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型政党:一种关于新型政党的理论分析与经验阐释

2024-03-01 01:52
云南社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政党中国共产党国家

彭 斌 庞 欣

政党目标是政党建立和运作所要实现的政治目的。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目的的达成需要制定和实施目标推动落实。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战略性构想中,共产党作为“自觉的党”,其产生、发展直至最终消亡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领导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指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①《共产党宣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138 页。。他们继而明确了共产党的最近目标和最终目标,指出共产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维护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730 页。。政党目标指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发展方向,成为引领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前进的明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严密的组织体系,能够将各方面的力量紧密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治理合力,为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接续奋斗。当前,既有的研究从制度结构、政党关系和运行机制等维度较为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政党的性质、特征、功能及其价值意蕴。景跃进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整体代表的政党嵌入于国家权力结构之中,是国家公权力的组成部分,其结构性位置推动政党、政府与社会三维关系框架的形成①景跃进:《将政党带进来——国家与社会关系范畴的反思与重构》,《探索与争鸣》2019 年第8 期。。唐亚林构建了使命型政党的理论分析范式,他认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肩负着代表与表达、整合与分配、服务与引领等职责和功能,形成了一种合力导向型使命—责任政治形态与社会主义均衡化发展道路②唐亚林:《使命型政党:新型政党理论分析范式创新与发展之道》,《政治学研究》2021 年第4 期。。张力伟认为,责任型政党是新时代责任政治建设的核心支撑,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统合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一致性,构建相互负责的治理网络和优化完善问责机制,保障了责任政治的实现③张力伟:《责任型政党:新时代责任政治建设的核心支撑》,《云南社会科学》2021 年第3 期。。尽管既有的研究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然而,仍然有必要从目标引领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这一新型政党组织展开深入的、专门的研究。由于“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具有大得多的‘基础性’”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539 页。,因此,本文试图从目标维度出发,提出一种具有内在统合意义的、包含着政党性质、目标、使命和治理方式的政党分析观念,即目标型政党。目标型政党遵循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将目标要素嵌入和整合进党的组织结构与行动之中,保障党能够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不同的目标。通过目标型政党这种政党分析的观念,有助于将目标引领这一国家治理的行为逻辑更加深刻地嵌入中国共产党政党话语体系之中,进一步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内在逻辑机理,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研究与话语体系。

一、目标型政党:一种统合性的新型政党理论分析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和《共产党宣言》等纲领性文献中就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指向,阐明了共产党实现目标的动力机制和历史阶段性。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锋队政党,其行动目标是有目的、自觉地且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139 页。正是由于共产党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依据这样的目的制定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和行动纲领,并为之不懈奋斗,所以,共产党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在社会主义国家制度运行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与资产阶级政党是具有本质差异的政党组织形态,它们在制定和实现目标的问题上也存在本质不同。资产阶级政党注重目标的短期实用性,追求公职和谋求利益是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目标⑥[美]约瑟夫·A.施莱辛格:《政党的基本目标:一种实证理论的澄清》,勇兵译,《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 年第6 期。。竞争性选举和轮流执政、决策体制上的“拉锯”和实施过程中的“掣肘”使资产阶级政党难以提出和实现长远目标,存在目标短视性的问题,通常被视为实用型政党⑦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64 页。或现实型政党⑧李海青:《百年大党: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4 页。。马克思主义政党则不仅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而且能够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持续制定和实现接续奋进的发展目标,不断增进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以目标引领政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型政党。这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政党目标上讲,目标型政党能够将党和国家的目标进行有效分解,确定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从今天的目标走向明天的目标从而日益接近根本目标的斗争”⑨《列宁全集》(第2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54 页。。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政党运用国家领导权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进行长远谋划,制定接续奋进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既不是某种单一的目标,也不是各种目标的随机排列与组合,而是依据党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按照一定的内在顺序和实践逻辑由若干阶段性目标直至最终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目标的长期性与系统性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提供了连续性基础和方向指引。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体系包括如下:(1)横向阶段性目标构成趋势层面的宏观目标系统;(2)纵向层级子目标按照“中央—地方—基层”的组织结构逐次分解并形成执行层面的微观目标系统;(3)宏观和微观目标系统在经过目标的一系列转化、分解和落实后均需要回归到起初的源目标,形成目标闭环,避免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与发展偏离目标①赖信添、王久高:《无产阶级政党目标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 年第6 期。;(4)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策略,最大程度发挥目标系统的优势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条件,构建横向阶段性目标和纵向层级子目标组成的多层次目标体系,通过不断地细化与分解实现阶段性目标,进而为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二,从政党性质上讲,目标型政党是坚持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最终目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和自我革新的政治品格,能够始终把现实目标和远大理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结合。“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②《列宁专题文集 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0 页。。彻底的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规定性。从目标的角度来看,共产党人不仅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近期目标而奋斗,也能“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434 页。,通过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依据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推动近期目标的实现,通过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推动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社会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通过不断地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着党的集体目标认同,持续向着远大目标迈进。

