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能源视角下中国能源安全形势及中央企业作用研究

2024-03-08 06:47丹美涵张厚和周吴雪涵任娅羲
中国矿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油气能源

丹美涵,张厚和,车 超,周吴雪涵,任娅羲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0 引 言

2023年全球经济缓慢复苏。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转段,全球经济正逐渐走出阴霾,进入复苏阶段,但增速不及预期[1]。多数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但也导致经济复苏动能趋弱;随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强势复苏,全球经济展现出足够的韧性。但是,政治矛盾日趋激烈,乌克兰危机尚未解除,巴以冲突烽烟再起,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仍将持续。与此同时,传统能源领域的竞争如火如荼,新能源相关战略性资源争夺愈加激烈、复杂。在多维矛盾叠加影响下,中央企业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任重道远。

中央企业肩负着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尤其在能源领域,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全球能源深度转型,能源内涵进一步深化完善,开展大能源视角下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形势研判,厘清中央企业发挥的关键作用,提出中央企业未来业务优化方向,对保障新形势下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大能源的时代内涵

传统认知中的能源是指能够直接取得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和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能源地缘博弈焦点的变化,能源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推动社会进入了“大能源”时代,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能源资源覆盖范围更为广泛,既包含传统认知中的能源,也包括了支撑新能源快速发展的战略性矿产。近年来,197个国家相继做出碳中和承诺,涉及低碳技术、气候合作等方面的投资日益增加,推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为1.7万亿美元,化石能源领域投资约为1.1万亿美元,清洁能源投资与化石能源投资差额持续扩大[2]。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矿业公司战略性矿产投资显著提高,2021年和2022年分别增长21.1%和29.7%,相较于油气上游投资分别高出16.2个百分点和18.5个百分点。能源转型趋势下,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性已经堪比油气,作为能源供应链的重要一环,得到空前重视。二是能源资源“政治化”“金融化”属性愈发明显[3]。2021年以来,欧洲地区频发能源危机,当前,乌克兰危机呈现长期化、复杂化趋势,美西方油气消费国主动对俄罗斯实施能源制裁,能源问题“政治化”“金融化”已成为当前能源领域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话题。三是提高装备本土化率成为美西方国家最新政策发力点。2022年8月,美国拜登政府强推《通胀削减法案》,提出补贴本土制造业,其中,计划斥资3 690亿美元用于能源和气候领域。补贴原则包括电动汽车必须在北美组装生产,所搭载的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中关键矿物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美国或与美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2022年12月,欧盟委员会正式启动欧盟太阳能光伏产业联盟,旨在建立由欧洲主导建造的光伏产业;2023年10月,其出台《欧洲风电行动计划》(European Wind Power Action Plan),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制造业的政策支持。

2 大能源视角下中国能源安全形势

2.1 总体形势

能源安全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2000—2022年中国一次能源供需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近二十年来,中国一次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持续攀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一次能源总体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对外依存度呈现攀升趋势,2004年首次超过10%,2015年由于国际油价暴跌,中国在低油价窗口期增加了油气进口,导致对外依存度超过了20%,但随着国际油价进入新常态,油气资源进口回归到理性区间,叠加全球能源转型步伐加快、国内实施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新冠肺炎疫情制约国内能源消费等多重因素,近年一次能源对外依存度有所回落,总体控制在20%以内,不断完善的能源体系可基本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4-5]。

图1 2000—2022年中国一次能源供需情况Fig.1 Supply and demand of primary energy in China from 2000 to 2022

