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字条件句的性质和类型①

2024-01-24 07:04伍依兰袁陈杰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条件句复句情态

朱 斌,伍依兰,袁陈杰

(1.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武汉 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武汉 430079;3.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24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才”有名词和副词两个词性。“才”作名词时,语义比较明确,而作为副词使用时词义比较复杂。《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2016)副词“才”列出了五个义项:

①表示不久之前:你怎么~来就要走?

②表示事情或状态发生、出现得晚:他说星期三动身,到星期五~走。

③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前面常常用“只有、必须”或含有这类意思的词):只有依靠群众,~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④表示数量小,次数少,能力差,程度低等等:这个工厂开办时,~几十个工人|别人一天干的活儿,给他三天~能干完。

⑤表示强调所说的事:麦子长得~好呢!我~不信![1]117-118

义项①中的“才”为一个纯粹的时间副词,通常可以替换为“刚”;义项②中的“才”为一个时间连接词,引导时间句,表示直到某个时间才发生某事;义项③中的“才”同样是一个连接词,引导条件或因果句,除了“只有、必须”,还可以是“因为、由于、为了”等表示原因或目的的关联词;义项④又分出两个次级义项:④a为一个纯粹的限定范围的副词,可替换为“只”“仅仅”,④b 为一个连接词,引导条件句,“给他三天才能干完”可以说成“只有/除非/必须给他三天才能干完”;最后,义项⑤中的“才”为一个强调语气的副词,可以用于肯定或否定的强调。

《现代汉语词典》中副词“才”的②③和④b 义项的语义可以归纳为:表示时间或条件的承连关系,含有不到特定时间或没有特定条件事情就不会发生的意思。“才”作为承接词的核心语义是建立必要性关系:“P,才Q”中,P 为Q 的必要性要素,可以是必要性的时间、条件、原因或目的。本文考察“才”字条件句,“P,才Q”中,“P”为“Q”的必要条件。文章先对“才”的条件性质进行辨析,确证“才”表必要条件的语义属性,接着对“才”字条件句的六种类型进行共时和历时考察,然后讨论无条件句不能用“才”的情况,最后有个余论。

一、“才”字条件句的语义属性

(一)研究概况

关于“才”字条件句的条件性质,学界主要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研究:其一,“才”字条件句中的条件是否为必要条件;其二,“才”字条件句中的条件是否具备唯一性、充要性或排他性。对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界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唯一(充要)条件说、唯一条件包含或衍生必要条件说、必要条件浮现唯一条件说。

1.唯一(充要)条件说

唯一(充要)条件说认为“才”字条件句中的条件为唯一条件,具有排他性。这一观点可追溯至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第三编)(1962)[2]139-143,他们认为“只有……才”筛选出积极条件中的“唯独(真条件)”,而“除非……才”中的“除非”是“反正同辞”的用法,在消极条件中表排除,“除非”简直等于“只有”。白梅丽《现代汉语“才”和“就”的语义分析》(1987)[3]尽管认为“才”标记所连接的两个从句之间为必要条件关系,但同时认为“才”使必要条件这个单位定量,排斥它的补集。这也意味着认定“才”具有排他性。北大中文系1955、1957 级语言班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96)[4]110认为“才”字条件句中的“才”表示范围,在条件句中所表示的条件是唯一的或根本的,排斥其他。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1999)[5]107认为“才”表示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或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然后怎么样;对于“只有”,解释是表示唯一的条件,非此不可[5]68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句式和搭配》(1996)[6]13指出,“才”既有连接作用,又有限制作用,强调条件的排他性,主要用于条件句中,也可以用于表示原因、目的等句式。与“才”回应搭配的词语有“只有、除非、错非”“非、幸亏、多亏、必须”“应该、应当、得、要”等,它们都是用来表示或加强限制性或必要性的,与“才”的语义正好是互补的。

2.唯一条件包含或衍生必要条件说

该观点认为,“才”字句中的条件为唯一条件,含有必要条件,其必要性解读源自其唯一性解读。王维贤等人(1994)[7]86认为,“只有A,才B”中的A 不仅为B 的必要条件,而且是B 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即唯一条件。事实上,使后件满足的条件可以有很多,但在使用“只有……才”句式时,说话人认为这些可能是不存在的或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王维贤等人(1994)[7]87强调说,现代汉语没有专门表示必要条件(即不含有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其后果的其他条件的唯一条件的意义)的关联词,因此,表示必要条件也用“只有A,才B”,因为唯一条件比必要条件更强,必要条件即包含在唯一条件之中。王维贤等人(1994)[7]89认为“除非”比“只有”有更强的表示排除其他条件的唯一性,“只有”表示一般的必要条件,构成“只有A1,只有A2……才B”的形式,不过这里的“只有”仍表示条件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不是A1,不是A2,而是“A1 和A2”,即平常讲的“强调”。

陈振宇、刘林(2017)[8]21认为,“只有……才”中条件的必要性解读是从其充要性演变而来的,且这一演变并不是规约化的结果,而是语用因素导致的含义。

张蕾、李宝伦(2018)[9]对以上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形式化分析,并提出“才”本身就是一个排他性的焦点小品词,排斥后件在除前件以外其他条件为真时的可能性,故而“才”字所连接的前件应为唯一、充要条件,必要条件的解读从此中衍生而来。

3.必要条件“浮现”唯一条件说

必要条件“浮现”唯一条件说认为“才”字条件句中的条件为必要条件,不一定具备唯一性,唯一性是必要性带上充分性色彩而“浮现”出来的。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82)[10]416-417区分了必需条件和充足条件,必需条件是说不具此条件,必无此后果,但具此条件,不一定有此后果。必需条件有正说和反说,正说用“方才”“然后”等词,这些词原是表示时间关系的,其中皆有有待而然的意思;反说常用“不……不”格式。特别指出,在日常语言里,充足条件会带上必需条件的色彩,必需条件会带上充足条件的色彩,仿佛此时此地都成了唯一条件了。吕叔湘(1982)[10]422认为唯一条件兼有必需和充足两种条件性质,“除非”表示唯一条件,必需之意更为显著,“除非”表示“若无此条件即无此后果”,后分句用否定词相应;但是也有“除非……才”句式,“除非”和“必须”或“唯有”“只有”同义。

