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比较研究*

2024-03-14 11:10陈娜封莹蒋煜刘西宁彭姚嘉卢圣锋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养老学院学科

陈娜,封莹,蒋煜,刘西宁,彭姚嘉,卢圣锋

( 南京中医药大学 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占比19.8%,比2021年增加1268万,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1],预计2053年将达到4.82亿,占比超35%[2]。与此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多层次、多样性养老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与高品质、多元化养老服务供给明显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一项针对60家养老服务机构中240名中高层管理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呈现出中高层管理人员供给不足、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也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3]。因此,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管理人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与持续增长的养老需求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系列严峻挑战做好高素质人才储备。

为契合市场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2020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正式批准设立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专业代码是“120414T”,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4]。截至到2023年,全国共有26所高校获批开设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其中2020年2所,2021年11所,2022年8所,2023年5所。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人才培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切实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5]。由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期,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目标定位、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仍需进一步厘清完善。因此,本研究通过比较国内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依据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市场需求,结合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特点提出完善建议,为优化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国内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山东女子学院、安徽医科大学、桂林医学院、齐鲁医药学院、新乡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沈阳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遵义医科大学医学与科技学院、贵州中医药大学、河西学院、西安文理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吉林财经大学。研究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率先于2022年联合本科院校成立的“全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高质量建设高校联盟”平台,收集了16所高校完整的培养方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情况、培养目标定位、主干学科、核心课程、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等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课程设置、毕业与学位授予、指导性教学进程表、专业特长与优势、实践教学、学分要求、考核评价等。不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构成要素7~11项不等,但都涵盖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课程设置、毕业与学位授予、实践教学等核心要素,详见图1。

图1 16所高校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成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所分属的二级学院分别为社会与法学院、护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医养健康学院、中医养生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管理学院等。其中仅1所高校专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学院,3所二级学院为护理学院,7所二级学院为管理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2.2 基本要素比较

2.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是应用型、复合型、应用复合型、医养结合管理型4种,其中5所高校(31.2%)为“应用型人才”,3所高校(18.8%)为“复合型人才”,6所高校(37.5%)为“应用复合型人才”,2所高校(12.5%)为“医养结合管理型人才” ,详见图2。

图2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定位

2.2.2 主干学科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学科数量2~3个不等,主要包括管理学及该学科门类下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医学及该学科门类下的临床医学、护理学一级学科,法学学科门类下的社会学一级学科和老年学专业,以及经济学学科门类,详见图3。

图3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主干学科设置情况

2.2.3 核心课程比较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累计开设核心课程159门,其中5所及以上的高校开设的课程数量为13门,分别是管理学(13所)、社会学(10所)、公共政策学(9所)、老年心理学(8所)、老年护理学(8所)、人力资源管理(6所)、老年社会工作(6所)、养老机构经营与管理(6所)、老年学(6所)、公共管理学(6所)、老年康复学(5所)、养老服务管理概论(5所)、老年政策与法规(5所),详见图4。其中也有一些特色核心课程的开设,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南京中医药大学)、银龄健康活动组织与策划(山东女子学院)、安宁疗护(安徽医科大学、河西学院)等。

图4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核心课程设置情况

2.2.4 实践教学比较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形式主要包括军事技能、课程实验实训、社会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学分范围19~54.5不等,人才培养学分总要求150.6~192.5不等,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10%~33.1%。其中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是16所高校共同的实践教学形式,而仅有6所高校(37.5%)在培养方案中详细列举了课程实验实训的具体内容,详见图5。

图5 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

2.3 考核评价

16所高校中, 6所高校(37.5%)将考核评价作为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各高校对考核评价的描述不尽相同,分别为考核评价、成绩考核和毕业考核,详见图6。其中仅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和贵州中医药大学2所高校(12.5%)在培养方案中强调“形成性评价”考核制度。

