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凌源市青龙河流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2024-02-21 02:2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凌源市博物馆
北方文物 2024年1期
关键词:素面夹砂陶片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凌源市博物馆

〔内容提要〕 青龙河是滦河重要支流,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青龙河流域调查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墓地),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墓地)均为2018—2019年调查新发现,根据采集遗物特征,该地区红山文化遗存内涵与大凌河上游地区接近,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数量和遗物数量、制作水平均较夏家店上层文化发达。

青龙河是滦河的重要支流,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市抬头山乡,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大河北镇瓦房村进入凌源市境内,经三十家子镇、三道河子乡、刀尔登镇,于杨杖子镇出凌源市入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经青龙县,于卢龙县汇入滦河,属于山溪性河流,砾石河床。在凌源市境内流长约50.49千米,流域总面积约为1504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三十家子河、松岭子河和河坎子河。青龙河谷呈南北伸展的树枝状,南北长约33千米,主干谷地北部窄南部宽。河谷的走向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由于河流的逆源侵蚀和下切侵蚀十分强烈,相对高差较大,许多地段形成深大的峡谷。流域内青龙河干谷以西和支谷以南地区,地形主要为山地,山体基本呈北—东方向展布,由长城系和蓟县系的石英砂岩、白云岩组成。山势高耸,山谷幽深,是燕山的支脉①。

经过第二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凌源市青龙河流域未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青铜时代遗址共71处。2018—2019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凌源市博物馆在凌源市青龙河流域开展考古调查,调查新发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墓地)17处,并且在复查的2处青铜时代遗址中采集到红山文化遗物,新发现青铜时代遗址29处,其中,26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1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2处包含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内涵的遗址。下面对本次调查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青铜时代遗址做简要介绍。在下文的遗址分布图中,包含多种文化内涵的遗址在不同文化遗址分布图中均有标注。

一、新石器时代遗址

调查在青龙河流域发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墓地)19处,其中,生活遗址16处,墓地3处,主要分布在青龙河及支流两岸平缓的山梁顶部(图一)。现选择有代表性的遗址(墓地)进行如下介绍。

图一 凌源市青龙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分布图

1.大庙南山梁南坡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宋杖子镇大庙屯南一道山梁南坡,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分布于南侧高山向北延伸大致呈南北方向山梁的南坡,地势呈西高东低,现地表为耕地,种植农作物。遗址东部被冲击沟破坏,遗物散落范围不大,均较碎小,陶器有泥质红陶口沿及腹片等。

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4件,均为口沿。大庙南山梁南坡遗址∶1,钵口沿,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圆唇,素面。残高1.6、壁厚0.5厘米(图二,1)。大庙南山梁南坡遗址∶2,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素面。残高2.01、壁厚0.47厘米(图二,2)。大庙南山梁南坡遗址∶3,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圆唇,残损严重,器物形制不可辨。残高0.93、壁厚0.61厘米(图二,5)。大庙南山梁南坡遗址∶4,泥质红陶,手制。直口,方圆唇,素面。残高2.4、壁厚1.02厘米(图二,3)。

图二 红山文化遗址采集遗物

红山文化细石器标本1件,大庙南山梁南坡遗址∶5,褐色燧石,长条形扁平状,刃部有二次加工痕迹。长2.9、宽1.54、最厚0.5厘米(图二,12)。

2.大庙西坡地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宋杖子镇翟杖子村的一处山坡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分布在一条呈东西走向的山梁朝西的坡地上,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侧各有一条冲击沟,北约2800米有一条自西向东流注入大凌河西支的季节河,现地表为耕地,靠上区域修整为梯田,种植农作物。地表分布有红山文化泥质红陶片,陶片碎小,但散落范围较大。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3件,均为口沿。大庙西坡地遗址∶1,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圆唇,唇部加厚,素面。残高3.2、壁厚0.63厘米(图二,6)。大庙西坡地遗址∶2,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圆唇,素面。残高3.17、壁厚0.82厘米(图二,7)。大庙西坡地遗址∶3,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圆唇,唇部加厚,素面。残高1.71、壁厚0.67厘米(图二,8)。

