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研究型教师培养的路径研究

2024-03-02 19:07黄凯斌
教师教育论坛(高教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智能时代教学模式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高水平师范大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改革教学模式,培养研究型教师。首先要将教学和科研并举,兼顾师范生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建立以培养教师研究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压缩课程总量,增加研究方法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高水平师范大学应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兴建小班讨论教室,成立写作指导中心,引导学生更多地阅读、讨论、思考和写作,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

关键词:智能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研究型教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4)01-0056-05

一、引言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机器人越来越“聪明”。清华大学原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曾指出,人工智能就是通过机器进行深度学习来工作,可能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过死记硬背、大量做题而掌握知识的人脑,我们可以预料到未来人类大量重复的机械劳动将由机器人承担,很多工作岗位会被机器人取代。人要战胜机器人,就必须学会思考,具有创新能力。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而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我国学生出色的计算能力不能转化为创造能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在长期的机械、应试性的数学训练中,扼杀了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创造力。[1]数学教育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当前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近年来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新时代面向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明确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2]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在智能时代,我国中小学教育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离不开具备创新思维的教师,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高水平师范院校要首先发挥引领作用。

二、智能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型教师

师范大学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在智能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要转型升级。以往师范大学强调师范生要能较好地传授基础知识,忽视了对其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水平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转变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进而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王道俊(1989)在《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教师除了要具备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才能,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创作和写作能力,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3];叶澜(1998)的《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也阐述了未来教师必须具备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研究能力、管理能力、理解交往能力[4]。可见,教师的研究能力是其专业能力构成的重要部分。

人们对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型教师有不同的看法。唐智松认为,研究型教师既是专业教师,能胜任教学,又是教研人员,能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 [5]。温勇认为,研究型教师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 [6]。在笔者看来,研究型教师要具备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的能力,把传授基础知识的活动转换成探究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围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教学。

在中国期刊网输入主题“培养研究型教师”,在CSSCI期刊发表的针对我国师范大学培养研究型教师的专题论文并不多。胡田庚认为,中小学教师要成为研究型教师必须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实现自我发展 [7]。赵明仁认为培养研究型教师应该增加面试环节,选拔优秀青年进入师范大学,更加重视实践课程,建设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队伍 [8]。虞立红、王一川则提出大力开发和利用新的学科综合优势,搭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构建创新型教师所需的学科“综合场域”,有利于培养创新型教师 [9]。王林发也指出,“项目学习”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师范生研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0]。在智能时代,我国师范大学在继承传统优势的同时,怎样借鉴西方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型教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重要议题。

三、在办学定位上,高水平师范大学将教学与科研并举

在我国师范大学的办学历史上,一直存在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两难困境 [11],这个问题是办师范大学、办好师范大学所要思考的原点问题和真实抉择,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直接影响了师范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划。另一方面,这一问题又采用二元对立的视角审视两个并非完全对立的范畴。有学者建构21世纪师范生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时认为师范生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科研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实践知识等六个方面 [12],兼顾“师范性”和“学术性”两种特性,在理念上肯定师范生培养应以“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智能时代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教不重研和重研不重教两种片面的师范生培养理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二者割裂了教与研的双向滋养,阻碍了从教学出发开展科研,科研成果反哺教学。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所认为,真功夫是育人能力的学术体现,即教师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具体操作层面的教学技能,还要能够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现代研究新成果融进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师范大学培养师范生兼顾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是时代需要、现实选择的必然指向,高水平师范大学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明确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办学定位、制定师范生培养规划。

高水平师范大学在制定与执行这一办学定位时应正确处理以教学为基,以科研为要的关系。一方面,高水平师范大学是培养我国预备师资队伍的重要主体,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队伍的关键支撑,高水平师范大学培养的师范生应该能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水平师范大学应把好师范生基本素养关,以教学为师范生培养之基。在具体实施方面,高水平师范大学应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融入师范生生活,常态化开展三笔一字等基本教学技能;开满、开好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包括课程与教学论等理论课程和教育实习、模拟授课的实操课程;打造教学技能比赛品牌活动等。另一方面,为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智能时代对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水平师范大学在培养师范生研究能力应该注重以教育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教育问题、有志于教为研究目的,避免走向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的纯思辨研究,偏离师范生培养方案规划。