图6 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考核评价情况

3 讨论

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之举。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2版)》中,该专业属于公共管理大类,而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21版)》“公共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却并未将该专业列入,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而且建设周期较短,因此亟待优化该专业培养方案。本文通过比较研究,系统梳理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定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也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6所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所在学院差异较大,前期基础各异,加之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不尽相同,因此,大部分高校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较为模糊。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是为适应国家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发展要求而设立的专业,具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定位上必须以专业化的养老服务管理市场需求为导向,对职业目标进行精细定位,切实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该专业具有公共管理、社会学、医学、护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属性,因此其培养定位必然是复合型养老专业人才,如以管理为主线,以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为支撑的“厚知识、融人文、懂服务、精管理”的复合型养老专业人才。此外,秉承“需求牵引、能力迁移、特色凝练” 的人才培养理念,各高校在市场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导向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前期基础,区域优势和需求,凝练特色定位,实现错位发展。综上,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适应养老服务行业市场需求,又要与学校所属区域和学院前期优势相融合的,致力于培养有别于中职、高职层次的养老服务事业的规划者、产业的促进者、企业的管理者、行业的领军者等复合型养老专业人才。

3.2 规范主干学科

主干学科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也是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框架。主干学科是为获得知识能力结构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与技能体系,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16所高校该专业的主干学科数量2~3不等,涵盖管理学、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同时主干学科中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专业名称等并存,学科界定仍然不规范。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属于管理学学科大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既兼具管理学的特性,又兼具法学(社会学)、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的特性,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共设置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6]。各高校应该按照最新国家学科目录,将主干学科统一为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建议把管理学、医学、法学或者公共管理、社会学、中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作为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主干学科,其中管理学(公共管理)提供专业理论基础,医学(护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提供服务技能支撑,法学(社会学)提供职业情怀培养。

3.3 完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与路径[7]。16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是跨学科交叉融合型专业,不同高校设置的核心课程差异较大,碎片化现象严重,74.8%的核心课程只有一所高校开设。尽管各高校凝练特色是实现错位发展的必然,但任何一个专业必须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构建相对统一的核心课程体系,才能与人才培养目标契合,保证人才培养的定位、规格和层次[8]。各高校应该围绕 “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老龄事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等十四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关键词,对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进行深刻剖析,厘清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必备知识、技能、素质体系,构建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课程地图[9],并通过“全国养老服务管理专业高质量建设高校联盟”等学术共同体形成高校间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共识。在此基础上秉承利益相关者逻辑,即尊重国家战略规则逻辑、市场用人需求逻辑、教育教学逻辑和学生学习规律逻辑[10],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同时,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创新,如美国第一所设立老年学学院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分轨培养课程体系[11],即学生在完成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兴趣和未来发展规划选择不同的培养轨道并完成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形成职业核心竞争力[12]。综上,通过多措并举完善课程设置,推动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国际化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4 优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构件,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服务技能获取的重要途径。16所高校实践教学在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占比存在较大差异,且只有6所高校在培养方案中详细列举了实验实训的具体内容。鉴于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各校应该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作为核心要素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以强化,引导教学从“传授知识”向“运用知识”转变,明确实践教学在培养目标定位中的作用,以“岗位需求+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该专业分阶段、全过程、综合性的实践教学设计,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全匹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双提升[13]。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注重可持续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实践场景[14],融合国际视野,立足中国国情,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见习、课程实训、暑期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贯穿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在丰富的实践教学中巩固知识、精进技能、训练思维,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5 夯实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依据,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流程等均体现了专业的价值导向[15]。16所开办养老服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中,仅有6所把人才考评纳入到专业培养方案,且对其表达方式不一,评价内容也比较简单,主要是成绩考核和毕业考核,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与价值二重性、复杂多元性、累积叠加性[15]决定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作为新文科专业,需要建立常态化、系统化和动态的评价体系,采取多主体参与、多方式结合、多维度考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各高校应该把考核评价作为重要的构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进一步丰富完善,重视过程与结果评价、量化与质性评价等多方式的结合,教师和学生、个人和小组、学校与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与职业精神等多维度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实时跟进人才培养考评结果,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实现高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输出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人才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4 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高素质复合型养老服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仍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方案存在不少共性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行业发展对养老服务管理高层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新要求,主动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统一主干学科,凝练核心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夯实考核评价体系,明晰培养路径,突出培养特色,完善一体化的既符合高校办学定位,又能契合国家、社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动态调整和优化机制。此外,伴随养老事业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探索养老服务管理“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体系也是后续亟待思考的重要课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多层次、全链条的高素质人才与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养老学院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初等教育学院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超学科”来啦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学院掠影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养老之要在于“安”