ЯXoHToBA(雅洪托夫,2016)[11]46指出,对于“才”来说,信息的起点是条件行为本身,这一行为被认为是事先已知并被理解的;“才”字句中,最重要的不是主句中的行为,而是行为发生或可能发生所需的条件。其信息的形式是:为了使这样或那样的事成为可能,需要(可能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条件。从问题的角度来看,ЯXoHToBA(雅洪托夫,2016)[11]46指出,“才”字句回答的是条件句之前的从句,表示主要行为发生的条件、时间和原因。因此,对于“才”字条件句而言,ЯXoHToBA(雅洪托夫,2016)[11]47认为副词“才”赋予了条件从句以必要性,“才”字条件句中前从句表达条件句中所说内容存在的必要条件或唯一条件。

吕正春、徐景茂(1983)[12]111认为,逻辑中的“只有……才”句是表示必要条件;而自然语言中的“只有……才”句的共性是表示必要条件,不表达充分条件,结合具体内容和语境来看,有时表达必要条件,有时表达充要条件。

邢福义《复句与关系词语》(1985)[13]49-51指出,“只有……才”表示条件和结果的关系。条件是一种假设的待实现的原因。“只有……才”表示的条件是强制性的,把某种条件限定为必不可少的不满足不行的条件。对于结果的实现来说,强制性条件不一定就是唯一条件。“只有……才……”句式的作用在于强制地迫使人们去认识所提条件的决定性影响。至于所说的条件是唯一的还是非唯一的,说话人并不关心,听话人也不关心,而且有时也难以区别。重要的是必须努力满足所提条件。邢福义(1985)[13]87比较了“只有……才”和“只要……就”,认为“只有……”表达的是强制性条件,着重强调“必要”的一面,口气坚定,要求偏严;“只要……”表达的是宽容性条件,着重强调“足够”的一面,口气缓和,要求偏宽。邢福义(1985)[13]49指出,如果条件或结果不止一项,“只有”“才”可以多次使用。

总体而言,吕叔湘(1982)、ЯXoHToBA(雅洪托夫,2016)和邢福义(1985)等对于“才”字条件句作为必要条件句的基本分析思路是可取的。吕叔湘所说的必要条件有时带上足够条件色彩成为唯一条件,论及了“才”字必要条件在语用中“浮现”唯一条件的现象,值得肯定。陈振宇、刘林(2017)认为,当“只有……才”句突显意义二(P 为真之前Q 不为真),而忽略意义一(P 为真则Q 为真)时,就从充分必要条件演变为必要条件。意义一是语境对比焦点产生的。关于必要性与唯一性的演变的语用逻辑分析,给人启发。张蕾、李宝伦(2018)讨论的排他性解读,乃是由于“才”所连接条件中含有窄焦点造成的,但此时该条件仍不一定是唯一条件。

(二)“才”字条件句的条件性质辨析

唯一条件说和唯一条件包含或衍生必要条件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才”字条件句限于或等同于“只有、除非”特定条件句,把“只有、除非”的“仅限、唯独”义加在“才”字条件句上,并视之为“才”字条件句的整体语义特征;二是把“只有、除非”引发的小句窄焦点论域当成或等同于“才”的必要条件论域。试比较以下例句,其中“[]F”表示中括号中的句法成分携带窄焦点:

(1)系主任去请,校长才来参加晚会。还得让党委发个正式的请柬。

(2)[系主任]F 去请,校长才来参加晚会。#或者让他的秘书F 去请。

(3)[系主任]F 去请,校长才来参加晚会。还得让党委发个正式的请柬。第一句中,“才”字句中的条件不含窄焦点,此时可以在句末添加附加条件,这说明,“才”字句中的条件并非唯一条件。第二句中,“才”字句中的条件含有窄焦点,此时窄焦点引入了焦点选项集合{李老师去请,杨老师去请,杨老师的秘书去请,……},并排除了选项集合中其他选项作为“校长来参加晚会”的必要条件。这解释了第二句添加可选条件“让他的秘书去请”的不合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窄焦点引入的排他性解读,仅排除了其他人去请校长来参加晚会的可能性,并未扩展至其他可能的条件。故而在第三句中,虽然“才”字条件句含有窄焦点,依然可以在其后添加与“谁去请”不相关的新的附加条件,“系主任去请”并不是“校长来开会”的唯一条件。

“才”字条件句的必要性解读,从条件的集合有序性和量化特征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平行性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属于无序集合,对条件的量化是普通量化。“p,才q”表示“不是或没有p,就不是或没有q”。例如:

(4)A. 张三来了,才能打开锁。 B. 使用这把钥匙,才能打开锁。

A1. 张三不来,打不开锁。 B1. 不使用这把钥匙,打不开锁。

“张三来”和“使用这把钥匙”都是必要条件,两者是无序的、平行性的,它们都可以分别进行排他性焦点化处理,形成窄焦点:

A2. 张三来了,才能打开锁。(别人来了,都打不开锁。)

张三来,在开锁的人方面,具有对比性,而且具有排他性。

B2. 使用这把钥匙,才能打开锁。(使用别的钥匙,都打不开锁。)

使用这把钥匙,在开锁的工具方面,具有对比性,而且具有排他性。此外,两个必要条件合并,可以组成唯一条件,形成宽焦点:

C.张三使用这把钥匙,才能打开锁。(回答:怎样才能打开锁?)

再如:

(5)有了阳光,种子才会发芽。有了空气,种子才会发芽。有了水,种子才会发芽。有了适宜的温度,种子才会发芽。((排他性)必要条件)

(6)有了阳光、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种子才会发芽。(唯一条件,回答:种子怎样才会发芽?)

