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2024-03-07 08:30宝鸡文理学院王彦平
内江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竞争力计算机

◇宝鸡文理学院 王彦平

随着近两年来全球疫情影响,国际国内经济遭受重创,许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采取“断尾”方式求生存,出现裁员以及减少校招名额的现象,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力在新时代背景下急剧攀升。本文结合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背景的特点,构建该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计算各评价指标相对权重,为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提供相应的建议,为学校开展就业教育和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思路。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158万,同比增加82万,当下的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到2023年的1158万,在这22年间增长了十倍。伴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的上升,带来的巨大就业压力,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这一特殊群体,受到学生自身素质和社会需求的因素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矛盾日渐突出。科技型公司急需大批技能人才,但部分大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均与公司的招聘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提高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获得相对优质的就业机会和高质量的发展空间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就业竞争力影响的要素较为广泛,需要以整体视角出发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因而,基于AHP建立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竞争力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得出的结果有利于计算机类学生更明晰未来就业努力方向以及自我完善的要素,为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层次分析法在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运用

AHP法即层次分析法,由20世纪70年代美国享有盛誉的萨帝教授找到的拥有不止一个的标准且相对实用的判断方法[1]。这种方法既符合思维规律又符合心理规律,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得出较为合理的决策,从而使得整个得出过程更为递进和递进化。AHP法常用在无法完整对包含多个元素的概念进行量化研究[2]。就业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指个体所具备素质和才能与市场和社会需要相吻合,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是个体首次参加招聘活动、在工作岗位中以及更换工作岗位必备的素质。而高校学生就业竞争力表示大四离校前找到工作的比例。

在人才交流市场以及未来职业生涯当中,能够相对于其他就业竞争者比较过程中,高质量且快捷的向工作单位输出自身拥有的专业技能优势和素质能力,以此充分维护自身长久立身之本[3]。本文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为主体出发,探究个体就业竞争力的因素,分解就业竞争力评价各项指标,并构建其评价指标结构层次模型[4],进而运用矩阵判断各评价者指标的相对权重,从而得出就业竞争力因素重要性的排序,最终搭建评价体系,是分析和探求大学生如何在找工作阶段从同类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途径[5]。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对策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在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整个过程使得学生更为清晰且完整的思考目前参加校招过程中影响的因素和遇到的问题。同时对学校相关部门在指导计算机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提供科学性的建议。

2 AHP法应用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目标层进行逐层分解。首先将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决策目标整理分解成部分,再将这些指标按照相同的属性进行归纳,从而得出相互匹配和制约的层次。第二步,将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目标层分为三个层次。目标层中仅包含单独模块,常常指整个探究和列举项目的初始对象。其次为准则层,准则层由多个指标来组合,代表实现目标层的中间环节。方案层则是以初始对象为终点,选择不同种办法或运用不同途径的详细策略。同一层级中的元素在含义上并无相同之处,上下层级之间的元素在含义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共同构成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前期组建的模型基础上以上一阶段模块作基准,与相同阶段的各个指标予以对比,推断其关键性并予以量化[6]。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各个方案的相对重要度,最终,依次构建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各个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得出每个层次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度,最终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使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客观,在构建该类结构模型时邀请了,20位计算机类行业HR,20位从事计算机类就业辅导员,10位计算机类已毕业学生,共同完成此项数值的标度。首先,从研究对象出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网上调研和用户访谈的途径获得了30个相关的评价指标,对其进行初步的整合,使用JK法以及,专家小组讨论,最终得到了12个最具代表性的方案指标。结合相关专家的建议,最终将列举出来的因素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判断矩阵并算出每个指标的权重,最终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成立。

就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评价A分为三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为应聘素质B1,专业素质B2和能力素质B3,构建一级评价指标集A={B1,B2,B3}构建二级评价指标集B1={C1,C2,C3},B2={C4,C5,C6,C7,C8,C9},B3={C10,C11,C12},最 终得到评价指标体系,如下图。