四、在课程设置上,建立以培养研究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一)压缩课程总量,建立符合研究型教师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

在智能时代,高水平师范大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应以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为核心目标。高水平师范大学需要借鉴域外大学的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建立符合研究型教师培养规律的课程体系,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

英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梯队。英国的本科教育只有三年。本科生每年上課的周数为24周左右,远少于我国的32周左右。英国大学生每学期上四、五门课,每周上12节课左右。虽然英国高校课程不多,但是学生有大量的阅读、讨论和作业。只有完成这些任务,学生才有可能拿到这门课程的学分。

我国高水平师范大学的学生所修课程总量和上课时数远多于英国。每一学期,相当多的师范生要上10多门课程。有些学生每周要上近30节课。学生忙于听课,往返穿梭于不同的教学楼之间,而较少有时间来阅读、思考、讨论和写作。很多学生喜欢听老师讲,而不习惯于自学和动脑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多师范生结束一门课程的学习,对这门课程没有任何疑问和思考。而师范生研究能力养成的源自对教育世界(包括书本世界和现实世界)惊异的好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探究问题的科学程序。可以说,研究型教师课程的核心作用在于为学生种下乐于探究的种子。因此,如果师范生在大学学习时不习惯质疑,走上工作岗位,就不会引导中小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就不能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学生,就不能培养出能适应智能时代挑战的劳动者。

总之,高水平师范大学要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要懂得教育中留白的艺术,适当减少师范生课程总量。具体而言,高水平师范大学应借鉴英国大学的课程体系设计经验,以学生每学期学习四五门课程为标准,选择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压缩课堂讲授的总时数。

(二)增加研究方法课程,提高师范生科研能力和水平

一个人做研究需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当前我国大多数师范大学不太重视研究方法的教学。西方大学在本科教学中比较重视研究方法的教学。以英国卡迪夫大学为例,卡迪夫大学的本科生需要学习至少一门研究方法的课程。我国大多数师范专业没有开设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方法课程。从整体上看,师范生对科学的研究方法知之不多。

师范生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需要学习研究方法的课程,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以引领和适应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未来中国的基础教育将会越来越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就十分重视儿童的创新能力培养,并致力于在中小学阶段打牢基础,学生从小就在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做研究。在美国,中小学生经常写一些研究报告。著名的旅美学者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述了8岁的矿矿做研究的故事 [13]。年仅8岁的矿矿就开始学习确定研究主题,到图书馆和互联网上找资料,阅读资料,选择资料,设计研究报告的结构,撰写研究报告,给出研究结论。这个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敢于打破常规和条条框框,开发学生的研究潜质。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开始显现出来。

国内有些中小学也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研究能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但是合格的师资短缺。可以预见我国中小学未来会越来越多地开展研究型学习,进而对师范生的研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师范大学有必要借鉴域外有益经验,针对本科生专门开设研究方法的课程,加强师范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初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教师。他们去指导中小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进行研究尝试,传播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夯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迎接智能时代的挑战。

五、在教学方法上,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

学生学习的课程不多,怎样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师范大学要转变教学方法。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教学要将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要从教师教为主转变为学生学为主。高水平师范大学教学要更加强调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笔者在《大学文科教学怎样实现角色转变?》中讨论了在文科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引导性作用 [14]。其实在理工科教学中教师同样需要转变角色。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清研究主题的结点和逻辑结构,引导学生阅读、讨论、思考和写作。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相比,我国师范大学的课堂教学讲得太多,讲得太细,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推荐优秀论文和著作,给予学生阅读的时间

