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il、DD、cTNⅠ及Crea 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4-03-07 02:04刘小勇覃凤娴韦鸿健
医学信息 2024年2期
关键词:抗凝血血浆血小板

刘小勇,覃凤娴,唐 宁,韦 维,韦鸿健,巢 薇

(1.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检验科,广西 柳州 545007;2.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广西 柳州 545005;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检验科,湖北 武汉 430030)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是一种血栓性疾病,以多器官内微血栓广泛形成为特点,发病时累积多个系统,病情凶险[1,2]。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vWF 裂解蛋白酶活性(ADAMTS13)缺乏,导致超大分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UL-vWF)多聚体裂解障碍[3-5],进一步促进血小板血栓形成,造成各重要脏器组织缺氧、坏死及功能障碍[6,7]。血栓的形成易引起血流中的红细胞破裂,溶血发生。因此TTP 发生时机体会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及溶血性贫血,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神经症状,肾脏损伤以及发热,即所谓的三联征和五联征[8-11]。然而,对于隐匿性TTP患者,其三联征或五联征往往不明显,给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由于TTP 患者病情凶险,进展迅速,死亡率极高[12],临床急需可靠的实验指标来协助评估患者的治疗预后[13]。鉴于TTP 的疾病进展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血栓形成不断形成,导致溶血性贫血及器官损伤。本研究选择反映机体溶血的敏感指标间接胆红素(I-Bil),血栓评估敏感指标血浆D二聚体(DD),以及反映心肾重要脏器功能指标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肌酐(Crea)等进行研究,检测它们在TTP 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变化,以期为TTP 的病情预后提供可靠的评估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符合TTP 诊断标准[9]的确诊患者35 例为试验组。其中男13 例,女22 例;年龄18~87 岁,中位年龄46.50 岁。另外选取同期35 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 例,女19 例;年龄20~75 岁,中位年龄43.50 岁。两组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得到本院医学伦理会同意,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I-Bil、cTNI、Crea 及DD 水平检测 患者在入院及治疗过程中每日抽非抗凝血,枸橼酸钠抗凝血及EDTA-K2 抗凝血各1 管。非抗凝血经离心分离出血清后,置于罗氏c702-1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I-Bil 及Crea 的水平,于罗氏c601 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cTNⅠ水平。枸橼酸钠抗凝血经1500 g 离心15 min 后于sysmex CS5100 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血浆DD 水平,EDTA-K2 抗凝血充分混匀后置于sysmex XN9000 全自动血球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PLT)。

1.3 治疗方法 首先血浆置换并尽可能连续进行[14],同时给以糖皮质激素干预治疗,40~60 ml/kg,1~2 次/d,以患者病情稳定,无明显临床症状为宜。

1.4 预后调查 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跟踪患者的生存与预后,将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设为生存组,将预后不良死亡的患者设为死亡组,比较两组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

1.5 观察指标 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未接受治疗前血清I-Bil、cTNⅠ、Crea 及血浆DD 水平;比较试验组患者病情稳定后血清I-Bil、cTNⅠ、Crea 及血浆DD 水平与治疗前的差异;试验组中患者每日I-Bil、cTNⅠ、Crea 及血浆DD 水平变化趋势;分析试验组中治疗缓解患者I-Bil、cTNⅠ、Crea 及血浆DD 水平的变化趋势与PLT 回升趋势的相关性。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采用Pearson 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TTP 患者症状与体征特点 试验组中35 例TTP 患者均存在程度各异的血小板减少以及溶血等表现。有27 例患者出现神经精神异常,主要体现为神志淡漠及昏睡等,也有个别有烦躁表现。此外,14 例患者出现低热,17 例患者出现肾损害,病情程度不一,仅6 例患者呈现典型的五联征。在诱发因素及基础疾病方面,由妊娠诱发的TTP 占5例,10 例患者有明确的基础疾病,主要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及甲亢。

2.2 试验组与对照组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比较 试验组I-Bil、DD、cTNⅠ及Crea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比较()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比较()

2.3 试验组治疗前后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比较 经过血浆置换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26 例患者的病情逐步稳定,临床症状基本消失。26 例TTP患者治疗后I-Bil、DD、cTNⅠ及Crea 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治疗前后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比较()

