封闭到放射,圈层规划体系科学合理、交通体系建构完备、功能体系健全的“一核多心互促”发展模式[15]。从“一核多心互促”发展特点来看,以中心城市伦敦为圈层发展驱动内核,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及小城镇高速持续稳定发展,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分工,从而使得城市群具有区域综合职能和产业协作优势,加之日趋准确的产业定位和科学的圈域协作体系,形成了伦敦都市圈多中心的产业网络型格局。从制度保障来看,制度健全的环境保护战略促使伦敦都市圈成为宜居的圈层环境。[16]随着都市圈建设中一系列环境政策的出台和制度体系的日渐完备,圈域内净化空气质量、处理废弃物、控制交通和环境噪声以及治理水污染等方面治理成效显著,圈层内外环境在建设发展中得到切实保护域提升,伦敦都市圈建设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态势。

(二)东京都市圈“多心多核协同”发展模式

纵观东京都市圈演化的历史脉络,历经六次重要改革,从统筹规划、顶层管理、核心建设、区域协同等方面切入并不断优化完善,[17]圈层发展态势呈现生产要素与资源高效配置趋向,[18]形成了“多心多核协同”发展模式[19]。圈层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和非核心城市在统筹规划与协同发展中,逐步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不同城市主体既保持了核心独立性,又形成了特色鲜明、错位发展的分工格局,都市圈内各核心主体城市也通过发达交通体系保持了紧密协同发展联系。[20]尤其在城区建设、交通体系建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联系大大增强,都市圈空间结构基本成形,人口和面积趋于稳定,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专业化协作水平较高,空间发展走向均衡。这种“多心多核协同”发展模式,既有效疏解了过度集聚的东京都核心区功能,又通过发展周边城市,实现了整个大都市圈均衡、有序、协调发展的目标。

(三)杭州都市圈“创新扩容联动”发展模式

杭州都市圈历经十余年发展,持续创新协调机制、构筑合作平台、开展项目合作、全面融合联动发展,形成了“创新扩容联动”发展模式。[21]圈层设计上,立足整体实际,不断优化完善圈域顶层设计,突破地域界限划定传统,开拓创新,都市圈扩容至衢州市和安徽省黄山市,催生城市主体内生发展动力,逐步开启杭州都市圈3.0时代区域联动发展的新篇章。在激发域内联动合力促发展上,凸显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发展特色,彰显圈层“创新扩容联动”建设成效。以现代科技为实现载体,圈层要素流动越发频繁,基础设施建设融合紧密,交通连接更加便捷,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发展特色,挖掘和传播“新江南文化”的内生动力与文化亮点[22],民生福祉共享不断提速,毗邻区域同城化率率先突破,经济先行圈、生活幸福圈、智慧信息圈、美丽生态圈一步步走向全面协同创新、全面联动一体化。

(四)西安都市圈“生态文化产业相融”发展模式

西安都市圈地处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区域,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对外交往中心。西部大开发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生态人文资源、新一代信息技术、同城化协同发展等要素作用下,发展势头强劲,西安都市圈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逐步形成了“生态文化产业相融”发展模式。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动力强劲,借以优质科创高教资源,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域内生态共融、经济互联、文化互通、成果共享成效显著。[23]聚焦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开拓创新路径,域内主体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差距逐步缩小,融合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一体化建设已初具规模,生态文化产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迅速,跨行政区的产业集群和协作机制日趋成熟,科技融创与资源优势转化落地效率逐年提升[24],综合创新能力突出,开放程度显著提高,成为西安都市圈打造高质量西部经济强域、生态文化动能强劲的宜居城市立体空间体系的坚实基础。

(五)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可汲取经验

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推进,意在立足区域发展实际,着力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模式。伦敦都市圈“一核多心互促”发展模式、东京都市圈“多心多核协同”发展模式、杭州都市圈“创新扩容联动”发展模式、西安都市圈“生态文化产业相融”发展模式将对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化治理具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如图1所示,见40页)。

