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方法研究

2024-03-08 06:47鲍士霞
中国矿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图件保密资料

陈 辉,鲍士霞

(1.安徽省自然资源信息中心(安徽省地质资料馆),安徽 合肥 230000;2.安徽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院,安徽 合肥 230022)

0 引 言

地质资料是人类探索地球的认知积累和客观记载,是重要的知识性财富,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信息和主要载体,对于服务支撑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累计投入地勘资金近7 000亿元,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安徽省作为矿业大省,也形成了大量的地质资料,以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和物化遥等类别资料为主。当前地质资料在定密管理和服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质资料在汇交到地质资料馆时进行了密级确定,但最新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对涉密定密要求相比以前有更加详细的规定,如以往定密中将重力成果资料整套列入机密,将煤层的底板等高线也作为涉密要素等,按照现行规定则只有涉及高精度重力异常值、曲线图及技术方法与参数的部分才涉密,而煤层的底板等高线不应作为涉密要素;同时按照现行有关规定,敏感地质资料不适宜公开,而以往并未界定敏感地质资料范围。二是目前的地质资料定密只达到按件定密,部分不涉密的内容不能进行公开服务。三是由于地质资料部分内容涉密的影响,造成整档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受到限制,涉密地质资料仅仅在有涉密地质资料使用权限的部分单位内使用,不利于全社会广泛参与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

我国地质资料服务的主要趋势是由简单被动服务方式向主动知识服务方式转变,随着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地图学领域渗透,以及GIS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数字地图形式为主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网络化和中央存储管理化通过Internet向社会提供公开、便捷和权威的服务成为趋势[1]。自然资源部在2018年发布了《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自然资发〔2018〕179号),要求对于公益性、基础性涉密地质资料优先开展保密技术处理,加大公开信息资源供给,这对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文对涉密地质资料的情况进行了分类研究,全面系统收集地质资料相关法律法规,并以此为依据探讨了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的方法和流程。通过开展保密技术处理工作,能够精准管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能够扩大服务范围,提供公平服务,拓宽新的服务方式,释放地质资料潜能,有效地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水平,并为地质工作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形成公开地质资料通过自然资源部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发布,实现社会化共享服务,激发全社会参与地质资料的创新和发展,促进政府信息的公开,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

1 地质资料分类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地质资料可以根据不同属性分成不同类别,具体如下所述:按照形成特征划分,地质资料可以分成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按照信息载体划分,地质资料可以分为纸质地质资料、电子数字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其中,电子数字地质资料又分为图文数字化扫描资料和新汇交的可编辑可计算的矢量化资料;按照地质工作性质划分,地质资料又分为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海洋地质调查资料、矿产勘查资料、水工环勘查资料、物化遥勘查资料、地质科学研究资料、技术方法研究资料和其他资料;按照地质资料密级划分,可分为国家秘密资料和非国家秘密资料,国家秘密包括秘密、机密和绝密,非国家秘密可分为公开和受控[2]。

2 涉密地质资料分类

涉密信息本身并无严格的分类,涉密地质资料的分类有多种,本文主要根据方便涉密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的方面分为区域地质调查类、地质工程类、重力物探专业类、化探专业类、遥感地质专业类、矿产勘查类、水工环类、地质灾害类、地质科技成果类。

3 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依据与原则

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依据的法律法规文件见表1。

表1 保密技术处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Table 1 Legal and regulatory documents related to confidential technology processing work

保密技术处理工作需要严格按照保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在不泄密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合规原则。地质资料涉及内容多而广,与测绘、海洋、军事、环境、国防、核工业等各行业专业均有联系,在开展保密技术处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依据测绘、海洋、军事、环境等相关保密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工作。在无法明确是否涉密时,应邀请以上行业相关专家共同商讨,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保密技术处理方案。

2)实事求是原则。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方案中除严格按照保密法律法规要求外,尽可能以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原则。以下所涉及的地质工作成果不涉密:一是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二是已经依法公开或者无法控制的;三是按照法律、法规或相关规定要求公开的。

4 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方法

保密技术处理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方法将地质资料中涉及国家安全的涉密信息进行处理,不改变原有公开信息内容的过程。以成果地质资料为例,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包括正文类、审批类、附图类、附表类、附件类、数据库类、软件类、多媒体类和其他类,其中附图中地质图件和正文类相关插图是将各种地质体的界线、特征、产状、地质构造以及有意义的地质现象按照一定法则绘制在地形图上的图件,这些地质要素信息不涉密,主要是图件的坐标、等高线、高程点、控制点和重力信息等地理信息属于保密范围;其中,正文类、审批类、附件类中具有涉密信息的文字主要涉及重力异常、高程控制点和重要设施的属性信息描述;其中,附表中具有涉密信息的文字主要涉及高程控制点数据。

通过项目实施的研究总结,提出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的五种方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性。