表2 试验组治疗前后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比较()

2.4 I-Bil、DD、cTNⅠ及Crea 的表达与PLT 的关系Pearson 相关分析显示,26 例病情稳定的TTP 患者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都与PLT 呈负相关(r=-0.706、-0.664、-0.619、-0.531)。

2.5 I-Bil、DD、cTNⅠ及Crea 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生存组治疗后I-Bil、DD、cTNⅠ及Crea 的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逐渐上升。治疗5 d 后,两组血清I-Bil、DD、cTNⅠ及Crea 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

图1 I-Bil、DD、cTNⅠ及Crea 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3 讨论

TTP 发生时体内存在大量微血栓,若短时间内得不到纠正,患者死亡率极高[15-17]。微血栓的广泛形成,使得机体血小板明显减少,溶血性贫血发生,并进一步引发多个功能脏器的损伤[18]。鉴于TTP 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多变,TTP 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有赖于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TTP 实验室相关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TTP 的疾病进展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血栓形成不断形成,导致溶血性贫血及器官损伤[19]。因此,评估患者的疗效预后可以从这三方面的相关指标进行监测。在本研究中,通过I-Bil 的水平变化评估TTP 患者的预后。微血栓的广泛形成导致红细胞破裂,其裂解物进一步转化成血清游离胆红素,即I-Bil。通过I-Bil 的水平监测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机体的急性溶血状态。本研究发现,TTP 患者I-Bil 高于对照组,经治疗缓解后TTP 患者的I-Bil 水平逐渐下降,而病情未好转的患者其I-Bil 水平持续升高。I-Bil水平的变化直接反映机体溶血状况的改善与否,进而间接反映了TTP 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可以作为TTP 疾病转归的观察指标。血栓的大量形成势必激活机体的纤溶系统。DD 是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水解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继发性纤溶症的一个特异性指标[20]。此外,DD 也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监测指标之一,其浓度高低可反映内皮细胞受损程度。在高血压病的研究过程中发现,DD 促进了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形成,其水平越高,相应靶器官受损越严重[21]。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TTP 患者的DD 升高,经治疗缓解后DD 水平趋于下降,但若病情持续恶化,DD 水平则居高不下。这可能是经有效治疗后,机体的凝血功能得到改善,血栓形成减少,进而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机体的DD 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上述研究表明,DD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TTP 病情严重性及转归。TTP 进展将导致多个器官损伤,这其中包括心肌功能的损伤。肌钙蛋白可特异性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或坏死[22]。有研究表明,cTNⅠ水平与TTP 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cTNⅠ水平升高是TTP 患者预后良的危险因素之一[23]。本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比较,TTP 患者cTNⅠ水平升高,这说明TTP 患者有一定的心肌损害,其机制可能是TTP 的血小板血栓造成心肌局部供血障碍和微循环障碍使心肌局部损伤。另外,研究还发现,经治疗缓解后TTP 患者cTNⅠ水平逐渐下降,而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cTNⅠ水平不降反升。这表明cTNⅠ浓度不仅反映了心肌损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TTP 的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肾脏损害是TTP 的五联征之一,其主要机制是TTP 患者系统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微血管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进而使肾脏受累。有文献报道[24],约一半的TTP 患者肾功能受损。血肌酐浓度是反映肾实质受损的成熟指标之一。本研究对TTP 患者的血Crea 进行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TTP 患者的血Crea 浓度升高,经过治疗缓解后TTP患者血Crea 浓度逐步下降,而随着病情的恶化血Crea 浓度呈逐渐升高趋势。这得益于有效治疗后机体的凝血功能改善,肾脏微血管血栓减少,肾实质功能得到逐步恢复。以上表明血Crea 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TTP 患者的疾病进展情况。

综上所述,I-Bil、DD、cTNⅠ及Crea 联合检测能够对TTP 患者的病情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同时还可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估,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抗凝血血浆血小板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重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防治效果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相关探讨
CHF患者血浆NT-proBNP、UA和hs-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抗凝血类灭鼠剂中毒的诊治分析
肝素抗凝血浆用于急诊生化检验的价值分析
藏北草原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应用技术研究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相关血浆氨基酸筛选
血小板与恶性肿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