2.2 化石能源供需形势

2015—2022 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进口及对外依存度见表1。由表1可知,化石能源对一次能源生产支撑作用明显,供给总量占全部一次能源供给量的80%左右。其中,煤炭行业发挥了一次能源保障的兜底作用。煤炭作为中国一次能源的重要组成,尽管国内环境保护政策压力和清洁能源政策导致煤炭的发展增量空间受限,但其在一次能源供给中仍然发挥关键作用[6]。从生产角度看,煤炭的生产供应可控,2022年和2023年煤炭产量分别为31.41亿t标准煤和33.20亿t标准煤,同比分别增长10.2%和5.7%;从进口的角度看,进口的煤炭主要有动力煤和炼焦煤,相较于动力煤,国内炼焦煤资源仍较为稀缺且增量匮乏,优质炼焦煤进口增量有限且受到海外诸多因素制约,近年来,来自蒙古国、俄罗斯的炼焦煤成为增量的主要来源。总体来看,煤炭进口的地缘政治风险相对较小,进口安全总体可控,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提供了保障。

表1 2015—2022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进口及对外依存度Table 1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ternal dependence of primary energy in China from 2015 to 2022

油气行业坚决锚定油气增储上产“七年行动计划”的任务目标,持续加大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投入,推动了石油稳产增产、天然气快速上产[7]。2022年,中国的石油产量达到2.94亿t标准煤(2.04亿t),同比增长2.8%,自2016年以来首次回升至2亿t以上。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23年,中国石油产量达到2.97亿t标准煤(2.08亿t),国内原油2亿t长期稳产的基本盘进一步夯实。2023年,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长至2.90亿t标准煤(2 300亿m3),同比增长5.5%,连续第七年增长超过百亿立方米。进口方面,2022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为50 828万t,较2021年下降0.9%,推动石油对外依存度降低至71.29%,尽管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仍然较高,但这一数据的下降反映出中国正在努力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不断提高能源自给率。虽然国内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但天然气供给结构中,仍然有超过40%的供给量来自进口,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受2022年国内疫情防控影响及国际高气价影响,天然气进口量在该年度下滑了9.9%至10 925万t。其中,液化天然气(LNG)的进口量下降了21%,使中国在全球LNG进口国中排名跌至第二位,仅次于日本。2023年,我国LNG进口量有所回升,重新成为全球最大LNG进口国。

价格方面,近两年来,全球能源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国内石油、天然气价格总体偏高,且波动较大,尤其是LNG价格。中国LNG的进口价格从2021年的557美元/t(折合人民币约3 845元/t,71美元/桶)上涨至2022年的821美元/t(折合人民币约5 483元/t,105美元/桶),同比上涨了42.6%。中国LNG消费者被迫承压,尤其是在国内消费占比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根据世创能源统计,2022年,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分别下降了27.3%和11.7%。展望“十四五”后半程,预计国内化石能源生产供应平稳,进口量小幅增长,价格回落至合理区间。

2.3 可再生能源发电形势

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一次能源供应增量主体[8]。中国各历史节点年发电量及其结构见表2。由表2可知,从发电量来看,从2010年的4.2万亿kW·h增加到2022年的8.7万亿kW·h,增长幅度达到107%,幅度巨大。清洁能源发电比例从2010年的19.98%提高至2022年的29.20%。其中,风电占比快速提高,较2010年占比提高7.7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彰显了中国在推进能源转型,尤其是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方面的决心和成果。需要指出,按照国家统计局统计口径,未将天然气发电、光伏发电及生物质发电纳入统计范畴,按照《中国电力发展报告2023》统计数据,2022年,天然气发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贡献占比分别为3.1%、4.9%和4.4%,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例预计达到40%,清洁能源发展迅速。从装机情况看,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体系,2022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25.6亿kW,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3亿kW以上,占总装机比重超过50%。2022年,全国新增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新增装机的83.0%。

表2 中国各历史节点年发电量及其结构Table 2 Annual power generation and its structure at various historical nodes in China

