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感知下的特色小镇意象构建研究
——以杭州云栖小镇为例

2024-01-17 02:29刘灵芝毛静怡徐艺绫
关键词:云栖小镇意象

刘灵芝,毛静怡,徐艺绫

(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城镇化率已提高到64.72%,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小城镇变化巨大,大量农村人口融入城市,乡村文化流失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特色小镇”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新型城镇化特色的一种新样板。另外,特色小镇数量上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小镇暴露出特色缺失与小镇形象模糊的问题,在建设中对小镇意象把控不足。特色小镇并不是行政意义上的建制城镇,也不同于各类产业园区,往往位于城市边缘区域的城镇和乡村,既是人们的居住场所,又是人们进行生产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因此,建设高品质的特色小镇需要进一步凸显小镇特色,体现小镇文化,传承本地的文化和公众认同。

一、特色小镇的概述

(一)特色小镇的概念与发展

“特色小镇”的概念于2014 年由浙江省率先提出,我国最早的特色小镇—杭州云栖小镇诞生[1]。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上对特色小镇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全国各地学习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经验,特色小镇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016 年,三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2],住建部公布了127 个首批特色小镇名单,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3],全国范围的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工作全面开启。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4]。2021 年4 月,杭州市政府印发《杭州市促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 年)》[5],提出“塑造特色小镇特色风貌,建设具有地域识别度的小镇地标;同年9月,十部委发布《关于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6];明确了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空间布局,指出特色小镇建筑风貌应呈特色化与整体性”。可见特色小镇已经从概念界定,培育和规划建设规模,转向对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引导,小镇建设正逐步从扩大规模数量向优化空间质量转变。因此挖掘特色小镇文化,凝聚小镇意象有助于指导特色小镇空间环境的高品质建设。

(二)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

我国的特色小镇不仅不同于国外的各种小镇,又与传统的旅游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在行政属性、规划面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特色小镇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区,立足于集聚的产业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条件,亦有以原有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建制镇等转型升级而来。特色小镇是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空间发展平台,基于产业“特而强”的特点,依据区域原有的产业基础,进行整合升级,培育发展最有基础、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创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同时兼具旅游功能与一定的社区特征的创新创业平台,强调融产业、文化、旅游于一体,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特色小镇的规划面积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在1平方公里左右[1]。

二、特色小镇与城市意象认知

(一)城市意象的概念及发展

凯文·林奇于l960 年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城市意象”的概念,被认为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林奇开创性地将个体认知与城市空间进行联结,使城市空间通过个体认知产生出一种特殊的环境意象[7],这种环境意象表征了个体通过对城市景观或物质实体进行选择、组织并赋予的意义,是直接感知与过去经验记忆的产物。林奇在书中主要展开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五大意象要素,通过这种城市意象来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方法也成为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经典方法之一。林奇在书中还指出城市意象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分别由个性、结构和意义三部分组成。所谓城市意象的个性,也就是城市的特色,是强调环境自身特征并在城市象征体系中被认同的程度;所谓城市意象的结构,即强调空间认知和拓扑关系和空间结构组成方式,也就是林奇在书中主要论述的结构性意象要素即城市意象五元素;所谓城市意象的意义,即是对城市环境感受的评估[8]。

挖掘城市特色的构成是城市意象研究的重要目标,城市意象研究的价值之一是揭示城市文化认知中差异性。每个城市都有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如果只使用城市意象五元素得到的城市意象会非常相似,按照这个理论设计的城市难免千篇一律。想求得城市特色也会非常困难。因此城市意象的研究在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对物质性的独特性城市意象要素的研究,以及城市文化、产业、历史遗产等非物质性的意象的研究。

(二)特色小镇与城市意象理论

特色小镇作为特殊的城市地块,适用于意象理论中的研究方法,基于以上论述可知:城市意象是个体对城市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元素的观察、感应与认知的过程,也是个体与城市空间双向联接的结果,更是个体通过与城市产生互动形成的个别意象的叠加,充分体现了人对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观感知。特色小镇意象不仅局限于物质实体,还包含了小镇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研究在城市意象五元素的基础上,结合后续研究[9]对个性、结构和意义的新的分类归属,将特色小镇意象元素分为物质性意象元素与非物质性意象元素。物质性意象元素包含了结构性意象元素与独特性意象元素,非物质性意象元素则包含了人群在小镇的活动、民俗风情等具体的特色小镇意象元素构成。

三、云栖小镇及小镇意象实验概要

(一)云栖小镇概要

云栖小镇是浙江特色小镇的起源地,也是浙江省首批创建示范小镇之一,经历了从农业乡镇到工业园区再到中国首个云生态产业小镇的转型。小镇位于杭州市西湖区南侧,地处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块,核心区总规划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与生态小镇共生融合的小镇格局。云栖小镇的整体规划结构采用了“一核两翼两廊”的布局形式,“一核”为小镇的生产空间,即产业核心区;“两翼”分别为西北侧与东南侧的生活配套区,是小镇的生活空间;“两廊”则是小镇的生态空间,小镇内部的凤凰山、狮子山与蚂蝗山、狐狸山所形成的两条生态廊道。