图1 都市圈发展模式: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可汲取经验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重在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思想,充分借鉴国内外都市圈建设成功模式经验,挖掘自身发展特色,秉承生态保护优先、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建设发展模式。立足都市圈整体发展现状实际,将数字技术赋能都市圈建设当中,积极构建多元协同联动的治理机制,着力搭建智慧城市信息平台与数字空间,建设城乡融合立体化发展空间结构,全面激发都市圈整体发展动力与活力,助推西宁-海东都市圈在动态联动互通中稳步发展。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需要充分发挥西宁、海东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城乡资源流转数字化运营立体空间,提升城乡要素配置效率,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实现城乡资源优势互补,构建高质量协同发展动力引擎,加速推动实现同城化发展战略目标。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最大特色与价值优势在于生态保护优先,团结凝聚各族民众合力,构建绿色优势产业、数字乡村生态绿色产业、现代文旅特色产业,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把生态安全作为底线与红线,将生态保护放在关键位置,筑牢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生成逻辑

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在实践进程中不断优化升级,域内各城乡主体基于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凝合力、谋创新、促发展、铸和谐,着力探索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机制。在都市圈科学规划顶层设计与优化发展路径过程中,充分遵循立足优势、扬长补短之规律,发挥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特色生态优势。以民族团结进步为载体,激发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内在动力;以多元协同共治为保障,创新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效力;以城乡融合共进为实践进路,着力推动实现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如图2所示)。

图2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生成逻辑四维导图

(一)民族团结进步:激发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内在动力

正如“石榴籽家园”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时代内核和思想精髓就在于紧密团结各族民众,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扎根于各族民众心中,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广泛凝聚合力推动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共享发展硕果,加速实现西宁-海东都市圈域内各族人民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共同富裕目标。[25]西宁-海东都市圈多民族聚居的独特区位,为各族民众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地缘基础,加速整合经济、文化特色资源,实现域内民族特色资源要素的互通互融。充分激发各民族民众强大合力、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着力构建高度体系化的现代化都市圈,更有利于破除域内民族地区体制机制和政策壁垒,切实缩小各族民众收入差距,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合理化布局,有力助推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

(二)生态保护优先:发挥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特色优势

生态保护优先是高原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西宁-海东都市圈地处青藏高原独特区位,域内生态系统资源极为丰富,各生态系统联系紧密,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尤为突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满足高原民族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为根本出发点,着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充分倚重和利用各类生态资源,建设都市圈绿色区块,增强都市圈“肺功能”,扩大都市圈“肺活量”,形成科学合理的绿色生态生产、生活方式,使都市圈生态环境品质极大提高。[26]推动构建工、农、畜互补互促的大循环生态系统,居民生活品质极大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加强,最终实现“适于人居、功能高效、资源循环、人地和谐”的西宁-海东生态都市圈建设目标。

(三)多元协同共治:创新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效力

协同治理作为有效应对治理“碎片化”的全新治理逻辑[27],重在协调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有机配合和资源的有效整合,是激发治理活力和提高多元主体共治效力的有效路径。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高效治理的活力与效力,究其动力,源泉根本是在于党的核心引领,其实现路径有赖于构建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权责明确、协调一致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域内府际主体间良性互动作用,依托现代数字技术,构筑数字赋能信息互通平台,着力构建府际间多方联动治理机制,为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创新治理路径奠定坚实基础。立足都市圈发展实际,重新定位社会组织、公众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打破社会治理中“只协不同”的固化思维模式,推动建立府际主体、社会组织、公众等治理主体角色平等,优势资源互补,各展优势所长,构建多元协同共治的新型都市圈治理体系,最大效度创新和提高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效能。

(四)城乡融合共进:实现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基于都市圈发展建设实践,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一体化意义更加凸显,要求更加紧迫。城乡融合是带动城乡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迫切需要,更是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西宁-海东都市圈立足实际,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注重把城市资源要素科学引入乡村,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为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以美丽城镇建设为载体,准确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实质,切实增强合作互动意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着力探索一条新常态下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共进,将有效缓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有助于城乡发展实现同步、同质、同效,消除城乡在文化素质水平、收入水平等方面差距,使城乡居民同享社会发展成果,满足其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四、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各族民众凝心聚力的合力效应不够明显

西宁-海东都市圈地处高原多民族汇聚交融地理区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价值伟力引领下,各族人民群众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基础、物质基础、群众基础,有效推进了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进程。然而受制于发展基础、体制机制、人文环境等因素,各族民众合力效应尚未全面激发,都市圈建设不充分不平衡特点突出。同时,由于域内发展内驱动力不足,城乡要素市场活力不强,生态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过慢,数字乡村、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薄弱,城乡融合一体化程度不高等发展梗阻,各民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族民众心系所向诸多问题如不及时应对与有效解决,就有可能由“小管涌”变成“大塌方”,严重制约西宁-海东都市圈的高质量建设发展。