在支撑新能源发展的战略性矿产方面,中国具有矿产消费进口国和矿产资源出口国双重身份,资源占有量呈现“大宗矿产匮乏,少数矿产占优”的特点[9-10]。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我国海关总署数据,2022年,中国石墨产量和稀土产量居全球第一位,但钴矿、镍矿对外依存度高达95%和90%,其中,钴矿几乎全部来自刚果(金),镍矿近80%来自菲律宾;铜矿、铝矿、锂精矿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0%、60%、55%,主要进口国为智利、秘鲁等南美国家和澳大利亚。作为矿产资源进口国,中国在中游冶炼和下游加工能力方面领先,新能源战略性矿产冶炼加工量占全球的80%以上,稀土、锂、钴、镍、铝、铜精炼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位,在非洲、拉美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也拥有控股精炼加工厂。展望“十四五”后半程,预计国内能源转型进一步加快,电力供应呈现紧平衡,全球对于战略性矿产的争夺将加剧,但国内供应总体平稳。

2.4 中国能源资源保障的主要问题

中国能源资源总体安全,但在资源禀赋、储备能力、新能源技术、对外依存度、应对价格风险等方面还存在劣势和不足[11]。

一是油气增储上产难度大。油气安全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形势日趋复杂,国内油气增储上产难度日益增大。油气勘探方面,中国石油所属东部老区常规石油探明率已超过65%,规模优质储量发现难度大,其中,非常规油气勘探占比逐年增大,因此,也带来了对工程技术的更高要求。油气开发方面,已开发油田的综合含水量和可采储量、采出程度均普遍超过60%,处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阶段,而新油气田生产以低品位储量为主,单井的油气产量低且递减快,开发成本高。

利用单倍体育种技术培育出来的DH系完全纯合,纯合度高达100%,在今后制种和繁殖过程中,不会出现分离现象,能够长期应用到玉米育种实践。

二是油气储备能力不足。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中国的油气储备起步晚,2000年,中国首次在大港油田建成大张坨地下储气库,2003年,中国才正式启动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计划。随着东营原油商业储备库投油成功,截至目前,中国国家石油储备库已经达到10个,储备量已达到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 d国内消费量标准,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在规模、结构、体制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全国共有地下储气库群19座,总工作气量近200亿m3,按照国际天然气联盟(IGU)标准,即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30%以上时,储气库工作气量需超过天然气消费量的12%,中国储气库工作气量须达到约440亿m3才能保障可靠持续供气。

三是新能源尚未形成可靠替代。近年来,中国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呈现规模化增长,但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本身的随机性、波动性、间歇性特征明显,电力输出易受气候环境影响而不稳定,存在电力供给安全风险。2022年全国各类电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见表3。由表3可知,2022年,包括以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生物质能发电为主的新能源装机量占中国电力装机总量比例超过35%,但发电量贡献占比仅23%。未来随着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升、煤电占比逐渐减少,新能源电力波动带来的矛盾和挑战将更加突出。

表3 2022年全国各类电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Table 3 Electric power capacity and generation of various sources of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 in 2022

四是战略性能源资源供给中断风险。中国部分战略性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2022年,中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40%,支撑新能源发展的锂矿、钴矿、镍矿等战略性矿产半数以上来自海外[12-16],从目前能源消费发展趋势看,对石油、天然气以及战略性矿产的长期需求仍将存在,能源资源保供易受到资源国外交态度和能源政策波动。2023年上半年以来,墨西哥、智利陆续宣布将创建国有锂业公司;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发布法令禁止未加工的关键矿产出口。资源国政府对上游产业的限制,将对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进口产生较大不确定性。

五是国内能源市场被迫承担风险溢价。在当前的新地缘政治形势下,能源市场避险情绪加重,能源价格持续高位大幅震荡,能源价格出现风险溢价;同时,局部地区及能源通道危机频发,能源运费、船运保险费用增加,都推高了中国能源资源进口成本。最为明显的是2022年,中国石油、管道天然气、LNG进口总量下降,进口总金额却大幅增加,进口均价分别同比增长47.5%、47.8%和53.4%。

3 中央企业能源资源保供能力

中央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张玉卓书记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国资国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3.1 中央企业能源资源保供现状

