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2024-01-12 14:53王宪中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王宪中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北海 536000)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迅速发展,新社团不断涌现,为学生素质拓展和成长成才提供了有力支持,深受高校学生喜爱。高校大学生作为社团中最重要的主体力量,学生社团的育人价值更加突出。作为学生群体联合的组织,为了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社团良性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质量,借助于研究类型各异的学生社团,既是响应时代诉求的举措,亦是践行人才培养、有效凝聚学生的重要平台,有助发挥学生社团综合育人的价值。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摆脱以往的模式束缚,结合新时期的发展形势,基于学生社团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坚持对学生社团管理模式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和构建社团工作保障机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1]。

1 高校学生社团概述

1.1 特点

首先,社团组建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学生可按照兴趣爱好自愿选择报名参加社团组织。在社团中,学生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特长,在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完成社团的各项工作。其次,高校学生社团具有运转的自主性特点,无论是内部制度的制定与管理,还是具体方案的组织、策划与实施,基本上是由学生在独立自主地完成,而指导教师多在宏观性和原则性方面进行把控。这不仅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张扬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学生增强民主价值观。再次,高校学生社团适应社会发展客观需要,广泛吸引学生共同参与,社团成员结构丰富,体现了社团会员的群众性基础特征。最后,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形式不断推陈出新,组织内容和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而且更加注重引导和内涵式的教育。此外,大学生参与社团的目的十分明确,而且完全由自身决定。在相互激励、相互帮助的作用下,志同道合的社团友谊进一步升华,有助于产生健康向上的群体意识,促进专业素养的提升。

1.2 类型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社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组织类型、活动内容及性质来划分,有理论学习类社团、公益服务类社团、自然科学类社团、学术科技类社团、文学艺术类社团、体育健身类社团等六大类别[2]。例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药研究社团、学术交流或学术咨询社团、大学生合唱团、篮球俱乐部社团等。

1.3 功能

首先,学生社团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有助于推动高校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解除心中的迷惘和困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可以通过隐性教育完成对学生的启迪、引导和培育[3]。其次,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一方面可以为繁荣校园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术钻研水平,全面推进学术科技创新[4]。最后,学生社团具有非功利特点,其本质在于为学生提供历练和学习交流的契机,进一步传承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日后就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

2.1 把准创新的根本方向

2.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新时代背景下,世情、国情错综复杂,加之自媒体时代的开启,部分大学生本身并不成熟,思想依然处于未定型性和不稳定性的阶段,为此社团活动的管理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结合科学管理、自主参与、集体主义的原则,以期更好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正有所作为和收获[5]。

2.1.2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高校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见证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同时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实践中成长提供了沃土。当前身处于大变革的时代,一些高校的学生社团组织、管理遇到了瓶颈和危机,因此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有针对性地解决工作中的困惑和疑虑,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社团的潜能与活力[6]。

2.2 把握学生社团建设的政策引导

2.2.1 挖掘隐性的社团育人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应致力于整合各种资源,不遗余力地挖掘隐性的社团育人功能,营造和谐的社团育人氛围,这样才能凸显社团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有助于保障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

2.2.2 坚持德育为先 学生社团是思政教育的有效工具,作为一种外延的教育形式,更需要发挥其先导作用。为此社团管理与活动组织一定要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通过规范管理和健全操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引导社团成员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2.2.3 以全面发展为目标 随着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加强,人才的选拔不仅仅局限于智力和专业成绩,更需要具备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为此在高校学生社团中,应毫不松懈地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全方位的历练。

2.3 强化社团建设的内生动力

2.3.1 培养社会责任感 高校学生社团类型多样,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项目很多,但是一旦决定承担社团活动,就应该坚持走到最后。在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深刻领悟使命感、时代感,对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极为有力。

2.3.2 培养创新精神 很多学生社团活动开展都是第一次尝试和实践,这对于参与的社员而言,无疑是一种个性潜能、素质和修养的考验。为此应加强创新形式活动的组织,根据不同社团的特点和宗旨,提高学术科技创新水平,提供稳定的平台和创新机会,提升社团活动的质量。

2.3.3 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利用高校学生社团载体,在独特的场所和基地中,通过参与高校学生社团所提供的平台和窗口,走向基层,走出校园,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也会同步提升,有助于缩短适应社会化的过程。

3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建设创新研究

3.1 创新学生社团建设理念

3.1.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为此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加强对学生社团成员的管理,牢牢掌握高校话语权和意识形态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团活动之中,以期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应[7]。