第二,等级性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属于有序集合,对条件的量化是梯度量化。“p,才q”表示达不到或低于p 的条件,不会有q;并且存在高梯度的可能:高于p 的条件,也能有q。例如:

(7)市长来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县长、镇长、村长来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省长、部长来了,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陆方喆(2021,私信)把这种条件称之为最低条件。我们认为,这种条件仍然是必要条件,可称之为最低必要条件。这种必要条件也可以进行排他化处理,形成窄焦点,例如:

(8)市长来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市长不来,解决不了问题)

→县长、镇长、村长来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省长、部长来了,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排他性,消除了等级性,消解了最低条件,意味着“除了市长,其他人来,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仍然不能证明“市长来,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条件”,因为可以添加条件:

(9)市长来了,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得要资金到位。

此时,必要条件和附加条件可以合并构成唯一条件,形成宽焦点:

(10)市长来了,资金也到位了,才能解决问题。(回答:怎样才能解决问题?)

“才”字条件句既然表达的是必要条件,那为什么有时会具有唯一性或充要性呢?吕叔湘(1982)[10]416-417指出,必要条件有时带上足够条件色彩成为唯一条件,这实际上阐明了“才”字必要条件可以“浮现”充要或唯一条件的转化机制。吕正春、徐景茂(1983)[12]107-110则从“只有……才”句式中“才”关联的词语入手,分析该句式所表达假言判断的性质是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即当“才”后使用模态词“可能”“可以”等时,表示结论不一定成立,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当“才”后使用“是、算、算是、能够”等词语时,表示结论一定成立,属于充要条件假言判断;“才”后没有“可能、是”等特殊标志词时,要根据表达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假言判断的条件性质,比如“会”可以表达“可能”“能够”义,但离开具体内容或语境,则难以确定,例如:

(11)只有政治上糊涂的人,或者别有用心的人,才会瞎说我们做得不对……

(12)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革命才会胜利。

例(11)的“会”是“能够”义,句子表达的是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例(12)的“会”是“可能”义,句子表达的是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它们的共性是表达必要条件。

“才”字条件句的条件性质是必要条件,“才”的条件可以进行排他性窄焦点化;而在特定句式的制约下,或者在特定语境下,“才”的条件又可以进行唯一性宽焦点化解读,从而“浮现”出充要性或唯一性。

通过考察“才”字条件句的各种类型,可以更具体地了解各种“才”字句的共性和差异,更清晰地认识“才”字条件句的条件性质和特征。“才”字条件句可以划分为六种类型:时间条件句、道义情态条件句、特定条件句、排除条件句、假设条件句和倚变条件句,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二、时间条件句

吕叔湘(1982)[10]409-410认为有两类时间句必然地含有条件在内,一是习惯性的,如:每见必学;二是未来之事,如:等你明儿长大了,自然知道。他又指出:“要是两件事情的连带发生,既不限于一次,又不限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一个时候,即成为一种一般化的连系,称之为时间的连系也好,称之为条件的连系也无不可。……如:过了这个村儿,没那个店儿。”吕叔湘(1982)[10]417还谈了时间与条件的历史演变关系:“必需条件有两种说法,正说和反说。正说是应用‘方才’、‘然后’等词。这些关系词原是表示时间关系的,但其中皆有有待而然的意思。有些句子,尤其是第一小句里有‘必’‘须’等字的,里面的条件关系比时间关系更显著。”王春辉(2013)[14]326从共时、历时和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时间和条件的交叠现象,他也支持吕先生的观点,即习惯性的和将来时的时间与条件交叠。

“才”字时间条件句,不同于单纯的“才”字时间复句,“才”字时间复句表示过去的时间或事件,含有“不到特定时间事情不会发生”的意思,在时间参照上有同时和先后关系,没有后先关系,分别有限度、持续或间隔、反复或惯常等情况,例如:

(13)太阳一竿子高了,他才……回去。①本文的语料主要来源于相关研究文献、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国家语委语料库等,谨致谢忱!(黎锦熙、刘世儒,1962)[2]98(同时,限度)

(14)她看着看着才发觉他正拉着另一个灵魂。(BCC)(同时,持续)

(15)舒尔托死后几天里,才开始有礼物寄给她。(BCC)(同时,间隔)

(16)每到深夜网费半价时,他才上网进行在线答疑。(CCL)(同时,反复或惯常)

(17)大家已经吃完了饭,他才坐着马车到这里来赴宴。(王应伟《实用国语文法》下,1921)[15]286(先后,限度)

(18)从小爱生病,念了八年才把小学念完。(吕叔湘,1953)[16]77(先后,持续)

(19)卞则刚直到他离开许久才慢慢回过神。(BCC)(先后,间隔)

(20)每次出事故了,才想起来安全检查!(BCC)(先后,反复或惯常)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无论是同时还是先后中的限度、持续或间隔,还是反复或惯常,“才”参照的时间或事件,“才”字分句的事件,都是过去时。

“才”字时间条件句有将来时和反复或惯常两种,其中,表示将来时的时间条件句一般仍然表示不到特定时间之前不会发生事情,而对于反复或惯常的时间条件句来说则不一定。首先,惯常的事件可以是过去时、现在时或将来时,也可以是泛时;其次,惯常事件所排除的时间不限于“不到特定时间之前”,可以是“特定时间之前和/或之后”,也就是“非特定时间”。试比较:

(21)这条铁路直到去年春季才恢复。(过去时持续:时间句,“去年春季之前没恢复”)

(22)这条铁路直到明年春季才会恢复。(将来时持续:时间条件句,“明年春季之前不会恢复”)

(23)我每天晚上都看完最后一幕才走。(CCL)(过去时惯常:时间句、时间条件句,“不看完最后一幕不走”)

(24)主教练丛学娣放下自己刚过周岁的小孩,同队员们一起吃住在基地,每到星期天才能匆匆回家一次。(CCL)(过去时惯常:时间句、时间条件句,“不到星期天不回家”)

(25)矛盾加上惶惑,人每到最后那一刻,才知道自己的立场。(CCL)(过去时或泛时惯常:时间句、时间条件句,“不到最后那一刻不知道自己的立场”)

(26)白鹤梁是一道长约1600 米、宽约15 米的天然石梁,它埋在江水里,每到枯水期才浮出水面,人称“水下碑林”。(CCL)(泛时惯常:时间条件句,“不到枯水期不浮出水面”)

“才”字时间条件句,前分句可以使用“只有”等特定条件词,例如:

