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观察*

2024-03-08 02:20隋永博陈金玲张重阳周立芳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阿帕中位肝癌

隋永博 陈金玲 张重阳 王 宇 周立芳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肝胆外一科 (河北 沧州,061000)

原发性肝癌属于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致死率极高,分别于恶性肿瘤中排名第2、3位[1]。我国是原发性肝癌高发区,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每年新增50万左右的病例,在全球肝癌患者总人数中占比55%,每年肝癌死亡人数约40万,在全球肝癌死亡人数中占比50%[2]。临床治疗原发性肝癌首选手术治疗,但该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病情较为隐匿,发展速度较快,恶化性较高,大多数患者于临床确诊时已至中晚期,可行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仅有20%~30%,且术后生存时间较短,复发率较高[3]。目前,治疗肝癌临床常用方案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可有效阻断肿瘤血供,抑制肿瘤生长,但TACE术同时也可刺激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加大病灶转移风险[4]。因此,临床采用栓塞治疗的同时,应加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有高度特异性作用,可有效阻碍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5,6]。本研究采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观察其对疾病客观缓解率、生存时间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肝癌中晚期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病例均符合《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9年版)》中肝癌的相关诊断标准[7];②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学和细胞学检查确诊为肝癌;③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B级,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CLC)为B-C期;④患者病历资料完整,无治疗禁忌证;⑤预计患者生存期>3个月;⑥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者不符合上述肝癌相关诊断标准;②肝内存在动、静脉瘘者;③伴有大量顽固性腹水或腹腔积液者;④发生远处转移者;⑤门静脉主干或左右支存在癌栓者;⑥不按规定治疗,无法配合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包括降血压、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措施,并及时对患者其他病情进行对症处理,与患者或其家属提前做好沟通工作,缓解心理压力,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TACE术,使用Seldinger法对股动脉进行穿刺,至肝固有动脉远端后造影,探查确认肿瘤位置及血供、供血动脉走向后,采用微导管插入粗大分支血管及病灶,将奥沙利铂50 mg+顺铂150 mg+表柔比星30 mg顺导管注入,根据病灶大小选择适量碘化油栓塞,直至血管内血流停止。术后给予保肝、止痛等对症处理。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阿帕替尼进行治疗,首先采用TACE术,术后第3天开始口服阿帕替尼(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104)500 mg/d,若患者不耐受,则根据临床反应适当减少剂量,最小剂量为250 mg/d,连续给药至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观察记录其效果。

1.4 疗效标准 所有患者每隔6~12周做1次增强CT检查,参照mRECIST标准对肿瘤控制情况进行评估[8]。①完全缓解(CR):经过治疗后,患者所有靶病灶均未见动脉期增强;②部分缓解(PR):经过治疗后,患者靶病灶进行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的直径总和缩小≥30%;③疾病稳定(SD):治疗后,患者靶病灶缩小直径处于PR和PD之间;④疾病进展(PD):治疗后,患者靶病灶直径增大≥20%,或出现新生病灶。

1.5 观察指标 ①患者客观缓解率:客观缓解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②患者生存时间:从入组开始至死亡或随访截止为总生存期(OS),从入组至疾病进展或随访截止日期为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FS),随访截止至2022年12月。③患者免疫功能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操作后,分离上层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CD4+/CD8+表达水平。④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比较 治疗后,联合组患者CR、PR、SD、PD分别有7、18、17、8例,客观缓解率为50.00%;对照组患者CR、PR、SD、PD分别有5、9、21、15例,客观缓解率为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OS和PFS分别为(14.80±2.65)、(11.25±2.35)个月,联合组患者OS和PFS分别为(19.15±3.45)、(13.10±3.25)个月,联合组患者中位OS、中位PFS均显著增加(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CD4+、CD8+、CD4+/CD8+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CD4+、CD4+/CD8+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较对照组CD4+、CD4+/CD8+水平显著上升(P<0.05),CD8+水平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比较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期间联合组患者发生白细胞减少、腹痛、胃肠道反应、发热、肝损伤分别为11、10、15、4、3例,对照组分别为13、11、17、6、5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原发性肝癌患病人数逐年上升,且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或术后复发肝癌,临床常用TACE方案,该方案的作用机制为栓塞肿瘤血管,减少对肿瘤细胞的血供,从而抑制肿瘤生长,但此方法很难直接杀死肿瘤细胞,随着时间发展,肿瘤会形成新的代偿血管,导致恶性肿瘤进展[9,10]。阿帕替尼是我国研发的首个靶向抗肿瘤药物,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TP结合位点,阻碍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血管新生,进而减少肿瘤组织供血,发挥抗肿瘤作用[11]。传统保守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10%,临床效果不佳。目前,分子靶向药物研发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点领域,其选择作用性强,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功能关系密切,临床进行抗肿瘤治疗的同时,保证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发挥作用是治疗恶性肿瘤亟待解决的问题。机体对抗肿瘤或其他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为细胞免疫,其中CD4+、CD8+为成熟T细胞的两个亚群,机体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动态平衡发挥免疫作用,当肿瘤细胞恶性繁殖时,CD8+表达水平升高则会抑制CD4+的产生,CD4+T淋巴细胞具有杀伤活性,其表达水平下降则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降低[12]。因此,及时对患者CD4+、CD8+表达水平检测,有利于疾病预后效果评估。本研究采用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肝癌,结果显示,联合组客观缓解率(50.00%)明显较对照组(28.00%),且联合组中位OS、中位PF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与孙志强等[13]研究相符,其结果显示TACE组中位OS(11.2个月)、中位PFS(13.2个月)显著低于TACE+阿帕替尼组中位OS(14.5个月)、中位PFS(18.9个月),提示TACE与阿帕替尼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阻碍肿瘤进展,提高疾病客观缓解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功能指标,联合组CD4+、CD4+/CD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与陈明等[14]研究结果一致,提示TACE+阿帕替尼可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患者免疫力,减轻机4体肿瘤负荷,维持免疫系统平衡。比较两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腹痛、胃肠道反应、发热、肝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用药治疗,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与陆阳等[15]研究结果相符。但本次仅为中晚期肝癌采用TACE+阿帕替尼治疗的结果,联合用药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且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少,数据支撑存在不足,此方案的长期疗效和有无其他不良反应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证实。

猜你喜欢
阿帕中位肝癌
Module 4 Which English?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系统评价
调速器比例阀电气中位自适应技术研究与应用
真相的力量
跟踪导练(4)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变更声明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microRNA在肝癌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