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地区黄秋葵绿色栽培技术

2024-01-26 19:09万翠莲
上海蔬菜 2023年6期
关键词:黄秋葵秋葵苏中

万翠莲

(江苏省海安市白甸镇综合服务中心,江苏 南通 226682)

黄秋葵简称秋葵,学名咖啡黄葵,又称羊角豆、补肾果,原产于非洲。秋葵耐干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秋葵种类主要有红秋葵和黄秋葵。红秋葵产量较低,以观赏为主;黄秋葵以采果为主,产量较高。黄秋葵植株长势中等,果实呈五角形,果实颜色为浓绿色,色泽亮丽,阴雨天气不易变黑,商品性好,易贮存。我国福建、海南、广东、山东、浙江等地引种栽培黄秋葵的时间较早,近年来江苏苏中地区黄秋葵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海安市白甸镇单个基地种植面积达8 hm2。黄秋葵具有助消化、增强体力、保护肝脏、健胃整肠、预防贫血、保护视力、美白皮肤等食疗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成为近年来一道时尚保健蔬菜[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饮食健康越来越重视,市场亟需绿色无公害黄秋葵产品。现将苏中地区黄秋葵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菜农参考。

1 苏中地区种植黄秋葵的优势

(1)气候条件适宜。苏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年日照时数2 130~2 430 h,年降水量1 650 mm 左右,年平均高温20 ℃、年平均低温11 ℃。苏中地区的气候特点符合黄秋葵喜温暖、怕严寒、耐热的特性。(2)交通便利。海安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距上海200 km,上午采收的秋葵,当天下午即可运至江浙沪地区的大中城市,在保证黄秋葵品质的同时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3)填补市场空缺,种植效益高。苏中露地种植的黄秋葵,产品在5~10 月上市,不仅上市期与南方省份错开,而且还可有效填补海南等热带地区黄秋葵市场空白期,为全年黄秋葵市场均衡供应提供了保障。(4)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黄秋葵种植从育苗到采摘的很多环节都需要人工操作,用工较多。海安地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黄秋葵既解决了当地劳动力外流的问题,又能让百姓在家门口有不错的收入。

2 黄秋葵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2.1 播种育苗

2.1.1 种子消毒

选择粒大、饱满、表面光滑的种子,播前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降低植株感染疫病等真菌性病害的几率。将种子置于50 ℃水中浸泡20 min 左右,反复揉搓,清除种子表面黏液,再用清水浸种10 h 进行催芽,待60%种子开口露白时即可播种[2]。

2.1.2 播种

黄秋葵于3月上旬播种,在大棚内采用50孔穴盘基质育苗。用充分腐熟农家肥与未种植过黄秋葵的园田土按质量比3∶7配制基质。基质装盘后刮平盘面,每穴压孔深0.5~1.0 cm、播1粒已催芽种子,覆盖基质厚1.0 cm,浇透水,待穴盘表面无水迹后覆盖地膜,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 ℃、夜间10~13 ℃。苗期重点做好病虫害防治、控旺等工作。苗龄30 d左右进行通风炼苗,准备定植。

2.2 定植前准备

2.2.1 冬翻晒垡

10月底以前,上茬黄秋葵采收结束后揭除地膜,集中回收清理。用秸秆粉碎机将黄秋葵秸秆粉碎还田,然后每hm2施腐熟农家肥45~60 t作基肥,翻耕深25 cm以上。秸秆腐烂后转化为土壤有机质,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冬季耕翻晒垡还可利用紫外线和低温杀灭土壤中的病菌、虫卵,降低虫口基数。翻耕后再次捡拾残留农膜,确保废旧农膜回收率在90%以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黄秋葵种植最好实行3~5年轮作。

2.2.2 整地起垄

定植前15 d,每hm2撒施过磷酸钙375 kg、磷酸二铵225~450 kg、硫酸钾225 kg作二次基肥,再次翻耕,使肥土混合均匀,筑垄面宽80 cm、沟深25 cm,垄面中间铺设1条滴灌带,然后全垄覆盖地膜。施足基肥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透气能力,提高土壤熟化程度,增加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黄秋葵根系生长发育。