一是中央企业对中国油气电供给贡献突出,国内能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中央石油石化企业承担了94%以上的国产油气供应,中央电力企业承担了60%以上的电力供应。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为代表的中央石油石化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加大油气勘探开发投入,在确保常规油气田高强度运行的同时,稳步推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加快海洋油气田建设,助力国内石油产量在2022年重回2亿t“安全线”,天然气连续六年产量增加值超过100亿m3。2021年不同企业电力装机量见表4。由表4可知,以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华能、国家电投、中国华电、中国大唐等为代表的中央电力企业,发电量供应占全国比例的60%以上。在电力装机方面,中央电力企业承担了全国100%的核电装机量、65.9%的风电装机量、52.0%的水电装机量、34.5%的光伏装机量,其中,国家电投光伏装机量居全球第一位、国家能源集团风电装机量居全球第一位、三峡集团水电装机量居全球第一位。

表4 2021年不同企业电力装机量Table 4 Electric power capacity of different enterprises in 2021

二是中央企业作为能源储运设施建设主体,发挥着储备调峰和能源应急保障作用。在油气储备领域,主要包括石油储备库、天然气地下储气库群,目前除港华金坛储气库外,其他油气储备建设主体均由中央企业承担,占比在95%以上,在储备调峰和应急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油气输送方面,国家管网全面提升互供互保能力,截至2022年底,中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为18万km,其中,原油管道2.8万km、成品油管道3.2万km、天然气管道12万km。电力输送方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深挖跨区跨省通道潜力,持续优化需求响应机制,尤其在近两年夏季常规电力紧缺情况下,最大限度控制了有序用电规模。

三是中央企业具备超过四十年国际合作经验,有效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17-19]。中央企业已经在煤炭、电力、油气、可再生能源等多个能源领域达成了较好的国际合作共识,形成了较为坚实的合作基础,其中,煤炭、电力国际合作超过四十年,油气国际合作超过三十年,新能源国际合作超过二十年。在煤炭领域,海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趋向清洁化、多元化,逐步实现了合作形势从贸易合作到资源、工程、人才、技术、市场和资本等全方位升级。在电力领域,境外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大型投资项目已经进入近140个国家和地区,基本涵盖“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尤其在非洲和亚洲地区,规模持续扩大。电力投资类型已经涉及到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多种领域,新能源发电项目发展迅速。在油气领域,以油气勘探开发项目和跨境通道建设运营为代表的能源合作,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外交、“一带一路”倡议和企业“走出去”投资合作的重点和亮点[20]。2022年中央石油石化企业海外油气产量已经达到1.85亿t油当量,海外油气权益产量为1.02亿t,国际合作布局持续完善,海外油气权益稳中有升。

五是中央企业在核心装备与技术保障方面发挥着领头效应和支撑作用[21]。中央企业率先构建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技术、专利、标准联动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企业内、行业内标准体系建设,深度参与建设国家标准体系,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并依托能源国际合作工程项目,不断提高国家标准体系在海外的话语权,实现中国标准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切实发挥了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等方面的作用。

3.2 中央企业能源资源保供优化方向

考虑供应可靠性、价格合理性、通道安全性、结构清洁性,建议中央企业从“生产+储备+合作+低碳+科技+金融”六个方面全面提升能源资源保供能力。

一是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科学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油气企业宜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形成适应支撑中国油气增储上产重点潜力领域,如深层、深水、非常规等油气勘探开发的理论、技术、装备与施工作业队伍能力,实现高效低成本增储上产。电力企业在保持煤电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电、储能、输电、调控四个方面的前沿技术攻关,重点关注新能源发电并网主动支撑技术,长时长、跨季节、低成本、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突破柔性直流输电的输送规模技术,源网荷储一体化协调控制技术等,逐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安全可靠替代。