第三,从政党使命上讲,目标型政党将使命内嵌和融入目标体系之中,以使命激发政党组织内生驱动力,推动政党目标实现。马克思与恩格斯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实现人类解放等历史使命嵌入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目标体系之中,使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区别并优于其他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建立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愿景的基础上。在政治实践中,所有美好愿景的达成都需要设定具有关联性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并渐次推进。这就要求党聚焦阶段性目标践行使命,同时“把无产阶级一切群众组织的工作毫无例外地统一起来,并把它们的行动引向一个目标,引向无产阶级解放的目标”④《斯大林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413 页。。从理论上讲,目标型政党和使命型政党是从不同角度描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特性的政党理论话语。一个真正的目标型政党必然是自觉肩负和履行历史使命,并将其视为核心行动准则的政党。如果没有目标引领,政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就可能出现背离初心、信念动摇等问题;如果没有使命感召和驱动,政党目标就很难有效实现,甚至会削弱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因此,承担历史使命和不断实现阶段性目标就成为目标型政党的内在特质。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了不同时期和阶段的奋斗目标,将多重使命内嵌和融入多层次目标之中,以目标引领使命驱动,以使命指导现实行动,不断推动政党目标实现。

第四,从政党治理方式上讲,目标型政党以计划/规划的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着各种阶段性目标和远大目标迈进,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与发展模式。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和自我完善。这就决定了其不仅能始终“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413 页。,并且能够以坚定不移的实际行动投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中去,通过发挥先锋队政党优势来整合组织体系的内外资源、要素和力量,确保稳步推进人民解放事业。马克思与恩格斯就曾将计划性与社会再生产联系起来,强调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按比例推进发展,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及其意识形态目标指向的特定性决定了其在取得国家政权后能够确立中央权威,建立起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国家领导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运用计划/规划的方式整体推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要破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其生产方式的无政府、无计划性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难题,就需要发挥先锋队政党的优势,有计划地、自觉地组织社会生产和流通,“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①《列宁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229 页。,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接续制定和实施中长期计划的过程治理中向着长远目标迈进。

从理论上讲,目标型政党是基于政党目标、性质、使命和治理方式“四位一体”的新型政党理论话语建构,实现了以“目标”为中轴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多维度综合考察。目标型政党遵循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能够制定长远系统的目标体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实现目标导向、使命驱动和规划行动。这就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实用型政党,后者奉行的是选票本位观,注重目标的短期实用性,依靠短期政策谋求少数人的利益。目标型政党不仅具有作为国家与社会“连接中介”的代表和表达功能,还具有组织、协调和整合的功能,起到了领导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国家领导权,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着战略领导和决策中枢作用。通过将革命性和使命性有机融入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统一的多层次目标体系之中,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带领人民接续实现不同阶段的目标。