3.1.2 坚持依法治社理念 无论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优化建设,还是管理创新模式的转型,都需要坚持依法治社的理念。通过制定更加详细的管理细则,明确规定社团活动权限、活动程序等,并严格依此去落实和执行。与此同时,加强学生社团章程建设以及对学生社团的审查管理,在充分信任学生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社团成员的法律意识[8]。

3.1.3 遵循以生为本理念 社团成员的主体地位必须要得到保障,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潜能”,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成员的特长。当然社团负责人的选拔标准应该是德才兼备,具备创新意识、创造精神,能够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正面指导和教育力度,发挥领头雁和带头人的作用,为第二课堂提供柔性和隐性思政教育。

3.1.4 打造各种品牌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着眼于学生社团的长远发展,依靠社会开展社团活动,注重社团发展的协调性,合理设置各类社团的比例。另一方面,注重社团发展的开放性,强化社团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协调推进组织建设,实现各类社团的均衡发展,形成和谐互动关系。

3.2 创新学生社团管理体系

3.2.1 合理定位学生社团 与社会普通社团相比,高校学生社团无论在组织、内容方面,还是特点、属性、定位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别。为了合理发挥教育的隐性或显性效果,保持社团的多样性,要求在教育、管理、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定位学生社团,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随着网络时代的开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活动机制。

3.2.2 与高校育人机制保持同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逐渐向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在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社团管理应与时俱进地跟进各项教育方针,将社团活动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激发各个社员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学实践的有力外延,发挥各司其职的作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2.3 健全社团管理机构 学生社团管理的专业水平提升离不开健全社团监管机构的支撑。为了进一步强化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需要高校组建专业专职的部门负责,进行系统化思路梳理,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加强硬件建设,采纳贤才,积极谋划社团工作要点,实施全方位、全局性、系统化的指导与管理,通过定期督察、信息反馈,达到实时监管的状态[9]。

3.2.4 坚持管理规范化 为了保障学生社团工作的良性可持续运营,需要在理念上要改革创新,坚持走规范化社团管理之路,下放更多的权力给社团。要在法治的框架内,给与学生充分的“自治”管理权限,提供更多的行政支持,营造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依托规范化的制度为社团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保驾护航。

3.3 强化学生社团资源建设

3.3.1 政策支持 高校需要致力于营造导向正确的政策环境,切实承担应尽的职能,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一方面,以政策导向、思想引领为切入点,在宣传、组织、教务方面给与足够的支持,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和局面。另一方面,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健全社团管理机制,确保社团的健康发展。

3.3.2 制度支持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不成熟的阶段,在社团活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下,为保证学生出现麻痹心理,做出失范的行为,这就要求划分多类型的指标考核体系,有倾向性地扶持和优惠,区分优势社团和弱势社团,营造科学评价的制度环境,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把握社团发展的规律,增强社团的凝聚力,以产生创新和突破的动力。

3.3.3 文化支持 社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不仅是社团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也是承载思政教育的源泉。为此要以社团价值观为指引,构建品牌社团,充分发扬民主作风,成为一种自觉机制和习惯,树立为大家服务的思想,社团成员共同遵循,进行科学决策,形成向心力、凝聚力,使社团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3.4 强化社团自身建设水平

3.4.1 在竞争中促良性发展 高校应创造宽松的准入条件和环境,基于社团内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追求,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个体发展,强化社团和谐竞争力。依托竞争中促良性发展的理念,做好活动组织有章可循、有规可守。此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有效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学生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为日后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4.2 打造精品、有影响力的社团 社团品牌是高校社团良性发展实现引领性作用的具体体现,为此高校应鼓励实施社团发展的品牌化战略,通过谋求特色化、精品化的思维模式,实现社团育人的宗旨。在此基础上,还要从明确定位、创立特色、坚定方向入手,丰富和引领高校社团文化,打造特色化、精品化的社团活动,注重想信念教育和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社团发展的强大动力。

3.4.3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 高校应积极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发展社会服务类社团,让学生直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将社团活动多元化延伸到各个领域,例如农村、企业、社区等,力争与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为社团赢得生存的优先权。

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社团数量发展迅猛,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开展正处于新的机遇和挑战之中。面对学生社团存在的诸多问题,高校应客观分析学生社团发展规律,加强扶持力度,注重社团成员及负责人的选拔培养,寻找和培育社团工作的新阵地,确定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合理学生社团管理原则,建立分类管理模式加强专业指导,扩宽社团管理主体,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团活力,提高活动层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才就业。通过寻求科学的保障体系,增强内生动力,确保社团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全方位健康发展的动力。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缤纷社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K-BOT拼插社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