3.房杖子北山顶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四道沟村房杖子屯北侧山顶部,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所在山梁为河北省与辽宁省的分界线,也是大凌河与青龙河的分水岭。山梁呈南北向,北高南低,两侧较为陡峭,山坡上长有松树及灌木,地表杂草丛生。遗址分布在山梁顶部,地表有一较大的土坑,土坑周边地表分布有较多的碎石块和少量的泥质红陶片,陶片均为素面。

采集红山文化陶器标本1件,房杖子北山顶遗址∶1,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3.08、壁厚0.61~0.83厘米(图二,15)。

4.郝杖子西山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郝杖子村西的山梁上,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所在位置位于北侧大山梁向南侧延伸出的一道低矮、宽大的小山梁,东侧为坡度较平缓的扇形坡地,坡地修整为梯田耕地,种植农作物,西侧山坡较陡峭,有多道冲击沟,地表植被为松树、杏树等。遗址地处山梁阳坡上,山下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地表散落遗物较少,破碎较严重,陶片胎体较薄,火候较低,手制痕迹较明显,其中,可辨器物形制有罐、钵,多素面。此外,发现有少量打制刮削器。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2件。口沿1件,郝杖子西山遗址∶2,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平沿,素面。残高2.2、壁厚0.62厘米(图二,14)。腹片1件,郝杖子西山遗址∶3,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5.16、壁厚0.58厘米(图二,11)。

红山文化细石器标本1件。郝杖子西山遗址∶1,棕红色,河卵石,打制。形状不甚规整。长4.01、宽2.64、最厚1.05厘米(图二,13)。

5.穆杖子东南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宋杖子镇穆杖子屯东南山坡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位于南侧高山向北延伸山梁中部的一个山丘南面阳坡,西侧有一条冲击沟。遗址地表现为耕地,种植农作物,地表遗物少且碎小,分布范围小,陶片均为泥质红陶片,有口沿、腹片、器底。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3件。口沿2件,穆杖子东南遗址∶1,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平沿,素面。残高2.06、壁厚0.71厘米(图二,9)。穆杖子东南遗址∶3,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素面。残高1.64、壁厚0.65厘米(图二,4)。腹片1件,穆杖子东南遗址∶2,泥质红陶,手制。近口沿部分,素面。残高2.34、壁厚0.85厘米(图二,10)。

6.西杖子西北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宋杖子镇翟杖子村西杖子屯西北一高山向东南延伸山梁上一个相对独立的山丘顶部,面积约2000平方米。南面山下为一条自西向东流注入大凌河西支的季节河。现地表植被为杏树林,地表杂草丛生,可见度低,分布有少量泥质红陶片。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1件。西杖子西北遗址∶1,口沿,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素面。残高1.75、壁厚0.41厘米(图三,7)。

图三 红山文化遗址采集陶器

7.烧锅地西北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白家油坊村烧锅地屯西北的山梁上,面积约5万平方米。山梁呈东北西南走向,遗址主要分布在山梁梁顶,地势开阔平坦,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其南面和西面山坡上有数道冲击沟。遗址地表现为耕地,种植农作物。地表遗物散落面积较大,陶片较为碎小,均为泥质红陶,采集有口沿、腹片等。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5件。口沿4件,烧锅地西北遗址∶1,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尖唇,内抹斜。残高1.41、壁厚0.62厘米(图三,1)。烧锅地西北遗址∶2,泥质红陶,手制。敞口,圆唇,素面。残高1.55、壁厚0.7厘米(图三,2)。烧锅地西北遗址∶3,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唇部加厚,素面。残高2.33、壁厚0.39厘米(图三,4)。烧锅地西北遗址∶4,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唇部加厚,素面。残高2.47、壁厚0.46厘米(图三,3)。腹片1件,烧锅地西北遗址∶5,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3.09、壁厚0.9厘米(图三,5)。

8.通泉沟北坡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卧虎山村通泉沟屯北的一处山坡上,面积约2万平方米。遗址位于西侧大山向东延伸的山梁最前端向河流漫延的坡地上,东与青龙河相邻,现地表为耕地,被修整成梯田,种植农作物。陶片散落范围较大,梁顶及山坡上均有发现,陶片少且碎小,均为泥质红陶素面陶片。