(二)生态支柱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甚突出

基于生态资源禀赋独特优势,生态产业成为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亮点与特色,且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优化发展路径,提质增效明显,但仍存在生态支柱产业聚而不强、融而不合、现代技术用而不显等突出问题。首先,生态支柱产业初具规模,齐心归聚合力短板凸显。立足高原区位资源禀赋优势,通过生态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集聚构建生态支柱产业规模,但尚处于聚而不强初级融合阶段,各产业链条仍不完整,立体网状合力作用效果不强,凸显为形聚而神散,这成为迟滞西宁-海东都市圈生态产业优质高效发展的典型掣肘。其次,生态支柱产业融合粗放,科技引领短板突出。[28]因在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差距,西宁-海东都市圈域内生态支柱产业发展呈现融合水平层次不齐,产业融合度极化现象明显等问题,都市圈生态支柱产业集聚综合效应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须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科技为先、融合高效、协同发展的生态产业集聚发展机制,全面激发域内生态支柱产业抱团发展合力,加速构建都市圈生态产业立体循环发展体系,有效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进程。

(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共治机制尚未形成

新时代,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已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但社会治理仍以政府主体单向主导,域内府际间社会治理协同联动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作用尚未充分体现,现代数字治理技术尚未充分应用到城乡融合发展,多元主体协同联动治理效应仍处于相对低位,缺乏构建治理主体的立体网状格局。受传统治理模式影响,都市圈域内社会治理仅局限于建立健全单体区域空间联动治理系统,尚未能全面突破区划界线壁垒,顶层府际间尚未构建行之有效的横向协同联动共治机制,而政府主体与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典型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则成为治理主体纵向多元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障碍。另外,交流渠道的不畅,多元主体资源聚合能力较弱,成为多元主体发挥合力效应的又一制约。[29]平等参与社会治理是“协同联动”的前提,但由于不同职能站位,多元主体间权力分配不平等,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主体之间不免相互削弱彼此,造成了治理主体资源严重浪费,成为西宁-海东都市圈社会治理水平提升的瓶颈。

(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较为缺乏

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阶段,其矛盾与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西宁-海东都市圈作为实现高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尚存在内生动力不足、城乡二元结构依旧凸显,同城化质量不高等问题。首先,核心城乡主体创新辐射能效不高。作为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心城乡主体虽在资源禀赋、数字技术、产业能效等方面占据优势,但在科技赋能落地转化创新能力方面尚显不足,加之高科技人才引进周期过长,将严重迟滞经济社会实践发展进程,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中心城乡主体辐射四邻效应,同城化发展聚合效应和溢出效应难以快速形成。其次,城乡内驱发展动力不足,破除二元结构壁垒任重而道远。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发展模式下应运而生的“涓滴效应”[30],助推城镇化发展趋于“中心-外围”二元化特点,使得中心城市虹吸效应越发明显,城乡要素配置缺乏立体运转系统,核心关键领域人才资源配备极不平衡,造成城乡融合发展内部动力呈现不充分不平衡态势,极大影响了城乡融合的质量与水平,迟滞了同城化同步建设步伐。

