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成效、经验启示与未来展望

2024-03-09 07:44祝德生
经济研究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祝德生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逐步在各个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跨国经济合作的典范,为促进各国经济繁荣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该倡议自提出以来,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绿色“一带一路”,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绿色“一带一路”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在未来需要进一步走深走实,以实际行动助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绿色“一带一路”推出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展开系统深入的分析(Zhang,2017;Johanna et al.,2020;王鹏等,2021)。部分学者从理论上总结了绿色“一带一路”的理论贡献与推进路径(赵亚娜,2023)。任晓菲(2019)重点讨论了绿色“一带一路”对东北亚国家环境合作带来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提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东北亚国家环境合作的对策建议。蓝庆新等(2020)总结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蓝庆新和黄婧涵(2020)从经济总量、产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和比较了4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王双(2021)探索了中国与绿色“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的相关问题。杨达(2021)从绿色治理的角度,探索国内外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助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史泽华(2023)系统总结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的主要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展望。

现有文献对绿色“一带一路”展开了初步的分析与总结,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本文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梳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同时,总结绿色“一带一路”所取得的实践成效和重大成果,并对绿色“一带一路”的未来发展进行前景展望。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绿色“一带一路”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更好地判断绿色“一带一路”的发展态势,为绿色“一带一路”进一步走深走实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建议。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重要意义

绿色“一带一路”是指在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核心,以促进共建国家绿色发展为主要内容,推动共建国家生态文明发展的一种新型跨国合作模式。

(一)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绿色“一带一路”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共建“一带一路”实践的有机结合,十年以来,绿色“一带一路”稳步推进,已成为全球绿色发展跨国合作的重要平台。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首次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大道致远,海纳百川——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记[EB/OL].中国政府网,2018-08-26.“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开始就具有典型的绿色底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深刻指导着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倡议。(2)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EB/OL].央广网,2019-05-08.随后,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了《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2017—2022)》,与3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2017年4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从政策层面总体规划绿色“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印发《“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从生态文明理念、遵守法律法规、促进民心相通等多方面对“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我们将设立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倡议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并为相关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援助。”(3)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新华社,2017-05-14.为引导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注重环境保护问题,生态环境部推动相关企业发布“履行企业环境责任 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2019年4月,生态环境部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助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具体任务,明确了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二)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1.绿色“一带一路”是推动新时代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绿色“一带一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等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进程。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之后,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中的污染问题是一个重大课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举措,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作为突破口,通过国际合作平台的共建,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发展,促进绿色发展,与共建国家共同解决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承载能力、绿色发展能力,最终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2.绿色“一带一路”是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普遍面临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中国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我国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将绿色发展制度、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体系带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高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极大地促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也为全球生态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份典型范例,谱写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3.绿色“一带一路”是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时期我国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国际社会的质疑,尤其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担心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因此,在跨国经济合作过程中,需要更加重视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在经济合作中,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的运用,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等方式降低环境危害,助力共建国家绿色发展。同时,部分西方媒体指责中国共建“一带一路”是“新殖民主义”,抛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渲染中国共建“一带一路”追求贸易利益,而忽视“劳工权益”等人权问题。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指出:“这完全是对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污蔑。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基本人权。当今世界的许多问题、冲突和危机的根源是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造成的。中方倡导并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初心,是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助力其发展经济,摆脱贫困,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的人权。”(4)外交部: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带去的是互利合作和发展机遇[EB/OL].人民网,2021-03-09.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为共建国家带来新增就业和投资,为共建国家绿色发展、缓解贫困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建设绿色“一带一路”,通过一系列典型的案例、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实践,强有力地回击“环境威胁论”等不实言论,树立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三、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实践与重大成果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思想指导,将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治理、绿色贸易、绿色金融、绿色创新融于“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不断拓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贸、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空间,在长期的合作共建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实践和重要成果,已成为国际社会生态环境领域跨国合作的典范。

(一)绿色基础设施:全面夯实绿色“一带一路”的坚固基石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较为落后,成为限制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从基础设施出发,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原则融入基础设施建设当中,通过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等方式支持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设计中实现绿色化,进而在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优化设计及施工方案,推动形成绿色施工,在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降低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保护当地野生动物资源,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中国长期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开放性的绿色基础设施融资环境,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通过绿色信贷等方式扶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项目,如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铁路,中俄原油管道等能源设施,比雷埃夫斯港、汉班托塔港等港口。表1中展现了我国参与的部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交通、能源等多方面,这种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1 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部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生态环境治理:切实铺就绿色“一带一路”的绚丽底色