2.3 定植

4 月中下旬,外界温度在15 ℃以上时开始定植。垄面覆盖地膜后挖穴,双行种植,行距35~40 cm、株距30~40 cm,每穴种植1株,栽后浇足底水,然后用土块将开穴处封严。起垄后土壤松软透气,利于黄秋葵根系吸收养分,植株不易倒伏,同时还能减少烂根发生。地膜覆盖栽培可抑制杂草生长,保持土壤湿润,早期还可提高地温。

2.4 田间管理

2.4.1 水肥管理

加强水肥管理,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以利提高黄秋葵品质及产量。植株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通过滴灌带追施高浓度水溶性复合肥,即每采收4批后每667 m2用水溶肥(20-20-20)3 kg兑水2 000 kg冲施1次。

2.4.2 摘叶

黄秋葵枝叶生长过于茂盛时,应适当摘除基部侧枝和老叶,增加田间采光和通透性。黄秋葵株高1 m时,选择晴天早晨打顶,将植株上端幼芽剪掉3~5 cm,保留2~3节即可,促进侧枝萌发新枝。果实采摘后,将相应的叶片剪除,只保留上部3层叶片,减少养分消耗,提高果实品质和产量。

2.5 病虫害防治

黄秋葵虫害主要有斜纹夜蛾、蚜虫等,病害主要为霜霉病等。

2.5.1 物理防治

斜纹夜蛾有趋光性,可在田间安装杀虫灯、高压汞灯等进行诱杀;利用害虫取食的趋化性,可用糖、醋、白酒、水、90%敌百虫按6∶3∶1∶10∶1配制糖醋液进行诱杀;利用蚜虫趋色性,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杀,黄板上涂黄油和机油,7 d左右加涂1次。此外,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向性,可在田间悬挂或地表覆盖银灰膜进行驱避[3-4]。

2.5.2 化学防治

黄秋葵绿色栽培应尽量减少农药使用,如有必要应尽量选择对人畜安全、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的生物农药,如用苏云金芽孢杆菌、苦参碱等防治虫害,用58%甲霜灵·锰锌600 倍液防治霜霉病,采收前12 d 停止喷药,确保安全间隔期。减少农药使用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还可以保护环境,降低产品的农药残留量,预防土壤板结,提升黄秋葵品质,保障食用安全。

2.6 采收分级与保鲜

2.6.1 采收分级

黄秋葵株高30~50 cm 时开始开花结荚,采收期4~5 个月。花谢后6~8 d,在早上采摘长度10 cm 左右的嫩果,温度较高时每天采收1次,温度较低时隔2~3 d采收1次。一般在早晨果实鲜嫩时采收,且有利于伤口愈合。采收时,用剪刀从果柄处剪下果实,切勿撕扯,以免增大伤口面积,不利于伤口愈合。采果要及时,漏剪和迟剪易导致果实木质化,影响口感和品质。

分级销售能进一步提高黄秋葵产品的价值。商品果果实长度要求在9~10 cm,同时结合品相将黄秋葵分为特级果、一级果、二级果。特级果要求果实表面基本无缺陷,一级果要求果实表面的色泽或刮痕等缺陷面积不超过总表面积的5%,二级果要求果实表面疤痕、瑕疵、刮痕和擦伤等缺陷面积不超过总表面积的10%。

2.6.2 采后保鲜

产品采收分级后,先将嫩荚置于10 ℃左右冷库内进行预冷,相对湿度保持95%,然后储存于7~10 ℃环境下,产品保鲜期为7~10 d。远距离销售的,将嫩荚装入保鲜袋或塑料盒,运至0~5 ℃冷库预冷。苏中地区交通便利,一般早晨采摘的黄秋葵,江浙沪地区消费者在当天下午就可将其端上餐桌。

猜你喜欢
黄秋葵秋葵苏中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黄秋葵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家禽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纤纤秋葵淑女指
秋葵小炒
秋葵就要这样种
黄秋葵新品种苏秋葵1号
黄秋葵与红秋葵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黄秋葵引种栽培技术试验
苏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