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究

2024-03-07 08:30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内江科技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课标作业素养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 薛 朵 屈 洁

语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作业有承载启学的功能,而以往的作业设计盲目的追求数量,加重学生负担,作业效果难以保证。在新课标背景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对小学高段语文设计优化方面展开探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有序的成长。优化作业设计已成为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通过重构作业,有机赋能,让作业内容、结构、类型更加的科学、合理、丰富,运行指向核心素养的全能设计,高标准地对接新课标。

小学语文新课标对课程目标、内容、学业质量以及作业设计提供了诸多有力的指导意见。结合教育减负和新课程改革,作业设计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业设计作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对知识运用、素养提高、教学改进都有重要意义。

1 新课标政策下的作业分析

1.1 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作业作为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教师与学生、联络着学校与家庭。作业不仅是每个学生学业生涯中的中心,而且缄默地决定着校内教育的水准,还牵动着家庭对教育的关注[1]。王月芬博士认为应该把作业设计和作业实施的质量作为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2]。作业是基于学业质量标准设计的,要完整、充分地反映核心素养地要求,折射着学校教育价值观和专业水平的“名片”。“作业”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角色,高质量的语文作业设计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作业设计即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也可以使学生减轻学生学业压力,“事半功倍”的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完成是学生脱离教师之外的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业帮助学生在自己的时间范围内深入思考和探索已学的知识点和技能,切实巩固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知识内化、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作业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框架,通过作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给学生明确的指引和要求,包括作业的形式、内容和要求,但同时也要在指引中留有一些灵活度,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提升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促进。

1.2 作业问题的现实检视

回顾已有的研究,由于受到价值观念和研究范式的限制,教育理论界缺乏对“作业”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缺少适当的理论指导。中小学一线教师通常使用基于个人经验理解的凯洛夫式传统作业观,这种作业设计缺乏科学性,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作业变得单调、低效,演变为机械性的重复练习。凯洛夫认为家庭作业主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巩固知识、技能,家庭作业的特点是它相较于课堂作业更能体现学生的独立性[3]。凯洛夫式的作业观把作业简化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只要增加作业量就可以达到学业成绩提升的目的,作业被视为重复性练习与技能熟化的过程。这种行为主义作业模式一旦成为教师的惯性思维,就会陷入“题海战术”的泥沼。

作业设计的问题需要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大多数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局限在学科内部,单纯的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考查,这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不符。这可能与学校制度不完善、教师作业设计能力较低、教研忽视了作业设计有很大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针对性的解决。

1.3 作业设计从“新”开始

新课标强调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完善培养目标、加强学段衔接[4]。与以往相比,新课标政策下的作业设计注重活动化、游戏化,重视学生的兴趣和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以生活为基础,加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生活与作业的链接达成知识内化与经验升华。

传统的作业设计主要是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书面作业,随着教育减负和新课标的推行,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需要摆脱传统的记忆型抄写为主的方式,更多地注重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生成长。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需要从作业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的,作业内容与教学内容、实际生活相联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成效和素质。确保作业科学、合理、有效,符合高段年级学生需求,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小学高段语文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作业内容枯燥,形式刻板机械化,不能突出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无法体现层次性;缺少生活化的作业内容脱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难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没有有效发挥作业的正向功能。对作业设计问题总结了以下几点。

2.1 过于重视书面作业

书面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以及功利性的影响,对作业设置的目的模糊,没有意识到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适切载体[5]。通常教师会布置很多书面作业,鲜有创新型以及实践类作业,单纯地注重“量”的积累,作业只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没有长远的计划,机械地重复着相关类型的习题,使学生思维固化,只知道“做什么”而不知道“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而机械应对,劳而无功。

新课标理念要求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要贯彻融合课程内容、提升各阶段作业设计的理念,突破传统语文作业设计中的局限性限制。然而新课标的作业设计理念并没有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导致语文作业设计出现刻板化、狭隘化的问题。如教学《桂花雨》后,教师将目光聚集在呈现知识点、重难点,往往会布置抄写词语、完成练习册、生词注音这种偏向知识巩固和理解,这样机械重复、枯燥无味、重教材内容、轻融汇贯通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无法进行思辨、领悟。由此得出,作业设计缺少导向作用,无法发挥效用阻碍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2.2 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

教师由于观念落后布置作业会进行统一规定和硬性要求,缺乏分层设计作业的意识,也没有切实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往往会忽视学生学习起点、知识的理解、内化差异,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杨晓梦强调中小学作业改革面临科学的作业观尚未形成、完善的作业研究与支持体系亟待构建[6]。新课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提到:在选定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陶行知认为培养人的过程就像养花养树一样,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和生长环境采用不同的肥料和灌溉方式,才能使它们茁壮成长。同样,培养人也需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个性、能力和情况采用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但是,教师进行作业设计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布置,而是设计“大一统”的作业,能力强的学生不能通过作业提升思维能力和认知;而能力差的学生不能真正的掌握并灵活运用知识,感觉统一的作业无法消化进而兴味索然,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下”的现象,从而阻碍后续的教学活动。