五、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的路径优化

(一)创新驱动生态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西宁-海东都市圈资源禀赋优势突出,为打造新型生态特色产业经济奠定了稳固的客观条件基础。首先,集聚智慧技术产业资源,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生态。以现代智慧技术作为打造都市圈绿色产业生态的重要实践载体,以核心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业开发为突破点,以满足域内各族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为着力点,构建以政府、社会组织、人民群众为技术创新多元协同互动主体的“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数字生态产业格局,推动政策保障与科技强圈、技术兴圈、产业富圈的有机结合,把智慧技术锻造成为推动都市圈良性生态产业体系建构的强大引擎。其次,激发城乡互通互联内在动能,推进区域生态产业换代升级。立足区域实际,以数字赋能城乡生态绿色产业,深度挖掘域内城乡主体发展动能,促其成为区域生态产业升级换代的着力点与突破点,抢抓智慧城市与数字乡村新机遇,瞄准城乡信息互动互通互联发展方向与实践要求,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生态产业集群,催生区域生态产业升级换代新动能,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生态特色产业结构层次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二)重塑形成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西宁-海东都市圈民族结构丰富多样,民俗资源各具特色。凝聚意识形态共识,激发各族民众价值合力,着力构建资源优势互补,多元文化共存,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各族民众互通互融互促的治理格局势在必行。首先,共筑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广聚合力共促和谐发展。基于城乡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特点,以重要民俗节日为契机,搭建各族民众互通共享特色文化交流平台,既应和不同民族在同一区域生存需要,又能在不违背民族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各族民众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凝聚区域发展强大合力,加速推进实现各族群众的共同富裕目标。其次,数字赋能城乡共建共治共享,重塑都市圈建设治理新格局[30][31]。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助推实现城乡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数字赋能社会治理系统化、集成化、立体化作用,着力构建都市圈域内经济、信息、交通、文化、科技等资源要素信息流转系统,有效破除都市圈建设治理信息互通不畅壁垒,深度提升城乡协同治理效能,加速重塑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治理新格局。

(三)积极构建多元协同联动的生态治理机制

积极构建多元协同联动的生态治理机制是推进实现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建设发展的关键一环和重要保障。积极建设治理主体参与有序、职责分工明确、合力效应显著、生态治理高效、整体协调联动的生态治理体系应是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进程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横纵治理主体多向联动治理机制。在党的核心引领下,打破都市圈政府主体、社会组织、城乡民众横纵治理主体“单向连接,各自为治”固有治理模式,从治理主体顶层设计出发,依托信息数字技术,着力构建辐射都市圈全域的治理信息互联互通互助平台[32],实现都市圈域内城乡主体治理信息及资源要素的动态循环,有效提升都市圈治理主体横纵联动治理效能。同时,以协同联动治理信息平台为支点,不断提升治理主体要素资源流转效率。基于治理主体各自优势特色,重点着眼于政策制度保障到位,资源利用合理高效,城乡融合凝聚有力,治理能效提高显著,充分发挥治理主体各自职能服务生态治理,推动形成政府主体、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治理主体协同联动治理的良性循环,开创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联动生态治理全新格局,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融合发展,加速实现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如图3所示)。

图3 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多元协同联动生态治理运行机制

(四)全面激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西宁-海东都市圈高效建设得益于城乡融合强大合力,其高质量发展当以实现城乡民众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数字创新驱动为载体,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33]将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都市圈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信息平台动态调控要素流的强大优势,有效整合城乡发展资源要素,扬优势补短板,互通共享城乡发展优质建设资源,不断激发城乡融合发展内生动力,以城带乡、城乡互补,着力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34]同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路径载体,加持现代数字技术赋能,深入挖掘城乡发展内生动力,夯实城乡产业发展基础,不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有序推进西宁-海东都市圈内经济、社会、文化同城化建设步伐,互帮互补互促,共享发展成果,构建西宁-海东都市圈城乡发展互融互通、互助互享的同城化高质量发展体系。

六、总结与展望

高原民族区位都市圈建设秉承“走出去,引进来,扬优势,补短板”理念,以实现中国式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导向,致力探索一条独具民族区域特色的都市圈建设发展之路。研究基于国内外都市圈发展模式作为分析框架,重在探寻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问题。研究发现,国内外都市圈建设模式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呈现“一核多心互促”“多心多核协同”“创新扩容联动”“生态文化产业相融”等多元有效治理之道。研究得出,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理应遵循党的核心引领和民族团结进步、生态保护优先、多元协同共治的内在逻辑,立足自身特色,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多元优势,走出独具西宁-海东都市圈建设特色的发展之路。研究发现,西宁-海东都市圈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存在各族民众凝心聚力的合力效应不够明显、生态支柱产业规模集聚效应不甚突出、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共治机制尚未形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较为缺乏等现实问题。研究认为,基于新的时代契机、新的发展机遇,有效应对都市圈建设中的困难梗阻,应着重从创新驱动生态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塑形成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积极构建多元协同联动的生态治理机制、全面激发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等多维向度,全面优化西宁-海东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路径。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建设必须立足于自身特色和优势,交流互鉴、扬长补短,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独特之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注入强劲动力,为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海东西宁都市
Dynamical signatures of the one-dimensional deconfined quantum critical point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夏都”西宁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