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反刍性沉思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2024-03-01 04:38李荔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病耻感病耻永久性

李荔

河南息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息县 464300

病耻感是因疾病而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严重损害患者的自尊心,影响其治疗依从性、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1]。反刍性沉思是患者罹患重大疾病及负性事件后引起自我对病情的主动认知和调节[2]。我国每年新增永久性肠造口的结直肠癌患者约为10万人,由于排便方式、身体形态的改变,以及担心他人的歧视,心理压力较大易产生病耻感而影响患者的认知和行动范围,无法以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甚至引发心理应激状态,不利于术后康复[3]。文献资料显示,病耻感可以通过反刍性沉思对创伤后成长产生间接作用,即高水平病耻感的患者有高水平的反刍性沉思[4-5]。本研究分析了结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反刍性沉思及病耻感状况,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以期为帮助患者减轻病耻感,适应疾病带来的影响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10—2022-10行永久性肠造口术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6]中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首次手术,术后时间>2个月。病情稳定无严重并发症。沟通交流能力强,依从性好。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以及转移或复发的患者。最终纳入102例患者,男64例,女38例;年龄(62.34±2.45)岁(范围:54~70岁)。

1.2 方法

1.2.1 基线资料采集 (1)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男、女)、年龄(>60岁、≤60岁)、居住地(城镇、农村)、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及以上)、婚姻状况(已婚、离婚/未婚/丧偶)、居住情况(独居、与家人同居)。(2)可能影响因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医疗付费方式(医保、自费)、家庭月收入(<6 000元、≥6 000元)、基础疾病(合并、未合并)、肿瘤位置(直肠、结肠)、病理类型(腺癌、其他)。吸烟史的评定标准:≥1支/d,>1 a。饮酒史为:啤酒量≥200 g/次,或白酒量≥50 g/次,且≥2次/周,>1 a。基础疾病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11.1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后2 h血糖≥11.1 mmol/L。高血压的诊断标准:DBP≥90 mmHg或SBP≥140 mmHg。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总胆固醇≥6.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 mmol/L、甘油三酯≥2.3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mmol/L)。向患者详细介绍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承诺调查资料仅用于此次研究,不会泄露任何关于患者的信息。经患者口头同意后,指导其当场填写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填写时间为20~30 min,不记名提交。共发出102份问卷,回收102份有效问卷。

1.2.2 病耻感评估方法 术后3个月采用社会影响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7]评估结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水平:含经济歧视、社会隔离、内在羞耻感,以及社会排斥4个维度,共24个条目,每个条目中的“极不同意”“不同意”“同意”“极为同意”分别记为1分、2分、3分、4分,分值范围为24~96分,分值越高表示病耻感越强烈。该量表克伦巴赫系数为0.892,重测信度为0.872。

1.2.3 反刍性沉思评估方法 术后3个月,依据事件相关性反刍性沉思问卷(event related rumination inventory,ERRI)[8]评估患者反刍性沉思水平:包括2个维度,分别为侵入性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每个维度分别由1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中的“从来没有”“很少”“有时”“经常”分别记为0分、1分、2分、3分。2个分量表分值范围均为0~30分,得分越高,代表反刍性沉思水平越高。该量表克伦巴赫系数为0.890,重测信度为0.869。

2 结果

2.1 不同基线资料特征患者SIS评分比较术后3个月时,102例患者的SIS评分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平均(62.34±6.15)分。不同基线资料特征患者S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基线资料特征患者SIS评分比较

2.2 患者反刍性沉思与病耻感的关系分析术后3个月时,102例患者的ERRI评分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反刍性沉思平均(14.85±3.31)分。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患者病耻感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成正相关(r=0.981,P<0.001),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成负相关(r=-0.979,P<0.001)。见表2。

表2 患者反刍性沉思与病耻感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反刍性沉思分为侵入性和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是个体认知方式之一。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指的是一种消极应对方式,是个体对创伤影响被动、消极的思考。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是一种积极应对方式,是个体对创伤事件进行主动性、有目的思考,有利于个体理解创伤后的影响和探寻背后的积极含义,从而对消极事件进行积极加工。研究表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有助于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缓解其消极情绪[9]。

本研究结果显示,102例患者的SIS平均得分为(62.34±6.15)分,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平均得分为(13.48±3.24)分,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平均得分为(14.85±3.31)分。经双变量Pearson直线相关性检验,提示患者的病耻感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成正相关,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成负相关,说明病耻感水平越高的患者越倾向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避免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其原因为,患者常担心和感受社会异样的眼光,降低了治疗积极性,并产生抵抗情绪。当侵入性反刍性沉思偏高时,不能正确理解和面对肠造口的现实,过于担忧他人对肠造口的歧视,拒绝与外界接触,从而降低康复依从性,不愿主动进行规范造口护理,更容易对自己患病过程进行重复、被动、消极思考,导致出现不良心理状态,加重病耻感[10]。因此,医护人员在关注患者病情的同时,还应关注其心理状态,提供心理疏导、正念训练和同伴教育等措施,疏导其不良情绪,并帮助患者全面了解疾病及预后,使其认识到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改善预后。从而促进其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降低其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水平,对创伤事件和结果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尽快从消极影响中恢复过来,主动寻求最新的应对方式,使自己适应创伤后的环境,有效降低病耻感[2,11]。

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且研究中的量表评分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得出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偏倚。我们将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量,长时间随访的前瞻性研究,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病耻感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成正相关,与目的性反刍性沉思成负相关,且病耻感水平越高说明患者越倾向于侵入性反刍性沉思,避免目的性反刍性沉思。临床应实施心理疏导、正念训练等干预措施,减轻患者的病耻感,促进其目的性反刍性沉思和降低其侵入性反刍性沉思水平,帮助其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方式适应疾病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病耻感病耻永久性
2型糖尿病患者病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素养与病耻感的相关性分析
泌尿外科门诊早泄患者的病耻感调查研究
永久性起搏器置入患者应用个性化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
帕金森病患者病耻感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俄成功研制“永久性”核反应堆
心境障碍患者病耻感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探讨
强制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病耻感及相关因素研究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人格的相关分析
浅析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与保护——以慈溪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