采集红山文化陶器腹片标本1件。通泉沟北坡遗址∶1,泥质陶,手制,外壁红,内壁呈青灰色,素面。残高3.42、壁厚0.75~1厘米(图三,6)。

9.西杖子西北山坡墓地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宋杖子镇西杖子屯西北的一座高山向东南延伸漫长且平缓的坡地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墓地所在的坡地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南北两侧各有一道冲击沟。现地表植被为杏树林和小面积耕地,地表分布有泥质红陶筒形器口沿、器底及腹片等。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4件。筒形器口沿2件,西杖子西北山坡墓地∶2,夹细砂红陶,手制。直口,圆唇。残高1.61、壁厚0.88厘米(图四,2)。西杖子西北山坡墓地∶3,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残高1.61、壁厚0.64厘米(图四,4)。筒形器器底2件,西杖子西北山坡墓地∶1,泥质红陶,手制。平底,底沿加厚,素面。残高1.89、壁厚0.9厘米(图四,5)。西杖子西北山坡墓地∶4,泥质红陶,手制。平底,底沿加厚,素面。残高2.14、壁厚1.05厘米(图四,6)。

图四 红山文化墓地采集遗物

10.裂山梁北山积石冢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的一道山梁顶部,面积约2000平方米。积石冢分布山梁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南面延伸的山坡下有一条季节河自西向东流注入青龙河。地表植被为较密的松树,松树间长有低矮灌木,杂草丛生,松针覆盖较厚。积石冢所在山丘顶部可见明显的积石堆积,存高约半米,南、东、北三面有较缓的平台。遗物主要分布在石堆四周,数量不多,均为泥质红陶片。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2件,裂山梁北山积石冢∶1,泥质红陶,手制,直口,圆唇,素面。残高3.08、壁厚0.54厘米(图四,1)。裂山梁北山积石冢∶2,泥质红陶,手制。折腹,素面。残高4.92、壁厚0.76~1.11厘米(图四,3)。

11.八家子南山墓地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的一座山丘顶部,面积约2400平方米。墓地保存较好,由于农业耕作和挖树坑对墓地有一定破坏。地表散落遗物较多,破碎较严重,遗物种类单一,主要以泥质红褐陶为主,陶片胎体较厚重,火候较高,手制痕迹较明显,其中,可辨器物形制均为筒形器。

采集红山文化陶片标本3件,均为腹片,八家子南山墓地∶1,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3.14、壁厚1.41厘米(图四,9)。八家子南山墓地∶2,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5.73、壁厚0.81厘米(图四,7)。八家子南山墓地∶3,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1.45、壁厚0.72厘米(图四,8)。

二、青铜时代遗址

(一)青龙河流域共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78处,其中,41处为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37处为包含多种文化内涵的遗址,本次调查新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包含夏家店下层文化内涵的遗址28处(图五)。限于篇幅,下面选择部分本次调查的遗址进行介绍。

图五 凌源市青龙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分布图

1.西沟脑西山顶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宋杖子镇水泉村西沟脑屯西侧一座高山顶部,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址所在山顶地势较为平坦,东坡较为陡峭,岩石裸露。遗址现地表为荒地,杂草丛生。围绕山顶堆有石块,疑为石墙,石块散落于山坡上,遗物散落于山顶及四周山坡,因杂草覆盖寻找较为困难。

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陶片标本3件。腹片2件,西沟脑西山顶遗址∶1,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弦断绳纹,残高4.11、壁厚0.79厘米(图六,3)。西沟脑西山顶遗址∶2,泥质陶,手制,外壁呈黄褐色,内壁呈青灰色,器表饰绳纹。残高2.92、壁厚0.52厘米(图六,2)。器底1件,西沟脑西山顶遗址∶3,泥质灰陶,手制,平底,素面。残高1.16、壁厚0.78、底厚0.81厘米(图六,6)。

图六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采集遗物

2.西沟脑东北山坡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宋杖子镇水泉村西沟脑屯东北的一处山坡,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处于北侧高山向西南延伸的一道山梁南坡,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东西两侧为较深的冲击沟,南侧山坡下有一条自西向东流的季节河,现地表植被为耕地和杏树林。地表遗物以泥质红陶片居多,均为素面,见有少量夹砂陶。

