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文化视域下的地下商业空间设计评价研究
——以武林广场为例

2024-01-17 02:29张碧云徐艺绫陈依睿
关键词:商业空间武林文脉

张碧云,徐艺绫,陈依睿

(浙江工业大学 设计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广场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着城市特有的时代风韵,积淀着居民的情感和记忆,保持了历史的传承关系[1]。由此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为城市商业区复兴带来新的机会,同时也为城市公共环境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经济支持,是充分利用土地的重要措施[2]。近年来越来越多结合地下商业空间的城市广场应运而生,随着用于丰富精神生活消费在人们日常开支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大众精神文化诉求日益增强[3],人们对广场商业空间,包括文化属性也有了更高的期待。以城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为基础,分析城市区域文化特性以及相关商用空间环境,并借助武林广场为实证案例,引申出“广场-商业”空间模式优化策略的空间形式、场所体验、城市空间三个方面,以期引导开放商用空间在城市文脉塑造与社会文化意识培植上充分发挥效能。

一、研究背景

城市广场作为现代化城市集中展示城市形象的景观点,反映着一个城市的建设水平;而市民日常社会生活的“起居室”,表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景观,对于改善市民可感知的环境有明显效果[4]。作为人类活动而存在的空间,广场的特色无法离开特定地域文化的表达,广场文化也必须根植于当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为发挥城市的优长而形成[5]。地下商业空间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日本出现,是一种商业空间模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构地下商业与空间文化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模式,以推动地下商业与文化视域的交汇,地下商业与城市中心广场广阔视域的聚合传播。杭州市城市广场具有鲜明的公共性与开放性,是人群集散的开阔场所,利用和依据城市广场的特殊属性,将其与地下商业空间结合调试,可以在最小程度影响广场原有空间形态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焕发城市经济活力。

已有的商业空间绩效评价研究,主要分为物质空间要素评价、面向消费者的主观态度和消费者空间行为三大类型[6]。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背景之下,仅关注商业空间的经济效益是不够的,还要面对被忽视的城市广场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的发掘。而渗透文化价值的广场地下商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会成为焕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彰显地域特色、促进人性化城市生活环境发展的关键。

在此背景下,建立一套表征城市文脉的能以多重视角全面、科学地评价商业空间的指标体系显得极为重要。杭州作为一座以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化进程且地域文化深厚的城市,许多城市中心的历史空间节点与商业化发展快速碰撞。带着对经济效益与历史文化协调共存的思考,研究通过对杭州武林广场——一个拥有时代文化烙印的杭州城区中心广场,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进而探索一套包括城市文化维度的商业空间评价体系,为强调场所文脉、设计人本空间、增强文化自信寻找空间设计方面的切入点并提供理论支撑。

二、“广场+地下”的商业空间设计评价

(一)基于物质空间绩效评价的体系完善

设计评价通常是根据一定重要明确原则,在特定条件下采取一定运作方法和具体手段,进而对具体设计所涉及的发展过程以及结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认定的活动。

我国当今现有的商业空间绩效评价体系,包括商业和空间两大方面,并且更多的是基于客体视角对空间要素进行细微观察、归类、量化、赋值、体系构建、评价的过程。日本著名的建筑学者芦原义信,给空间下过这样的定义:空间基本上是由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形成[7]。那么,可以认为,研究将必然的会采取理性与感性、资料与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多角度的评价体系——一个包括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场所环境感知、地域性文脉评价,以及囊括安全性、美学、材质、人机工程等多方面系列评价的多维系统。

(二)有关评价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评述

研究将从物质空间和城市文脉的视角,针对“物质空间-精神文明”两大维度分别对场所内外部空间形态、空间体验、城市空间特色文化氛围营建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述。以下为具体的评价分析内容(表1)。

表1 评价体系具体内容

1.进行物质空间的评价,又分为地上公共空间部分和地下商业空间两方面。探究外部空间环境要素及其对城市广场空间的影响,以芦原义信针对城市设计所提出的空间—形体分析理论为依据,分析城市广场公共空间的限定要素数量、类型、尺寸和构成方式等对空间围合感及空间领域性的影响;从人对空间的视觉和知觉心理的具体感受出发,解析空间围合要素及其形态对人感知空间和行为活动的影响;从视觉和运动的基本特征出发,研究外部空间中建筑和空间界面的形式、质感及其与人的感知的关系。辅助罗吉尔·特兰西克的图底理论,通过图像与语义表达相结合的方法,直观呈现广场在城市中的独特空间形态。此外,通过对商业空间内部流线及空间现状的勘探,同时通过问卷发放、访谈等方法,以行为人的视角探究影响室内或半室外空间品质的因子——促成了积极或是消极的空间体验。