二、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与强国的目标解析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通过将政党发展目标与国家、社会和民族发展目标有机衔接和融合,在救国、兴国与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制定和实施全局性的战略规划,构建了一幅党带领中国人民接续推进现代化发展与现代国家建设的整体历史图景。在政治发展进程中,党逐步建立起制定、调整、拓展和实现国家目标的物质性、精神性和制度性动力体系,实现了目标型政党建设的初创探索、曲折发展、转型发展和成熟完善。相应地,目标型政党领导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之一。②鞠成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要义》,《前线》2017 年第8 期。党的奋斗目标的演变深刻地反映出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见图1)。通过不断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逐步健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稳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规划,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走出了一条政党引领的内生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图1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战略的阶段部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奋斗目标,通过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带领人民进行武装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性质立场、奋斗目标和历史使命等方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内涵,提出“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政党目的和各项具体的奋斗目标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133 页。。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党的阶段性目标确定为“反帝反封建”和以“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为核心的“奋斗之总的目标”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4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369 页。。随着党独立领导土地革命和逐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完全掌握了革命领导权,推动工农革命政权从局部建设向全国性政权建设转变,党的领导逐渐覆盖到基层社会、群团组织和各领域各方面。通过带领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彻底解决了近代中国面临的权威危机和生存危机,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现代国家建设中实现了目标型政党的初创探索。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奋斗目标,通过构建自上而下的目标管理体制和以五年计划为核心的发展计划体系,确保了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逐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的奋斗目标逐渐转向领导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实现了政党、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一体化融合。为加快推进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党提出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两步走”设想,将发展计划作为整合国家力量、实现长远目标的政策工具,初步形成“目标导向、计划先行”的发展型治理模式。但是由于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发展计划在推动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目标设置追求脱离实际的高速度高指标③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456 页。、指令性计划微观管死与宏观多变④董志凯:《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5 期。以及受政治运动和政治环境影响而削弱计划的连贯性⑤张树平:《规划中国、制度中国与真实中国:发展与治理的政治逻辑》,《治理研究》2022 年第3 期。等问题。虽然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遭受过挫折,但中国始终在不断调整的实践过程中坚持发展计划。中国共产党也在目标型政党建设的曲折发展中依托计划体制将一盘散沙的社会整合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为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革命建设的经验总结,适时调整现代化战略目标与发展步骤,将原计划20 世纪末实现的“四个现代化”调整为实现“小康”社会,并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动计划体制适应性调整,有阶段有步骤地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空间,中国实现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不断满足。随着前两步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党进一步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从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大围绕中心任务对奋斗目标作出优化调整,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目标的转换、拓展与提升深刻地演绎出以“富起来”为总体目标推进国家发展的逻辑机理,“逐步小康—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建设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和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在现代化进程中,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运用强大的国家领导力,持续制定宏观层面现代化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推进中观层面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推动微观领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了政府、市场和社会良性互动与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目标实现率和治理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强起来”为总体目标推进国家建设,擘画了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蓝图,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其中,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出了两阶段战略安排和提前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系统谋划了到2035 年中国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将远景目标和发展规划统筹编制,确保了现代化前瞻谋划和阶段部署的协调统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和主题教育,以自我革命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着力构建集基于发展目标的“发展—领导型体制”和实现发展目标的制度化运作的“使命—责任型体制”于一体的党兴国体制。①唐亚林:《从党建国体制到党治国体制再到党兴国体制: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型体制的建构》,《行政论坛》2017年第5 期。在目标整合和实现能力方面,党不断加强经济社会领域重大改革举措的统筹规划,优化完善发展战略、远景目标、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衔接的战略格局,构建形成“三级四类”规划体系和共识型目标决策、系统性目标执行、全周期目标评估、多元化目标监督和动态化目标调适于一体的目标治理体制,以制度化“行动—引领”机制动员带领人民如期实现阶段性发展目标。目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和执行的有效性不断提升。这就使目标型政党在新时代的革命性锻造中日益成熟完善。