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陶片标本3件。口沿1件,西沟脑东北山坡遗址∶1,泥质红陶,手制,敛口,圆唇,唇部加厚,残高2.25、壁厚0.77厘米(图六,1)。腹片2件,西沟脑东北山坡遗址∶2,泥质红陶,手制,素面。残高4.02、壁厚0.98厘米(图六,9)。西沟脑东北山坡遗址∶3,泥质红陶,手制,器表饰弦断绳纹。残高4.18、壁厚0.84~1.12厘米(图六,4)。

3.高家沟东山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松岭子镇大场子村高家沟村民组东面一座山丘顶部,面积约3000平方米。遗址地势较为开阔平缓,地表植被为松树林和灌木丛。遗址地表遗物较为丰富,主要有夹砂红褐陶素面陶片、夹砂灰陶饰附加堆纹带绳纹陶片等。

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陶片标本6件。口沿1件,高家沟东山遗址∶1,夹砂红褐陶,手制,敞口,圆唇,素面。残高3.58、壁厚0.63厘米(图六,5)。腹片5件,高家沟东山遗址∶2,夹砂灰陶,手制,器表饰附加堆纹带绳纹。残高4.80、壁厚1.13厘米(图六,10)。高家沟东山遗址∶3,泥质黄褐陶,手制,器表饰附加堆纹带绳纹。残高6.76、壁厚1.1厘米(图六,7)。高家沟东山遗址∶4,泥质黄陶,手制,器表饰附加堆纹带绳纹。残高5.03、壁厚0.73厘米(图六,8)。高家沟东山遗址∶5,夹砂红褐陶,手制,器表饰绳纹。残高5.39、壁厚0.79厘米(图六,11)。

4.文笔山东坡地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松岭子镇文笔山村东面的一处坡地上,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东倚高山,地势东高西低,现地表植被为耕地,种植农作物。地表遗物较少,主要有夹砂红陶素面陶片、夹砂灰陶饰绳纹陶片等。

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陶片标本4件。腹片3件,文笔山东坡地遗址∶2,夹砂红褐陶,手制,素面。残高4.39、壁厚0.86厘米(图七,4)。文笔山东坡地遗址∶3,夹砂黑褐陶,手制,器表饰细绳纹。残高4.87、壁厚0.93厘米(图七,5)。器底1件,文笔山东坡地遗址∶1,泥质红陶,平底,素面。残高2.95、壁厚1.07厘米(图七,9)。

图七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采集遗物

5.机房沟东山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北店村机房沟屯东面的山梁顶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地势呈东北向西南倾斜,南侧山坡较陡。地表多为荒地,杂草丛生,少部分为耕地,山坡上长有灌木和杏树。地表遗物散落面积大,陶器主要有夹砂陶口沿、器底、腹片等,器表多饰绳纹、附加堆纹。

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标本4件。口沿2件,机房沟东山遗址∶1,夹砂红陶,手制,敞口,圆唇,素面。残高5.47、壁厚0.78厘米(图七,1)。机房沟东山遗址∶2,夹砂红陶,手制,直口,尖圆唇,素面。残高3.64、壁厚0.73厘米(图七,2)。器底1件,机房沟东山遗址∶4,夹砂褐陶,手制,平底,器表饰绳纹。残高2.32、壁厚0.7、底厚0.59厘米(图七,8)。器足1件,机房沟东山遗址∶5,夹砂红陶,手制,锥状足,器表饰绳纹,纹饰不甚明显。残高5.12厘米(图七,10)。石器标本1件,石斧,机房沟东山遗址∶3,青灰色,磨制,扁平状,顶端平,刃端残,器身有一双面对钻孔。残长5.63、残宽5.13、厚0.93~1.22厘米(图七,11)。

6.大四道梁子西北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刀尔登镇三道梁子村大四道梁子村民组北面的一处山坡,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地势西高东低,东面山下为河滩地,现地表为耕地,地表分布有少量的遗物,陶器有夹砂黄褐陶素面陶片、夹砂灰褐陶口沿等,兼有蚌壳残片。