2.基于城市生态文化分析,探究具有地域特性的城市空间景观及其文脉特征的来源;梳理广场的文化历史,寻求方法与手段以延续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所文脉,确保城市空间的持久活力;同时,探究现有的广场空间景观环境的塑造,能否与具体的广场生态文化相适应,并满足不同文化群体的基本需要。此外,研究对商业空间营造与广场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之间的匹配度,并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分析,进而通过对照广场文化的属性与商业空间的氛围,判断商业综合体空间能否对城市广场的文化建设产生促进作用,以增进文化氛围,提升文化消费潜力。

三、武林广场与地下商业的实证研究

武林广场位于杭州中心城区北部,面朝体育场路,背靠浙江省展览馆,是武林商业圈的中心,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拥有极为深厚的历史与纪念意义。杭州的三个重点商业片区(武林地区、西湖湖滨、河坊街—吴山广场一带)中,武林片区以综合性商业功能为主,商务、商业文化、娱乐居住功能相互结合,在规划中被定位为杭州的现代文化以及商业购物中心。场地周边的新建高楼林立,聚集的大型商场主要有杭州大厦、银泰百货、国大GDA广场,且有更多商业综合体正在建设,武林广场正逐步成为杭州繁华地段最具有代表性的花园式中心广场。

2008—2016 年,武林广场依次经历慢行系统改造、绿化调整等改建工程,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下挖,形成了开放式的杭州大厦地下中央商城,随后又与地铁站联通,至此“广场-地下”相结合的开放型商业空间模式正式形成。然而,随着漫长的施工与杭州的扩张,武林片区逐渐去中心化发展,广场原有功能也随之削弱。研究将站在广场文化视角下,依照上述商业空间评价体系,以武林广场及其地下商业空间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一)外部空间的分析

1.广场空间要素

武林广场场地开阔,占地面积49 713 m2,其中绿地20 000 m2。广场的图底关系在经历改造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白色部分为广场路面,灰色部分为绿地。广场保留了直径为36 m 的五瓣梅花状泉池,中心为跳舞的三少女塑像。广场原先为中轴对称布局,具有较强的纪念性,有东南西北四个主要入口。入口开向东、南、西面的马路,较为显眼。广场上的主要道路有四条,直通中心标志性泉池,道路笔直且尺度较宽,在纵向与横向分别形成轴线,具有极强的中心性与秩序感。绿化带中植物类型丰富,具有遮挡、划分、联结、导向的作用:大片草坪上的小片树木就能起到划分空间、遮挡视线的作用,使得空间序列随着人的行走逐步展开,点缀空旷的广场绿化,吸引人们向更深层进发;而大片草坪中孤植的树木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吸引人们逐渐向它靠近,起到导向的作用。绿地内部小径较少,休息设施不足,但设有可进入性绿地满足人们亲近自然、休息娱乐的需要。广场外围界面通透,可视性较强,草坪与中央道路使外部空间具有较强的容纳人群的能力与弹性。经过更新后的广场去掉了东西两条道路,转而强调南北纵向的轴线秩序,花形水池的中心性减弱。但是同时道路层级更为丰富,内部的景观空间更耐人寻味,增加许多小径,通向水池。原先公园四个方向的人行主入口减为南北各一个,东西界面由于设出库入口而封闭,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性。由于外侧种植密集的树丛、花卉,南面的小径入口较为隐蔽,引导性较弱,容易与后勤出入口混淆。原广场部分由于地下商业街中庭的存在,地面部分受到庭院隔断,面积减少。此外改后的绿地基本为不可进入性的绿地,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被拉开了。相比之下,改造后的武林广场及其地下部分成了内向的“花园”而削弱了广场的外部可视性与空间可用性(图1)。

图1 武林广场改造前后的布局

2.行人视角下天际线分析

城市天际线作为天地的交界线,多是由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轮廓所构成的局部景观。将视点置于武林广场上,对周边建筑物——科协大楼、文化会堂、杭州大厦、国大城市广场等进行视觉秩序分析,可以得到特征明显且极具辨识度的天际轮廓线。而地下商业空间通过下挖露天庭院的方式与地面广场相连,形成开放型地下公共空间,在视觉景观营建上与周边的城市建筑物紧密结合,并使得身处其中的行人在视域上方形成独有的天际线视角:消费者行走在景观中庭的轮廓线与广场周围塔楼的轮廓线组合成新的建筑轮廓(图2)。这样做法虽然丰富了视觉层次,但是使视角受限,地上植物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遮蔽和视觉干扰,减弱了天际线的辨识度。