生态环境治理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部分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工业开发过度,可能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因此,共建绿色“一带一路”过程中需要持续保护生态环境,中国通过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行环保物资捐助、共建环境保护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强共建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2014年由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资助,缅甸勃固省TBK村启动“基于清洁能源技术应用的缅甸森林保护”示范项目,该项目通过赠送节柴炉灶、小型家用太阳能等多种清洁设备,减少了森林破坏,也显著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5)博鳌亚洲论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案例研究报告[R].2019:10.中企承建的埃塞俄比亚莱比垃圾发电厂装机容量为25兆瓦,不仅处理了城市生活垃圾,同时为当地提供了清洁能源,显著缓解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6)“垃圾发电让我们的生活有了盼头”——中企承建的埃塞俄比亚莱比垃圾发电厂造福当地百姓[N].人民日报,2019-11-21.表2为2021年部分气候变化领域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物资援助情况,表3展现了中国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部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涉及气象卫星、低碳示范区、废物处理等多方面内容。这一系列绿色项目的实施,展现了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决心,显著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已成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表2 2021年气候变化领域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物资援助情况

表3 中国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部分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三)绿色技术创新:持续打造绿色“一带一路”的关键引擎

创新是绿色“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创举,搞好‘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向创新要动力。”(7)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EB/OL].新华社,2017-05-14.中国和共建国家通过技术推广、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地区绿色创新能力,推动地区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与共建国家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开展与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创新、绿色产业合作,在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2023年11月6日至7日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发布的成果显示,中国已经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建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共建国家建设了20多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和9个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例如,2013年11月,中埃双方签署了《中国科技部与埃塞俄比亚科技部关于共建中埃皮革技术联合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建设中埃皮革技术联合实验室,为埃塞俄比亚提供中国设备,同时为埃方人员培训废水和含铬固废的处理技术。2019年,宁夏大学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合作建设国际联合节水灌溉实验室,中埃双方建立起两个智能风光互补节水灌溉试验基地,示范推广3万多亩,缓和沙漠农业缺水缺电的问题(沈小晓,2022)。中国参与建设的缅甸曼德勒产业新城,是缅甸首个依据绿色、清洁和智慧城市理念建设的大型绿色智慧产业新城。这些绿色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地区绿色创新能力,为地区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绿色经济合作:不断丰富绿色“一带一路”的饱满内涵

绿色金融、绿色贸易、绿色产业等绿色经济合作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绿色经济合作中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成为国际合作的典范。绿色“一带一路”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展,积极为参与“一带一路”相关投资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构建金融行为规范,如中英机构共同发布《“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同时,倡导成立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为共建国家绿色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缓解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融资压力。例如,丝路基金投资的卡洛特水电站清洁能源项目为巴基斯坦居民提供了清洁能源,促进了当地电力行业的协调发展(曹明弟和董希淼,2019)。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燃气电站项目总投资超过10亿美元,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中国银行筹组由多家跨国银行和多边机构组成的国际银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别凡,2023)。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合作深入推进,2017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能源合作愿景与行动》成为绿色“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根据《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国已经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广泛的能源贸易、投资、产能、装备、技术、标准等领域合作,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清洁燃煤等领域的合作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能源清洁化。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中国企业长期参与绿色“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发展项目,涉及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能源、废弃物处理等多个领域,经贸活跃度不断提升,贸易投资规模持续攀升。商务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贸易发展报告2023》指出,中国绿色贸易规模基本保持增长态势,2013~2022年年均增长3.18%。绿色经济合作的持续扩大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经验启示

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努力,创造出许多重要的实践成果,促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进程中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经验启示,对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作用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强化绿色发展理念的思想引领作用。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次重大变革,“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统各不相同,各国均有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式,在长期的实践进程中,中国与共建国家逐步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绿色发展标准,中国将绿色发展理念带到共建国家,并逐渐融入共建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增进了共建国家的认同和参与度,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2017年4月,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理念先行,合作共享。突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注重生态环保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积极与沿线国家或地区相关战略、规划开展对接,加强生态环保政策对话,丰富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促进绿色发展成果共享。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绿色引领,互利共赢。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不断充实完善绿色丝绸之路思想内涵和理念体系。通过典型绿色项目的实施,推动绿色文化、绿色理念、绿色思想交流到共建国家。中国与共建国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平台,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组织,建设政府、智库、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的协同合作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之中,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指导。

(二)注重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顶层设计

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长期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唯有合理的顶层设计才能真正做到持续不断指导发展进程。中国与共建国家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一直注重顶层设计和规划,相继制定了包括《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文件,确定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重点国家、重点项目,通过全新的制度体系保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顺利推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发展的现实条件,通过渐进改革模式不断调整规划设计,实现全过程管理,以求达到既定目标。共建国家的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在与共建国家合作的过程中,以各国国情为基础,因地制宜,结合各国发展的现实条件,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体系,从而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顺利实施。