二是储气库建设再提速,做好季节调峰的民生工程。油气企业宜进一步加快储气库建设布局,重点在长输管道较完善但天然气供需矛盾突出区域,东部及沿海地区积极开展储气库库址筛选和建设[22]。推进储气库建设数智化转型,实现国产气、进口管道气、LNG、储气库、LNG接收站等与市场充分融合。加快复合型储气库建设,不断拓展储气库新功能。

三是聚焦“一带一路”,全面加强能源国际合作[23]。油气企业宜通过收购、控股等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采。重点布局中东地区、俄罗斯和中亚地区,加强中俄北极油气,尤其是天然气合作[24],拓展非洲和拉美深水优质资产。俄罗斯重要能源资源储量、产量以及全球地位见表5。矿业企业宜抓住非洲、拉美地区、亚太地区矿产资源国招商窗口期,加强对钴、镍等中国资源禀赋较差矿种的海外产业链布局,重点投资中下游板块,保持精炼加工的全球领先优势。

表5 俄罗斯重要能源资源储量、产量以及全球地位Table 5 Reserves, production and the global position of important energy resource in Russia

四是推进企业战略协同,做实绿色转型引领作用。为贯彻落实好国家对中央企业发展清洁能源要求,中央企业可以结合主责主业和历史技术优势,推动煤炭企业、电力企业、油气企业分别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稳定发电、天然气以及氢能生产作为各自清洁能源发展方向[25-26]。用好民营企业、高校等活力高的研究团队的研究优势,加强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以及高校间的合作,助力孵化新技术、新产业,实现产学研用的高效衔接,形成主业-新兴产业、企业-企业、研究-应用等立体研究新模式。

五是集中力量技术攻关,做强科技创新的软实力。在关键技术攻关方面,中央企业需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煤炭应用技术开发基础理论领域,海洋深水油气、页岩油气、致密油开发前沿技术领域,高端电力设备的关键部件研发设计制造等领域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实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可控;切实做实产业链链长,发挥产业主导力量,有效应对当前随时可能发生的产业环境变化冲击[27]。在科技软实力方面,中央企业需着重增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紧跟最新科技成果以及科技政策导向,关注同类产品的一致性优势和差异化特点,着重提高产品国际专利占有量和相对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装备和产品专利两手硬。

六是广泛运用金融手段,提升企业运营战略能力。近年来,中央企业承担着平抑国内能源市场波动、稳定市价的重要职能。对企业自身而言,既要实现生产经营平稳,又要发挥好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当前,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企业运营也面临多重风险,建议研究制定新形势下的风险防控机制,在应对价格风险方面,通过国内期货交易所的市场均衡原油价格发现功能,指导签订贸易合同,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对冲中长期油价波动,同时,紧密跟踪研判经济形势和关键经济数据,增签补签煤炭、油气等中长期合同,多措并举保障企业平稳运行和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4 结 语

当前,乌克兰危机加速国际格局演进,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因素对能源安全产生深远影响。大能源视角下,中国能源资源安全形势总体可控,一次能源供需平衡,对外依存度稳中有降;清洁能源占比逐步提升,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能源价格虽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但价格稳定在合理区间;战略性矿产精炼加工能力全球领先。但中国能源资源安全也面临油气生产、储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源资源进口、能源运输通道、能源风险溢价六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特别需要关注美西方国家对我国LNG出口减少,石油进口量较高,涉及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锂、钴、镍等大宗矿产主要依赖进口,且进口集中度较高等风险。

为有效应对中国能源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央企业应进一步发挥国家能源保供的“主力军”作用,在能源生产、油气储备、国际能源合作、清洁低碳发展、科技创新、金融工具运用等六个方面持续优化完善,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猜你喜欢
油气能源
平凉,油气双破2万吨
“峰中”提前 油气转舵
《非常规油气》第二届青年编委征集通知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中国海上油气》2021年征订启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中国海上油气》2019年征订启示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最清洁的能源
欢迎订阅《中国海上油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