1)删除法。删除涉密图件、表格、文字内容。删除法又可分为完全删除法和部分删除法,完全删除法是指对地质资料中的图件地理信息底图、整张图件、整页的涉密文字、整页的涉密表格进行完全删除;部分删除法是指对涉密图件中如等高线、高程控制点等涉密地理信息要素进行删除,保留地质要素和部分可公开的地理信息要素,也指对涉密文字页和表格中的涉密信息进行删除,保留可公开的文字和数据。完全删除法适用于扫描数字化的地质资料,该方法从技术层面来看比较简单实用,但是存在部分可公开的信息丢失,使用效果不佳的情况;部分删除法适用于可编辑处理的矢量化的地质资料,处理结果保留了可公开的地理信息和地质信息,可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地质资料,但是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审核。

2)改变法。改变法的本质其实是降低涉密信息的精度,以达到不涉密的程度。对图件中的涉密信息采用不可逆转的线性处理技术,降低涉密信息的位置精度,使其满足公开版位置精度要求[3]。该方法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如何对涉密位置信息进行不可逆转的处理达到可公开程度,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

3)替换法。替换法主要针对涉密地质图件的处理,其主要思路是删除涉密地质图件中地理底图等涉密信息,采用公开发布的1∶250 000公众版地形图或者1∶1 000 000地形图替换形成保密技术处理成果。经过按图层删除地理底图、地质涉密信息删除、坐标转换、公众版地形图转MapGIS、用公众版地形图替换地理底图、删除有关坐标要素等流程后,能够实现大体的套合,但是存在地质图套合后拓扑紊乱、数据严重失真的问题,难以应用于实际的地质工作,但可以用于地质图的展示[1]。

4)外置插件法。使用外置插件进行保密技术处理,经处理后的公开数据,通过提供类似数据狗的插件来还原处理的数据变成真实的数据,目前已经拥有该项技术,可用于地质灾害调查中[1]。

5)转化法。转化法是指对涉密地质图进行转化保密技术处理形成可公开的图件。该方法生成的数据基本没有拓扑及符号问题,工作量也比较小。目前已经拥有该项技术,但只是针对ArcGIS格式的版本,地质图件多数是MapGIS格式,需开发基于MapGIS格式的转化处理软件[1]。

5 删除法开展保密技术处理流程

1)制定涉密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实施流程。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资料整理和涉密工作场所搭建。②地质资料按页定密。依据表1中最新的保密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制定地质资料按页定密方案,对地质资料的每张图件、每页文字表格、数据库、软件和其他内容进行准确定密,确定涉密要素。③保密技术处理。根据地质资料的不同数据类型开展保密技术处理,图文类的涉密地质资料可采用完全删除涉密图件和涉密页的方法进行处理,或者对数字化扫描的图片进行矢量化后部分删除涉密信息。整套地质资料矢量化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通过文字和表格识别软件对地质资料正文、附件、附表、审文等转化为可编辑的文本,再进行人工校对,利用Microsoft Office等编辑软件对文字内容进行编辑处理,文本部分中的插图、插照、插表、图版等可将已有的存档文件(图片)直接插入文本,保证正常显示;非引用插图利用MapGIS软件制作源图形文件(插图文件命名与其在文字中的编号或名称一致)。二是附图矢量化,利用MapGIS软件对已经数字化(图像扫描)的涉密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形成可按照不同种类要素分层管理的矢量化图件,与新汇交的可编辑计算的矢量化资料均可采用删除涉密要素,保留不涉密要素的方法开展保密技术处理。④保密技术处理质量检查和成果验收,检查完成的数据,做好保密技术处理档案、质检记录保存以及各行业专家论证的相关原始材料等。呈报定密责任人审核,最后需报备本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保密委员会备案。

2)保密技术处理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一是须在涉密场所内进行作业,按照相关涉密场所标准进行准备、搭建,处理人员必须通过保密培训,并获得相关认可,不得存在涉外背景,同时签订保密协议书。二是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按照月度、季度进行项目督查,检查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作环节要明确落实到技术人员,做到环环相扣,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三是需建立自检、互检、抽检三级质检制度,每一个阶段都应做好质量监控记录。其中自检、互检达到100%,抽检不低于40%。定密检查内容包括是否存在漏定、高密低定、低密高定、非密定为涉密、受控定为公开等问题;保密技术处理检查包括涉密文图表漏删、非涉密文图表误删、其他编辑错误。每个质量自检单、互检单、抽检单均有检验员和负责人签名。

6 结 语

通过对各类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分析,研究了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的五种方法,即删除法、改变法、替换法、外置插件法和转化法,同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和利弊。提出了利用删除法开展地质资料保密技术处理的法律依据、原则、方法和流程。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开展地质资料的保密技术处理,可以精准管护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对于构建地质大数据体系和实现共享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推动地质资料从简单被动服务向主动知识服务转变。

猜你喜欢
图件保密资料
一种地质图件数据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多措并举筑牢安全保密防线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征稿函
遥感解译成果图件矢量化方法技术研究*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基于MapGIS和ArcGIS的遥感解译成果图件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论中国共产党的保密观
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