2.3 作业内容和生活相分离

新课标强调作业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在“大语文”理念下,语文的外延似乎越来越大,致使许多教师不知道语文的边界在哪里。语文的边界在于从生活中习得具体的语文知识而不是盲目地将语文视为生活。教师教学会受到教材和以往经验的束缚而“因循守旧”,通常布置一些与所教内容相关的作业,使知识空泛晦涩没有实践性。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失去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现实应用背景,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降。如教学《伯牙鼓琴》后,教师多设计背诵、抄写类的作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鲜少涉及到学完这个传统故事所赋予的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深层次含义,以及融合的音乐、文化和情感元素,没有联系实际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知己”,想象自己如果是主人公会怎么做,可以尝试续写一篇短文章,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充分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这样与实际脱节的作业设计,缺少实际应用的情境,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 新课标背景下作业设计的新样态

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作业设计需要发生新的变化和创新,以满足新课标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终身学习的要求。突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习兴趣;强调个性化学习,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关注实践能力的提升,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这就需要教师敢于突破传统框架,深入审视作业的价值功能,科学选择作业内容,不断优化作业设计,作业改革之路定然会“行而不辍”。

3.1 突出趣味性,增加游戏化作业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模糊,跟随着老师的引导学习,而作业完成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大多数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取决于作业内容是否有趣味性,当内容枯燥无味时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也只是机械应对,影响新课标理念的落实以及核心素养的渗透。小学阶段的学生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有很强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作业设计应趋向于趣味性与创新性,考虑学生的兴趣,推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7]。新课标的变化提到要注重活动化、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强调游戏、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静态的、生硬的作业变得富有实践性、体验性、挑战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在趣味性的任务驱动下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在轻松的氛围下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设计“做”“演”“画”的多样化作业,在“做”的方面:填写竹节人制作指南表,了解准备工具、材料要求、具体步骤、注意事项,可以合作讨论制作竹节人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在“演”的方面:在“做”的基础上用制作的竹节人进行“打斗”,填写比拼大赛过程记录表,比如使用什么材料、材料的优缺点、改进的优点和缺点,思考在比赛过程中如何操纵竹节人,怎么样使它更有战斗力,如何在战斗中获得胜利。在“画”的方面:在“做”的基础上将制作过程绘制成简单的连环画,也可以在“演”的基础上将精彩的打斗的场景画下来。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绘画、实践的兴趣点转化为完成作业的兴趣,切实体会到作者童年游戏的乐趣,享受作业带来的学习乐趣,在趣味性作业中提高语文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

3.2 体现适切性,分层设计作业注重因材施教

作业设计要体现“双基”,注重巩固和提高,依据学生学情分层设计,满足学生不同学情的需求。新课标指出,一切学习活动都要基于学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兼顾学生的情感、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差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并根据发展水平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将同一发展水平的学生整合为一个水平,为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有差异的任务。顾明远教授认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其最需要、最适合他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公平[8]。改变传统“一刀切”的作业模式,增强作业的弹性和梯度,使分层作业设计与学生差异相契合,从作业难度和作业量等方面进行“量体裁衣”。

例如,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预习指导中,教师针对从低到高的学生层级顺序,设置不同的作业预习:类型一:诵读古诗,能够结合注释,基本了解古诗词内容;类型二:在完成第一个作业的基础上,搜集关于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类型三:学习和欣赏古诗词,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诗中动作、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语文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分层作业设计的意义,以课标为依据,建立多层次的弹性作业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享受完成作业带来的成就感,为小学生语文学习提供助力。

3.3 遵循实践性,体现生活即教育

语文是实践类很强的一门课程,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必然应用于生活。新课标其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活动化、实践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经验,使学生在不同环境下习得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的意识。作业不再是停留在书面上,在实践中发现、学习新的知识点。孙莹莹认为作业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设计回归生活的作业,捕捉到实际生活中的资源素材,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能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9]。作业设计要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

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作业设计除了正确读写生字之外,能够读好儿化音,了解节日相关的风俗习惯或者人们的活动;其次,布置与春节相关的作业,比如抄写春节对联并介绍最喜欢的一副春联,或者自创一副春联;也可以思考春节时候自己会做什么,阅读春节相关的绘本感受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试着创作一幅春节相关的画。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方式完成,感受北京韵味,了解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对比自己过春节感受老舍笔下“京味儿”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活习俗,了解家乡传统习俗,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习俗美。

4 结束语

在新课标和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作业设计在内容、形式等方面都需要创新和改变。好的作业设计能够发挥作业的育人效果,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开阔教育思路视野,深度挖掘新课标政策的核心内容和要求,调整教育策略使作业设计更加科学化、有效化。在作业设计时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和需求,注重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不断提升在作业设计方面的专业能力,引导学生转变为创造者、学习者、思考者,使其在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素养。

猜你喜欢
新课标作业素养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快来写作业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业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