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中的效果观察#

2024-03-13 06:31徐美汉李周旋陈快樊纬陈小清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测压生物反馈静息

徐美汉 李周旋 陈快 樊纬 陈小清

(江西省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0)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ARM)是一种以肛门锁闭、肠梗阻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先天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男性稍多于女性,手术是目前治疗ARM 的主要方法,然而,术后患儿容易出现排便功能障碍(Function defecation disorder,FDD),其症状主要包括大便失禁和便秘,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1]。因此,对ARM 患儿术后FDD 的评估和预防至关重要。

肛门直肠测压是一种通过测量患儿的直肠肛管压力等指标来反映肛门括约肌情况的方法,同时通过三维图像形象展示压力变化,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肌肉压力缺失以及具体的病变部位,从而评估肛门功能,以便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肛门直肠测压常用于肛门功能等方面的检测[2]。

生物反馈技术是一种无创无痛的方法,用于改善肛门功能和排便,具有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和可靠等特点。这种技术通常与肛门直肠测压相结合使用,有助于及时评估ARM 患儿术后FDD 的情况,但少见二者联合用于ARM 患儿术后FDD 中[3]。

本研究采用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旨在观察其在ARM 患儿术后FDD 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0 月至2023 年1 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ARM 患儿62 例。将62 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1 例)和观察组(31 例)。对照组男17例,女14 例;平均年龄3.82±0.33 岁;肛门闭锁位置低位2 例,中位16 例,高位13 例。观察组男19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3.16±0.47 岁;肛门闭锁位置低位3 例,中位17 例,高位11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ARM 的诊断标准[4];(2)年龄<18 岁;(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2)存在手术禁忌症;(3)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生物反馈技术干预,主要为(1)组建生物反馈治疗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专科医生、护士、营养师、心理师,小组成员均进行生物反馈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并于顺利通过考核后进行干预。(2)进行健康宣教,向患儿家属讲解生物反馈技术、疾病、饮食等多方面知识,每次30min,每周一次,并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干预。(3)生物反馈具体步骤:①协助患儿排空大便,并取坐位或平卧位等适宜的治疗体位;②将柱状电极涂上耦合剂轻轻插入肛门,再将体表地电极粘贴在患者腹部及骶尾部,使其接触皮肤;③在肌电图指导下,结合相应生物反馈课程进行训练,共治疗21Qd。学会收缩及放松肛门,直至排便正常,并指导患儿家属熟练掌握生物反馈治疗仪,嘱其及时识别异常信号,及时上报,每日一次,连续5 d;④在巩固治疗期间,2~3 次每周,应鼓励患儿在脱离屏幕情况下,重复正确地排便动作,持续2w,并且在回家后,需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训练。同时,生物反馈治疗期间护士应每日评估其治疗效果,并每日完善生物反馈治疗记录表。每次治疗30 min,10 次为1疗程。治疗3 m。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肛门直肠测压干预,具体为(1)小组成员均学习肛门直肠测压等知识,并于顺利通过考核后进行干预。(2)采用美国美敦力公司ManoScan 肛肠测压系统进行测定,检查日早晨回流灌肠,排空大便;患儿取仰卧位,屈膝屈髋,于肛门插入电极,休息3 min,采集静息压,采集20 s;扩张球囊,从10 mL 开始每次增加10 mL,间断注入气体,记录肛门抑制反射数据,检查结束后,系统记录数据,并创建报告。(3)出院后,每月定期随访一次患儿家属,并通过随访督促家庭训练,共随访6 m。两组患儿均治疗3 m。出院6 m 后进行一次肛门直肠测压检查,明确远期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

肛门直肠测压:包括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初始排便阈值,初始排便阈值为有排便感觉时气体量。肛门功能:出院6m 后,用Rintala 评分对两组患儿肛门功能进行评估,Rintala 评分涵盖排便次数、大便现状、污粪、直肠感觉、控制排便能力、辨别成形便稀便或气体、需要治疗7 项,每项按0~2 分计分,总分0~14 分,肛门功能差:0~4 分,严重排便障碍,及完全失禁;一般:5~9 分,明显排便异常;良好:10~13 分,轻度排便异常;优:14 分,无异常[6]。

生活质量:采取儿童生活质量普适性核心量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PedsQL-4.0)进行测定,PedsQL-4.0 包含生理、情感、社会和学校功能4 维度,共23 项,每项按Likert 5 级评分计分,转化为0~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肛门直肠测压指标比较

出院6 m 后,观察组的平均静息压、最大静息压、初始排便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肛门直肠测压指标比较()

表1 两组肛门直肠测压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

2.2 两组肛门功能比较

出院6 m 后,观察组Rintala 评分明显改善,观察组Rintala 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肛门功能比较(例(%))

2.3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出院 6 m 后,观察组 PedsQL-4.0 总分为(84.27±5.6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8±4.29)分(P<0.05)。

3 讨论

ARM 患儿因肛门内、外括约肌发育不良等因素术后易发PDD。生物反馈作为治疗PDD 的主要方法,其与肛门直肠测压联用可直观显示ARM 患儿肛门功能及恢复,故本研究采用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本研究中,出院6 m 后,观察组平均和最大静息压、初始排便阈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且Rintala 评分及PedsQL-4.0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可改善肛门功能,提高括约肌张力,提高肛门功能和生活质量。分析在于生物反馈技术通过肌电图传感器等仪器来测量患者生理反应,并对肌电等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将肌电图转化为声音、图像等,通过神经肌肉训练,来指导患者调控生理反应,及调节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改善括约肌的目的;再加上肛门直肠测压,通过压力传感器等进行信息处理,将初始排便阈值等反映疗效的指标显示在屏幕上,直观反映肛门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协助实施干预举措,且方便、无创,二者联用可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个性化训练,从而提高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邓罡[5]等的研究也显示,肛门直肠测压与生物反馈可改善FDD 患者排便困难症状,提高肛门直肠感知阈值。

综上所述,肛门直肠测压联合生物反馈技术对ARM 患儿PDD 会改善初始排便阈值等指标,提高肛门功能及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测压生物反馈静息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血压计的测压原理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静息态脑电功率谱熵的对照研究
应变片粘贴因素对压杆测压的影响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的临床应用
首发抑郁症脑局部一致性静息态MRI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