三、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内在特征

在中国特色的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人民需要接续制定、调整和实现多维度多方面目标任务,既遵循共产主义革命方向,也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国家理论和现代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杨德山:《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家建设目标探索的历程及经验》,《教学与研究》2021 年第6 期。,其提出的奋斗目标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和价值遵循,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中国式现代国家构建的历程来看,无论是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奋斗目标,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完全的政府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五年规划”的历史经验与“十四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研究》,《经济学动态》2020 年第4 期。,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奋斗目标,抑或改革开放后领导推进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接续实现温饱、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奋斗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11 页。依然存在。对此,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通过三个五年规划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的战略安排和奋斗目标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通过将党性与人民性统一于多层次的目标体系中,以制度化“行动—引领”机制实现社会民众集思广益与协同共治,确保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向党领导下的政治共同体集体行动转化,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系统耦合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总体的或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然后通过规划的方式将这些目标有阶段有步骤地分解、转化和落实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从构成要素上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奋斗目标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和军队等诸多领域多个具体目标集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从时间维度上看,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现代化战略目标体系。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各阶段目标设定的依据。二是中观层面现代化建设五年规划目标。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编制和实施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国家发展规划,将战略目标体系逐次“分解为若干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中近期阶段性目标,并制定出必要的实现路径”⑤吴忠民:《规划性与中国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 年第3 期。。三是微观层面现代化建设年度目标。年度计划作为制度化的政策工具,为五年规划实施及其目标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抓手。从空间维度上看,目标经过横向转化和分解后,再通过“层层分解、层层监督、层层考核”的目标管理体制落实为具体的地方目标、部门目标和重点工程目标①吕捷、鄢一龙、唐啸:《“碎片化”还是“耦合”?五年规划视角下的央地目标治理》,《管理世界》2018 年第4 期。。通过实施以目标责任制为抓手的干部绩效管理和政府间压力传导机制,开展多层次“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党在有效治理中带领人民接续实现既定目标,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是实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这源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总的趋势的深刻揭示,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革命运动指明了前进方向。最低纲领指的是最近、最低的目标,是因时而变,富有弹性和适应性的。以共产主义为指向的目标体系演绎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具体逻辑,为党和国家建设提供持续性的目标引导。②王小鹏:《内力塑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一个类型学分析》,《探索》2022 年第3 期。这就需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目的因”转化为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动力因”③陈锡喜:《深刻认识“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内涵》,《人民论坛》2022 年第6 期。,通过制定接续奋进的目标体系,在不断奋斗的实践过程中向着远大目标迈进。从目标内涵和价值层面上看,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在国家制度建设与能力建构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方式,实现目标内涵与话语表达的动态调整和拓展提升,而且始终是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蕴含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以期实现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的长期不变的价值依归。通过把远大理想同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现实任务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持续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引领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和宝贵经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调整和优化奋斗目标,确保了目标设置与发展需求相契合。从理论上看,以问题为导向能够有效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黑格尔曾经指出,目的决定手段,手段服从和服务于目的。④[德]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年,第433—446 页。问题导向本质上要求人们要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看问题,更好地了解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不仅将现实问题作为阶段性目标决策的重要议题,提升国家建设的方向性与计划性,也通过指导现实行动,完善政策执行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手段,“在补短板、强弱项上持续用力,以增强精准性、实效性”⑤习近平:《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318 页。。从实践上看,以问题为导向的治理方式符合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有意识地推动制度变革,加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以整体性治理破解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难题,从而达到持续性发展目的。

第五,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能够通过相应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保障目标的落实。实现自身所设定的奋斗目标是目标型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使命责任、加强和巩固政权建设的关键前提。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言必信、行必果的马克思主义目标型政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加强执政党与国家在制度、功能上和治理过程中的协调衔接,在实现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进程中推动社会向着更高阶段发展。从发展方式上看,中国共产党科学设定自身的奋斗目标和国家建设目标,制定系统完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从战略高度统筹全局,确保多层次多方面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分解落实。依托有效的组织体系、干部队伍和领导体制机制,党建立起协同高效的政府管理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对国家与社会的组织动员,在统筹治理中不断增强国家的社会资源汲取、信息收集处理和政策执行能力,使中国在新型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具有强大的国家目标整合和实现能力。党的长期执政使中国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优势,能够以强大的战略协调、资源配置和目标实现能力确保“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461 页。,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四、目标型政党领导的中国经验