图2 地下商城庭院行人视角的天际线视野

(二)内部空间分析

1.主要节点空间:商场庭院内的空间要素

商业空间内部大多含有主题性空间节点,往往作为主要交通空间,在垂直方向联系各层与地面,其中的空间要素对于营建场所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武林广场地下商城中,设有八个露天庭院特色空间,对各个庭院的环境要素进行罗列与整理(表2),可以发现各个庭院中包含较多重复性元素:如楼梯、自动扶梯、观光电梯、立面线条、圆柱、香樟树等,相似度极高。各个中庭均含有近似的垂直交通设施等空间要素,加强了庭院空间的刻板心理印象,容易使消费者在游览的过程中失去方向感。虽然地下商城周边较有辨识度的城市天际线,但是高于平均视点,受众一般很难察觉。大部分中庭均为方形状,最有辨识度的是五号庭院,它包括了曲线型立面与设有红顶棚卡座的室外长街,使得庭院更具生机与视觉差异性。

表2 八个庭院空间要素

2.功能与流线:商业空间原本的定位

一是对立体商业街的功能与流线进行梳理,从空间用途和功能的角度分析地下商业空间的业态分布、人流来向、空间序列,结合商业空间原本的定位,可以探究建筑空间是否被充分利用且发挥了最大效用。从平面布局来看,商业空间主体主要分为两部分——被庭院包围的中心区域、庭院外侧的环形区域(图3)。中心区域业态以电子和服饰为主,并未完全入驻。相较于北侧与中心商业片区,靠近东北角地铁出站口以餐饮业为主的片区人流量相对较大,并通过与地铁商业美食街的链接营造空间过渡的环境氛围。二是人流走向主要有三种:通过地铁站或过街通道从B2层的两个入口处进入(图4)、从地面广场通过庭院楼电梯游览至地下、通过地下停车库进入商城。其中来自地铁站的和地下通道的人流占比最大,这使得原本没有明确行进顺序的漫游型开放商业街有了明确的主要入口与空间行进顺序。由于平面空间布置依旧是以均质布置的环形庭院为主导,所以缺乏明确的空间导向、入口标志性指示等。这导致庞大的通过性客流缺少引导与组织,客流与空间序列匹配度较低,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空间与动线设计的不匹配、不合理或成为商业空间冷落的重要原因。

图3 各层业态分布

图4 地下人流来向

(三)地下商业空间品质的影响因子

按照地下空间环境心理影响七大因素:环境舒适度因子、地图标识因子、空间方向识别因子、公共设施因子、人工环境因子、标志牌设置因子、环境多样性因子[8],根据商城空间特性,设置针对武林广场地下商业的七类空间体验影响因子,通过实地调研、意向问卷与访谈方式综合探究影响武林广场地下商业空间体验不利因素(表3),并作为空间优化策略的切入点。其中56.82%的选项将影响空间品质的原因归结于“空间方位感与辨识度的缺失”,另有40.91%的选项集中于“地图标志不清导致店铺寻觅难”,36.36%集中于“环境不够舒适,受户外影响大”。由此可见,与方位相关的辨识度、地图标志以及环境舒适度对于被访者来说最为敏感,是武林广场地下商业空间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践与理论研究均表明:空间方位感的营造是形成良好地下商业心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安全感和舒适感的形成,方位感的形成主要受空间环境特性的影响,不同空间平面模式对方位形成的提示度各不相同,在不同平面形式(线状、定向辐射状、环线放射状、网点组合状等)中,杭州大厦中央商城的地下空间模式介于环线放射状与网点组合状之间,提示度较弱,容易使人混淆[9]。

表3 影响“广场+地下”商业空间品质因子的重要程度

(四)文化的契合

1.武林广场的文化意义

一是历史意义。武林门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五代吴越国时期的北关门,至宋时北关门移至现今武林门所在地,明朝改名为武林门。1978 年浙江展览宾馆成立改名为武林广场,武林广场落成至今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其中20 世纪80 年代改建被评为杭州解放40 年城市建设十大成就之一,至今在经济文化建设中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二是纪念意义。武林广场最初由政治集会需要而建设,为“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配套设施,作为纪念性建筑物的配套广场,整体布局中轴对称,中央是笔直大道极为壮观,用于举办城市重要的集会和活动,是市民聚集、庆典的空间。三是社会意义。武林广场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公共空间,促进市民停交谈、休憩等交往活动。武林广场举行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 周年“红旗颂”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 周年大型广场交响音乐会,并多次举办大型文化、商业、公益展会,通过各种规模、形式的广场文化活动开展,满足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