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标本3件。口沿1件,大四道梁子西北遗址∶1,夹砂黄陶,手制,敞口,圆唇,素面。残高3.02、壁厚0.54~0.76厘米(图七,3)。腹片2件,大四道梁子西北遗址∶2,夹砂红陶,手制,素面。残高2.69、壁厚0.93厘米(图七,7)。大四道梁子西北遗址∶3,夹砂黄褐陶,手制,素面。残高2.52、壁厚0.73厘米(图七,6)。

(二)青龙河流域共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46处,其中,18处为单纯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28处为包含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内涵的遗址,本次调查新发现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包含夏家店上层文化内涵的遗址3处(图八)。

图八 凌源市青龙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分布图

1.小南宫南山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三十家子镇北宫杖子村小南宫村民组东南一座独立的山丘顶部,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所在山丘四周坡度较陡峭,东侧为断崖,断崖下为宽阔的河道。南坡为人工开垦的土地,种植杏树等,北坡为荒地,布满杂草和低矮灌木等。遗址地表散落遗物较多,破碎较严重,遗物种类丰富,陶片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片胎体较厚重,火候较高,手制痕迹较明显,其中,可辨器物形制均为罐。

采集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口沿标本2件,小南宫南山遗址∶1,夹砂灰褐陶,手制,直口,圆唇,素面。残高4.97、壁厚1.4厘米(图九,1)。

图九 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采集遗物

2.龙头山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松岭子镇松岭子村东的山丘顶部及西坡,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分布区域山顶平坦,山坡平缓,视野开阔,东面、南面山坡较为陡峭,南面山下为龙头山水库。遗址靠上区域为一片松树林,靠下区域为杏树林和耕地。地表分布有较为丰富的陶器残片,有夹砂红陶饰附加堆纹陶器腹片、夹砂红褐陶器底等。

采集夏家店上层文化陶片标本3件,其中,口沿2件,龙头山遗址∶1,夹砂红陶,手制,敞口,方唇,素面。残高3.26、壁厚0.7厘米(图九,2)。龙头山遗址∶2,口沿,夹砂黄陶,手制,敞口,方唇,素面。残高5.89、壁厚0.88厘米(图九,3)。器底1件,龙头山遗址∶7,夹砂灰陶,手制,平底,素面。底径6、残高2.44、壁厚2.06、底厚1.24厘米(图九,5)。

3.三道梁子村西南遗址

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刀尔登镇三道梁子村西南的一处坡地上,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址地势南高北低,视野开阔,现地表为耕地,地表分布有少量夹砂灰褐陶素面陶片、泥质红陶素面陶片等。

采集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口沿标本1件,三道梁子村西南遗址∶2,夹砂黄陶,手制,敞口,方圆唇,素面,残高5.83、壁厚0.83~1.14厘米(图九,4)。

三、几点认识

1.凌源市青龙河北部河谷较宽,两岸地形为平缓的慢梁,地势开阔平坦,河谷越向南越窄,两岸地势越陡。调查在青龙河流域仅发现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存,红山文化遗址(墓地)基本分布在北部地区河流两岸的慢梁状丘陵顶部,部分遗址集中分布在青龙河与大凌河西支交界处,南部地区未发现红山文化遗址,该区域东部与大凌河南源地区隔山相邻,大凌河南源地区分布有较为丰富的红山文化遗存,青龙河南部地区基本不见红山文化遗存,应该是受河谷变窄且两岸主要为较为陡峭的山地和丘陵地形地势限制,这样的地势不是红山文化先民首选的居住地。

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在凌源市青龙河流域均有分布,遗址数量远高于红山文化遗址。北部地区遗址分布密度高于南部地区,应该也是受到北部地区河谷较为开阔且两岸平缓、南部地区河谷变窄两岸较为陡峭的自然地势影响。虽然南部地区不是首选的宜居地,但是,在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仍然有一定数量遗址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辽宁境内大、小凌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数量较新石器时代遗址有非常大的增长,遗址中出土大量石质农业生产工具,动物骨骼中猪的骨骼数量和比例大,还有丰富的牛、羊、狗骨骼,浮选结果表明当时粟是主要的农作物②,以上都说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人口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农业生产也已经很发达。气候适宜加上生产力的提高,让夏家店下层文化先民有能力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活动。