目标引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从独立领导政权建设到带领人民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从推进国家工业化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目标引领国家发展与治理,不仅根据革命形势、现实国情和现代化逻辑接续制定符合发展实际的奋斗目标,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有效过程治理推动目标实现和国家长周期发展,开创了一条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超大规模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和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效回应了国家建设进程中的秩序命题、发展命题和人民命题②周光辉、彭斌:《其命维新:中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的道路与经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3 年,第125 页。,积累了目标型政党领导的中国经验。

第一,不断推进以国家领导权为核心的政党领导体制和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建设,为目标型政党领导国家发展提供政治支撑和制度保障。“设计和运作制度的能力是政党能力的核心要素,制度建设的质量决定政党执政的能力和水平。”③唐皇凤:《使命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经验》,《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2 期。在中国式现代国家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了以国家领导权为核心的政党领导体制和科学规范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这就使得党能够从长远的战略角度考虑问题,通过改革各种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环节,实现多层次多维度多方面的目标任务,持续推进现代化发展。从体制形态和制度运行的角度上看,中国共产党以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建设夯实党的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制度基础,不断健全党委制(党组制)、党管干部与归口领导体制等制度形式,提升了党的组织领导、战略引领和统筹治理能力,塑造并形成了一种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新型政党制度和政党运作模式。随着现代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中国的现代国家治理逐步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和法治化的发展,保障了国家治理的协同有序、良性互动和高效能,为目标型政党领导和推进国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第二,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推进不同时期和阶段党的建设,坚持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相统一,引领国家与社会向着更高阶段发展。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带领人民群众进行伟大斗争,既勇于推进社会革命,又自觉进行自我革命,确保在推进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持续促进当前发展目标与远大理想的协调统一。同时,党也在目标引领下持续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革命性锻造中不断激发政党的自觉性与内在驱动力,以彻底的革命精神推动目标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自我革命与牢记初心使命相统一,将自我革命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目标要求与力量支撑,阐明了坚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也是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基因密码与动力源泉④韩喜平、姚治、何柏岐:《坚持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思想教育研究》2022 年第4 期。。通过以自我革命引领和推进社会革命,深入开展全面从严管党治党,党不断提升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筑牢了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与实践根基,形成一种新型政党文明形态,为目标型政党领导的现代化发展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势能和内生动力。

第三,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规划治理道路,以有效过程治理不断推动长远战略目标实现。发展规划是目标型政党领导社会发展的有效治理工具。通过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对国家与社会发展规划进行了持续地适应性调整,保障其成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制度性工具,成为政策过程的核心机制。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党首先提出总体和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然后通过发展规划将这些目标逐次分解,并进一步转化和落实为特定时期的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共同的行动纲领,通过纵向和横向层面的决策与执行高效互动机制,构建以规划为中轴的组织体系和治理网络,有效实现多维度多方面目标。在规划治理的过程中,各类治理资源和要素向着党提出的目标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各类治理主体围绕着国家治理与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有效行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世界上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不断制定并实施国家发展的路线与规划”①鄢一龙、白钢、章永乐、欧树军、何建宇:《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第7 页。。通过领导实施一轮又一轮国家发展规划,坚持目标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统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有步骤、有措施、有成效地实现一个又一个阶段性目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与现代国家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第四,持续优化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国家整体性治理水平和目标实现能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与人民群众自下而上参与相结合的模式,具有“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特征,是一种具有内在动力、活力与生命力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市场和社会力量得到了迅速的发育,权力与责任边界的日益明晰加强了结构功能上的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衔接与优势互补。这具体体现在:政府逐渐向有为政府转变,为多元主体良性发展与协同治理提供规范引导、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基础性、支撑性条件,综合运用目标责任制、政策试验和项目制等机制强化公共事务治理,确保约束性目标实现;市场逐渐向有效市场发展,在政府宏观管理的基础上,以价格机制和供求规律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预期性目标实现;社会逐渐向有机社会转型,以其自发性和补充性机制推动多元互补与有效合作,避免了国家发展中的计划失效和市场失灵。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家治理结构的持续优化调整,而且能够不断提升国家整体性治理水平和目标实现能力,在有效治理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

猜你喜欢
政党中国共产党国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