(二)西湖云栖小镇核心区结构性五意象元素

本研究区域为小镇中心区域—产业核心区,是小镇的特色产业风貌区,分析其城市意象五元素,具体如图1 所示。一是区域,由四个片区构成,即产业集聚区、科研教育区、服务配套区以及企业孵化区。二是道路,云栖小镇道路划分清晰,内部支路数贯穿各个街区以形成紧密联系。核心区的道路系统构成了“四横四纵”的网状道路结构。三是边界,包含沿街建筑外立面形成的文化性边界、自然山体形成的生态性界面。沿街建筑外立面优化展现了小镇的特色产业文化,道路两侧融合周边环境营造了景观绿道、滨水边界;生态性界面由鲤鱼山、蜈蚣山等自然山体隔断而成,并存在一定的视线廊道。四是节点,包含广场空间节点、景观节点、交通节点。其中国际会展中心二期的顶层屋面作为重要节点,其大面积的从地面向顶面延续的自然草坪营造了“立体公园”,内部还植入了大量的娱乐设施,并通过一条蜿蜒的屋顶跑道以串联各节点。五是标志物,以地标建筑和小镇特色构筑物为主,国际会展中心一期与二期均可以称之为小镇内的标志性建筑,云栖小镇的构筑物散落在小镇的各个节点,其构筑物设计凸显了小镇的产业文化内涵与精神。

图1 云栖小镇意象五要素分析

(三)小镇意象心理感知实验概要与内容

本研究以云栖小镇原住居民、外来游客、企业职员、小镇管理人员等群体为实验的参与者,对云栖小镇的意象空间结构进行心理感知实验。实验于2022 年7 月实施,采取现场问卷与网络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共发放了问卷114 份,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回收率为94%。

小镇意象心理感知实验主要分五部分:分别是实验参与者的个人信息、特色小镇意象元素测试、特色小镇空间环境满意度测试、特色小镇文化融合突出度测试以及基于语义分析法的特色小镇意象空间感知评价测试,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小镇意象心理感知实验内容概要

四、特色小镇意象心理感知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云栖小镇实验参与者的基本信息

小镇意象空间心理感知实验参与者以男性居多78 人(72.2%),女性30 人(27.8%)。绝大多数为中青年,其中21~30岁年龄段占65.7%,31~40岁占29.6%。受教育水平总体较高,本科以上占91.7%。企业职员居多占85.2%,外来游客占5.6%,原住居民等低于4.0%。这与本次实验在云栖小镇产业核心区展开,区内主要是云计算,且吸引的是相关专业的年轻从业者、创业者与爱好者等现状相一致。

(二)云栖小镇意象元素的测试结果

体现云栖小镇意象元素的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结构性意象元素与独特性意象元素的占比相对较高,非物质性意象元素占比相对较低。其中最能够体现小镇整体意象的元素依次为小镇格局38.9%、标志物建筑35.2%、标志物35.2%,可见在特色小镇意象认知中整体的格局和可识别的标志物(如景观、构筑物、建筑等)具有很大影响力。

图2 云栖小镇类型意象元素测试结果

一是关于结构性意象元素,意象五要素占比依次为:标志物>道路>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与道路是小镇人群主要的意象要素记忆点,分别占35.2%和33.3%,小镇的地标性建筑—国际会展中心一期与二期能够体现小镇意象,而道路作为连接各标志物、区域、节点的重要意象要素,其具有较强的识别性。二是关于独特性意象元素,人们认为小镇格局、标志物建筑以及自然环境特征能够体现小镇意象,占比分别为38.8%,35.2%和33.3%。云栖小镇整体空间格局以生态为核心,生产空间由两条生态廊道围绕而成、生活空间分布在生态廊道的南北侧,最终形成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生活共融的小镇格局。云栖小镇所处的地理位置被六座山体围绕,小镇内部还引入钱塘江支流,使得小镇的自然资源丰富且自然环境特征显著。三是关于非物质性意象元素,能够体现小镇意象的要素较少,感知度较低,周期性小镇活动相对具有一定的认知度。

(三)云栖小镇空间环境满意度测试

云栖小镇空间环境满意度测试结果如图3 所示,人们对小镇整体空间环境满意度较高,其中对生态环境的感受最为满意,满意度达89.8%。一是云栖小镇依靠周边区域内的“山-城-江”生态格局,并利用现有的六座自然山体及水系所营造出的“山契水绕”的内部生态格局,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人们对小镇建筑特色以及配套设施的评价相对较差,这与小镇的建筑以简约现代为主,且多为工业建筑改造而来,独特性较弱相关。故小镇的建筑风貌特色以及配套设施有待于优化完善。

图3 云栖小镇整体空间环境满意度结果

(四)云栖小镇文化融合度测试

云栖小镇文化融合度测试结果如图4 所示,人们对小镇的文化融合度评价相对一般。由于云栖小镇由传统工业园区转型而来缺乏历史人文,因此需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加强小镇文化建设、提炼小镇文化内涵,发展小镇特色文化势在必行。