(27)小孩只有到了五六岁才具有分享意识。(BCC)

(28)如果说有什么事情引起他脸部的变化,大概也只有每回唐母提起相亲一事,才能引起他极大的反弹。(BCC)

“才”字时间条件句的出现,应该不晚于唐,例如:

(29)其中余暇,裁可休息。(唐·李延寿《南史·徐勉传》)①该例引自李靖之、李立《文言虚词诠释》,中国劳动出版社1994 年版,第44 页。例中“裁”通“才”。

(30)叹画阑玉砌都换,才始有缘重见。(宋·周邦彦《玲珑四犯·大石》)(杨永龙2021)②该例引自杨永龙先生2021 年讲座《语气副词“才”焦点强调功能的来源和产生途径》。

(31)婆婆也,直等待雪飞六月,亢旱之年呵,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窦娥显。(元·关汉卿《窦娥冤》)③该例引自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该词典“才”字条还引用了一个表示原因的例子:乌将军此乡镇神,乡人奉之久矣,岁配以女,才无他虞。(《玄怪录·郭元振》),该书由中唐牛僧孺撰写,可见“才”字原因句的出现不晚于唐代。

(32)休得待国家危急才防护,常先事设权谋。(元·白仁甫《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楔子)(雷文治,2002)[17]35

(33)如此则是无事时都无所思,事至时才思而使通耳。(清·张伯行编《朱子语类辑略》第96 页)(吴福祥,2004)[18]139

(34)我与缥云,但逢着时节,才去问省一番。(明·冯梦龙《初刻拍案惊奇》卷4)

古汉语中,表示必要性时间条件还可以用“然后”“方”“始”“方始”等,例如:

(3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孟子·告子下》,吕叔湘(1982)[10]417)

(36)在舍只言为容易,临签方觉取鱼难。(《祖堂集》358)(曹广顺、梁银峰、龙国富,2010)[19]110

(37)学道如攒火,逢烟且莫休。直得金星现,归家始到头。(《祖堂集》440)(曹广顺、梁银峰、龙国富,2010)[19]159

(3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宋·陆游,对联)

三、道义情态条件句

“才”字条件句中的“才”连接的条件可以是道义情态条件,表示必须、理当具备某种条件,才能实现某种结果。道义情态条件是基于客观的需求、规范或者主观的要求、规定,提出结果实现的必要条件,离开这个需求或要求,结果就不会实现。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982)[10]417指出,必需条件的第一小句用“必”“须”等字,条件关系比时间关系更为显著。道义情态条件的连接词包括道义情态动词,如“要、得、应该、应、该”等,道义情态副词,如“必须、必得、须、非、非得、务必、一定、切”等,以及情态动词连用、情态动词与情态副词合用。例如:

(39)中国球员应该一点点地增加自己的经验,才能明白一次机会意味着什么。(BCC)

(40)我国企业必须“走出去”,才能够摆脱这种困局。(BCC)

(41)她还得要上半年学才能毕业。(BCC)

(42)如果水泥刚抹地面,务必要干透才能铺设地板。(BCC)

(43)我一定得到他的酒窖里亲眼看看才能体会。(BCC)

道义情态连接词有时会添加一些辅助成分,对道义情态进一步加以修饰和限定,大体有四种:限定成分、情态语气成分、时间成分和序列成分。

(一)限定成分

道义情态词前有时添加限定成分,对道义情态条件的范围进行限定,常用“只”,组成“只得”“只须”“只须要”“只应”“只应该”“只能”等。例如:

(44)最后只得召来一中队的骑警,才把他们赶散。(BCC)

(45)在临床上,只须依赖药物动力测定参加,才能制定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方案。(BCC)

(46)我只能不断学习、不断看书,才能找到自我。(BCC)

(二)情态语气成分

“才”字条件句的道义情态连接词前有时可以添加情态语气成分,表示主观的态度或情感,大致有几种:一是反诘语气成分,如“难道、岂不”等;二是肯定、否定、估测情态语气成分,如“必定、必然、肯定、势必、想必、勿、莫、莫非、未必、不一定、大概、大约、仿佛、或许、或者、恐怕、说不定、似乎、也许”等;三是评价情态语气,包括申明确认成分,如“当然、当真、的确、明明、其实、确实、确、实际上、实在、显然、真是、真、真正”等,合预期成分,如“果然、果真”,反预期成分,如“反倒、反而、竟然、竟、居然、偏偏、却”等,醒悟成分,如“难怪、原来”等;四是语势情态语气,包括强化,如“毕竟、到底、反正、简直、究竟、就是、就、绝对、可是、可、终归、终究、总归”等,弱化,如“倒是、倒、多少、还是、起码、少不得、至少、最少”等。例如:

(47)我难道要租一个大厅才能同一位朋友私下说话吗?(BCC)

(48)她势必要等到脚好才能溜进楼下装针孔摄影机了。(BCC)

(49)故此我等总要检点行止,勿要授人以柄才好。(BCC)

(50)有道德感的人未必要熟知法律才能避免犯罪。(BCC)

(51)我也许得掏光口袋才能打发他。(BCC)

(52)江湖义气要不得,确实要多学法,才能懂法、守法!(BCC)

(53)天气冷果然要多吃点才能抗冻啊。(BCC)

(54)长绳竟然要到麦德龙才买得到。(BCC)

(55)刚想参加到群聊中去,QQ 崩了……还好没有硬拆,原来要先拿下键盘才能继续啊!(BCC)

(56)企业毕竟要有一定的盈利才能保证发展。(BCC)

(57)人与人还是要不断沟通才能得到理解与信任。(BCC)

(三)时间成分

情态条件连接词前有时可以添加时间词,可分为言者参照时间词和相对参照时间词。言者参照时间词主要有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以及偶发或惯常等,相对参照时间词则分为同时和先后。例如:

(58)北良港同样卸一艘5 万吨小麦船,过去要十几个昼夜连轴转才能干完,如今只用40 个小时。(BCC)

(59)以后要懂得量力而为,才不会输得太难看。(BCC)

(60)你们现在要收听广播,这样才能够知道民族解放阵线的各项政策。(BCC)