高水平师范大学的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可以说,好的教育者要在教学过程中“道而弗牵”,让学生在广泛阅读、问难与思辨,充分展开自己研究潜力。学生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成为研究型教师所需的能力。大量阅读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和前提。从总体上看,我国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阅读量同西方大学相比,差距较大。当前师范生之所以普遍没有问题意识,与学生的阅读量不够有关。学生学习每门课程时,都应投入很多时间来大量阅读相关论文和著作,而不应局限于阅读教材。如果学生在学习每一门课程中,都阅读一定数量的优秀论文,久久为功,学生就会慢慢形成研究型思维,提高其研究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本专题的优秀论文,要求学生课下阅读,然后请学生在课堂上报告论文。学生本科阶段开始阅读优秀论文,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问题,逐步学会批判性阅读,学会质疑。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琢磨优秀论文的写作方法,学习怎样选题,怎样搜集资料,怎样论证等,提高研究和写作能力。

(二)兴建用于小班讨论的教室,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

师范生要提高研究能力,不仅要广泛阅读,还要与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互相激发思考。课堂讨论是师范大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在卡迪夫大学,每门课每两次课堂讲授后,就有一次小班讨论课。讨论课由助教主持(一般是在读的博士生),10多位同学参与。卡迪夫大学有专门上讨论课的小教室。学生在讨论课中的表现是课程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课有助于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有益于唤起学生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当然,这种类似于习明纳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对人员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而且还必须有配套的硬件设施。因此,高水平师范大学应兴建专门用于学生讨论的小教室,由助教主持讨论课,补上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学生小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三)建立写作指导中心,给予学生技术支持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镌刻在《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段文字道尽为学的基本规律。学生在大量阅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就会产生疑问。学生有了疑问就可以进行研究尝试。学生每学一门课程都应该结合课程的学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写2~3篇课程论文。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写课程论文。学生在写课程论文过程中,找到兴趣点,深入思考,学习做研究,逐渐领悟做研究的规律,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高水平师范大学可以成立指导学生写作的写作中心。写作中心的教师负责帮助学生解决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必要的技术支持。当然,写作中心也可以收集学生好的作品,编撰成集,在学校内部发行,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70.

[2]唐智松.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J].教育研究,2011(08):85.

[3]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1998(0):41-46+72.

[5]唐智松.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J].教育研究,2011(08):85.

[6]温勇.研究型教师及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6(09):70-72

[7]胡田庚,罗燕.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与成长路径[J].教师教育论坛,2014(03):17-20.

[8]赵明仁.培养反思性与研究型卓越教师:新师范教育的内涵与体系建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9):82-85.

[9]虞立红,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近年来培养创新型教师的新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7(08):66-67.

[10]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10(08):105-109.

[11]叶澜.一个真实的假问题——“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的辨析[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2):11-17.

[12]吴志功,罗晓路,董艳,等.21世纪师范生核心素质教育目标调查报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04):71-76+33.

[13]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7:104-107.

[14]黄凯斌.大学文科教学怎样实现角色转变?[N].中国教育报,2018-6-4(6).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 of High Level Normal Universities Training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s in the Intelligent Era

Huang Kai-bi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inese education is facing important problem to improve the creativ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tudents.High-level normal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in reforming teaching models, and training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s. Firstly, we need to balan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ies of normal students;In terms of curriculum design,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re curriculum system that centres on training teachers research abilities, compress the total number of courses, and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research methods courses. In terms of teaching methods, high-level normal universities suppose to change from teacher-oriented to student-oriented, to build small class discussion classrooms, and to set up writing centers in guilding students reading, thinking, discussing and writing as much as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literacy of teachers.

Keywords:intelligent era;high-level normal university;train research-oriented teacher;training model

作者簡介:黄凯斌,男,湖北天门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外教育制度.

猜你喜欢
智能时代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前言技术,开启“智能时代”
世界机器人总动员
新媒体时代食品安全迎来智能时代
艺术类图书出版与智能时代
物联网时代下用户体验研究综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