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纹微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2024-03-13 06:31施锦山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横纹疝囊腹股沟

施锦山

(宜春市妇幼保健院外科,江西 宜春 336000)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小儿外科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在早产儿中的发病率高达16%~25%。小儿腹股沟疝被认为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腹膜鞘状闭合不全,在患儿出现哭闹、咳嗽等情况时会导致腹腔内压明显增加,可导致患儿肠管、卵巢或腹腔内大网膜沿着未闭合的鞘突进入至阴囊或腹股沟中导致腹股沟疝的形成[1]。

该病临床主要以腹股沟处出现可复性肿物且伴有轻微疼痛,若腹股沟疝发生嵌顿则会伴有体温升高、疝部红肿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2]。

目前,临床针对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多采用手术的方式为主,传统手术方式虽能够达到一定的疗效,但仍存在损伤较大、复发率高等风险[3]。腹横纹微切口手术被认为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特点被广大医生及患儿家属所接受,但临床对于腹横纹微切口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儿炎性因子影响的报道鲜有[4]。

鉴于此,本探究对比了传统手术与腹横纹微切口手术对腹股沟疝患儿的疗效及炎性因子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7 月至2021 年7 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6 例腹股沟疝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被确诊为腹股沟疝;不存在手术禁忌症者;术前确认无缺血性疾病。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严重心、肝、肺等脏器功能障碍者;患有急性传染病者;病灶区域皮肤有感染。所有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 例。其中对照组男44 例,女9 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15±0.46 岁;疝囊直径2.0~5.3 cm,平均3.29±0.98 cm;美国麻醉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I级40 例,Ⅱ级13 例。观察组男43 例,女10 例;年龄1~8岁,平均年龄3.13±0.45 岁;疝囊直径2.2~5.6cm,平均3.38±0.95cm;ASA 分级:I级42 例,Ⅱ级1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已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具体如下:全麻后,于患儿患侧腹直肌外缘下腹皮横纹处切口,将患儿的皮肤皮下组织及筋膜切开后充分暴露精索并将提睾肌切开,仔细寻找疝囊位置;密切观察疝囊后,于近端横断分离至疝囊颈部处,进行“8”字贯穿结扎并将多余的疝囊切除;之后,常规进行止血并缝合切口,重建或缩窄外环。

观察组采取腹横纹切口手术治疗,具体如下:协助患儿取平卧位,全身麻醉,于患儿腹横纹处取1.0 cm 左右的小切口。采用血管钳将皮下组织分离至腹外斜肌腱膜处,向外环口处分离皮下,提起提睾肌并将筋膜及纤维切开,寻找疝囊位置后将其切开,还纳疝囊内的容物并观察疝囊大小。疝囊较小或为精索疝则将整个疝囊壁剥离至颈部行高位结扎;若疝囊较大则将疝囊壁远端横断后行止血,于近端剥离至颈部进行缝扎。

止血完成后,男患儿将睾丸牵拉至阴囊底部,女患儿若出现宫圆韧带与疝囊粘连无法分离则与疝囊共同结扎。

1.3 观察指标

1.3.1 围术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

1.3.2 炎症因子

于术前及术后1 d 收集两组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000 rpm 离心10 min 后取血清置于-20℃的环境中保存待检。选择森龙SL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珠海森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粵械注准2016240088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及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

1.3.3 肠黏膜屏障功能

于术前及术后1 d 收集两组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pm 离心10 min 后取血清置于-20℃的环境中保存待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nitol,L/M)比值;采用ELISA 检测尿肠形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D-乳酸(D-lactic acid,D-LA)水平。

所有方法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执行。

1.3.4 并发症记录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阴囊水肿、血肿、疝复发,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与组内比较分别采用独立样本与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多时间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

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n=53)

表1 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对比(,n=5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2 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IL-6、TNF-α 及hs-CRP 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TNFα 及hs-CRP 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n=53)

表2 两组术前及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n=53)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3 肠黏膜屏障功能

术前,两组D-LA、尿i-FABP 及尿L/M 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术后 D-LA、尿i-FABP 及尿L/M 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D-LA、尿i-FABP 及尿L/M 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水平对比(,n=53)

注:与术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例(%),n=5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功能水平对比(,n=5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

2.4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被认为与鞘突状关闭不全或未闭、腹部压力增高及腹部肌肉强度降低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不仅能够导致患儿出现局部疼痛及绞痛,引起患儿哭闹、腹压呈持续升高,还可导致患儿的生殖系统障碍,并发急性肠梗阻、腹膜炎等疾病,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4]。