2.商业空间的文化氛围

武林广场地下商城以年轻潮流、创意生活为定位,在空间形式上以引入一层自然环境形成树荫庭院为特点,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公共空间,对市民自发文艺活动或者商家组织文娱消费活动是有益的。就地下商业空间要素、室内装修、业态类型上存在辨识度不高、多区同质性的问题,缺乏与城市文脉的关联和广场文化氛围的延续。由于武林广场地下商业空间缺乏具体的形象面,原本商业建筑通过形体、材质外观对文脉进行呼应的办法难以进行,空间文化场景的打造需从内部节点空间、庭院空间环境、公共设施、装饰材料上切入。此外,相比较周围综合体商城,武林广场地下商业空间体量小,吸引聚集人群能力较薄弱。同类综合体商城聚集形成的对比与竞争使中央商城定位不再特殊,如何利用所处的特殊区位进行在地化的文化内涵探索设计,成为武林广场地下商业空间优化的重要方面。

四、“广场+地下”的商业空间评价设计创新

随着“广场+地下”商业模式的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下商业空间的营造需要与时俱进,根据上述多个方面的分析,该类模式优化设计切入点如下:

(一)保障广场特色,保障文脉联系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会客厅”,是地下商业空间生成的摇篮,必须保证其公共性,保证具有吸引人流、增添人气、促进交往与消费的作用。下沉式的商业空间结合城市广场时,需要考虑城市广场汇聚人流的属性,以及人与广场的空间关系,商业空间应同广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同时,整合广场及周围环境的各元素、各组成部分,使之相互关联,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并满足历时性、共时性的文脉贯通,地域性、民族性与国际性的互融共生等新时代的要求[10]。地下商业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呼应广场文化与地区文脉。地下商业应延续地上空间要素,甚至部分职能,为城市保留部分“弹性空间”;同时注重形象界面和主题空间的打造,将建筑特色与人文体验相融合。注重城市局部区域的历史与文化,加强地下商业空间与城市印象的关系,使消费者个人情感与商业空间形成共鸣,如通过运用借景、造景手法,或运用与地面空间相似的景观要素,将原本独立的地面、地下空间进行整合,提高空间环境品质,实现地面、地下空间景观环境一体化[11]。

(二)强化空间秩序,提升识别度

空间节点如庭院、过厅等可结合不同功能,打造一定的秩序。地下商业内部空间环境应整体协调,通过各节点空间设置不同主题等方式,减少空间的重复性、均质性,增强空间的可印象性与辨识度。可以通过控制视觉轴线,增强空间韵律,使之具有深度感、方向感,增添趣味性。从心理、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行为人的感受出发,增加地下商业内部空间的方位明确性,设置标识系统。此外,可以利用天际线与周边环境设置能为消费者所识别、定位的标志性节点。同时提高环境舒适度,在提升通风采光功能的同时注意保温与隔热;在空间特色主题塑造过程中,注意打造绿色低碳空间环境。加强地下空间与地铁、地下通道的结合,结合交通的地下商业需关注人流主要来向。链接其他空间类型的入口空间至关重要,应做好人流的引导,并设置鲜明的标识系统,可以结合地铁商业延续商城的氛围感,使交通与商业空间得以自然过渡。地铁出入口处人流量大,应选择消费及时度高、目的性强的餐饮业态为主体[12]。邻近流动由于移动成本低、方便快捷而格外值得重视。商业空间设计应当通过合理的功能布局促进邻近流动,使相邻空间发挥集聚效应[6]。

(三)增进人群流动性,显示空间的对应性

地下商业空间的绩效与其所处的城市环境密不可分,“广场+地下”的商业空间作为一类特殊的空间模式,其原有的城市广场与后加的地下商业的协同性至关重要。城市文化的不可复制性要求商业空间在提供经济活动的同时,需兼顾社会文化层面的公共效益。因此研究提出从两个维度建立“广场+地下”商业模式的绩效评价法则:基于行为人空间感受的物质空间环境评价、所处区域文脉历史对照双重视角,完善地下商业空间的绩效评价体系,从广场文化的视角分析商业空间的社会文化效益。在应用层面,研究评价了杭州武林广场及其地下商业空间的空间绩效,分析空间的各方利弊,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空间设计和优化办法。这对于保持浓厚的城市历史文化传统,实现经济、空间、文化的三位一体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广场+地下”商业空间模式在全国各地的推广,地下商业空间的营造仍然需要与时俱进,统筹文化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推进评价设计的持续优化。

猜你喜欢
商业空间武林文脉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叮铃铃,叮铃铃
基于光环境下的新商业空间光氛围研究——概念书店照明设计
硅基互联时代文化在商业空间景观设计中的构建
中国古代商业空间中对于风水学的应用
电子商业影响下社区商业空间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
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