采用专家打分法确认指标之间的权重,通过构建比较判断矩阵并计算判断指标相对权重,从而得到方案层当中因素的重要性和相对权重。通过矩阵得出特征向量和特征值,将层次A与层次B,层次B与层次C,层次C与层次相对照,在开展一致性检验来计算权重。依据数据结果寻找出影响目标层A的12个指标中,前5位的分别是C5专业技能掌握占0.245,C4实习相关经历占0.198,C10责任担当能力占0.158,C12人际沟通能力占0.092,C1学生求职定位占0.088。由此看出,影响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为专业技能和成绩、科技公司实习经历、人际沟通能力、责任担当能力、求职定位,为后期提升计算机类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参考和指导方向。

4 增强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4.1 提升综合素质,强化能力培养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不断进步,科技企业对招聘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的条件和需求随之增长。学生综合素养指标中责任担当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职场中不仅仅看重的是,专业技能实习经历以及专业成绩,更对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比如责任担当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有更高的要求。而这些综合素质在短期内不容易提升。因此,需要学生自身注重长期的酝酿以及积累。一方面,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可多尝试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潜移默化提升自身在一个团队当中与人交流的能力、组织协调活动的能力以及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各个高校可发放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手册宣册,拍摄就业心理相关小视频,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就业心理。高校可开设针对于情绪管理,心理调适和挫折等方面的心理选修课程,在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有选择性的参加,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帮助学生了解面对各种压力的正确态度,提升自身心理能力。

4.2 加强职业规划,引导正确观念

目前部分的学生缺乏对未来就业的思考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大多存在随遇而安、漫无目的心态。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首先应实时更新自身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社会存在的诸多挑战与机遇,主动对自身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明晰自身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在成长中有意识的弥补不足,对未来更好的就业做好铺垫。其次,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就业指导方面的相关讲座,不断了解前沿招聘信息,尽早与社会接轨。同时,也能够根据社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职业定位和努力方向,进一步提升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

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课程中,应提高学生主动为自身从事本专业就业方向进行安排和计划意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深度,帮助学生正视社会具有的机遇和挑战,让其自身意识到计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唤醒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校期间应充分对自身进行全方位审视,全面了解个体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充分了解计算机类专业发展方向与未来工作前景后,科学的做好自身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并且,高校应根据就业形势的变化,指导学生合理的调整自身对职业定位的预期,明确就业目标,鼓励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与此同时,还应提高大学生专业认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专业认同不仅影响到未来专业学习、态度,与此同时也深刻影响到社会就业择业和未来从事工作的态度。高校应积极在学生专业学习、专业考试、专业认知和专业未来规划等方面及时做好引导,将专业介绍和专业生涯规划制度化,在新生刚入学时做好专业认同主题系列宣讲活动,邀请专业老师和企业科技类人员定期进行班级宣讲,将实践经验与理论积累相结合,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现资源共享,并有针对性的解答学生对专业的困惑和好奇,增强学生对专业归属感,从而提高专业认同度。

4.3 拓宽专业视野,产学研一体化

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专业技能掌握和实习相关经历是决定计算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绝大多数科技公司校招过程中,将人才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是否全面且娴熟放在只能要求的第一位。因此,高校首先应根据科技公司对人才技能的需求,对于计算机类专业前沿出现的新技术、新软件、新思想和新动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判断力。不断的结合社会外界变化,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当的添入新内容,动态调整适合的课程设置、专业设置以及教学计划,确保学生接纳理论知识和自身具备专业技能的先进性。其次,在人才培养环节中要重视学生所学专业技能和实践技能相衔接,可通过带领学生顶岗实习,参加科技公司实训等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帮助他们较好地把课堂上获得的理论实践于真实工作体验过程,使学生尽早了解计算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以实践环节提升教学成效。同时,高校也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解决学生无法实时了解科技行业发展动态,实习和设备条件不足等痛点,努力提升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竞争力计算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衔接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摄影记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之思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