(三)加强沟通交流,推动绿色“一带一路”民心相通

绿色“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是中国文明与共建国家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要不断增进民心相通,只有真正获得当地群众的认可,才能建设更为持久的绿色“一带一路”,中国参与的许多绿色项目与共建国家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如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极大地缓解了部分地区电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带动当地建材等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项目。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部分西方媒体污蔑“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殖民主义”,会加重共建国家债务负担,带来环境污染等,共建国家可能存在误解的现象,因此,在推动项目落地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与当地的沟通交流,向共建国家传播丝路精神,将中国故事、中国经验、中国道路讲述给当地民众,增加民众对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解。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发展程度的差异,成为中国文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沟通的桥梁,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碰撞,在开放合作中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五、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未来展望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虽然共建国家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各不相同,但各国均希望能够真正走出一条绿色发展道路,在中国和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了许多成功实践和重大成果,为全球绿色经济合作贡献了中国智慧及中国方案。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国家逐步增多,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与挑战,未来需要创造出更广视野、更高水平、更强力度的跨国绿色经济合作的实现路径。

(一)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全球气候危机日益加深,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共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8)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国政府网,2022-09-22.为推动经济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不断扩大低碳产业规模,降低碳排放,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重塑了全球经贸往来方式,拓展了企业融资渠道,转变了经济发展模式,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可以依靠新兴技术优势,促进产业更新换代,降低落后产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更进一步。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迅速恢复,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均亟须把握发展机遇,破解经济发展困局,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发展,全球绿色经济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

随着逆全球化的盛行,地缘政治日渐紧张,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尤其是俄乌冲突带来的国际政治环境恶化,对全球能源供应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给跨国生态环境合作带来一定的损害,对全球绿色治理和能源发展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在新能源等方面的优势显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受到的冲击相对更大。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在不断强化“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竞争,对我国形成一定的竞争态势,如2021年美国在七国集团峰会提出“重建美好世界”倡议,提出要在2035年前为中低收入国家基建提供40万亿美元投资(史泽华,2023),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不利影响。部分西方媒体渲染“中国环境威胁论”,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损害共建国家生态安全,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粗放,这些舆论对“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同时,“一带一路”部分共建国家面临安全风险,这给共建国家环境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殷文贵,2023)。未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还需要加强海外安保,最大限度规避可能的风险。

(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1.加快构建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带一路”绿色共建能够顺利实施,离不开生态环境与国际贸易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为了确保未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能够进一步走深走实,需要构建更加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复合型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人才培养机构,部分高校建立了“一带一路”的研究机构,如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等,但缺少聚焦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专业研究机构,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联合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专门研究机构,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知识体系的复合型人才。同时,构建更为完善的合作机制,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沟通交流。高校和企业可以联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办学,共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培训中心,提供资金支持实地调研、赴相关企业学习等,培育“一带一路”绿色共建国家亟须的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依托相关企业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更多机会到国际组织中工作学习,拓展人才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绿色共建各类项目开展过程中互相交流、相互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共建的人才培训。

2.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金融通作用

在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共建过程中,资金融通不畅是一个重大问题,需要不断创新绿色金融模式,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不断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类型,提供多样化的绿色金融服务,大力发展风险相对较小的绿色债券,通过建立绿色标准体系,激励企业节能减排,构建稳定的绿色金融政策,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要加大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国内金融机构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抑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盲目扩张的作用,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探索建立多边金融协调机制,提供优质的绿色金融服务,将环境绩效纳入评价标准之中,引导政府和企业决策绿色化,提高绿色投资效率和合理性。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例如,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影响本币汇率的稳定性,可能带来汇率风险,同时,部分共建国家存在主权信用风险,需要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沟通协调,建立系统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和风险应对机制。

3.提高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共建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严重制约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大多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生产过程中容易带来高污染、高耗能等问题,应当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吸收、推广、应用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绿色技术,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完善绿色供应链,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公共信息平台能够更为快速地实现政策、数据、案例等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相关企业提供服务,从而加快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设以绿色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鼓励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绿色技术输出,协同政府、企业、国际组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落地,推动共建各国绿色标准互通互认,减少技术推广障碍。强化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健全激励机制,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结语

“一带一路”绿色共建是中国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创新举措,也是“一带一路”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方向。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深入推进,中国正成为引领共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将绿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推动中国和共建国家走向绿色转型发展之路,为全球绿色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当前,借助“一带一路”绿色共建合作渠道,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绿色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未来,“一带一路”绿色共建将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更好地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绿色
绿色低碳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