图4 云栖小镇文化融合突出度结果

(五)基于语义分析法的云栖小镇意象空间感知评价测试

1.云栖小镇总体情感评价

云栖小镇总体情感评价平均得分如表2 所示,4 项评价因子均为正向性评价,得分均值为1.40~1.60,其中舒适度最高。人们认为云栖小镇是舒适的、满意的、亲切的和放松的。

表2 云栖小镇总体情感评价平均得分

2.云栖小镇各意象要素认知评价

云栖小镇的意象要素认知评价量化结果如表3所示,得分均值前五位是道路要素中的形态感、尺度感、秩序感、指向性以及标志物要素中的可识别性,分别为1.72,1.63,1.58,1.54。这与小镇整体意象元素测试结果一致,小镇道路要素认知性较强,小镇道路是有序的、宽敞的、笔直的和指向性强的;得分均值末尾的是边界要素中的自然感与节点要素中的文化氛围感,分别为0.96和0.80,人们认为小镇的边界是相对人工的,文化氛围感是相对稀薄的。

表3 云栖小镇各意象要素认知评价SD法结果

边界意象要素的各评价因子得分均低,分别是0.96和1.03,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位于城市地块的云栖小镇的边界认知度相对较弱。道路意象要素的各评价因子得分高,在1.28~1.72之前,其认知强度明显大于其他要素。区域意象要素的各评价因子的得分均值在1.25~1.40,小镇各区域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同时利用道路将各区域的范围进行界定,因此小镇的区域是主题统一的、联系紧密的、范围清晰的。节点意象要素的各评价因子的得分均值在0.80~1.25,小镇节点认知度一般,虽然小镇在核心景观节点植入了瞭望台、移动小木屋、社区菜园等趣味性节点,但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建设。标志物意象要素的认知度仅次于道路要素,各评价因子得分的均值在1.39~1.54,小镇的标志物就有一定的可识别性、体量感和独特性。

3.云栖小镇整体感知评价

云栖小镇的整体空间感知评价量化结果如表4 所示,人们对小镇的整体感知评价相对正向,协调感、整洁度、明亮感、现代感以及秩序感的得分均值超过1.5;而热闹感、趣味感、文化活动丰富度以及文化氛围感的分值居于末位。可见云栖小镇的整体空间环境感知度较好,但空间文化感知度较弱。在空间氛围和空间文化有认为有所欠缺。

一是关于空间氛围,小镇的协调感(1.55)与独特感(1.45)得到认可,一方面反映出小镇空间氛围具有自身特色且不突兀,小镇氛围和谐;另一方面在热闹度(0.68)和趣味感(0.76)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挖掘小镇活力,增加小镇人气。二是关于空间环境,明亮度与整洁度得分均值高,分别为1.73 和1.72,说明小镇的空间环境是整洁的、明亮的。关于空间风貌,现代感的评价较为突出。关于空间秩序,评价也相对较高,认为小镇是聚集的、有序的。三是关于空间文化,其感知评价相对较差,小镇的文化活动丰富度(0.82)和文化氛围感(0.61)没有被很好认可,可见小镇空间文化氛围的营造还需进一步加强。

五、结 论

本研究从我国特色小镇的概念以及其发展趋势出发,在梳理了特色小镇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城市意象理论,从空间感知的角度对特色小镇的意象构建进行了研究。实际是以杭州西湖云栖小镇为具体研究对象,在对其现状进行调研的基础上运用开展了空间意象心理感知实验,基于主观感知的特色小镇意象元素测试、空间环境满意度、文化融合度以及基于语义分析法的特色小镇意象空间感知评价,梳理了云栖小镇意象的客观物质环境,对其空间意象进行了定量化,分析了小镇的优势和提炼了需改进提升的意象要素,具体结果如下:

一是结构性意象元素与独特性意象元素能够较好的体现云栖小镇意象,在特色小镇意象认知中整体的格局和可识别的标志物,如景观、构筑物、建筑等具有很大影响力。二是云栖小镇整体空间环境满意度较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感受最为满意,但小镇的建筑风貌特色以及配套设施的评价相对较差,有待于优化完善。三是云栖小镇文化融合度相对一般。由于云栖小镇由传统工业园区转型而来,缺乏历史人文,需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加强小镇文化建设、提炼小镇文化内涵,发展小镇特色文化势在必行。四是云栖小镇总体情感评价为正向性,小镇是舒适的、满意的、亲切的和放松的。五是云栖小镇个意象要素的道路认知度高,是有序的、宽敞的、笔直的和指向性强的。但边界自然感以及节点文化氛围感的认知性较弱。六是云栖小镇整体感知评价为正向性,小镇是明亮的、整洁的、有序的、现代的和和谐的。但小镇的文化活动丰富度和文化氛围感没有被很好认可,小镇空间文化的营造还需进一步加强。

猜你喜欢
云栖小镇意象
安安静静小镇
抚远意象等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云栖之地
扫脸付
与众不同的谈“云”大会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