(61)套式插销连接当插销、连接轴更换,装配,拆卸比较困难。有时要将整台螺旋轴拆出才能更换。(BCC)

(62)人总是要先学会走路,才开始跑步的。(BCC)

(63)要改变企业面貌,既要抓好经济措施,同时要加强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BCC)

(64)这里离神女宫还有六十多里,晚餐之后要等天色全黑了,才能出发。(BCC)

(65)蚕豆在入锅之前要用水浸一夜,蚕豆才会咧开嘴。(BCC)

(四)序列成分

“才”字条件句的道义情态条件连接词前,有时可以添加序列成分,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序列词是为了标识条件与结果的先后顺序,常用“先”“事先”等词,例如:

(66)我们做护理的,先要去导医台上一两个月,才能去病房做临床。(BCC)

(67)采用以泥换土制砖,由于换土后会给农民耕作带来一些不便,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土地补偿政策与之配套,事先要测算每段河道淤积方量、清淤方量,才能确定田土开挖方量。(BCC)

有时,“先”用于道义情态词之后,例如:

(68)买回来的豆制品,火腿等熟食要先上锅蒸透后才能给孩子吃。

(69)得先有无形的笼盖,才能去掉有形的笼盖。(CCL)

第二种是表示情态条件所在几种情况中的序列,例如:

(70)领养首先要北京有固定住房才考虑。(BCC)

(71)首先因为他是未成年人,其次要等他的身体恢复后才能决定。(BCC)

(72)胡管事还是再三不敢收,最后要伙计谢二位公子的赏,才领着两人走出茶馆。(BCC)

汉语史上,“才”字情态条件句的出现不晚于宋代,常用“须(是)/必要……才”等格式,例如:

(73)此为理会得道理底,也须养得气,才助得它。(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52)

(74)须是比老孙手段大些的,才降得他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1 回)(赵克诚,1987)[20]348

(75)依我的话,必要留一个人看房子才是。(清·《老乞大新释》)

古汉语中,道义情态条件还用“须(是)……方/始/方才”“必……乃”等,例如:

(76)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常须过自束持,方可黾勉。(唐·姚察、姚思廉《梁书·沉约传》)

(77)夫参学者,须透过祖佛始得。(《祖堂集》332)(曹广顺、梁银峰、龙国富,2010)[19]160

(78)须是娘子出来,方才说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1 回)(赵克诚,1987)[20]348

(79)每食,必问价乃举箸。(吕叔湘,1982)[10]417

四、特定条件句

“才”字条件句中的“才”连接的条件可以是某一特定条件,此时,与“才”搭配使用的连接词包括“只”“唯”“只有”“只是”“只要”“唯有”“唯其”“除非”等限定词。例如:

(80)这“虽百世方可也”只是限于诸侯才可以,只限于代表政权的才可以,一般的人民复仇不过五世。(CCL)

(81)只有拥有了精神的支撑点,我才能上路。(BCC)

(82)唯改革才有发展。(CCL)

(83)我唯有不停地往前走,才能把自己和大家带出险境。(BCC)

(84)唯其年轻,这支队伍才充满了勃勃朝气,勤奋好学,渴求上进;唯其年轻,这支队伍才较少旧有的框框和因袭的重负,可塑性较强。(CCL)

(85)除非他是活得不耐烦了,才会挑这个时刻自讨没趣。(BCC)

(86)只有你把用户当作上帝,才能真正站住脚。(BCC)

有时,特定条件句的限定词隐去,可以补出,例如:

(87)(只有/除非)做到了这一点,才说得上真正是历史主义地看问题。(CCL)

“只有……才”“只是……才”“只要……才”中的“只”表示“仅限”或“唯独”义,而不是小量限定的“仅仅”义。“只有”相当于“唯有”,而不是“仅仅有”的意思;“只有”也可以表示“仅仅有”的意思,只不过是个词组,而不是一个词。例如:

(88)论劳动力不算少,但劳动日值只有两角多钱,分的粮食不够吃。(语委语料库)

古汉语中也有“只有”表示充分条件的用法,形成“只有……则/便”,例如:

(89)言今无策,只有起刘元城陈了翁作相,则心不战而自平。(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3)(席嘉,2010)[21]156

(90)只有一毫不诚,便是诈也。(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36)(席嘉,2010)[21]156

席嘉(2004)[22]748认为“只有……才(方)……”表示必要条件关系出现于南宋,近代汉语中一直延续下来,但成为常用关联组合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事。吴鹏(2020)[23]85则认为席嘉所举二例皆为副词“只”修饰“有+宾语”动宾短语。二例如下:

(91)盖虽曰“仁能守之”,只有这勇方能守得到头,方能接得去。(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37)

(92)今日之军政,只有君相上下一心,拣之又拣,如太祖时,方好。(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10)

不管是把“只有”看做一个词还是看做“只”+动宾短语,都可以认定限定词“只”与关联副词“方”构成了配列组合,形成了特定必要性条件句式。吴鹏(2020)[23]85-86认为“只有……才”成型于清,例如:

(93)这两扇门,人都唤作铁门,没一人敢来敲打,只有舍弟及方、白两家人来,才敢敲击。(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1 回)

据赵克诚(1987)[20]348,“只是……才”特定条件句的出现不晚于元,他举了两例:

(94)只是山儿也该讨个显证,才得分晓。(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

(95)只是教皇帝少见儒臣,多昵女色,我这宠幸,才得牢固。(白仁甫《汉宫秋》楔子)

“只要……才”中的“只要”不同于“只要……就”中的“只要”。“只要……就”中的“只要”源自小量限定副词“只”和能愿动词“要”的组合,较早的意思是“仅仅需要”,然后发展成为表示充分条件的连词,可与“便、就”搭配。①参看席嘉(2004)[22]、武天骄(2014)[24]、朱梦婕(2015)[25]、武远佳(2020)[26]。“只要……才”中的“只要”源自唯独义限定词“只”和能愿动词“要”的组合,“只要”大体相当于“唯要”“只需”,然后发展为必要或唯一条件连词,大体相当于“只有”“除非”。席嘉(2004)认为,元明以后“只要”表示必要条件关系比“只有”更常见,相当于“只有”。②“只要……才”的用法,较早应该不晚于元明,沿用至今。例如:

(96)只要哥哥差人拿他娘儿两个来,扣厅责他四十,才与您兄弟出的这一口臭气。(元·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吴鹏2020)

(97)只要拿住那行者,我们才自自在在吃那和尚一块肉,情愿与你拜为兄弟;但恐拿他不得,反伤了你,那时休得埋怨我也。(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0 回)

(98)众人道:“传饭是容易的,只要将里头的东西发出来,我们才好照管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0 回)

(99)他愿意心中有个准头,哪怕是剩的少,只要靠准每月能剩下个死数,他才觉得有希望,才能放心。(老舍《骆驼祥子》)

(100)至于说叫李林甫全权处理国家大事,这不行,天子大权不可旁落,只要有权威,别人才不敢说三道四的!(袁闾琨、魏鉴勋《太监史话》,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

(101)可我觉得要紧的是这微笑后边,只要具备一颗“微笑”的心,那么你脸上的微笑才会最美、最真切,才会去打动别人。(周莹《蓝天上的微笑》,《人民日报》1998 年3 月7 日第7 版)

再看“只要……方/方才”的例子:

(102)我偏生见那小厮不得,常是一顿打就打一个小死,只要打死了他方才称心。(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

(103)只要三事倒断,方该下雨。(明·罗贯中《西游记》第87 回)

(104)冯旭现在淮安府做了姚夏封女婿,姚氏用斧劈死沈义芳,山阳县将二人问成死罪,前日法场是我救了性命,只要拿到沈廷芳方可出狱。(清·佚名《五美缘》)

(105)只要发个誓愿,方才相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36)

据岳岩(2016),“除非……才”“只除非……才”“除非是……才”出现于清代。例如:

(106)二娘道:若要同行,除非装作叫花夫妻, 一路乞丐而去,人才认不出。(清·李渔《无声戏》)(岳岩,2016)[27]228

(107)只除非与他一样奇丑奇臭的才能够相视莫逆;若是稍有几分颜色略知一毫香臭的人,难道会相安无事不成?(清·李渔《无声戏》)(岳岩,2016)[27]230

(108)除非是你死了,或是做了和尚,这事才行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笫54 回》)(岳岩,2016)[27]237

古汉语中还用“唯……”“唯有……即”“除非……方”“只/只是……方”“但/但是……始”等限定式表示必要条件,例如:

(109)唯圣心贤意,方比物类,为能实之。(汉·王充《论衡·薄葬》)

(110)免斯因缘,有何方术,除非听受法花经,如此灾殃方得出。(《敦煌变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

(111)只对江都易王云“仁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方无病,又是儒者语。(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37)(席嘉,2010)[21]153

(112)于道理只是慢慢思量后,方说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19)(席嘉,2010)[21]153

(113)但将九十万人,始可相伐。(《敦煌变文·伍子胥变文》)(席嘉,2010)[21]150

(114)但是先且为他说事神,然后及他事君,意趣始得。(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67)(席嘉,2010)[21]150

(115)佛出世亦不奈何,祖出世亦不奈何,唯有体尽即无过患。(《祖堂集》310)(曹广顺、梁银峰、龙国富,2010)[19]163

五、排除(例外)条件句

“才”字条件句中与“才”搭配使用的连接词还可以是“除了”。为与以上提及的其他条件区分开来,我们称之为排除(例外)条件,该条件的性质具有唯一性。例如:

(116)自从有了这把剪子,他真是一日三摩挲。除了晚上脱衣服上床才解下来,一天不离身。(CCL)

(117)下学期开学我只吃素,除了你约我吃肉,我才会吃。(BCC)

现代汉语中,“除了”和“除非”都可以表示排除义,但“除非”还可以表示唯独义,进入“除非……才”格式,表示必要或唯一条件,强调Q 为真时P 为真。“除了……才”中的“除了”仍然表示排除义,强调的是:不仅Q 为真时P 为真,而且,在非P 条件下,Q 绝不为真,即P 具有排他性。从说话者的视角而言,“除非……才”和“除了……才”存在差异,“除非”重在从正面筛选出合适的条件P,而“除了”则侧重于将合适的条件P 从所有的条件中排除出来。因此,“除了……才”可以说成“除了……才……外”,例如:

(118)除了你和王爷同心协力才能破除外,其他人帮不上忙。(BCC)

在汉语史上,“除了……才”大概在清代出现,例如:

(119)既然你金老爷看得这一块钱十分郑重,我们虽是当个承差,倒还不至于这般小气,你就请不必花费,留着自己买稀饭吃罢。通共花了一块钱,什么大不了的事,还要说格外加恩!我们学院衙门的人,除了我们大人提拔,才算格外加恩。(清·张春帆《九尾龟》第14 回)

(120)柳宁不由冷笑说:“嫂嫂言之差矣,山员外乃豪富之家,哪里希图谢礼?除了向氏嫂嫂嫁到他家,才肯出力搭救,若不依从,总是枉然,中何而用?”(清·佚名《于公案》第98 回)

古汉语中,“才”字排除条件句还有“只除……才”“除是……才”“只除是……才”等句式①参看岳岩(2016)[27]。,较早见于元代,例如:

(121)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那,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元·关汉卿的《一枝花·不伏老》)

(122)只除化成稀汁,才摇得响是。(明·吴承恩《西游记》第34 回)

(123)只除是天上仙姬,瑶台玉女,像得夫人这般人物,才有福受用他。(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23》)

(124)桂妹听了,想了想才答道:“是便是了,只当初星士说我向儿生得不好,除是出家,才挡了灾。我只管捱一时过一时也罢了。”(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19 回)

古汉语中,排除必要条件句,除了用“才”,还可以用“方、方才”,构成“除是……方”“只除……方/方才”“只除是……方”等,例如:

(125)除是无此物,方无此理。(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8)

(126)贤弟只除去那里安身立命,方才免得这罪犯。(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1 回)

(127)老者道:“爷爷呀,似这几日,就走了这许多路,只除是驾云,方能够得到!”(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8 回)