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脐疝患儿可随着腹肌的不断增长出现自愈的情况,而腹股沟疝患儿的自愈可能性极小需要临床采取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传统临床多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对患儿进行治疗,但由于该治疗方式造成的切口较大、术中暴露疝环时仍需经过腹壁各层从而导致腹壁结果被破坏,造成患儿腹股沟神经区域的血管神经及精索受损,从而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5]。腹横纹小切口手术作为目前临床常用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其不仅适用于6个月~8 岁年龄阶段的儿童,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及良好的美容效果等优势[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手术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腹横纹微切口手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中效果较佳,可缩短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小儿的腹股沟相对较短,而腹横纹微切口手术能够在腹横纹处取1.0cm 左右的切口,经皮下分离从而更容易达到外环口处,仅通过外环处进行高位结扎至疝囊颈部便可满足治疗。与传统手术治疗相比,腹横纹微切口手术避免了进行缝线、拆线等步骤,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小切口、损伤小的优势缩短了患儿的住院时间。樊珈榕等研究发现,腹横纹小切口手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口小、并发症少等优点,与本次研究结果近似[7]。

研究显示,肠黏膜功能正常能够维持肠道正常免疫功能,而手术或创伤则会大大影响肠黏膜功能,加之小儿年龄较小、机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接受手术治疗时肠黏膜功能受到的影响更大[8]。D-LA是临床常用的肠黏膜受损指标,在肠道受到创伤、炎症、缺血等病理因素的影响会导致肠粘膜屏障中DLA 经黏膜屏障进入血液从而上调表达水平[9]。尿i-FABP 多用于肠壁缺血程度的监测中,其可参与机体对脂肪酸的吸收、转运,在肠粘膜屏障受损时,上皮细胞的通透性随之增加,由肠道进入血液故血清水平提高。尿L/M 在肠粘膜通透性的评价中具有重要意义,乳果糖经小肠黏膜上皮透过肠黏膜。而甘露醇则经肠黏膜上皮细胞水溶性微孔透过肠黏膜。在肠黏膜因病理因素发生萎缩时,甘露醇透过肠黏膜的面积减少,但乳果糖则会因上皮细胞受到破坏而提高,故L/M 比值提高。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DLA、尿i-FABP 及尿L/M 水平与术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D-LA、尿i-FABP 及尿L/M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结果提示手术操作可对肠黏膜相关指标造成影响,但腹横纹微切口手术对肠黏膜屏障相关指标影响更小。

以往研究证实,手术创伤能够诱发炎症因子急剧上升从而提高感染的风险[10-11]。IL-6 是与炎症相关最为典型的细胞因子,其能够调节免疫及炎症反应并在宿主的防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NF-α 属于脂肪因子,其可参与全身炎症反应也是刺激急性期反应细胞因子;hs-CRP 是临床应用广泛的急性炎症标志物,其在术后感染、抗生素疗效、病程检测等领域中均发挥重要作用[12-13]。本次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的IL-6、TNF-α 及hs-CRP 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IL-6、TNFα 及hs-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腹横纹微切口手术可减轻炎症因子的影响。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腹横纹微切口手术无需将腹股沟管切开且精索游离的范围相对狭小,不仅能够保证腹股沟局部生理结构的完整,还可避免因手术造成的精索、神经等部位损伤,从而减轻了对炎症因子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在进行腹横纹微切口手术治疗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①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明显疝囊位置后还需要确认疝囊的近、远端,并在疝囊近端处进行高位结扎从而避免对失误结扎远端而造成的复发;②若患儿诊断为复发疝则应尽量避免使用腹横纹微切口手术,小切口操作难度相对较大;③针对年龄较大的患儿其相对腹股沟较长,在进行腹横纹切口手术时不易达到完全高位结扎;④术后仍需对睾丸进行牵拉使其位于阴囊最下方处,减少或避免医源性隐睾的发生。综上所述,腹横纹微切口手术应用于小儿腹股沟疝的治疗中效果较佳,可缩短术后患者的恢复时间,减轻炎症因子的影响,且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横纹疝囊腹股沟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处理的研究进展
On the Generic Taxonomy of Opisthotropis balteata (Cope, 1895)(Squamata: Colubridae: Natricinae): Taxonomic Revision of Two Natricine Genera
小儿推拿“四横纹穴”定位考究
拍拍腹股沟预防妇科病
新型外螺纹横纹管管外强化传热分析
腹茧症合并急性阑尾炎并腹股沟斜疝1例
日间手术模式下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疝
带蒂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部皮瓣在拇指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感染的预防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