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遗址主要沿青龙河及支流两岸分布,多分布在丘陵顶部或靠近河流的山前台地,数量高于红山文化遗址,但是,不及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辽宁、内蒙地区以往调查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数量较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数量趋减的结果较为一致。陶器普遍陶质较为疏松,火候不高,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较少,说明夏家店上层文化不论是陶器生产,还是农业生产能力均较夏家店下层文化变弱,这也是遗址数量变少的重要原因。

2.青龙河流域红山文化生活遗址采集陶器标本较为单一,基本为泥质红陶素面陶片,与大凌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生活遗址陶器特征相同,青龙河地区东部和东北部与大凌河上游地区相邻,上游北部地区与大凌河西支地区之间没有险峻的天然屏障,两个地区红山文化遗存内涵接近。根据墓地(积石冢)采集筒形器标本形制判断,3处墓地(积石冢)时代应该较晚。

夏家店下层文化广泛分布于辽西地区,北至西拉木伦河,南至大、小凌河流域,东到医巫闾山地区,西到燕山山脉③。本次调查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标本残损严重,可辨器物形制较少,主要有陶瓮、罐、鬲,陶器特征与大凌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特征接近。喀左县土城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存中包含大坨头文化因素遗物④,说明大凌河流域夏家店下层文化与燕山南麓大坨头文化有着紧密的互动交流。青龙河是滦河支流,流域范围位于燕山北麓,地处滦河流域与大凌河流域的中间地带,有与燕山南麓同时期文化交流互动的有利地理条件。但是,调查采集陶器标本较残,可辨器物形制少,没有明确的大坨头文化遗存信息。相信随着田野发掘工作的开展,该区域夏家店下层文化内涵会更为清晰。

夏家店上层文化开始于西拉木伦河流域,后向南发展,南部可达滦河上游地区,中心分布在努鲁尔虎山以西老哈河流域⑤。有学者将大、小凌河流域出青铜短剑的墓葬归入夏家店上层文化,将其命名为十二台营子类型⑥,但是,该类型遗物基本为青铜器,陶器数量很少。西拉木伦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以大井遗址为代表,陶器陶质多为夹石英砂岩的夹砂陶,器表饰锥刺点纹和压印几何形纹饰⑦。老哈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皆为夹砂陶,有红褐陶和灰褐陶两种,质地疏松,素面为主,器表多经打磨。调查在青龙河流域采集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以夹砂陶为主,陶质疏松,陶色以红褐、黑褐为主,多为素面,不见西拉木伦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常见的附加堆纹和几何形纹饰,在陶质、陶色上表现出与老哈河流域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较大的一致性。学者较为一致地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经历了从北到南发展的过程⑧,所以,该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应该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较晚阶段。

注 释:

① 凌源县志编纂委员会:《凌源县志》,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第83—134页。

② 王立新:《辽西夏至战国时期文化格局与经济形态的演进》,《考古学报》2004年第3期;王立新:《大山前遗址发掘资料所反映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经济形态与环境背景》,《边疆考古研究》(第6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朴真浩:《夏家店下层文化聚落、经济与社会形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

③卜工:《燕山地区夏商时期的陶鬲谱系》,《北方文物》1989年第2期;王立新:《夏家店下层文化渊源诌论》,《北方文物》1993年第2期。

④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喀左县博物馆:《辽宁喀左土城子遗址2014—2015年发掘简报》,《文物》2018年第4期。

⑤ 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下同,第99—128页;

⑥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⑦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林西县大井古铜矿1976年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3年,第138—146页。

⑧ 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文集》,第99—128页;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猜你喜欢
素面夹砂陶片
李蕾作品
稷山郭家枣园遗址东周时期圆陶片用途浅析*
天降大福喜成双
铸件夹砂缺陷原因分析及对策
素面
雅典陶片放逐法考辨
消失模常见夹砂夹渣缺陷的解决
素面
玻璃钢夹砂管管土摩擦系数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高钼高镍气缸套夹砂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