六、假设条件句

“才”字条件句中与“才”搭配使用的连接词也可以为“如果”“若”“假如”“要是”“一旦”等假设连词,这种条件句可称之为假设条件句。例如:

(128)如果在消毒前用清洁剂清洗,清水冲,那么才能保证将油污去除。(BCC)

(129)你若去了,才真正落入了上官金虹的圈套。(CCL)

(130)假如父亲能够与我们一起我才真正高兴。(BCC)

(131)她要是五十岁还梳俩大辫子,我才觉得她疯了。(BCC)

(132)一旦发生事故,人们才会开始重视一个问题。(BCC)

关于“如果”之类的连词构成的复句关系,通常认为是假设关系,“如果”等假设词可以与“那么”或“就”搭配,表示纯粹假设或充分条件、充要条件。邢福义(2001)[28]106-114认为,“如果”表示充足条件,有时还表示充足而必要的条件;同时还指出,“如果”有时只表示“纯粹假设”,如“如果我牺牲了,请把这份材料转交给上级”,“我牺牲”只是纯假设,“如果”不能换成“只要”。王维贤等人(1994)[7]156认为,“如果……那么”是假设的典型格式,“如果”表示假设的条件,“那么”承接上文表示在假设的条件下必然得到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认为,“如果……,就……”表达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只有……,才……”表达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把“如果……才”看作是一个杂糅的句式,认为是逻辑错误。[29]113从现代汉语的事实来看,“如果”最常用的关联词语搭配格式是“如果……就”,可以表示假设的充足条件,有时强化为假设的充要条件。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假设的条件不一定是充分条件,也可以是必要条件,从而构成“如果……(那么)才”的复句格式。关于“如果”等假设词与“才”搭配的格式,郭志良(1999)[30]223-225在假设条件句中列举了“要是/如果/一旦……才”格式;朱斌《 “如果A,那么B,否则c”的语义关联及其“否”的辖域》(2011)[31]481考察了“如果A,才B,否则c”格式,认为该格式的“如果A,才B”是假设必要条件,“否则”否定“A”。

总之,“如果、要是、一旦”等关联词并不是假设充分条件的标志词,而是假设之词,要么表示纯粹的假设,要么假设条件,在假设条件的情况下,所假设条件的具体性质可以由后小句关联副词“就、便、才”等管制,“如果……才”可以表示假设必要条件,而“如果……就/便”可以表示假设充分条件。

“如果……才”假设条件句在汉语史上最早出现于清代,例如:

(133)如果买卖快学成了,然后才进大铺子见见世面,从此往后,学问、见识一天比一天的见长,怎么会不出头呢?(清·御幡雅文《生意筋络》)

“才”字假设条件句,在古汉语中常用“若……才”等格式,不晚于明,例如:

(134)他若唱的我泪出来,我才算他好戏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20 回)

(135)若院主在此闲养自在,才是享福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1 回)

(136)若得你先去看探有无,我才可去。(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 回)

古汉语中,表达假设必要条件,还可以用“若……方/方才”等格式,例如:

(137)袭曰:“若殿下计是邪,臣方助殿下成之;若殿下计非邪,虽成宜改之。”(西晋·陈寿《三国志·杜袭传》)

(138)若生信敬,方肯受持。(唐五代《敦煌变文·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

(139)若先纳器杖,方见赤心。(唐·赵元一《奉天录》)

(140)只是一理,若看得透,方知无异。(宋·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9)

(141)汝若捉得朱褒,方表真心。《元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 回)

(142)若大圣寻着牛王,拜求来此,方借得真扇。(明·吴承恩《西游记》第60 回)

(143)谍言固未可信,若此等人来归,方见敌情。(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144)明日若替小姐做得一头好媒,老婆子方才放心得下。(清·坐花散人《风流悟》第8 回)

假设句中,还有一种比较重要的假设句是反事实假设。我们通过考察发现,反事实假设“要不是”能与“就”搭配,但不能与“才”搭配。邢福义(2001)[28]115-125指出,跟“要不是”呼应的“就”,有时出现,有时不出现,“要不是p,就q”在形式上构成假设复句,在内容上则表达了事物之间事实上或推论上的因果联系。“要不是”引出的p 是表示原因的,“要不是p,就q”句式的作用是反证释因,突出甲事对乙事的关键性影响,其本身包含“之所以非q,就因为是p”以及“因为p,才非q”。下面看“要不是……就”的例子:

(145)要不是我在场,她那小拳头就捶在小涛身上了。(邢福义,2001)[28]115

(146)要不是包石头领大伙抢救咱,咱的命就难保了。(CCL)

反事实假设“要不是”否定的事实往往是必要性原因,可以加上“才”或补出“才”结果句,例如:

(147)因为我玩弄了她,害她落到现在这种地步。要不是我弄得她走上歧路,她也不至于受这样的控告了。

→因为我玩弄了她,才害她落到现在这种地步。要不是我弄得她走上歧路,她也不至于受这样的控告了。

(148)幸亏有你叔父,要不是他,我早就饿成两层皮了!

→幸亏有你叔父,才没饿成两层皮,要不是他,我早就饿成两层皮了!

“要不是”反事实假设句,是必要性原因的反说,因此,“要不是”只能与“就”搭配,构成假设充分条件,表示“无之则不然”,却不能与表示必备条件的“才”搭配。

反事实假设“要不是”能搭配表示强调的“才”。刘海咏(2019)[32]观察到其中的“才”分句有否定情态。我们认为,“要不是p,才非q”是充分条件句,“才”不是表示必要条件,而是表示申明、确定语气,含有反预期,句子蕴含必要或唯一原因“只因为p,才q”。例如:

(149)我家就在这儿附近,要不是因为离这儿比较近,才不愿意来呢。(CCL)

(150)要不是因为淋雨我才懒得洗头发。(BCC)

上例中“才不愿意来呢”“才懒得洗头发”的“才”不是表示承连性,不起引导条件和结果的作用,而是表示强调语气,而且句中都含有“否定”情态的意义。

七、倚变条件句

“才”字条件句中的“才”连接的条件可以是某一倚变条件,即结果会随着条件发生相应的变化,此时,“才”字条件句的结构通常为“越……才越”或“愈……才愈”。郭志良(1999)[30]223-225在假设条件句中列举了“越/愈……才越/愈”的格式,下面看两个例子:

(151)越是朦胧、越是神秘,越是让你得不到,才越有吸引力。(BCC)

(152)愈刺激才愈有乐趣?(BCC)

从条件的范围上看,倚变条件也算是一种特定条件,是一种渐变的特定条件,因此可以添加“只有”等限定条件词,例如:

(153)只有筹码越多才越有胜算。(BCC)

(154)他认为钱财只有越想才越有价值,因而也就越舍不得花。(BCC)

“才”字倚变条件句大致出现于清末,例如:

(155)这有什么,尚武精神,是满洲固山的本等,越是天热,才越有意思呢。(清·王冷佛《春阿氏谋夫案》)

八、无条件句不能用“才”

无条件句表示充分条件,有时可以用“就”,它不能单独用来表达必要条件,也不能用“才”。无条件句有时可以浮现出充要意义,必要性包含其中。

王维贤等人(1994)[7]82指出,充分条件句有两类:典型的充分条件句(“只要A,就B”)和无条件句(“不管A,都B”)。王维贤等人(1994)[7]111还指出,“不管A,都B”里,A 的每一部分都同B 有充分条件和后果的关系,或相关蕴含关系,即其中任何一个命题真,B 必然为真。用来连接B 小句表示后果的关联词,除了“都”,还有“总、总之、还(是)、也、就”等副词。王维贤等人(1994)[7]120指出,“不管A,就(便)B”表示任何条件一出现,立即产生相应的后果的意思,“就”和“便”是表示A 和B 紧密相承的关联词。例如:

(156)不论她是犯了什么罪,他们不久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王维贤等,1994)[7]120

(157)上唇很短,无论是要生气,还是要笑,就先张了唇,露出些很白而齐整的牙来。(老舍《骆驼祥子》)

(158)李洪生无论走到哪里,就把一片爱心带到哪里。(CCL)

邢福义(2001)[28]352指出,无条件句有顺承和逆承之分,逆承强调条件和结果的转折性。我们发现,顺承的无条件句有时可以用“就”,不能用“才”;逆承的无条件句,不能用“就”和“才”。

(159)无论我怎么发问,怎么催促她指出我可能存在的错误,可是她还是闭口不谈。(邢福义,2001)[28]348

九、余论

(一)“才”字条件句的语义属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才”字条件句的语义属性,我们可以拿“才”字条件句与“才”字时间句①朱斌、伍依兰、袁陈杰《 “才”字时间复句》,《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待刊。、因果句[33]107-108,[34]做些比较,“才”字复句的三种类型,都具有承连性和必要性,而在时间性、现实性、条件性、因果性等方面有差异,而且在必要性的具体语义上也有差别,详见表1。

表1 “才”字时间句、因果句、条件句语义对比

“才”字时间复句和因果复句有时两可,具有事理关系的时间复句会转化为因果复句。时间复句和因果复句有时又可以转化为条件复句。未然的时间复句和惯常的时间复句可以转化为条件复句。比较:

(160)(直到/因为/只有)天黑了,我才回家。(现实性、非现实性:时间、因果、条件)

(161)(直到/因为)天黑了,我才回了家。(现实性:时间、因果)

(162)(直到/因为/只有)天黑了,我才会回家。(非现实性:因果、条件)

因果复句,包括因果和目的可以转化为条件复句,例如:

(163)它的司令官作出了一拼到底的决定,这只有因为得意忘形,或者因为他奉有严格的命令,才能解释得了。(CCL)

(164)只有为了击退即时的、紧迫的入侵才有权采取自卫行动。(CCL)

“才”字时间复句、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的语义转化关系,可以用图1 表示:

图1 “才”字时间复句、因果复句和条件复句的转化

图2 “才”字条件句类型的历史首现时间

(二)“就”和“才”在广义因果复句中的分布

为了更好地认识“才”字条件句的条件性质,我们还可以拿“才”和“就”在广义因果复句中的分布作比较。从广义因果关系来看,“就”表示充分性,“才”表示必要性,详看表2。

表2 “就”和“才”的广义因果分布

从表2 可以看出:

第一,“就”和“才”都能用于因果句、倚变条件句、假设句和目的句,这些复句都能表达充分性和必要性。

第二,仅适用于“就”而不适用于“才”的复句有推论句、单纯充分条件句和无条件句,它们只能表示充分性,不能单独表示必要性,有时可以浮现充要性。

第三,仅适用于“才”而不适用于“就”的复句是单纯必要条件句,只能表示必要条件,不能单独表示充分性,有时浮现充要条件。

第四,在广义因果句中,“才”字句表示必要性,“就”字句表示充分性;在特定句式的制约下,或在特定语境下,“才”字句和“就”字句会“浮现”出充要性或唯一性。

(三)“才”字条件句的划分角度及历时演变

本文从格式语义上把“才”字条件句分为六种类型:时间条件、特定条件、道义情态条件、假设条件、倚变条件和排除(例外)条件。这六种条件句,从主客观范畴的角度看,分为主观范畴条件和客观范畴条件,主观范畴条件包括道义情态条件和假设条件①假设可以看做是一种认识情态,这样,主观条件句实际上就是情态条件句,包括道义情态句和假设情态句。,客观范畴条件包括时间条件、范围条件(特定条件、倚变条件、排除(例外)条件);从条件选择的视角上看,时间条件、特定条件、道义情态条件、假设条件和倚变条件为正向选择条件,排除(例外)条件为负向除外条件。

“才”字条件句的各种类型出现的历史时间大致是:时间条件句(……(时)……才)(唐)→道义情态条件句(须……才)(宋)→特定条件句(只是/只要……才)和排除条件句(除是……才)(元)→假设条件句(若……才)(明)→倚变条件句(越(是)……才越)(清)。

猜你喜欢
条件句复句情态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Hiddleston’s Causal Modeling Semantics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ward-Tracking and Backtracking Counterfactuals*
If条件句结构的范畴认知视角及翻译策略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